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大奖游戏《极乐迪斯科》主创被踢出团队:游戏业,资本先行?
source link: http://www.gamelook.com.cn/2022/10/49974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年度大奖游戏《极乐迪斯科》主创被踢出团队:游戏业,资本先行?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如果细数上一个十年,游戏行业里将“第九艺术”这一标签打在自己身上最名副其实的作品之一,那么2019年由英国游戏工作室ZA/UM开发并发行的《极乐迪斯科》必然榜上有名。
作为一款开放世界RPG游戏,《极乐迪斯科》凭借着其高自由度的世界、独树一帜的玩法和系统设计、极具深度的主题和思想传达,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游戏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根据SteamDB的数据,游戏仅在Steam上的销量就超过了200万份,Steam好评率也高达94%。

但就当玩家翘首以盼《极乐迪斯科》的续作,以及周边泛娱乐IP内容时,国庆长假期间,《极乐迪斯科》的编辑、ZA/UM 艺术协会(爱沙尼亚的艺术家团体,同名工作室的前身,解散前独立于英国工作室存在)的联合创始人Martin Luiga在Medium上发布博客表示,ZA/UM 艺术协会正式解散,因为“它已经不再代表它建立的精神”。
而这一原因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极乐迪斯科》的游戏主要设计师Robert Kurvitz、首席艺术家Aleksander Rostov以及游戏的主要编剧Helen Hindpere三人,早在2021年就“非自愿”离开了公司和《极乐迪斯科》游戏相关内容的开发。

在该博客发出后不久,上述三人就通过Aleksander Rostov的推特发布了联合声明,确认了该事件的准确性。而截至笔者完稿时,游戏工作室ZA/UM也仅发布了一条简单的“不予置评”,表示:
“就像任何电子游戏一样,极乐迪斯科的开发过去和现在都是一项集体努力,每个团队成员的贡献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除了 ZA/UM 创意团队的重点仍然放在我们下一个项目的开发上之外,我们没有进一步的评论。”

虽然由于可能存在的NDA(保密协议)的影响,包括Martin Luiga在内的四人,也并没有直接说明背后的种种缘由,但在近期的一系列采访和Martin Luiga的各种“旁敲侧击”中,无论是媒体还是网友,也都有了大概的认知,核心主创被踢走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网友们常骂的“资本”。
“资本有能力将所有批评纳入自身。”
Martin Luiga曾在采访中表示,《极乐迪斯科》的整个世界观最早由Robert Kurvitz在2002年就开始开发、创建,甚至早于ZA/UM艺术协会成立的2009年。而后Robert Kurvitz在ZA/UM结识了Aleksander Rostov以及Helen Hindpere,组成了“和谐的三人组”后,整个“极乐宇宙”才开始逐步正式构建起来。
这或许也直接导致作为一款由爱沙尼亚创作者打造的产品,《极乐迪斯科》自身带有强烈的现实反映和现实批判意味。也或许正是因为这群经历了苏联解体,见证了“9•11”事件的艺术家,我们才可以看到《极乐迪斯科》中对各种意识形态包括道德主义、资本主义、超自由主义等不留情面地揭露和反讽。

不过游戏作为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行业,即便产品是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创作者也由一群理想主义者构成,一旦想要进入游戏行业,他们也必须和“魔鬼(Martin Luiga的形容)”签订契约,以拥有与自己的自由和梦想相匹配的能力。
2014年前后,一位爱沙尼亚作家和企业家Kaur Kender认为游戏这一文化作品载体十分适合Robert Kurvitz等人的想法,也正是在这名企业家的帮助下,Martin Luiga得到了它们从艺术概念到商业游戏演进的第一笔投资,来自爱沙尼亚药商Margus Linnamäe。
Martin Luiga也承认,没有这些投资者,整个《极乐迪斯科》的项目就不可能发生。

ZA/UM的实体服装线
《极乐迪斯科》游戏一经发布,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无论是口碑还是商业表现,都立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此时的ZA/UM工作室的幕后老板们也和文娱行业很多人一样,在短时间内试图最大化IP的价值。从线下店铺到服装品牌再到亚马逊改编,一切都滚滚向前。
当然GameLook无法猜测当时创作者们在IP迅速成长、扩张时的心态,但Martin Luiga曾在采访中将游戏后续发布的Final Cut版本,形容为“成品的冗余上层建筑”。
不过无论是IP价值的榨取还是冗余的“Final Cut版本”,即便Martin Luiga等创作者再不乐意,他们也能够为ZA/UM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创造额外价值。相反的是,在这一摇钱树继续生长的前路上,对自己的意识倾向和价值观毫无遮掩、拥有叛逆的艺术家精神,曾经造就了该产品的核心主创们,却可能成了一些人眼中的不定时炸弹。
“想象一个盗窃狂,它煞费苦心地操纵几十个人从他们自己身上偷东西。”
《极乐迪斯科》的主创团队几乎从不避讳谈及自己的意识形态,在2020年3月18日游戏放出的简体中文的更新公告上,游戏官方就直白地表示:
“《极乐迪斯科》就像是苏联寄出的最后一封信笺”,“或许大家也不会惊奇于我们为何选择中文作为我们首选的当地语系化语言了。中苏友谊过去曾有辉煌,现而今虽经种种变迁,但我们希望这份友谊所传递的精神,可以存在于这字里行间中。”

在2019的TGA大奖上,Helen Hendepere还表示团队要感谢“一些在我们之前的伟大人物”,其中就包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除此之外,Robert Kurvitz还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放了列宁的头像(因此多次受到网友的讨伐)、Helen Hendepere频繁在采访中大谈特谈苏联对自己创作的影响等。在去年2月接受塞尔维亚媒体人的一次采访中,Martin Luiga就将 ZA/UM的存在,评价为一种过度和反叛行为,“因为它成立于一个艺术家不被认可的国家”。
而在最近接受外媒GamePressure采访时,Martin Luiga则再次强调,“我支持政治上的自我表达。我自己参与了这么多,我怎么能反对呢?我的立场是粉丝享有知情权。”

而可能因为反叛精神而被辞退,对于之前游戏的核心主创被踢出团队,Martin Luiga显然抱有极大的不满。先是在第一篇声明中(可能是)戏谑地写道自己的地址是“塔林精神病学诊所住院治疗中心,病房 IX”,随后又转发他人的评价,写道:
“想象一个盗窃狂,如果你愿意的话。只是他们没有偷东西,比如“棒棒糖”,而是煞费苦心地操纵几十个人从他们自己身上偷东西,只是因为他们碰巧非常精通这种操作。他们总是这样做,真的。其中一人是爱沙尼亚第一个因投资欺诈而被定罪的人。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是否能够设法获得初始投资。”
这则声明不仅将现在ZA/UM的高层和幕后投资者称之为“盗窃狂”,甚至还有可能违法NDA,暴露了这一切事情背后的某一个具体的推动者“Tõnis Haavel”,他是游戏的执行制作人,曾在2016年因投资欺诈被判有罪,与Kaur Kender这个帮助《极乐迪斯科》项目起步的企业家私交甚密。
“我认为目前形式的 ZA/UM Studio 不会开发续集。”
事件爆发后,不出意外,ZA/UM收到了来自网友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指责,甚至有工作人员在私人的推特上表示,已经收到了网友的死亡威胁,还自嘲道“对不起,但是你真的不能死亡威胁一个从小就有自杀念头的人”。

而在另一边Martin Luiga也通过采访透露了更多有关《极乐迪斯科》的信息,其中就包括“我认为目前形式的 ZA/UM Studio 不会开发续集,而且我不确定公司中还有多少人还为原版《迪斯科》工作”的续作内容。当然这也并非给《极乐迪斯科》续作判了死刑,但也并不乐观。
对于整个事件,笔者当然可以大谈特谈游戏的艺术性、理想与现实辅以路灯梗和空中楼阁的呼号,毕竟作为创作者,Martin Luiga以及《极乐迪斯科》前主创对自我表达的自由的崇尚于我而言不算坏事,但它们作为一个商业团队的核心构成,整个事件中的对立性其实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虽然Martin Luiga强调自我表达的同时也反复提及,需要尊重他人,避免冒犯,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面对普遍存在认知差异的海外地区,特别是当下,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话题都异常敏感的环境中,这些随意的表达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极有可能在某一天就被网友岁月史书,翻出来后直接断送整个工作室所有人工作产出的心血。
当前最可惜的依然是消费者和玩家,在失去了前作的灵魂人物,丧失了一部分反叛精神和艺术性的来源之后,《极乐迪斯科》即便有续作,能否维持前作在玩法和艺术性上的高度,还是回落至资本认为的能够被大众集体认可的平庸思想、玩法和审美,仍有待考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2/10/499749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