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汽起飞系统曝光:自研智驾方案,率先上车4D毫米波雷达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automobile-electronics/52603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贾浩楠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1000余人团队、海归博士带头,2年多时间内自研、量产智能驾驶系统。
这样的进展和面貌,放在任何一家新势力或自动驾驶公司上,都是飞快的。
但它来自传统大厂上汽——旗下飞凡汽车。
强调智能,强调自动驾驶,尤其还强调自研。
要知道,上汽转型“样板间”智己汽车,有科技巨头加持,也没有这样硬核的BGM。
飞凡汽车自研智能驾驶,实力到底如何,拿出了什么样的产品?
上汽飞凡智驾,都有什么?
软件方案:“全融合感知”
飞凡自研智能驾驶系统,叫做RISING PILOT(起飞?),从官方的描述来看,是一条重感知的自动驾驶路线。
在最关键的感知环节,飞凡提出了一个行业的新概念:全融合算法。
所谓融合,是把诸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等不同传感器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识别、决策等步骤。
行业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后融合。即不同的传感器各司其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分别通过不同的算法进行独立感知,完成识别后生成独立的信息。
而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常用的前融合,即所有传感器基于多任务神经网络算法,将来自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不同原始数据统一处理。
飞凡认为,前融合对计算条件要求过高,而后融合对传感器数量和类型需求又太繁琐,所以单纯的哪一种方案,都不合适。
飞凡自创的所谓“全融合”方案,将前融合和后融合两个过程同步进行,对视觉、毫米波、激光雷达独立的感知结果进行后融合,同时综合激光/毫米波+图像的前融合结果进行全要素全观测周期融合。
同时RISING PILOT领航功能中综合高精度地图信息也参与整个驾驶决策过程。
全融合算法,其实是用后融合的“冗余”特性,给前融合的漏检错检概率兜底。
理论上当然可以提高智能驾驶的可靠性,但实际效果,还得看量产。
量产硬件方案:首发4D毫米波雷达
量产搭载RISING PILOT的首款车,是即将上市的飞凡R7。
全车33个传感器,包括: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不同点,一是采用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
对于R7交付时的L2+能力来说,这样的算力平台绰绰有余,这说明整个RISING PILOT系统给未来L3留足了升级空间。
而从2023年各家普遍交付情况来看,这样的算力储备,显然是瞄准泊车、高速(领航)、城市(领航)这样端到端的智能驾驶功能的。
第二个不同点,是R7采用了Luminar激光雷达,探测距离500m,为目前量产最高。
第三个不同点,是4D毫米波成像雷达,全球首发,来自采埃孚。
普通毫米波雷达,发射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参考多普勒效应公式,可以计算出“距离、方位、速度”数据,也就是3D的含义。
4D毫米波雷达,是在普通毫米波雷达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数据,其实是“3D+1D”的含义。
理论上,4D毫米波雷达对于静止物体的探测识别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从当下已经交付和即将交付的车型来看,飞凡R7的智能驾驶硬件配置,不能说天花板,那也是十分“豪华”。
但真实效果体验,只有等待交付以后才能揭晓。
不过飞凡给出了一些典型场景的表现。
匝道全域增强识别:通过更远距离和更精准的综合感知,提前识别匝道三角区域,从而有更充裕的时间提前进行变道准备。同时能够实时识别前后车辆的行驶状态与趋势等周围路况,从而在安全范围内实现变道,并与前后车共同汇入匝道。
超灵敏静态路障感知:凭借激光雷达,可提前探测最远500m处的施工区域,并精准识别静态障碍物的三维几何位置、尺寸和类型。
雨雪雾天超视距识别:Premium 4D成像雷达拥有全天候适应能力,在团雾场景下仍可穿透团雾识别前方行车环境和障碍物,即使雨雾雪粉尘等恶劣天气仍然性能优良,不受光线影响。
预感知避让/礼节变道/侧向安全距离弹性保持:RISING PILOT可凭借33个高感知传感器,实现360°无死角的道路感知,从而实时监测变道冲突场景,当发现有其他车辆同时变道并可能产生冲突时,可采取保守的安全策略,将安全放在首位,保持与周围车辆的安全距离,让冲突车辆先行,随后再完成变道等动作。
飞凡汽车才是上汽智能化门面?
从车型定位、售价、宣发力度等等角度,都能看出现在上汽的重心,在智己汽车。
作为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头牌”,上汽声称智己在中国道路上智能驾驶的表现远超特斯拉,颇有“吊打”之势。
但智己汽车的智能化方案,其实来自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
尽管上汽重注投资了Momenta,但如果严格按照上汽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说”,智己并不是上汽完全自主的智能化实力体现。
毕竟Momenta股东很多,也包括丰田,未来还会拓展更多主机厂客户。
所以,如果飞凡自称完全自研,不打任何折扣,那么这才是上汽真正的智能化杀手锏。
根据目前透露出的信息,飞凡超过1000人的智能化研发团队,领头人、首席科学家是金杰盂。
这并不是自动驾驶圈熟知的名字,飞凡方面只是说他有海内外多年的算法研究理念和工程化经验,目前带领算法团队。
另外,在智能化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的负责人,叫余钧雷,清华大学、汉堡大学博士,曾在宝马、蔚来、领克、高德地图、滴滴等多家公司负责智能化产品。
飞凡汽车,自研自造自动驾驶,这也是目前我们唯一能看到上汽在智能化课题上的自主答卷。
而且是没“参考”过任何别人答案的答卷。
飞凡自我评价是“做自动驾驶大腕,不做大嘴”。
你看好吗?
版权声明:与非网经原作者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与非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 侵权投诉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