5

海天味业“双标”风波未停,李锦记的机会来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column.iresearch.cn/b/202210/944918.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海天味业“双标”风波未停,李锦记的机会来了?

2022/10/11 18:35:00浏览:2058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国庆期间,海天味业成了业界的关注焦点,起因是“双标”风波,也就是海天味业被指在国外售卖的酱油不含添加剂,而国内则含添加剂。随后引发网友热议、全民讨论,甚至在整个国庆假期期间,关于海天酱油究竟有没有“双标”的话题,持续发酵。

关于国内国外两重标准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健康理念的提升和关注。受该消息影响,国庆假期后第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开盘大跌8%,全天市值缩水358亿元。

尽管海天味业自9月30晚间开始三度回应网友的质疑,宣称海天产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符合国家标准及法规要求,而且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也就是并不存在外界所言的“双标”。

但是网友似乎并不买账,因此也将海天味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关海天味业如何挺过去,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将对比范围放宽至整个味业行业,李锦记等其它玩家正在拼命追赶,海天味业“酱油茅”的行业标签正在动摇,甚至江湖地位难保。

成市场弃子,危机或一触即发

据了解,在海天味业大跌的同时,也有投资者对其依然信心十足,甚至产生了“抄底”的想法,不过有专家提醒,从目前海天的总市值来看,其体量明显高于其它生活消费类上市公司,因此股价继续下跌的空间有多大,暂时难以预见。

要知道,海天味业自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被业界称为“酱油茅”。虽然时至今日,市值近乎腰斩,但是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因此投资者宁愿相信,其短暂的股价下挫,或许是投机套现的绝佳机会。

只不过,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比海天味业股价更令人担忧的是,海天的调味产品正在沦为市场“弃子”,由此也给海天味业的触底反弹带来了变数。

例如,近日在各社交媒体平台上,就有不少发布海天打折销售的内容,还有网友发现有些地方的海天酱油有重新贴标的痕迹。有记者前往小商超实地采访发现,“酱油事件”后,超市有人只买促销海天,有人只认千禾,多数顾客会更加注重查看酱油瓶上的配料表,似乎有些谈添加剂色变的意味。

值得玩味的是,期间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发表声明,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同时,协会还表示:“此次事件的发生,对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不过,细究中国调味品协会的身份,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调味品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领导机构名单,由海天味业、加加食品、李锦记等调味品头部企业的相关人员组成,而且,协会的主任委员竟然是海天味业的董事长庞德。

这也意味着,在协会所言的标准上,海天酱油的身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由此也不得不令人质疑,协会声明的内容带有多少客观性。而且,声明内容的立场,是将海天味业置身于消费者的对立面。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海天味业的几份声明发出后,并没有息事宁人,反而让外界对于海天味业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了。

业绩失速行业内卷,“酱油茅”风光不再

海天味业在业界的地位毋庸置疑。据了解,海天味业目前的产品,覆盖了酱油、蚝油、酱、醋、料酒、调味汁、鸡精、鸡粉、腐乳、火锅底料等,十几个系列,品种、规格多达数百个。

2014年上市之初,海天味业的市值就逼近500亿,此后一路走高,在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市值直逼数千亿,足以和茅台等企业相提并论。

不过,疫情这几年,海天的线下渠道受到了前所未有地冲击,加上社区团购、生鲜O2O平台的挤压,其业绩增长微不足道。这通过行业对比数据就可以窥见一斑。据艾媒咨询公布的 2020-2021 年中国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酱油总产量达到 1101.9 吨,其中海天味业酱油品类增长 12.1%,厨邦酱油增长 9.4%,加加酱油增长 10%,千禾酱油增长 35.4%。

据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归母净利润66.71亿元,同比增长4.18%,两者增速均首次降至个位数,创历史新低。而且,受供应链波动以及竞争环境的影响,海天味业的产品生产成本、营销成本都有增无减,也直接导致其毛利率下降。种种迹象表明,过去股价一路飙升、市场增势凶猛的海天味业,正在面临增长失速、业绩滑坡的危机。

与此同时,海天味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调味料行业正在向更加垂直、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由此也让调味品牌的市占率分布,相对分散。

据欧睿在2020年统计,按零售额估算,海天味业在调味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7%。而厨邦、欣和、李锦记、味事达、千禾、加加等,也属于头部阵营。不过,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各种新消费品牌也瞄准了调味品这个大市场,并跃跃欲试,加速入局。

例如,据报道,国内气泡水“顶流”元气森林,就在现有业务尚未触顶之时,就已开始未雨绸缪,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近期便投资一家名为太阳食品的企业,首次入局调味品赛道。

如果说海天味业的增长失速以及此次舆论危机是其内忧,那么外部竞争的加剧、行业越发内卷,便是其外患。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天味业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没有解释得让消费者十分满意,或将再次挫伤其品牌形象,甚至波及其终端的销量,业绩反噬也不无可能。

行业地位难稳,几家欢喜几家愁

近年,关于李锦记等头部味业企业正在加速赶超海天味业、挑战其行业地位的声音不绝于耳。究其原因,酱油行业正在上演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

例如,就在本次事件,导致海天味业股价几乎跌停的同时,千禾味业如期开盘一字涨停。与此同时,李锦记也是动作频频。

近日,有媒体报道,李锦记新帅靖捷,曾在中粮、阿里等知名企业担任高管,据其公开履历显示,在中粮期间,靖捷主推“非油炸”为五谷道场定位,试图通过健康这一理念,在红海的方便面市场脱颖而出。

据了解,靖捷除了在品牌运作方面经验颇丰外,在电商等渠道营销方面也有操盘案例,根据公开资料,靖捷还曾先后服务于飘柔、佳洁士、SK-II、Olay等品牌;因此外界也对海天此时面临危机,李锦记会不会借机重塑品牌定位,来一次逆袭表示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李锦记除了在产品布局上与海天味业高度重叠外,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或仅次于海天,成为最有可能赶超海天的头部玩家。据海天味业历史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1年,海天味业营收分别为197.97亿元、227.92亿元、250亿元。

不过,因李锦记一直未上市,具体的营收规模无从查证,但根据业内的估算,李锦记的年营收在30亿-150亿元之间。同时,李锦记在进入内地的前20多年,始终保持着超过25%的增速,且从未亏损。而相比海天目前仅个位数的增长速度,就可以看出李锦记赶超海天的实力。

同为老字号品牌,李锦记的品牌底蕴也不逊于海天味业。只是,李锦记作为百年老字号,其存在营销体系老化、产品老化、渠道老化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擅长新消费品牌打造、互联网渠道营销的靖捷加入,也被视为是李锦记谋求改革、加速转型的强烈信号。

在这类玩家的追赶下,海天味业如果在营收、利润增速上依然止步不前,恐怕其江湖地位难保。

作为较早押注“柴米油盐”赛道的海天味业,早年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也以“先入为主”的先发优势,抢占了市场红利,因此也得以有着“酱油茅”的亮眼光环。

只不过,世易时移,此时的海天味业似乎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既缺少过去一往无前的增长势头,也因为一些内忧外患,而焦虑不已。

而在行业竞争加剧,新消费新锐品牌相继入局的时代,海天味业想要保持其长期霸榜的市场地位,恐怕并非易事。尽管目前看来,海天味业行业第一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但是在李锦记、千禾味业等头部品牌的穷追不舍之下,海天味业恐怕再也难以高枕无忧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