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产业数字化,为何需要一朵实体云?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findigital/2MMLw1SKrD07noY3.html?uniqueCode=uxrocz6BuUpjSJ9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产业数字化,为何需要一朵实体云?

本文作者:张进 2022-07-25 11:14
导语:云内卷之下的京东云何以为继?

一个果粉在iPhone12发布后,凌晨时分在京东下单,准备第二天收货。

8分钟后,他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个快递小哥。

快递小哥曰:“您的货已送到,请查收。”

这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快的速度,是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在发挥作用。

通过数智供应链提前做好智能决策,对用户的需求精准预测,提前将商品放置到对应前置仓中,用户一下单,后台已经知道哪个前置仓离用户更近,精准匹配完成211配送服务。

这个过程除了京东的前置仓起作用,更考验京东数智供应链的预测能力、数字管理能力、资源调度能力。

数智供应链以技术驱动,把各个环节做全链路协同,以此来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

当下环境,基于需求精准组织生产,提升从需求到消费整体的效率,成为企业、园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竞争底层逻辑变换,企业如何转型

改革开放前,国内供应链主要依靠指标拉动,其逻辑是——指标是多少,工厂就生产多少。

就像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拍的那样,计划经济年代,国内物质紧缺,大家攒了钱也不一定能买的到东西,为了一张电视机票能打破头。

为啥工厂里不多生产几台电视机?

因为工厂得到的指标就那些,这也是国家发行票据的基础,工厂生产多少台都是由相关机构早就计划好的。

改革开放之后,国内供应链主要是生产拉动,其逻辑也变成了——工厂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尤其是后来加入WTO之后,中国突然找到一个似乎有无限需求的国际市场,不论生产多少货,最后都能卖出去。

也就是这时候,国内创业者中开始流行那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在2000年前后,国内最热火朝天的事就是招商引资,企业家们拼命找钱搬厂,扩大生产,招聘工人——正好这个时间,国内劳动力价格便宜,城市化进程加速,天时地利人和。

那时候,工厂只要能生产的出来,就能卖得出去,江浙沿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崛起了大批制造业企业。

但与此同时,草莽时期崛起的企业家也形成了饱和式生产的思维定式。

怎么理解?传统制造业喜欢大批量进原材料,超量生产,然后压货慢慢卖。

在当下不确定环境下,需求变化差异大,物资不足与生产力过剩的共存,再继续这样做下去,只会造成大量原料浪费,机器闲置,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卖不掉的货物大量积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想了很多办法。

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京东,用需求拉动供应链,将逻辑逆转成——用户需要多少,工厂就生产多少,这是京东长期高效的原因。

不久前,京东云峰会上提到的“数智供应链”,指的正是这条道路。 

为什么京东云有这样的底气?

第一,京东在供应链方面基础雄厚,实践也够丰富。

为了让效率最大化,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一直到2017年的十年时间里,京东一直在做供应链一体化工作。

到了2017年,一体化效果初现,京东开始提供当日达、次日达、211等服务。

物流端为何能达到如此如此高的效率,取决于这些年京东不断在供应链优化上的探索——利用技术驱动,使供应链链数智化,强化了京东云的数智化能力,以此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目的。

“这些服务不仅仅是因为快递员送的快,更多是通过数智供应链做智能决策,以数据精准预测出客户需求,提前采购放置到前置仓,这个过程已经能达到80%的准确性。”京东云解决方案负责人任成元解释。

他告诉雷峰网,京东的供应链一体化并不是单一模块和环节的一体化,而是整体的一体化,整个链路拉通才能达到当日达、次日达的效果。

这是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基于自身业务场景,不断积累的成果,也是开头,京东的快递小哥能送那么快的原因。

第二,京东自己就成绩显著,也倒逼京东云能力的打造。

京东的供应链转型是从单点到链,而基于数智供应链底座又生长出零售、物流之外的健康、科技、云的业务。

今天,京东管理着超1000万SKU,服务5.8亿消费者,库存周转天数达到全球领先的30.2天,已经超过美国库存周转较高的沃尔玛,沃尔玛也是三十多天,但其管理的SKU远没有京东的规模大。

而在2017年,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还是40天,经过五年时间里压缩掉10天。

可以说京东的库存周转率、供应链调度能力已经领先全球,而这背后缘于京东不断利用数智化解决方案提升效能,加快周转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依托京东云的技术能力叠加了多重buff。

第三,京东的供应链理论扎实,有较强落地能力。

传统供应链中,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至少要被搬运四五次,中间经过各级分销商、代理商、零售店层层加价,商品的物流成本能达到销售价的18%。

京东通过技术平台建设,自己精细的控制仓储、物流,直接将商品搬运次数缩短到2次,即工厂到仓库,仓库到用户,最后能把物流成本压缩到8%以内。

刘强东曾公开表示过,京东赚的不是差价,赚的是供应链效率的钱,基于此还提出了“十节甘蔗”理论。

京东涉及的“十节甘蔗”领域很多,拥有很多实践经验,对比其他企业,这些算是第一手产业经验。

这些经验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现在,京东云成立了智库和解决方案部门,连通咨询界的像普华、埃森哲企业,共同来整理、抽象出整个京东的产业实践经验,全部集中到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中。

基于曾经的产业实践,京东云做了很多行业的解决方案,例如零售、金融、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

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就是打通了十节甘蔗,过去京东重点的能力是打通后五节,从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到售后,十节甘蔗的后五节是典型的消费级供应链,主要围绕消费者的体验来提高效率。

到今天,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在京东自身业务场景不断优化和淬炼下,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已经打通了前五节甘蔗,即准确传递消费者需求给品牌方的企业去生产制造,加起来便打通了整个十节甘蔗。

这成为京东“数智供应链”提升产业供应链效率很重要的做法,而京东已经达到领先全球30.2天的库存周转天数就是“数智供应链”能力最好的体现。

当前,京东就是通过京东云将自身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向外输出,以此来进军B端市场,京东云也成为京东集团对外提供技术和服务的统一品牌。

有了京东自身这个最大的标杆客户,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能力外溢到其他行业也是顺势而为。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认为,对供应链的数字化将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方向。而京东的数智供应链通过让产业供应链效率最高,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深入到产业,解决多端问题

从根上来说,京东云向外输出数智供应链能力,成为京东云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大家都做云计算、云存储,比较厉害的还做云原生、云托管、隐私计算之类的,同质化程度太过了。

巨头云玩家卷的厉害,圈内实在是没有增长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大厂要做云或者to B业务,只好把自己最核心的能力拿出来卖,比如腾讯的腾讯云,打的招牌线上业务,因为它微信及小程序生态完善;

到京东这里,它自然打的招牌就是供应链能力。跟其他技术公司不一样的是京东有大量实际落地场景,在多场景模式下打磨出京东云的核心供应链技术解决能力。

一方面,国内供应链数智改造是一个万亿级市场,足够容纳京东的野望;另一方面,国内实业也确实与京东的供应链能力非常契合。 

在整个链路上,京东云几乎都有事可做:

首先是解决营销端问题,京东的全域链接能力大有可为。

以今年618期间京东云与民生银行的合作为例。

民生银行和传统银行一样,以前拉新信用卡用户的方式就是靠堆人。

不久前,京东云与民生银行合作了一个营销活动,通过数智化手段,拉通京东庞大的Plus会员与民生银行大量沉睡的储户,让很多客户在京东完成消费后,也同时完成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交易。

对银行来讲,他们获取了很多新的绑卡用户,带动了他的金融结算业务。

对京东来讲,他们则实现了民生银行的储户中,有大量可能不是京东会员也到京东上来消费了。

京东把自己营销能力,开放给客户使用同时,也利用了客户的资源,双方都得利。

再就是解决采购端问题。

这对应数智供应链的数智采购能力,以中海油合作案例为例。

京东云基于中海油整个体系,做了一个供应链的采购平台,全球几十个国家的采购,几千万的品类都在上面运转。

每个行业的核心都是效率,中海油是万亿市场,它的效率取决于装备物资的周转率,所以它需要尽可能多的开采。

在这个过程中,中海油每年的装备采购就要花一万亿。

而数智供应链要考虑的是这一万亿资产的采购效率是否最大化。

如何做呢?第一还是从需求出发,采购需求导向,因为如果大量采购后,需求匹配不上,损失是很大的;第二,有了需求后再去匹配装备物资,效率较低,而数智供应链基于数据,去做自动化的采购决策,提升了采购自动化率。

更何况,传统采购中市场出现权力寻租问题,这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据京东云解决方案负责人任成元称,目前这个项目还在交付过程中,预期需求的预测准确率能提升10%。

别看数字不大,但从万亿体量采购规模来看,10%在业内是很大的提升了。

如果把需求拉通,上亿装备的品类管理效率可提升20%。

中海油的供应商很多达到几千家,每家的量也很大,所以风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数据来管理。

供应商的信誉、过去的行为,通过数据来判断后,还能降低供应商的风险。

多说一句,京东能做到1000万sku,这么庞大的采购绝对不能靠人做,早已实现了自动化。

再就是解决资源调度端问题。

以陕煤为例,京东云给它做营销平台、超市、选煤仓储等,还基于多式联运做运力调度。

过去,陕煤称他们每一个司机拉煤要等调度通知,经常要等很长时间,现在通过移动化手机App调动运力,等到需要拉煤时再调度所需数量司机,每个司机每周都能省下一天的等待时间。

前几天,京东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国家电投要在未来几年,在全国的一千个县,实现清洁能源的分布式建成。

京东供应链负责光伏板的输入、运维,目标是能让每个农户实时地进行用电管理。

每个光伏板都要有感知、控制能力,这需要通过数据来计算、调度,如果需求小的时候光伏板大力发电,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就必须去实时调控,有些地区要关,有些要开。

以前电集中传输,能耗消耗很大,如三峡的电传到北京,途中可能有50%~60%的电消耗掉了。今天通过数智化技术,分布式调度效率大大提升。

最重要的,当然是解决生产端问题。

这对应数智供应链的智能制造能力,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打通产能和制造侧。

“智能制造就是把原来人脑子里面的经验模型数字化,最后智能化沉淀在机器、计算机、服务器、云上的这些模型中。”任成元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解释。

如前文所说,过去的工厂都是先把产品生产出来,再去找订单,这样效率低,浪费严重,成本高耸。

而且,中国很多工厂管理水平不一,有时这个月订单多,设备24小时都插着电工作,有时接连几个月又很闲,很多机器设备同时闲置着,对整个供应链成本影响很大。

数智供应链则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京东在常州创建的超级虚拟工厂为例:

京东云在常州把近400+工厂的所有设备,通过京东的智能制造管理起来,形成一个超级虚拟工厂,对该工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的产能到底有多少,都非常清楚。

这个超级虚拟工厂有一个制造大脑,一端连接着工厂的产能数据,另一端连接着京东上的京造平台。

常州这些工厂之所以愿意合作,也源自京东上的大量订单。平台上的需求不停驱动工厂的生产。

不断积累技术,充分利用技术,在供应链上把整体效率做到极致,这就是数智供应链的精髓。

三、一朵实体云如何长出来的?

从上面来看,京东云更像是一种实体化的云——供应链就是互联网,物流就是CDN,云仓就是云存储,生产力就是算力,工厂就是服务器,产业园就是大数据中心。

如果数智供应链真的能够落到实处,京东云生态将形成一面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制造云网。

所有加入这个网络的实体企业都可以享受网络的红利,也都会为网络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京东势必也要做出极致的投入。

首先,京东当然是在战略层面要足够重视。事实上,京东从一开始就说自己是一家供应链技术公司,同步确立了三条增长曲线,京东云也将成为“技术服务”这第三条增长曲线的重要抓手,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自研技术上,京东云峰会上发布了4款最新配置的产品:云舰、京刚、云海、MCDN。

这些自研产品的核心思路均是加强对供应链的更高效调度,云舰对大规模异构资源的灵活调度,云海通过存算分离对数据资源的调度,京刚对计算的调度,以及MCDN对网络内容的分发调度,其本质也是通过技术实现对资源的灵活调度,从而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最优解。

云舰是全球首个混合多云操作系统,基于阿基米德智能调度。可以全面兼容全球范围内各类基础设施,让资源在多朵云之间灵活调度,实现客户视角一朵云,支撑了2022年虎年春晚、京东618、京东11.11的平稳运行。

现在企业上云基本会选择多云,这时候对云资源管理就很复杂,云舰2.0可兼容全球top10公有云平台,以及全球Top5私有云平台,将这些云资源管理起来。

这可对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云舰将云资源统一管理起来后,实现资源的池化,让资源和算力实现最大化。

做B端不同于C端,很多环节需要全行业共同合作。京东还发展了很多生态合作伙伴,这是决定京东的数智供应链能做多大的关键因素。

过去一年里,京东云挺进能源、物流行业,与中国物流、中国远洋、国家电投都达成了战略合作。

对于产业生态的链接,京东内部有一个织网计划,把京东的业务,包括生态体系、零售体系、金融跟客户做一些融合,让客户加进更大的生态网络。

当然,京东云还在不断强化“数智供应链”。

京东的供应链规模不断在增加,遍布全国的仓库越来越多,原来是几百座,现在达到大约1400多座。

如果展开中国地图,在中国地图上有700多个点,分布着京东枢纽仓储,这些叫四级仓储,形成一张覆盖城乡的网络,这是京东供应链的线下布局;

同时京东物流拉通了从干线物流,一直到末端的配送的整个供应链环节。

京东仓库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体现在无人车等无人自动化设备大量采用。

可以看到,京东在供应链上也一直朝着做宽做深方向前进——做宽的表现是国际化,做深体现在原来是做商品的供应链,现在商品供应链上叠加了很多服务,包括医疗、运输、安装、保险等。

原来京东供应链是基于To C的,现在做了许多To B的供应链,并通过京东云对外服务。

随着对数智供应链的深耕,京东云也与阿里云、腾讯云等其他巨头拉开了差异。其他企业是专注于技术,而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更多的还是在踏实解决产业端的实际问题,所以京东更能了解实体企业上下游的难点和痛点。

其他的云厂商没有自己的供应链,自己不控货,也就没有京东更了解货。

一个货里包含的信息很多,京东了解货就能更精准跟用户做对接。

在高礼强看来,许多行业数字化不是建一个协同办公系统、视频会议或者一个局部业务系统就能完成。

他认为数字化的核心矛盾实际上是解决各行各业的数智供应链问题,京东的数智供应链路径不是解决一个环节、局部的效率,而是想要做到成本、效益和体验最佳的平衡。

京东云做数智供应链,正淌过了野蛮生长地带,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雷峰网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