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科技大厂再战聚合打车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116-20220729-37029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科技大厂再战聚合打车

目前聚合打车赛道已经聚集高德、美团、百度、华为、腾讯5大互联网公司。

沉寂许久的网约车市场,因为科技巨头的集体入局再次成为焦点。

7月27日,华为正式宣布上线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包括此前在微信内测打车服务的腾讯出行,目前聚合打车赛道已经聚集高德、美团、百度、华为、腾讯5大互联网公司。

对于同时汇集巨大流量和现金流的网约车市场,头部科技企业从未放弃过染指的意图。从早期的资本混战、亲自下场,到如今以聚合平台的方式介入成为出行服务商的上游玩家,科技大厂变换的新策略背后,不但带来新一轮的行业变革,也暴露出网约车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

市场格局突变,聚合打车登场

2010年5月,“网约车鼻祖”易到用车在北京成立,中国网约车行业的历史由此展开。在互联网行业推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大网约车平台在资本乱战中上演了一出“物竞天择”的残酷剧情。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6年间,中国网约车市场上出现超过40个出行服务平台,2017年的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元。

但后来,随着头部平台逐渐从行业竞争中胜出,再加上资本的退潮,网约车行业在一片混沌之中迎来滴滴一家独大的阶段性稳定格局,而原本在补贴刺激下无比活跃的供需市场也回归平静。平台用户们发现,打车的成本变高了,打车的效率却变低了。有时候为了打到车,用户们不得不在一部手机里安装很多个打车App,这种糟糕的用户体验也催生出聚合打车服务。

2017年7月高德易行平台正式上线,“国内最大地图服务商”的入局率先翻开了网约车行业历史上属于聚合打车平台的一页。被高德接入的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摩拜单车等出行服务商,也因此获得了流量和业务增长。

更重要的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一个手机App就能够打到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的车,同时各平台的出行优惠也一目了然,人们最朴实的打车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

在看到聚合打车模式的成功后,传统科技巨头纷纷下场参战。2017年10月份,百度在高德易行上线3个月后,也推出了聚合打车服务;2019年4月,美团也上线了聚合打车服务;在看到自己的流量不断被其他聚合平台稀释后,滴滴也忍不住在2019年6月推出“聚合平台”模式,先后接入包括秒走打车、如祺出行、斑马快跑、东风出行以及老对手曹操出行在内的多家第三方平台,为第三方提供流量入口成为“打车平台的平台”。

威尔森汽车智能决策发布的《2021出行行业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预期将达到4341亿元,2022-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10%。面对仍处于快速增长中的网约车市场,没有哪个科技巨头能够不心动。

有人要流量,有人要生态

除了能帮助用户更快打到车,聚合打车模式在整个网约车生态中的价值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度过了以价格战为主的行业早期竞争阶段后,全国范围内出现许多以区域市场为目标的新玩家,而司机和用户两端的资源建设,成了极高的行业门槛。

美团在2018年时曾以自营模式尝试在上海和南京开展网约车业务,纵然是已经积累了可观用户流量的美团,为了补充网约车司机资源,也承受了巨大的亏损。美团上市时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其网约车司机相关成本呈几何倍数增长,从2017年的2.9亿元,快速上涨至2018年的44.6亿元,仅2018年每月在网约车司机上的投入就高达3.7亿元,而美团当年的净亏损达到85.2亿元,这意味着网约车司机相关的成本,就占到了净亏损的一半。

身处互联网产业,网约车平台注定要在获客上投入巨大的成本,全行业数百家平台一起竞争用户的情况下,只会带来流量价格的暴涨。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2年2月28日,全国共有26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较2021年同期新增41家,较2021年7月新增22家。

多方混战的局面下,流量成了平台的重要战场,但是与其自己承担风险找流量,不如直接从成熟平台买流量,所以众多网约车平台逐渐把聚合打车平台当成流量依靠。聚合打车平台们也并非是用自家流量做慈善,包括高德、华为和腾讯,都存在以聚合打车服务丰富自有业务生态的意图。

高德在接入不同网约车平台的出行服务外,也接入了加油、火车票、机票和酒店预订等其他出行相关服务,几乎覆盖所有出行场景下的相关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其以地图导航为起点的核心功能场景定位。

腾讯在微信“收付款”页面下加入的出行服务,则是以数字支付为出发点,扩展了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一方面促进用户活跃,另一方面也将微信生态自带的巨大流量找到新的变现方式。

至于华为推出的聚合打车服务Petal出行,显然是为扩大鸿蒙系统的应用场景而做出的延展服务。值得一提的是,Petal源自于华为在2020年10月面向海外用户推出的一款地图应用Petal Maps,去年底作为车载导航应用在中国市场发布,并装载于AITO问界M5。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有可能通过Petal出行提供网约车服务,从而产生大量道路数据用于生成高精地图,为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充分的信息。

由此来看,用户、网约车平台以及聚合打车平台都将从这一模式中受益。

三方共赢,仍存隐患

以行业角度而言,聚合打车平台的产生解决了网约车平台的行业内卷问题,也缓解了用户打不到车的尴尬,但本质上这种中间环节的产生和网约车诞生时的初衷略微有些矛盾。

回到2010年网约车行业刚刚萌芽的时候,无数打车平台都在高喊破除行业垄断,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的口号。包括在“烧钱补贴大战”时期,用户们也享受到了远低于出租车打表价格的超低出行成本。

但是随着平台整合、资本退潮,行业进入稳定期,优惠打车的体验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也发现,当初高举旗帜反对出租车行业垄断的网约车平台,自己也变成了出租车公司,打车难的问题依旧存在,还有可能面临大数据杀熟的“暗算”。

如今,当聚合打车平台成为网约车平台的主要流量依靠,人们也不得不担心,未来聚合打车平台是否又会“挟流量以自重”,成为新的垄断入口?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在网约车平台展开激烈角逐的过程中,真正产生价值的网约车司机们是否也因此受益?

此前,有媒体爆料聚合平台上的一些网约车企业在抽成上玩起了“数字游戏”。以高德打车平台上的携华出行为例,其抽成规则为:平台抽成比例=(乘客支付总金额-驾驶员劳动报酬)/乘客优惠前金额。而滴滴、美团等其他聚合平台的抽成计算方法是:抽成比例=(乘客实际支付金额-司机实际收到的钱)/乘客实际支付的金额。

可以看到以上两种抽成计算方法的分母有所不同,实际情况下,乘客优惠前金额大于实际支付金额,聚合平台可以通过先提高价格再发放优惠券的方式,使司机看到的抽成比例看上去更低。

除抽成的问题外,聚合打车平台对于网约车服务商的资质审核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此前,高德打车就被《三峡晚报》曝光,向6家在宜昌市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网约车平台提供服务。今年6月底,南宁市交通执法队通报称,高德打车在南宁市接入的18个网约车平台中,也仅有T3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10个网约车平台在南宁市取得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从出租车时代到网约车时代,再到如今聚合打车平台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用户们始终期待着更先进、更人性化的产品带来更美好的出行体验。但在网约车蓬勃发展的近12年里,我们也不能对已经暴露出的问题视若无睹。

如同此前行业巨头的滴滴在曝出乘客遇害、数据安全等恶性事件后被下架和罚款的结局一样,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在渴求快速成长的同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当执掌流量的聚合打车平台们站上C位,它们又会怎样书写行业未来的剧本?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