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互联网企业做公益,让科技向善了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58723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互联网企业做公益,让科技向善了吗?

2022-09-02
0 评论 329 浏览 1 收藏 17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包括公益。随着互联网的介入,公益早已不是之前大灾来临时,排着队得捐款捐物,而是变得更加日常、更加快乐,也更加有趣。本篇文章就来聊一聊,互联网参与公益的这十几年,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kX2JRS56fsLM8mvbzzFk.jpg

又是一年公益季,阿里的“95公益周”和腾讯的“99公益日”即将接连开启,今年还加入了一个新玩家——字节跳动举办的“9·5DOU爱公益日”。

这种类似打造购物节的公益活动包装方式,是希望借助平台的影响力,帮助公益机构、事件获得大众关注,并通过募捐、配捐、义卖等方式,实现最后的“爱心”落地。

毋庸置疑,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包括公益。随着互联网的介入,公益早已不是之前大灾来临时,排着队得捐款捐物,而是变得更加日常、更加快乐,也更加有趣。

在支付宝上浇水种树,在微信里1元购买一副残障儿童的画,在淘宝上购物选择公益宝贝,转发一次头条的寻人信息等,这些都是我们表达善意的途径。

互联网通过不断迭代的技术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公益实践方式,让公益变得人人可参与、日日可进行。

“科技向善”是真命题吗?互联网参与公益的这十几年,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呢?

一、让公益更大众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纷纷在腾讯QQ个性签名上点亮了祈福图标,这可能是中文互联网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群体性的互联网公益事件。

2014年,“冰桶挑战”风靡全球,在微博上的话题阅读量37.5亿次,讨论量346.3万次。其趣味性、创新性引发了一场互联网裂变式传播,从明星、大V,到每一位普通网友,很多人因为这个活动关注到了渐冻症等罕见病。

要说互联网对公益的改变,最主要的一点应该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被看见,也让更多愿意施以援手的人有途径。

2016年蚂蚁森林公益项目正式上线,截止至2020年,蚂蚁森林总用户数量超5.5亿,仅在前四年的时间里,蚂蚁森林就覆盖了全国 10 个省的 70 多个城市,面积超过168 万亩。

河南暴雨中,一份“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在创建24小时之内“自发”更新至第270多版,共有250多万次访问量,人们自发登记、传播救援信息,有很多人通过这个文档获得了救助。

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今,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在5年间从25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增长了近4倍。2021年,我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

除了直接捐款外,在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捐步数、捐阅读时长、捐积分,形式多种多样。此外,捐助项目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一直以来都很受关注的失学儿童,还有孤寡老人、先天性疾病的儿童等。截至今年5月,仅仅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就已上线超过11万个公益慈善项目,共有6.15亿次爱心捐赠发生,累计捐款超过180亿元。

当公益行动覆盖的人口足够多,本身就能提高公益的效率。

今日头条启动的“头条寻人”公益寻人项目,基于地理位置精准弹窗技术做寻人资讯分发。截至2022年7月,累计帮助超过19000个失散家庭团圆。

同样是依靠广泛的用户覆盖,阿里巴巴与公安部共同打造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6年间成功找回4960个孩子。

可以说,互联网通过降低了行善成本,扩大影响力,提高了公益效能。

二、让公益更创意、更有趣

互联网除了让公益更大众之外,也让公益变得更创意、更有趣,这也是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的原因。

网易公益的“一块屏”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在偏远山区学校开设网课班试点,让帮扶学校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与优质高中同步学习,打破了知识的地域、阶层区隔,让山区孩子也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2021年,腾讯公益在“99公益日”期间发起“小花守护小花”计划,联合众多“95后”的年轻女艺人,倡导公众关注女童身心健康。

今年的99公益日,腾讯推出“一花一梦想”公益共创新玩法,倡导公众“用小红花,一块做好事”,共做公益“筑梦人”。用户可以通过答题、捐步数、捐钱等方式获得小红花,之后可以用小红花支持更多公益项目。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互联网参与公益,不仅有趣,也非常体现各自的平台特色。网易有云课堂产品,所以推出“一块屏”项目顺理成章;腾讯的娱乐和社交基因,也是起推出“小花守护小花”、集小红花活动的原因。

阿里有我们之前提到的,利用支付系统搭建的蚂蚁森林,同时在电商系统下的公益宝贝等形式。《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显示,2022财年,淘宝天猫上超过220万商家和5亿消费者一起通过“公益宝贝”项目参与公益捐赠。

京东做公益的抓手在医疗健康上。2020年5月,京东公益联合中国社会扶贫网、京东健康发起“健康中国·医药补助工程”,面向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购药补助。今年6月,京东公益、京东健康联合鱼跃医疗、北京市众安公益基金会,为全国多所高校募集部署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项目详情中介绍,京东健康捐赠了100台AED。

拼多多因为关注下沉市场,其公益的方向主要在助农上。拼多多APP中有爱心助农的专属入口,受助对象可以通过直播讲解产品,促进购买。今年8月,拼多多还宣布将15亿美元的未来利润投入农业公益项目。

同样关注下沉市场的快手,因为其短视频生态和老铁文化,在乡村振兴、应急灾害响应、儿童青少年保护、老年人和残疾人关爱、退役军人关爱以及环保等公益慈善领域发挥作用。

如果直接说捐款,总归会让人心里有些抵触。而互联网公司基于自身基因,通过创新公益场景,创新捐助形式,让公益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创意,也调动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譬如之前朋友圈刷屏的“一元售画”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直接倡导给残障儿童捐款可能很难打动网友,但一副小朋友们手绘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画作,可以在一瞬间就打动每一个善良的人。

T7PxNy8Ntb6P02cBLNOR.jpg

三、互联网公益的背面:隐形的内容成本,传播的马太效应

我们一直在说互联网为公益带来的好处,那有没有问题呢?

当然是有的。

1. 内容成本

一些公众和公益机构想当然认为通过互联网做公益是不需要成本的,或筹款成本很低,但实际上,搭建一个平台需要很多的人力,以及维护服务器的投入,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而在短视频时代,内容的制作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

在各大互联网公益平台上,那些文案、内容最打动人心的项目,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捐助,这些需要公益机构具备一定的内容制作能力,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譬如在最近的DOU爱公益日的发布的规则中,就明确规定了参与活动的公益项目应满足的八项规则,“鼓励解决具有公共性、非特定对象的社会问题,以及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暂不支持医疗救助领域以及应急救助领域等临时性、短期项目”。要提交的除了公益组织的资质、项目的执行时间、额度等要求外,公益机构还要在活动期内发布至少一条不少于15秒的有效筹款视频。

2. 马太效应

这其实跟第一条有关,在互联网时代,越是能获得头部平台合作的项目,越是内容物料制作精美的项目,越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捐助,没有被互联网公司看到的项目,没有通过传播出圈的项目,就很难获得捐助。

如果不去提升中腰部公益组织利用互联网募款的能力,在经济形势不看好的年份,则很容易筹款不足,从而导致项目无法执行。

数据支持了这一判断,2021年11月,民政部官网公布了《民政部关于指定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公告》,字节跳动、小米、亲青、B站、平安等10家平台入选。加上已有的腾讯公益、淘宝公益、美团公益、新浪公益、滴滴公益等平台,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已有30余家。

另一方面,中国发展简报2021年对399个一线机构的问卷显示:与2020年同期相比,28.8%的一线公益机构的实际资金收入减少了50%以上,其中有11.3%的公益组织甚至减少了70%或更多。有15-20% 的公益机构受到很大影响,将难以坚持下去;有15-20% 的公益机构甚至可能已经关闭。

3. 商业与公益的平衡

这可以说是企业公益的一个元问题,但却始终没有解决,至少在公众舆论层面,一直没有达成企业与民众的共识。

互联网做公益当然有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初心,这毋庸置疑,但是,所有的企业存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这也是无需回避的事实。

企业做公益很重要的一个动机也是增强企业本身的声量、美誉度,从而助力长期的生意增长。

在支付宝上用步数种树,在微信上用步数换小红花,本质都是用户向互联网公司出卖自己的“时间”,来换取互联网平台配捐的资金或实物,在甘肃、青海、内蒙等地的一百多万亩梭梭、胡杨林,是阿里、蚂蚁出的钱,用户付出的只有时间,只是互联网平台愿意用自己的公益基金来换取用户的使用黏性,这本身其实就是有商业交换在的,只是因为用户没有付出实际金钱成本,所以没有人在意。

但社交筹款平台水滴筹就不一样了,用户是真金白银的捐出了钱,但听到其中甚至高达70%落入中介口袋里,就难免引发公愤了。加之平台为了自身盈利需求,存在诱导用户买保险的行为,因此被用户诟病、投诉,很多用户甚至表示以后不再在上面捐款,严重伤害了一个原本运行良好的公益产品。这是商业与公益平衡不好的负面案例。

最近字节跳动的“DOU爱公益日”最初就有引导公益机构为抖音“拉新”的激励,但在随后的版本中个,字节很快调整了这个规则,只是让公益机构“邀请朋友参加活动,为公益项目带来配捐”。估计也是担心引发对公益项目商业化的质疑。

实际上,公益行业与平台商业价值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但如何兼顾社会价值与商业利益,在互联网时代,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2020年,B站发布了一条马云演讲视频,被用户骂惨。只是因为马云在视频中说:“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它创造价值,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让无数人就业,让无数人看到希望。阿里巴巴一直是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在做事,公益和阿里巴巴从来就不能分割。”

实际上,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如同长江商学院的朱睿教授所说,“公益的突破口在于如何用商业的模式做好公益。”

有商业模式的公益,才能长久。

在腾讯99公益日开展7年、阿里95公益周开展5年,字节DOU爱公益日初创的背景下,平台和公益组织已经进入到一个共同发展的生态周期,创建起一种新的互联网公益生态。

我们看了这个生态之下,很多灵光乍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公益创新,但是也不能忽略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更容易导致马太效应,也更情绪化,它渴求公益背后的故事性、情感价值,利于救助性公益,但却不利于传播平淡,但却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发展型公益、理性公益的建立。

因此,互联网平台在筛选项目的时候,应当对用户进行一些引导,筹集善款很简单,改变人们心中的公益理念很难;捐一次款,做一次公益很简单,让公益变成细水长流的、常态化的设置,很难。且这种常态一定是要符合公益生态,符合不同的公益组织、不同项目的生命周期,最终实现公益目标,覆盖更广阔的受益面。

作者:TOP君

来源公众号:TopMarketing(ID:TMarketing),玩Marketing,Top是一种信仰——TopMarketing。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Marketing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