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hsingko.github.io/post/2022/09/22/dup-name/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这书挂在豆瓣读书首页上已经很久了,最近总算找来读,没想到意外地吸引人,昨天晚上硬是读到了 12 点。

剧情梳理#

【剧透警告】

和书名所暗示的那样,这本书登场了一大堆同名同姓的人物,他们都叫【大山正纪】,因此你没法通过姓名来进行区分,阅读的时候很容易晕头转向的,事实上你只有当读完整本书之后才知道谁是谁。

但如果只抓住剧情主干,那么实际上重点人物只有四人,按照角色分别是:

其他【大山正纪】都是受害者,他们组建了“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故事的起因是【教师】猥亵女童,他是第一个污名化【大山正纪】这个名字的人,但因为这起猥亵案没有引起更多关注,因此直接受害人只有两个,分别是【凶手】和【宅男】。巧合的是,【凶手】和【宅男】恰好在同一个班,然而尽管他们的名字都叫【大山正纪】,却遭到了截然相反的待遇。【凶手】平时阳光开朗,人缘很好;而【宅男】却因为喜欢画画和动漫,因此被同班女生嫌恶,被称为“犯罪预备役”。其中带头霸凌【宅男】的女生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妹妹,而这个妹妹就是之后虐杀案的被害人。【凶手】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阳光,他有着阴暗变态的内心,看到妹妹的照片之后就忍不住在公共厕所虐杀了她。

之后案件曝光,【凶手】的姓名被想要伸张“正义”的媒体抖露,一下子整个社交平台都被引爆,大量的网民躲在键盘后面开始对【大山正纪】口诛笔伐,更有甚者想要对【大山正纪】实施天诛。然而问题是叫【大山正纪】的人不止一个,因此大量同名的人收到牵连,他们遇到了各种歧视。而最直接的受害人就是和【凶手】同班的【宅男】,媒体跑到学校采访【凶手】平日里的行为时,不明真相的同学们纷纷以为【宅男】才是“凶手”,他的家庭住址和父亲的工作单位都遭到人肉曝光。

几年之后,【凶手】出狱,网上再次掀起波澜,同名的受害者们这次不愿意忍气吞声,组建起了“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凶手】和【教师】都混入其中。事实上【教师】是整场事件的唯一受益人,在虐杀案发生之前,他顶着“猥亵”的罪名,而在案件发生之后,【大山正纪】这个名字被虐杀案绑定,而他却因为年龄不符而逃脱责难。【凶手】此前在网络上搜索自己名字时,得知有同名的【球员】,而他正是【凶手】想要成为的人,于是他伪装成【球员】的身份混进了协会里。期间【凶手】认出了猥亵犯【教师】,于是袭击了他。

协会很快认出【凶手】的伪装,于是联系上了真正的【球员】,【球员】得知此事后约定和【凶手】见面谈谈。

但其实【凶手】先后见了两个人,且两次会面间隔几个月。最先见面的是【宅男】,他想要为自己蒙受的冤屈复仇,因此伪造了不在场证明,试图借机杀死【凶手】,可惜被反杀,人从14 楼坠落,之后尸体被【凶手】拉到荒郊野外伪装成失足,这一则新闻被穿插在剧情中。第二次是和【球员】见面,在自己心中的理想型面前,【凶手】袒露了“真相”,他也将之前杀死【宅男】的事情透露出来,然而他用了一个卑劣的诡计:他将发生在【宅男】身上的故事盗用过来,成为他获取同情心的筹码。

可以说整个故事中,最倒楣的是【宅男】。上学时仅仅因为喜欢画画,和猥亵教师同名,就受到霸凌。在女童虐杀案发生后,他又被其他人当作是凶手网暴,最后向凶手复仇时却被反杀,最后自己悲惨的经历也被【凶手】盗用。

叙述性诡计#

这本书“推理性”的一面就是它运用了叙述性诡计,熟悉推理小说的读者对此不会陌生,而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也不必担心。简单来说,叙述性诡计是以“文字”这一载体的局限性为基础,利用了读者的思维惯性而设下的“陷阱”。本书采用叙述性诡计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性别诡计#

性别诡计以刻板印象为基础。举例来说,我们常常会将某些职业和固定的性别联系在一起。曾经我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父亲和儿子出了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儿子被送到医院,医生看到他时吓了一跳,喊道:“这不是我的儿子吗?”

性别诡计是类似小说中常见的手法,这本书中有个和主线无关的【大山正纪】,喜欢看动画,并且在网络上发表了疑似歧视女性的言论,读者会下意识地以为他是有一个阴暗宅男,但后来才揭晓原来这个人是女的。

姓名诡计#

在一般的小说中,为了避免读者混淆,作者会细心的避免登场人物重名;而在推理小说中其实也并不常见,举例来说,如果凶手和嫌疑人是不同的人,但有相同的名字,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最烂的诡计。但是如果登场的所有人都同名同姓呢?这反而产生令人目眩的奇妙效果。顺带一提,在普通推理小说中使用姓名诡计其实也有写的相当不错的,当然为了避免剧透我就不提那本书的名字了,简单来说那本书利用的是日本人结婚之后会改姓的习俗。

时间诡计#

读者的大脑会下意识地认为故事会以线性的时间展开。然而在一般向小说中,也会出现“插叙”的手法,即将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插入到故事流中,不过这时作者会醒目地指明时间点的差异。而在叙述性诡计小说中,作者会刻意隐瞒这一点,在本书中,【宅男】坠楼事件发生在几个月前,而作者将这一事件穿插到【球员】与【凶手】会面之时,让读者以为【球员】杀死了【凶手】完成复仇。

其他诡计#

叙述性诡计细分开来其实还有许多变体,比如案件发生地与读者预想的不同为代表空间诡计,但是我这里要提的是一类我深恶痛绝的诡计:年龄诡计。

年龄诡计也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但在现实中不容易遇到,简单来说,就是书中登场人物的年龄和读者料想的不同。以这种诡计为核心的推理小说在我看来天雷滚滚,是一种我在读到结尾时会反射性呕吐的小说。这里我顶着剧透的骂名点名两本:

  • 《樱树抽芽时,想你》
  • 《神的逻辑,人的魔法》

这两本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实在不推荐大家去读。

何为“正义”#

这部推理小说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其“社会性”的一面,这本书不仅仅有“谜题”,还提供了非常值得讨论的主题,那就是何为“正义”。

在《约翰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 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 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常常有种不真实感,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果真会乖乖放下手中的石头吗?至少以我对国内网民的观察,恐怕一个个都会起来迫不及待地捡起石头将妇人砸死吧,因为这样可以表明自己是无罪的。

网暴是一种急切的“正义”,躲在键盘后面的人们可以不负责任地攻击臆想中的“嫌疑人”,不需要审判、不需要逻辑,只需要捕风捉影以及情绪宣泄,热搜成了一个个网络猎巫的战场,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打赏外卖员200 被网暴自杀的少女,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被冤枉的女司机……键盘侠们也从来不会道歉,因为他们隐匿于群体之中,不负责任地享受着倾轧他人生命的权利快感。

西方人会说,只有上帝和法律才能审判他人,即是说应当将现世审判的权利交由律法,将灵魂审判交由上帝。而以我的观察,中国没有这种信念,我们既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法律。因此自己蒙受冤屈时只能跪下喊青天大老爷,他人有蒙受冤屈可能时却喜欢落井下石,今年的上海和河南就是两个绝妙的例子。

既然我们没有信仰,也没有独立的司法,那么情况恐怕和书中的【大山正纪】们也差不了多少,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学习【球员】了,所以,今天你断网了吗?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