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外SaaS的产业差距,为何越拉越大?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61567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中外SaaS的产业差距,为何越拉越大?

2022-09-23
0 评论 2591 浏览 3 收藏 10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中外SaaS的启动时间相差五年,在科技上可以说是没有很大差距,但是对于产业SaaS而言,差距就比较明显了,并且仍在加速扩大。本文对中外SaaS的差距为何越来越大展开分析,一起来看看。

IJqmg1FPXA34TT146FMY.jpg

如果从启动时间来看,中外SaaS相差不过也就5年左右。这在科技领域,已经算是无差距了。

不过,如果看中外SaaS的产业差距,至少是数倍于5年,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加大。

其它行业或领域的落后,都能归因于“起步较晚”;但在SaaS领域,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按目前的说法,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客户不行。比如,大客户不愿选择SaaS;而SMB的生命周期短,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等等,此外,还有SMB的付费意愿较差。这些说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绝不是产业差距的主要原因。

其实,海外SaaS面临的市场压力一点儿也不小。

首先,正因为企业信息化水平太高,大部分企业已经投入巨资在IT建设上。因为那些设备和软件系统也不可能马上弃用;所以,SaaS要想渗透进来,也绝非易事。

再说国外的SMB,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形势下,生存周期也将进一步缩短。至于信息化水平,也真高不到哪里去。

抱怨客户毫无意义。作为SaaS业务的商业化顾问,我更愿意从关键业务和核心能力两方面,对中外SaaS企业进行对比和分析。

不难发现,作为原创的海外SaaS公司,都遵从成熟的业务逻辑。而作为模仿者的国内SaaS公司,业务方法则各有不同。

由SaaS的商业模式决定,正常的业务过程必须经过4个阶段:销售落地、客户采用、收入扩展和订阅续约,如图所示。

bnUHF3rRACzhApub3iMu.jpeg

为什么非要遵从这4个业务过程呢?其实这没什么好讨论的,如果不这样,可预测的SaaS收入模式就会受到破坏。那样的话,SaaS很容易被做成了一个只亏不盈的生意。

如果把不正常的SaaS业务过程也分为4个阶段,那就成了销售、催收、销售、催收。这样的SaaS公司,不会比软件公司赚钱。

实际上,SaaS公司和软件公司的最大差别,是靠经营既有客户赚钱,所以它追求的是LTV最大化,而不是一次性的合同额。为了保证这点,你就必须建立所有的4个核心业务过程,而且一个都不能跳过。

很多人认为,SaaS只需要销售就行,顶多再加一个CS过程,公司就能运转。

这个想法也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我们还是要把4个业务过程描述出来。一方面说明为什么每个过程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阐述每个业务过程的必备能力。

销售落地是SaaS业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业务过程,它是所有收入的唯一来源。其目标是获取更多新客户,更准确地说,是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客户,也就是“对”的客户。进入后面的业务阶段,你就更能体会到“高质量”有多么重要。

落地阶段所要求的能力,并不是像软件追求的那样长周期、签大单的能力;而是高效率地签约服务。显然,如果沿用软件销售模式,就会遇到效率瓶颈。因为对于SaaS来说,再大的单也只是年订阅费,如果花费软件同样的销售周期,收入却是几分之一;这样的销售效率不但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恐怕连销售提成都不够。

从产品销售模式,向更高销售效率的订阅销售模式转型,实际上是销售能力的转型。

英文adoption一词被翻译成采用,导致这个重要业务被严重忽视,甚至是忽略。

很多CSM都认为,采用就是使用培训、操作手册、视频指导、页面引导、新手必读等这些内容。的确,它们都跟采用沾边,但不是采用的目的,更起不到采用的重要作用。

其实,采用是一种用户的使用规范。是指应该如何按照原本的业务逻辑,正确使用产品的功能,才能实现业务的目的。而这个过程是否顺畅,就是所谓的体验。

即采用首先是解决逻辑对的问题,然后才是解决好用的问题。

很多人会对此有疑问,难道这不是用户应知应会的吗?还真不是,其实别说用户,很多做SaaS的人也未必真的知道,客户的业务目标是什么。

采用究竟有多重要呢?我很早前就看到一个数据:说客户不再续约的首要原因,就是采用的失败(原因占比60%)。而那些勉强让用户试了一段时间,因为采用的失败,用户最终也没有看到有啥业务价值,弃用也是必然的。

采用阶段不成功,可直接导致客户的流失和解约,也使前期的获客前功尽弃。相反,SaaS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软件功能与业务越来越贴合,而且常用常新。

所以,一家SaaS公司的采用能力,代表了它对客户业务目标的深刻理解,以及为用户提供极致的CX。

不过,如果真要做好采用,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比如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的业务逻辑可能是不同的;要为成千上万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采用,显然是不现实的。

好在数字化采用平台DAP(Digital Adoption Platform)运用已经非常成熟,可以个性化和快速地生成一个采用方案。

(我们也做了一个SaaS化的DAP,可以在https://www.userly.cn试用)

除了续费以外,SaaS增加收入还有很多途径,比如增加用户数、购买更高级版本、购买生态服务、增加使用量等,它们统称为收入的扩展(expansion)。

海外成熟的SaaS企业,都有专门的扩展团队,也有扩展方法和流程,有扩展的KPI。

扩展对于SaaS公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扩展能抵御流失,在有流失的情况下,NDR仍能超过100%。其次,大部分客户本来都有增购需求,如果不去主动扩展,这些增购可能不会发生。

扩展并不是向既有客户硬性销售增购内容。扩展的逻辑是:客户为了扩大业务成果或增加业务价值,所进行的增加购买。

所以,对于扩展能力的要求,是通过新功能或者新方法,帮助客户达成更多业务目标,实现更大业务价值,扩展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实际上,按照扩展逻辑对客户数据分析,可以预判哪些客户会发生扩展,可以进行定向的扩展引导。

其实国内SaaS公司更应关注扩展,以抵消一些流失。但实际上,大部分客户成功部门没有扩展KPI,只是搂草打兔子,有也好,没有也行。

顾名思义,续约阶段的目的就是督促客户到时间续约。

实际上,如果前面三个业务做到位,前置流失预防措施,比如挽留,则续约更像是一个商务和财务动作。

做SaaS本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很多创业者并没有想到这些。所以很多SaaS公司的业务过程,看起来有些虎头蛇尾,以至于SaaS的收入模型不能成立。

比如,只做了一个销售开头,而忽视了后面的其它业务过程;或者是虽有类似的业务过程,但没有对应的业务方法和能力。

因为核心业务的不健全和不可复制,导致规模化增长变得举步维艰;与高速增长的海外SaaS的产业差距,也只能是越来越大。

作者:戴珂;公众号: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