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政府引导基金不投消费VC”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396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政府引导基金不投消费VC”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379字)

1天前 “政府引导基金不投消费VC”

来源:图虫
门槛低是对消费投资最大的误解。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资界,作者:周佳丽。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VC投出去的钱是我们的真金白银,公司倒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钱打水漂了。”聊起每日优鲜被爆出解散的消息,华东一位LP朋友面露难色。

这无疑令本已处在寒冬的消费投资雪上加霜。最近见了上海一位消费投资人,他聊起了自己的募资遭遇:“今年大家都不太欢迎消费VC,压力很大。”聊到消费独角兽频频暴雷的现象,他感叹这些更会加剧LP的担忧,消费VC基金可能是今年人民币募资最难的群体。

而各地引导基金大爆发,也与消费VC基金无关。华南一位政府引导基金从业人员朋友提到,如今政府引导基金在筛选子基金时对行业越来越看重,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投,但在实际情况中消费GP往往会被第一个排除。

虽然各地引导基金情况有所差异,但这是今年不少消费VC募资人员的相同感受。

曾几何时,新消费投资也有过风光。前两年,TMT等五花八门背景的投资人由于FOMO(害怕错过)的情绪,从四处赶来涌入新消费,直至盛宴退场,众人散去。我们无法下定论,抽身离开的人是否真的懂投资消费,但门槛低一定是对消费投资最大的误解。

一只消费独角兽的陨落,LP心情复杂:亏的大多是我们的钱

我们还是从每日优鲜说起。

上周,每日优鲜突传解散,且APP已经无法正常下单,前置仓门前围堵着前来讨要货款的供应商,北京朝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大厅也挤满了维权员工。这只生鲜超级独角兽陷入至暗时刻。

崛起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时代,每日优鲜曾在生鲜的草莽江湖中杀出了一片天地,也受到了一批VC/PE的拥趸,尤其是IPO前最后一轮青岛国资机构大手笔投出那20亿元。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大厦倾,这家超级生鲜独角兽一年前才风光站上纳斯达克敲钟舞台,转眼间却轰然倒塌,令人唏嘘。

如今每日优鲜股价只剩下0.1美元,当我们将目光转向身后的消费VC,大家已经不再愿意多谈当初高歌猛进的生鲜故事。每日优鲜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方坦言:“内部基本上没再提过这个项目了”。募资PPT上,昔日作为明星案例的每日优鲜也被悄悄拿下来。

喧嚣过后是无尽的反思。一位参与过每日优鲜B轮融资的投资人曾公开反思:“我们2016年投资的每日优鲜,2021年上市。整个电商行业在滴滴事件之后都和教培行业一样遭到资本抛弃,无论是政策的变化还是市场的取舍都是越来越黑的灰犀牛。所以牢记市场是情绪化的这一点很重要。”

而作为每日优鲜重要的投资方之一,青岛国资机构的教训更为深刻。“当下国资投资机构越发活跃,投资热情高涨,这一笔失败案例算是提前给所有人敲响警钟。”一位深圳国资平台投资人表示。

每日优鲜并非个例。从2022开年起,生鲜主导的社区团购风口终于熄火,一批独角兽接连倒下,互联网大厂也渐渐“不再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匆匆转场,生鲜江湖已经几近全军覆没,连盒马也史无前例地打六折融资。

不止生鲜,整个大消费赛道的热度也已不如往年。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一大批前两年IPO的新消费明星独角兽股价都已经跌破了发行价,有的甚至已经亏到了B轮。断崖式曲线使得一级市场VC/PE出手愈发谨慎,不少明星消费公司出现了融资困顿。

如,家政O2O公司轻松到家宣布资金链断裂,曾估值超百亿的蜜芽APP即将关停;新饮品超级独角兽半年估值少了50亿美元,令人咋舌;还有一批批悄无声息的减员....没有造血功能的消费创业公司现在岌岌可危。

身后出资的LP更为揪心。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感慨:“消费公司老板挣了无数回扣,某些投资机构挣了巨额管理费,FA挣了天价中介费,某些投资人挣了FA返点,只有LP和二级市场投资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今年,消费VC基金募资最难,正传导至创业公司

目睹了消费明星公司的泡沫破灭,LP在面向消费VC基金时更加捂紧了钱袋子。

“今年募资难度加大,在募的新基金进程缓慢,未达预期。”长三角一家早期消费投资机构的募资人员郑舟(化名)直言,今年以来,她曾密集拜访过一圈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富有家族及个人等,但收获寥寥。

而今年各地引导基金的热闹大家有目共睹,从海南到东北,一支支政府引导基金纷至沓来。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募人民币基金的LP中,政府机构出资金额超千亿,以引导金、国企/央企为代表的国资LP出资活跃。

具体来看,以国企/央企、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国资LP日渐成为人民币基金的重要募资方,上半年国资LP的披露出资额占比超七成,是募资寒潮下一股令人惊讶的活水。

为了募资,VC/PE开始奔走各大省市区县,风尘仆仆。郑舟自然也不会错过,“但在初次介绍了基金之后就再没了下文,绝大多数政府引导基金就没有消费VC的位置。”

无独有偶。华南一位政府引导基金从业人员朋友提到,政府引导基金在筛选子基金时对行业还是十分看重,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投,但在实际情况中消费GP往往会被第一个排除。此前,圈内曾流传一个案例:某一线城市政府引导基金曾因出资一家知名消费投资机构,后来为此被要求写了检讨书。

相比投资回报,政府引导基金往往优先追求产业效益、社会效益。上述人员分析表示,目前国内近9成引导基金为产业基金,多以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科技创新产业为主。“相比起来,消费公司在他们印象中科技属性并不强,无非是吃喝玩乐。而过往也有政府投了不少消费项目,但效益并不乐观。”

这也是地方母基金不投消费基金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他们更青睐主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方向的硬科技属性GP。

募资不顺,消费VC基金愈发珍惜子弹,每一次出手都要精打细算。专注于新消费的海豚社曾发起了一个投票,截至今年5月初,一个项目都没有投的投资人占36.2%,进账一个项目的投资人占25.5%,两个项目占14.9%,而这已经占了整体投票的76.6%。

形势冷清,消费投资人王宁(化名)并不掩饰,今年上半年没投一个项目,“前不久,我去年投的饮料项目创始人主动找上来希望能救一轮,感性上我很想救;但理性上,现在LP那边给的压力很大,从LP和基金的层面都没办法帮他了。”

当消费领域低垂的果实被摘光,有人离场,有人坚守

“门槛低是对消费投资最大的误解。”投资界聊了一圈专业消费投资机构,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个观点。

这里不禁想起了一个真实案例。在新消费最为热闹的那两年,国内一家知名本土机构看着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在新消费上愈发活跃,因为担心错过赛道也研究着投了几家消费品牌,直至今年春节后,内部成立不久的消费组人员开始转岗,不再看面向C端的品牌类消费项目。

“这一段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消费项目看似人人都能看得懂,但隐形门槛很高,更加适合非常垂直的消费基金。像我们这样综合基金大多扮演着财务投资人的角色,能给消费企业带去的赋能十分有限,消费产业资源也有限,难以真正长远陪伴企业。”该机构合伙人王岩(化名)复盘说,真正能把消费投得好的人少之又少。

多位消费VC投资人反馈,新消费投资已经很妖魔化——目前市场上无论是国资LP,亦或是社会大众,大家对消费的理解还是过于狭隘,大多数人粗浅地将消费与网红品牌挂上了等号,一提到新消费就是花钱买流量。“消费≠品牌,后者只是其中一个最为火爆的领域,消费行业不只是喜茶、奈雪、三顿半、花西子这样的一个个品牌,行业的细分脉络远远不止如此,背后所涉及到的渠道、供应链、数字化等方方面面都不容忽视。”

正如上述所言,面向品牌的消费投资隐形门槛极高,真正投得好的投资人往往需要自身具有打造一个成功品牌的经验,这是目前大多数从TMT转向消费的投资人所不具有的能力。时至今日,消费领域低垂的果实被摘光了,真正留下来的往往需要扎根更垂直的细分赛道。

因此,今年最热闹的消费投资方向,开始变成了供应链,圈内也流传着一个新的口号——“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如我们所见,站在新消费明星公司背后的供应商们正集体奔赴IPO,为喜茶、奈雪、元气森林们提供原材料的供应链企业的IPO队伍已经浩浩荡荡。“消费投资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已经不是单纯的差异化的问题了,本质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前端的差异化到后面的品牌成长,都是供应链的问题。”北京一家消费投资机构合伙人曾分析表示,其中也包括了今年受各地政府关注的预制菜产业。

潮水退去,消费投资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吃喝玩乐等品牌投资。“新消费到今天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纯做流量只是一个线上渠道,不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公司。未来消费市场的浪潮和新趋势中一定有两个特点,就是科技加创新。”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如是说。

在新消费噪音弥漫时,日初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峰曾提醒:“当我们看到太多机会与回报时,就会进入到一种被这个世界的平庸价值加权的状态里,从而失去跟伟大的交集。”用他的话来说,投消费需要打破路径依赖和惯性偏见,投资一个项目不如投资一个产业,今天应用“产业思维”来投消费。

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常欣也多次强调:消费是所有投资品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别。相比能源、药、科技、企业服务等有明确的标准的,但消费没有。消费投资是建立在常识之上,但又超出常识的判断,特性是变化,魅力或者说难点也在于此。

“资本绝不可能是衡量消费市场有没有机会的标准,绝不能夸大资本的智慧与能力,更不能以资本的风向来判断这个市场好不好。”真理永远只掌握在少数创始人和投资人手上。

飓风卷过,一切正回归理性,唯有真正热爱的人留了下来。他们依然坚信——在中国,消费市场永远“坡长雪厚”。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