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压价、博弈、苦等,2022年VC/PE赶着排队退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0719-37008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压价、博弈、苦等,2022年VC/PE赶着排队退出

在这里,过去投融市场所讲的规模效应、高PS的故事已经不再受用。

风投基金的股权二手交易市场上,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暗战”。

在今年,越来越多难以上市,或距离IPO仍有一段距离的项目,以并购、回购、老股转让、S交易等非IPO方式在市场上活跃。

“在股权投资领域,除了极少数的情形外(如国央企控股权/纯粹的私人家族企业等),几乎所有类型的股东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出问题。”汉能投资并购组负责人朱海告诉全天候科技,“但因一二级市场行业配置、定价逻辑上存在错配,导致一级市场的估值倒挂广泛存在。”

许多买方正在等待,等待着更多优质资产的进入,也等待着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在这个节点上大家评判一个公司的价值,肯定和投资的时候逻辑是不一样的。”华兴资本并购组董事何牧也认为,“从最极端的角度来看,潮水退去后,最终这个公司剩下什么,对于这家企业以及投资人来讲,才是最保底的东西。”

而许多创始人、投资人还抱有一丝“幻想”,以融资最后一轮的估值寻找买方。但在这个市场上,过去的那些关于“商业模式、市场红利、规模为大”的高PS的故事,并不值钱。

在当下,以企业估值的8折、5折与创始人、投资人商议股权交易也有了可以谈判的空间。一些过了风口的消费项目、互联网项目,甚至正在以更低的价格寻找买方。

而退出市场的火热,一方面是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例如美股、港股IPO窗口缩小;另一方面亦是因为基金的集体到期,当少数IPO项目难以带动整支基金的收益时,风投机构需要更加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退出,向LP递交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在水大鱼大的过去10年,风投机构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发掘“独角兽”上。在如今,退出成绩也将是考量投资机构能力的重要标准。

从水大鱼大,到水大鱼小

雅虎10亿美元投资阿里,获100倍回报;

红杉早期入股美团,自美团上市以来,已套现逾500亿港元。

风投女王徐新伴随京东成长,以1700万美元的总投资,在京东上市后,其持股市值达22.28亿美元……

在过去10年间,风投行业一直不缺以小博大,收获百倍回报的“神话”。而风投资本也在继续“赌”着下一个阿里和美团、拼多多等。

“在过去那个水大鱼大的时代,IPO退出渠道顺畅,全球化也使得每个公司的天花板较高,一支基金投中了一个独角兽,最后兑现的退出收益可能就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朱海说。

而在这样的增量市场上,风投机构们也愿意以多博少,最终赌出少数的IPO。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人民币PE/VC总体退出回报倍数为1.4倍,其中境内上市退出回报倍数为3.34倍,境外上市为3.04倍,而其余退出方式的回报倍数不足1.3倍。

图片

图片来自汉能投资

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中,除IPO之外,其余退出方式的收益率通常不足30%,甚至无法保证收回投资成本。而大量的风投基金,也是靠着少数能够IPO的项目,支撑起了整支基金的收益。

在能够“赌”对独角兽,且企业IPO能够获得高额收益的时期,无论是LP还是GP,都不重视其他方式的退出。

朱海观察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大多数风投基金主要依赖两种比较极端的退出方式:“一种是很好的公司IPO,一种是已经不太行的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何牧用评分举例,在一支风投基金投资的数个项目中,按照评分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A类为优质公司,接近IPO;D类则为最差一级,已经到了基本被投资机构放弃。

“前两年大家拿出来想退的都是D类,对投资人来说,能退更好,退不掉大不了就‘报废’这个项目。”何牧说。而对于处在中间的B、C两类,“大家是愿意给时间的,去‘赌’它们有机会能够成为A的。”

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市场已经不再容许过去那么大的“沉没成本”。

一方面,美股、港股IPO退出的渠道正在收紧。而在A股市场上,“今年上半年的IPO统计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制造业,这个跟国家的产业导向是紧密相关的。”深创投创新投资研究院研究员林玮举例,“像新能源、半导体、制造业转型升级等。”

过去被高高捧起的互联网、新消费等,则已经不在IPO的红利期。“以前有超大回报的项目都在互联网,但在如今C端互联网已经改造完一圈,不大可能再出现一个高回报的项目。”林玮说。

不仅是上市难,即便是上市之后,股价也并不理想。

何牧表示,公开数据显示,今年港股IPO的项目中有约65%在首个交易日破发,A股也有将近30%,而后市表现也很难反转。“过去大家将IPO作为首选退出渠道无非是它的回报率高,但今年来看,回报率已经显著下降。”

这也直接影响着基金的收益。据“家办新智点”报道,“以琳家办”统计其2018年之前成立的30支基金业绩显示,截至今年6月,账面回报超过3倍的基金共有6支,占比20%;回报倍数在2-3倍的基金有15支,占比50%;其余回报倍数在0-2倍。即前20%的基金是赚钱的,大约50%的基金不怎么赚钱,剩余30%的基金则处于亏钱的状态。

在今年,许多在2014—2017年募资的基金纷纷到期,也到了GP向LP递交成绩的时候。退出市场便逐渐以并购、回购、老股转让、S交易等方式热闹了起来。

一个变化是,创业者、投资人正在从过去的十分抵触并购、退出,转变成可以洽谈的态度。何牧透露:“我们从前两年开始就跟财务和战略投资人探讨并购退出,但是转化率比较低。今年才算是真正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了。”

另一个变化则是,在这个市场上,投资人放弃等待B类、C类的资产成为A类,也开始寻求退出交易,这类的资产比D类价值更大,也有了更多洽谈空间。

线下连锁咖啡品牌Tims在最新一轮融资中,其估值已比上一轮下降2.88亿美元  图片来源:Tims官方

而当越来越多的资产进入到了退出市场上,买方也变得挑剔了起来。“现在(买方)挑花眼,因为资产比较多,他们会对资产质量的要求更高。”汉能投资并购组负责人朱海告诉全天候科技,“同时,现在资产价格还是偏贵,估值还是倒挂下不来。”

“总体上买方把口袋捂得更紧了,但是对于自身战略很明确、同时把战略协同和投后整合想清楚的买方,还是在果断出手的。”何牧说。

积重难返,困难重重

虽然私募基金股权二手交易的市场比往年更加热闹,但推动退出却依然困难重重。

在这个市场的参与主体中,无论是GP还是创业者,各自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从市场的规则来看,当前也没有形成一个健全而成熟的体系。

朱海认为,过去20年间,中国本土市场上成长起来的PE、VC对退出这件事情并不重视。近几年,随着一些投资机构管理的基金规模扩大,投的资产越来越多,也陆续建立起了“投后部门”。

但从“投后”的业务来看,所谓的“投后”和管理资产的退出并不是一个概念。

在实际中,有的风投机构的“投后”由基金的运营一把手或CFO兼任,主要负责一些文件的日常管理,实现部分投后管理的工作。有的则由募资团队监管投后,方便宣传投资成绩,再次募资。更有甚者由PR团队监管,强调给创业者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培训课程、宣传等等。

在过去10年中,许多风投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募资、演讲上,拿到资金后再投进风口项目中。而在基金没有到期的时期,行业普遍不重视退出。“我们走访了一圈发现,现状就是大家在‘投后’上没有一个专业的出口,统一的管理。”朱海说。

而与不重视“投后”相反的却是此前行业投资端的过度拔高,许多机构设立了“投成奖”。“投成奖这种短期的激励可能造成了扭曲,对投资人来说投成了就好,看起来很热的项目我都往里头冲,最后能不能退出,回报多少就不那么重要了。”林玮。

在今年,退出业务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已是积重难返。

“比如设置了这样一个部门,但是他完全动不了公司的实际资源,他自身的话语权没有那么大。”朱海说。许多投资机构将责任分派到个人,即谁投资谁负责,投资经理从头管到底,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尤其是一些评级较高的项目,投后管理人更难进行交接。

并且在做基金的重组时,同一支基金中涉及多个投资人所投资的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价不一样,在定价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其中的利益又该如何去平衡,也是一个难点。

“要想做好退出,必须要由这个基金的一把手亲自抓,里面的利益才能协调好。”朱海说。

在创始人端则存在认知的问题,许多创始人还在“幻想”以公司最新一轮的融资估值去谈判。

“一个项目的估值包含着很多预期,比如对中国市场、全球化的预期、劳动力红利、移动设备增长红利的预期等等。”朱海说。而在并购退出的市场上,这些预期是需要被刨除的。

“我们会花很多功夫去跟创始人、投资人讲这个事,就是在并购的情况下,不要太关注之前的历史融资估值,并购的估值低于融资估值也并不意味着投资人之前投‘贵’了,或者就一定会赔钱离场。”何牧说。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和已经标准化的股票二级市场不一样,前者的规则、定价体系、玩家认知等的形成,都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使得买方与卖方之间的预期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今年,创投圈的S基金(二手份额转让基金)逐渐火了起来,其大致逻辑为:从投资者手中收购企业股权或基金份额,交易对象为其他投资者,是S交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2021年S交易单笔规模区间分布 图片来源:执中ZERONE

但S基金的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也在于定价不明确,另一方面则在于,“S交易的资产包,有好的项目份额,也有不好的项目份额,还有好的、差的混合在一起的。”林玮说,“大家就会质疑一个问题,它是不是‘柠檬市场’。”

而无论是S交易,还是其他的股权退出的方式,都需要各方主体参与其中,将规则与体系约定俗成起来,才能让交易的成功率有所提升。

退出不喜欢听“故事”

一个变化是,何牧观察到,预期以最新一轮融资估值或者更高估值参与到交易中的创始人、投资人已经逐渐理性起来,大家的预期降了下来,可谈的价格区间也在拓宽,成功率也比前两年有所提高。

这个市场上的买方,主要有基金规模较大的PE以及产业投资人。

对于产业投资人而言,他们对并购资产有更明确的需求,更多的是出于产业整合的角度,将收购回来的资产的某些能力,纳入到自己的业务体系中。

但许多产业投资人在面对并购选项时,实际上并没有将其放入公司的战略目标中,交易也十分随机,“类似于告诉他有个项目可谈,就参与进来看看有没有收购的空间。”朱海说。

“现在一个增强的趋势是,一些大的PE在中国没有成长期项目可以投,所以他们纷纷开启了做并购的策略,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被迫转型的。”

而当这些PE进入到二手交易市场后,过去那套投资人喜欢听的商业模式故事就行不通了。

图片

图片来源:执中ZERONE

“在并购那个节点面对PE讲故事没用,买方肯定见过更精彩的故事。”何牧说:“大家都很清楚里面的问题在哪里,所以不用讲太多虚的东西,不如坐下来花时间算算数。”

在这个市场上,就是将过去创业项目身上所谓的品牌价值、营销、商业模式、以规模占领市场的故事全部刨开,而看实在的内涵:利润、产品、技术,亦或是用户、客户等等。

相比之下,B端的项目虽然估值不高,但依然有稳定的业务和流水,更容易找到买家。“但C端比如互联网、新消费这种,要死就整个项目一起死了,哪怕创始人和投资人签了回购协议,大部分钱还是回不来的。”林玮说。

风投基金的股权二手交易市场宛如一个大型“挤泡沫”的无情机器。而随着PE、VC必须将这个市场当做其基金收益的重要来源,基金的退出能力也成为了考量投资机构的重要指标,这也将倒过来影响机构的募资、投资行为。

在募资上,过去LP选择GP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考量标准,许多LP会看GP过往是否投出过大的IPO项目。但事实上,过去投得好与否,与当前募资的基金能否投得好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风投基金的回报上,GP十分喜欢采用IRR来预测收益,即内部收益率,是一种账面的增值,更是一种对收益的预期。朱海解释道:“在大环境好的时候,一些头部公司市值涨得很快,并能够在二级市场上兑现,IRR能够很高。而同个赛道的其他公司也会以其为对标,IRR也能算得很高。”

这也使得许多基金热衷于投资诞生过独角兽的赛道,以明星项目来拉高整支基金的IRR。

“IRR很容易被操控,一些机构也会用很高的IRR来为新基金募资做广告。”林玮表示。

但在如今,许多基金到了真正需要递交成绩单的时候,DPI(投入资本分红率)就变成了最重要的指标。“DPI是实打实的收益,它是清算成现金后才能够得出的数字。”林玮说。

当吃了亏的LP以DPI去考量这个GP的赚钱能力时,也将影响GP投资逻辑和结构。在未来,一支基金组合中,多数项目不赚钱,而以少数项目的高回报带动整支基金收益的“二八法则” 或许不再适用,投融资的估值也将回归项目核心价值。

就在前不久(7月8日),证监会启动了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工作。该试点将完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非现金分配机制,拓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渠道,促进投资-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

有行业观点认为,这对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退出有重要意义,只是对目前存续基金短期影响较为有限,“等于说多了一个分配给LP的退出的路径。”

但可以确定的是,水大鱼大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在新的时代分叉点,行业终究将向务实主义演进,而裸泳者也将无处遁形。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