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闯进每日优鲜 见到讨债讨薪和继续坚守的人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internet/2022-07-30/doc-imizirav5983197.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闯进每日优鲜 见到讨债讨薪和继续坚守的人

  来源:亿邦动力网

  文丨董金鹏 陈凯乐

  [亿邦原创]烈焰照耀着喜马拉雅,雪山像披肩一样搭在身上,皓白,安谧,明澈,如同从天堂坠落的钻石。突然,一声巨响,倾泻而下,雪崩了。用放大镜,拉长时间线,你将会看到,坠落!坠落!向下坠落!直到众人惊声尖叫。

  7月29日,中午三点多,北京朝阳区,十多位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身心俱疲,等待处理结果。彻底失速后,一位购买了礼品卡的女士告诉亿邦动力,没想到啊,每日优鲜都能出事。

  就在昨天,来自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公开爆料称,每日优鲜“原地解散”。

  尽管每日优鲜官方回应称,公司仅仅是暂停了极速达业务,而次日达、零售云和智慧菜场依然保留运转。然而,它的股价重挫,市值距巅峰期跌去约99%。不论在资本市场,还是生鲜电商领域,这都堪称一场罕见的雪崩。

  每日优鲜创办不到八年,先后拿到11轮140多亿元融资,曾经的中国生鲜电商第一股,见证过生鲜电商领域太多的波澜与起伏。它的股东阵容也堪称豪华,既有科技巨头腾讯,也有华尔街之狼高盛和老虎基金。

  一年前,付博望加入每日优鲜的采购团队,那时公司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既然都上市,应该走了一些流程,经营状况都公开了,不会那么快就挂掉。“这就是当时我对它的理解。”付博望说。

  雪崩并非毫无征兆。去年夏天,每日优鲜还有4000多人,而一年后的今天,只留下800多人。不断流失的员工,频繁更换的商品,以及微妙而隐秘的细节,都是征兆的一部分。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又加速了雪崩的进程。

  现在的问题是,每日优鲜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它会不会是更大雪崩的前兆?这次事件之后,生鲜电商向何处发展?难道它只能是巨头肉搏的游戏?

  裁员、搬家与欠薪

  十多天以前,秦殊涵从媒体上看到,每日优鲜的法人由董事长曾斌变更为孙玉英,创始人兼CEO徐正也从董事名单里猝然消失了。

  秦殊涵是每日优鲜上市前引进的高管,主要负责拓展新业务。在媒体报道之前,他并不知道每日优鲜要更换法人和董事。不止秦殊涵,几乎所有的高管事先都不知情,连负责行政的总经办,也不知道这事儿。

  媒体报道后,官方给出的答复简单明了——为了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那之后,就感受到一些异动,因为正常来讲,这些消息不至于被封闭的这么死。”秦殊涵告诉亿邦动力。

  从去年底开始,每日优鲜现金流紧张的消息就一直在传播,但没有人知道窟窿到底有多大。至少在今年3月以前,被劝退的员工还能拿到N+1的赔偿。随后,补偿开始取消。6月以前,团队出去吃饭还能以团建名义报销餐费,此后就需要业务主管自掏腰包了。

  四月底,张林接到HR通知,公司业务调整,希望他办理离职,公司会给予N+1的补偿。那时候,他为这家创业八年的公司工作了三年多。

每日优鲜办公室里很多东西都被打包堆在一边
每日优鲜办公室里很多东西都被打包堆在一边

  5月10日,张林拿到了4月的工资。按照协议,赔偿将在6月28日之前打到他卡上。不过到了6月27日,他接到HR的口头通知,赔偿暂时付不了,要等到7月28日。

  在此期间,每日优鲜匆忙从望京万科时代中心撤出,搬到近二十公里外的顺义,博润科技园。搬到顺义以后,初期在一个临时场地办公,面积较小,员工分成三班,轮流到公司坐班,其他时间在家办公。

  搬家和缩减办公场地,对应着接连不断的裁员和业务撤换,背后是即将枯竭的现金流。多位员工猜测,公司可能希望裁员和搬家省出一部分钱,缓解现金流的危机。搬到顺义博润科技园以后,每年可以给公司省出2000多万租金和办公费用。

  远水救不了火,但员工并不知道危险正在逼近。每月10日,每日优鲜会发放上个月的工资。到了7月10日,原本该发放6月的工资,HR组织大家开会,直接通知发薪日由10日,调整为28日。

  而此时,不少同事已经两个月没领到薪水,三个月没交社保。那段时间,大多数人居家办公,处于松散的状态。对于发薪日的调整,张林和同事很无奈,但也只能接受。他还抱有希望,毕竟新办公室还在装修中,菜场、零售云和便利购等业务还可以变现。

  多位员工告诉亿邦动力,尽管现金流紧张,每日优鲜一般会优先解决前置仓的费用,尤其是配送员的薪酬。“每次融资进来,都先要解决前置仓的费用,让货能进出仓库,让周转起来再说。”一位采购员工称,“现在等于连前置仓的费用也没有了。”

  亿邦动力走访发现,7月26-27日,北京几家前置仓陆续收到消息,从28日开始,接下来三天仓库停业盘点货品,不再接新的订单。在此之前,几家配送站就已出现货品短缺,站长只能标注售罄,减少接单。

  绩效、帐期与日渐短缺的商品

  现金流紧张,首当其冲的是商品。

  2021年11月,多位采购员工发现,他们接到的催款请求比以往更多,而且超出帐期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一位粮油采购员工告诉亿邦动力,他对接的品牌供应商当中,当时就出现欠款六百多万元的客户。

  但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或许只是临时周转困难。“公司内部,员工的信心还是有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比较支持公司的政策,对我们业务端而言,就是要尽可能的协调供货商,给公司供货。”该员工称。

  如果签了合同,供应商就会按照帐期交付,一旦出现到期无法付款,就会挤占供应商的货款。如果供应商无法及时收到回款,会影响他们的采购。

  2021年底,重新签合同时,每日优鲜把帐期从2个月调整为3个月。调整完帐期以后,有些品牌不再给每日优鲜供货,每日优鲜只能寻找替代品。而大部分供应商,经多方协调才得以解决,有些甚至是高管亲自出马。

  供应链具有一种连锁效应,账期拉长,供应商减少,每日优鲜的货源出现紧张,采购的成本就会上涨,进一步压迫现金流。现在,这层效应之上,有叠加了绩效考核的因素。

  2019年底,每日优鲜调整组织架构,原先的四大区域(华中、华南、华北和华东)被总部中台弱化,北京开始将部分职能收归总部。调整完组织架构以后,业务团队的OKR与用户增长、复购率、毛利率等多个指标相关,采购员工的绩效跟销售额和毛利挂钩,不同品类有所不同。

  张林负责粮油的采购,交易流水、客单价和复购率都比较高,单月销售额7000多万元,毛利为20%左右。由于货款拖欠和帐期延长,一部分品牌不再给每日优鲜供货。

  今年春节过后,由于货源出现剧烈变动,采购不能完成此前定下来的指标。公司开始调整员工绩效计算方式,在计算个人绩效的同时,也会乘以部门绩效。多位员工反馈,新的绩效方案,实际上相当于变相降低收入。

  一位员工说:“比如员工绩效1.2,但是小组绩效是0.5,那最终绩效只能是0.6,实际上就拿的少了。”结果是,人员开始流失。而人员的流失,由进一步影响到采购业务。

  延迟支付、拖欠货款和人员流失,让商品出现短缺。今年以来,“多搞多弄多进货,谁能进就多进谁”,一位采购员工告诉亿邦动力,每个采购都有10家左右的供应商;当采购离开的时候,对供应商是一个严重的警示信号,“这就很值得警惕了”。

供应商提供的每日优鲜方面给出的货款结算协议
供应商提供的每日优鲜方面给出的货款结算协议

  在每日优鲜位于顺义区的新总部,多位供应商对亿邦动力表示,目前每日优鲜方面给出的货款结算策略是,在原先欠款的金额上以半价实际折算,然后再以分十期的方式分批次偿还。

  一位商家发给亿邦动力的文件显示,协议将全部的货款偿还金额拉长至10个月,自协议签订之日起甲方每个月需偿还十分之一的货款,直到第10个月全部结清为止。

  但对这样的结算方式几位供应商并不认可,并且怀疑其有拖延之嫌。“现在连首期的货款都拿不出来,再者说分十期都不知道最终货款算完会拖到什么时候。”

  三大业务调整,每日优鲜向何处去?

  7月28日,每日优鲜官方回应媒体报道,称并非解散,而是暂时关停极速达业务,对人员也进行调整。

  每日优鲜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前置仓、零售云和菜场业务;其中前置仓为主营业务,该业务还包括便利购与每日一淘两条业务线。按照每日优鲜的说法,这次调整主要涉及前置仓旗下的极速达,其他业务并无受影响。

  据《财经》报道,2021年每日优鲜次日达业务仅占整体收入约15%。一位每日优鲜采购人员告诉亿邦动力,次日达业务的供应链实际上多数属于京东;用户从每日优鲜APP下单,有些订单由京东拣货,由京东快递和“通达系”配送。

配送站称正在盘点商品
配送站称正在盘点商品

  2020年10月,每日优鲜曾与京东超市达成合作,由后者为每日优鲜次日达提供高品质商品。业务调整以后,如果每日优鲜发力次日达,必然与京东超市、天猫超市、饿了么、美团到家展开激烈竞争。

  垂直平台品类较为单薄,获客成本总体偏高。一位每日优鲜员工告诉亿邦动力,她曾策划过一场农产品的活动,产品由知名农产品品牌提供,活动投入30多万,销售额也只做到30多万。

  另一大业务菜场,按照徐正此前的说法,菜场业务就像是线下菜市场领域的淘宝,为商户提供电子支付、线上营销SaaS等。截至2021年9月30日,每日优鲜已签约18个城市的73个智能生鲜市场,开始运营52个智能生鲜市场。不过,改造菜市场需要时间和资金,预计很难短期内看到效果。

  第三大业务零售云,主要为中小型商超提供一整套数字化管理工具、运营方法论和供应链。2021年4月,每日优鲜成立零售云事业部,下设产品部、研发部、人工智能算法部、客户成功部、项目交付部、销售部。

  一位每日优鲜高管告诉亿邦动力,零售云事业部高峰期达到100多人,现在只有20多人;此前多次裁员,几乎是无差别裁员。

  零售云是相对独立的业务,成立了子公司,一直在寻求单独融资。该人士称,受眼下事件影响,零售云如果没有融资就很难维持下去,但现在这个环境之下,融资会比较麻烦。

  见证过公司的辉煌

  也亲眼看见它天天衰败

  7月28日的见面会,曾斌和徐正并没有露面。外界对此的猜测是,创始团队跑路了。亿邦动力向徐正求证,答复是没有跑路。

  一位与徐正熟悉的人士告诉亿邦动力,徐正的出现,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他说,徐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也是一个很仗义的老板。“没有任何一个创业者,会希望自己的公司倒掉,以这样的形式跟大家说再见。不过走到这一步,真是令人唏嘘。”

  亿邦动力采访每日优鲜员工,多数人还是相信徐正想把公司做好。一位采购员工称,他曾做过一份乳制品的商品规划,送到徐正的办公桌,结果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可能在大众市场上卖的很好的一些东西,他并不觉得这东西有多好。”

  不过,更多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这个眼下与过去强烈的反差。2018-2020年是每日优鲜快速发展的三年,那时候每日优鲜从外面挖了很多员工,多数人的薪酬在原来的基础上涨25%-35%。在那个狂飙的年代,这样的薪酬并不算最高,但也处于中等偏上。

  孙俪曾在一家头部零售企业工作,手上有不少大品牌资源。2021年春天,每日优鲜涨薪40%,把她从原来的单位挖过来。她看了平台上所有的商品,看到很多重要的品牌并没有进入,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补充。

  公司快速发展的那些年,徐正和创始团队也表现得较为慷慨。2019年是每日优鲜的高光年份,营收达到创下新高,亏损收窄。年底的晚会上,内部拿出几十台苹果手机抽奖,创始团队一口气发了几万元的红包。

  那时候,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成功和喜悦当中。而现在,时光飞逝,一切归于平静。

  采访的时候,张林说他刚从仲裁机构回来。混迹了几个互联网创业项目之后,他如今略显疲态,不想再挤进大厂小厂去内卷,想回到传统行业和二线城市。“互联网整体的一个根本问题,还是在于盈利情况太差,全都靠资本投资。”他说。

  孙俪已过不惑之年,正在准备干点什么。不久前,她刚跟闺蜜深入交流过一次,对方从乙方跳到甲方,被劝退后创业做抖音,做水果赔了钱。最近,她的闺蜜——北京姑娘——准备去浙江湖州发展,做童装直播,湖州织里是中国重要的童装产业带。

广告

  下午五点,顺义博润科技园,斜阳正扫过每日优鲜的办公室。在那里,亿邦动力见到一位工龄3年以上的业务主管,坐在自己的电脑前敲代码,他还坚信自己的业务能做下去。他见证了自己公司的辉煌,也亲眼看见公司在一天天衰败。

  很多东西似乎都早被密谋筹划好了。6月,他跟北京总部的500多名员工从望京搬迁到顺义,通勤时间增加一个小时。园区距离最近的地铁站,骑单车需要10分钟,走路需要20分钟。自那时起,他已怀疑公司在变相裁员。

  “因为通勤时间增加了,还是这么偏僻的地方,跟望京相比差太多,也是在变相劝退。”他说。两天前,晚上7点37分,公司以治理新办公室空气为名,在飞书群通知500多名员工周四、周五居家办公。28日,他们就通知裁员的事情。

  几年前,很多人因认可每日优鲜的品控,加入了这家公司,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做最酷的事情。如今,甚至连彼此道别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一位待了几年的员工接受亿邦采访时,一位设备租赁商敲门走了进来,指了指还剩在墙上的投屏电视,示意准备拆走。

  “这么着急就要拆吗?”员工说道,但并未起身阻止。

  (付博望、秦殊涵、张林、孙俪等为化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