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小宇宙收听播客 200 小时后,我体会到了播客的魅力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491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阵子收到了小宇宙的消息推送,我才发现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小宇宙听了 200 小时播客了,最开始只是偶尔听听,后来越来越喜欢,几乎每天只有有空就都要打开小宇宙,把听播客这个习惯无缝融入到了我的日常 routine 中。

今天这一篇,我想复盘一下在我从播客萌新到播客重度听众的这 200 个小时中我的收获和体验,以及对播客这种内容形式的思考。

我喜欢听哪些播客?

我收听的播客领域主要集中在这几类:互联网、商业分析、心理学、轻松休闲类。

  • 📻 互联网行业:《三五环》《温柔一刀》《组织进化论》等等
  • 📻 商业分析:《无人知晓》《疯投圈》
  • 📻 心理学:《得意忘形》
  • 📻 轻松休闲类:《日谈公园》《谐星聊天会》

我一般都是在家用电脑做一些不需要太集中精力的工作的时候,会去听我喜欢的一些有信息量的播客,收听到有价值的信息的时候,会直接打开电脑上的记事本,或者用 flomo 记录下当时觉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考。

而一个人出门散步、吃饭的时候,会放日谈公园或者谐星聊天会这种信息浓度不高的播客,作为放松休闲的背景音。

我的小宇宙收听总结里收听时长最长的播客是张潇雨老师的《得意忘形》,刘飞老师的《三五环》以及孟岩老师的《无人知晓》。这三档播客也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三档播客。

1

播客为什么吸引了我?

在听了 200 个小时的播客之后,我开始对播客这一内容形式有了一些思考,我开始想:

播客为什么吸引到了我,能让我愿意付出这么多时间去使用它?播客这一种内容形式,和其他的内容形式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尝试着从我自己作为普通用户的角度,也夹杂着我作为一个内容运营的看法,去解答这个问题:

仅限音频,收听便利,使用门槛低

播客的内容只以音频形式呈现,只要用耳朵收听就可以了,与传统的信息摄入形式相比,解放了双手双眼,让信息输入的门槛低了很多;

所以比如在通勤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坐在电脑前打字聊天的时候,在家里收拾家务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能够打开播客去收听,非常方便。这是其它形式的阅读所做不到的,而这种收听上的自由度,为播客创造出了更多的使用场景,也为播客的存续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

声音传达的信息量比我们想象得要多得多,而播客放大了这种效果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是比它所想表达的内容的文字本身,要能够表达更加丰富的信息的,即使有些信息可能并不是说话人想要可以表达的。

播客是一种遮蔽了画面的内容形式,但也正因此,它放大了播客主播的声音给人带来的感官冲击;而播客主播说话的节奏、情绪、语音语调所能传达的情感和信息,要比文字本身更加细微、真实、不加修饰。

而这些细节都是能被声音显露出来的,除了增加了播客的信息维度以外,也为听众的收听体验增添了很多趣味性,这也是播客这种内容形式迷人的地方。

听播客能够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场景感和陪伴感

播客本身的音频属性,是播客打造沉浸式的收听体验的基础。

播客本身就是对某个时空下发生过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话的真实记录,好的播客,能给听众一种陪伴感,让听众更加沉浸式地收听,仿佛身临其境。

有一些非常好的播客,我在听它的时候感觉我不像是在一个远在天边的人在互联网上开设的一档节目,而是感觉我参加了一场沙龙,播客的播主就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和其他的听众分享他的观点、想法,而对于他说的话,我听得非常清楚,甚至仿佛侧过脸去,就能看到播主的表情和神采。

播客的声音营造出的这种有存在感的氛围,经常会把我包裹在其中,让我产生一种恍惚感,感觉好像播客里对话的播主和嘉宾就坐在我身边。这种陪伴感,我相信很多曾经有过夜晚独自在家收听播客的体验的听友们,应该都能感同身受。

有一期《三五环》里,刘飞和梵一如对谈聊播客和内容行业的观察,那时候梵一如老师讲到说有的时候会有听众给他们反馈,说听他们的播客就像是在咖啡馆里旁听一对闺蜜的聊天,或者说在餐馆里和别人拼桌,听着同桌人互相聊天,这种比喻我觉得非常贴切,这是对播客内容的非常宝贵的赞赏。也是我觉得播客非常独特的魅力所在,就是它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是非常深度又非常感性的。

听播客是听人还是听内容?

聊到播客,还有一个话题我觉得很值得讨论。

之前有一期听池建强老师的播客《Mactalk》的时候,池老师和嘉宾二爷聊到小宇宙的产品分发机制时提到:「小宇宙目前的内容分发机制采用的是单集节目的推荐机制,这让人觉得很别扭,是一个一直想让小宇宙优化和改进的点。」

池老师和嘉宾二爷想表达的观点是,他们更希望小宇宙的内容分发上更多以「人」的角度为主,让用户接触和认识更多值得关注的人,然后再点进它的节目,而不是看到一集一集单集。

而站在小宇宙的角度上,采用单集分发的原因也非常好理解,单集内容的供给更加丰富,有更多的集数供给;而整个平台的作者数量与内容相比显然要少得多,而人的分发又会增加信息的重复度,降低首页内容的新鲜感;所以小宇宙更倾向采用单集内容推荐的分发机制。

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当我们去收听播客的时候,选择标准应该是以人为优先还是以内容为优先?(这里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具体的内容选题、形式等。)

具体到我们的收听场景而言,这个问题的问法就是:

你更喜欢那种找自己喜欢的人,然后一直听 ta 主持和做嘉宾的节目?还是更喜欢寻找自己喜欢的主题,从关键词检索自己喜欢的单集节目,集中收听类似选题、类型的播客呢?

如果让我纯粹根据我自己的感受去回答的话,我的选择会是:

人>内容,频道>单集;

之所以追逐人,是因为人,也就是播客项目的主播本人,当我对这个人有信任或者有了解并进而关注他的节目的时候,就意味着我相信 ta 能给我带来确定性:

  • 我确定这个人能为我带来他所在的领域的有价值的信息。
  • 我确定以这个人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他的节目不管是什么题材,都能保持着较高的平均水平。
  • 我确定他不会带来与他自己所在的领域有严重偏差的内容。

无论内容形式、内容选题再怎么迭代发展,一个人的本质总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的。一个人的内容是有长时间积累的,这是他的壁垒和护城河,当他通过播客去表达自己的时候,是很难伪装自己的,表达和动作也很难过度变形或者精巧包装。

我之所以关注一个人,进而关注他的播客,就是因为我需要他给我带来的这种确定性。

所以,关注对的人,对我而言比关注数据好、上首页、上热门的单集或者频道要更为重要,也是更高效地保证我的输入信息的质量的一种策略。

插一句题外话,最近一直在关注自媒体 IP,我觉得一个好的 IP,就是要给自己的关注者提供这样的确定性:我确定地知道他能给我带来什么,也确定地知道他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当他带给我的东西对我有价值,而不会给我的东西并不是我所需要的,甚至是我不想要知道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愿意去关注他,IP 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有的时候在小宇宙首页刷到了自己喜欢的内容选题或者标题之后,满怀期待地点进去,听了 20 分钟依然听不出什么所以然,最后退出来直接放弃,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之后,就越来越不依靠内容分发的随机性,而是去寻找那些值得我长期相信和关注的人,把他们作为我的稳定的信息源。

所以我的小宇宙的收听轨迹其实是非常以人为导向的,先是为了收听孟岩的《无人知晓》从而下载了小宇宙,然后从孟岩的节目中认识了黄海和张潇雨,从而也开始收听《疯投圈》和《得意忘形》。

当我关注到我一直非常喜欢的少楠(flomo 联合创始人以及产品沉思录主理人)也在做自己的播客《奇想驿》的时候,我就去收听,从《奇想驿》和《三五环》的串台中认识了刘飞,从而关注起了《三五环》,进而也通过刘飞和少楠,了解到了他们共同的好朋友——范冰的播客《量贩冰糖》。

我听得最多的这几档节目,每一次都是因为我先认识到了这个节目的主播,了解到他和我本就非常欣赏的播客主播是好朋友,同时又被他本人的内容表达以及态度观点所吸引,所以才开始关注起来。

所以,追逐人,而不是内容选题,是我实践下来觉得很好的选择播客的策略,极大地保护了我的注意力,也为我带来了相对较高的信息输入的收益。

播客的特别之处和优势是什么?

作为一种内容形式、载体、渠道;它有自己独特的使用形式——只听声音

所以本质上播客与视频类内容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用户收听播客的时候,往往是没办法认真看视频的时候,即使用户没有选择去听播客,这个时候他也没有余力去看视频。

所以,通过这种“错位竞争”,播客可以巧妙地避开从竞争激烈的视频图文内容里杀出重围,填补很多其他信息输入形式所不能填补的缝隙。

内容形式的特别,也使得播客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内容,这也是很多用户钟爱播客的原因。

对播主而言,它是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坦白来讲,播客作为一种依然小众的内容形式,几乎很难在短期内为播主带来确定性的收益。

即使是已经在别的领域很有声望的行业领袖,在播客平台上的内容增长速度依然十分缓慢,所以播客并不是一个有利于快速涨粉、获取收益的形式。

但是播客的优势在于,播客这种很挑听众的筛选机制,以及内容本身建立起来的陪伴感和情感链接,能让播主找到更多同频的听众,建立起深度链接的共振关系。

播客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播主培养了解的身份、经历,认同自己的态度、观点,并且和自己有情感上的共鸣的忠实粉丝,这样的高质量粉丝,对任何主播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

对听众而言,它是一种使用门槛低的输入信息的方式

播客的听众往往都是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顺便听着播客,对听众而言是一种用极低的成本和更自由的形式,就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输入方式。

我不太喜欢的播客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不会喜欢听的播客。

把别的平台的公开直播二次剪辑后发出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播客都在采用这种内容形式,但是必须得说,很多这类播客存在的音质问题、对话延迟,真的很容易让收听用户分心,收听体验并不好;

以及直播这种形式本身的特性,使得嘉宾们在表达的时候一直都有一种「面向公众」表达的拘束和紧张感,使得嘉宾们的表达经常有一种卡顿和不流畅的感觉。

利己而非利他,把播客单纯当做一个引流和营销的渠道的功利性极强的播客

最近播客逐渐火热,导致有很多原本在其他平台有了一定成绩的博主或者所谓的大V也开始做播客;其中有些人只把播客当做一个新的引流渠道,开设播客只是为了引流,而不是想要把播客做成长期经营的项目。

这种播客在 shownotes、公告、节目内容中总是会埋入引流埋点,引导听众去他们的私域,功利心太强,我个人比较反感。

过于自嗨,不站在听众的感受去组织内容的播客

之所以不会喜欢,是因为我觉得这几类播客不仅没办法放大播客本身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播客自身的内容特点,使得这些内容的缺点和播客本身的局限性负负结合,给听众造成不友好的收听体验,很难得到用户的认可,也没法创造额外的价值。

对个人而言,听播客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

最后想聊聊我个人对于收听播客的一些态度,总结了一版个人向的收听播客的正确姿势:

收听播客,关键还是要让自己舒服

所以没必要正襟危坐,不需要时刻准备着笔记本,生怕错过什么;播客本身就是侧重轻分享的内容形式,那就利用它的随意性和轻分享的特点,享受放松收听的感觉;

学习优秀主播的软素质

不是每一次都要带着掌握一期播客所讨论的核心知识和主题观点的目的去收听,有时候一个优秀的播客,主播表达观点时的方法,衔接话题时的技巧,与嘉宾对话时的话题引导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内容;

把播客作为开拓视野,增加信息带宽的一个渠道

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体验、经历;没有必要带着成见去批判。

试着自己录 5 分钟播客

李诞说每个人都可以说 5 分钟脱口秀,那我觉得放在播客上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能录 5 分钟播客。

从听众的角度一直作为消费者去收听内容有一种乐趣;而投入自己的时间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去创作播客,也许能体会到更不一样的感受,看待播客的视角也会有新的发现。

我自己前一段时间也心血来潮,在朋友的鼓励下参加了一期由「灵感买家俱乐部」发起的 48 小时现实播客创作活动「Pod Jam」1,与几位新认识的小伙伴合作创作了一期播客,我觉得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验。

  • Pod Jam 也在小宇宙开设了这一期活动创作的播客合集:可以点这里收听

以上就是我这个播客萌新刚刚跨过 200 小时收听时长的经验复盘,纯个人向主观分享,作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记录的一部分。感谢你看到这里。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1[搅]·Pod Jam,是在48小时之内,根据指定主题制作播客。希望热爱播客和有内容创作热情的朋友可以 [搅]在一起,围绕播客制作的过程进行头脑风暴、经验分享以及自我表达。本活动由 DC、鲍勃和灵感买家俱乐部发起,泡泡骚和播客先声赞助支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