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营收强势反弹,中式正餐迎来发展新机遇?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3297209376025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营收强势反弹,中式正餐迎来发展新机遇?

红餐网·2022-07-18 12:47
中式正餐的春天来了?

在行业逐渐进入存量竞争、同质化日益严重等因素影响下,中式正餐却似乎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v2_adbe966a021f41b58f665ee777a1947d_img_png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餐饮市场潜藏的一系列问题快速而赤裸地暴露了出来。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此前发展显得相对缓慢的中式正餐(除火锅、烧烤、特色单品等)赛道,却意外地展现出一些逆势上扬的苗头。

后疫情时代,部分中式正餐逆势发展

雀巢专业餐饮发布的《2021中式餐饮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式正餐的营业额就同比下降了15.8%,但让人有些没想到的是,在随后的2021年,中式正餐竟强势反弹,营业额同比上涨7.1%。

相关机构预测,中式正餐的营业额将在明年,回到甚至超过2019年。

v2_3103f2cca7bc4d72855a96d321eb1bcd_img_000

除了赛道的总营收,更让人感受到中式正餐崛起势头的,是一批中式正餐餐企的逆势发展。

疫情下,一部分没有被压垮的传统正餐企业逐渐走出传统的正餐模式,“开辟”了富有现代时代特色的新模式,深刻切中消费者需求。

比如在疫情刚爆发不久就精准抓住了直播风潮的眉州东坡,不仅保障了门店的营业额,也迅速在消费者心目中扎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到一个月,品牌影响力就翻了好几番;

深入社区,探索“档口+”模式的紫光园,不仅没有收缩门店,反而逆势开出100余家门店;

炳胜旗下的小炳胜、炳胜品味等品牌推出外卖,即使在疫情期间,广州小炳胜的外卖每日营收都基本过万;

徐记海鲜、炊烟、费大厨、点都德、陶陶居等品牌,也都在疫情后迈出了走向全国的步伐……

v2_2fe3889c4b674960ba2a3e1242a48884_img_000

△在陶陶居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店外排队的顾客  图片来源:陶陶居

与此同时,一些个性化的私房菜、融合菜也像约好了似的,在各自市场上开花,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成渝地区新锐的川菜正餐品牌,以大众熟知的“麻辣”的川菜为基底,围绕川菜的24种味型、百菜百味,根据现在消费者清淡的需求进行改进、创新,辅以具有川渝特色的环境,打出“新川菜”名号,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正餐的就餐体验。

主打晋商私房菜的杏花堂,融合晋商文化礼仪,聚焦宴请场景,摆脱了山西菜以粗粮、面条为代表刻板印象,在疫情下的两年多里成功落地三家门店,年内还将在北京再开两家新店。

2022年1月获得成都米其林一星的芳香景,也是一家私房菜餐厅;郑州当地餐饮品牌曼玉主打创意菜、融合菜,已开出7家连锁店;广州跃·Yue现代料理、怀德私厨、好酒好蔡等私房菜品牌,也深受市场欢迎。

发展背后,是市场需求变化和后端要素成熟

上述中式正餐品牌之所以逆势在市场上焕发光彩,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首先是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先来看看为什么此前占据了大量市场的中式正餐一直被市场“遗忘”。在大众餐饮崛起之前,也就是“国八条”、互联网餐饮到来之前,我国餐饮基本是大酒楼+小街边店/地摊,且酒楼模式餐饮占据着绝对的消费者心理高地和市场优势,而大酒楼的绝大部分,又都属于传统正餐。

但在“国八条”以及“互联网餐饮”引领大众餐饮飞速崛起后,中式正餐的发展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来,传统正餐流程、工序、食材的繁杂程度,远高于煎饼果子、肉夹馍等小吃以及烤鱼、酸菜鱼等单品品类,出品高度依赖厨师,在菜单、装修、模式、经营者的思维等方面,更是难以快速变革。

二来,对比“互联网餐饮”给消费者带来的视觉、体验上的全新冲击,大部分传统中式正餐在激起消费者热情方面都处于劣势。

如今,大众餐饮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置身于其中的很多消费者,对一些大众连锁餐饮也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开始追求有品质的高性价比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定品质的中高端正餐得以进入升级发展的通道,也是情理之中。

其次是后端要素的成熟。

过去,传统中式正餐对食材、后端要素的高要求,一直制约着它的发展。 

火锅、快餐等品类的标准化、连锁化,对后端的要求都相对有限,这也才有了“不需要厨师”的江湖传言。而中式正餐在食材、供应链、厨师培养以及中央工厂打造等方面上的要求,都要远高于这些品类,所以在前些年这些后端要素发展尚未成熟的时候,正餐很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很多餐企即使有心,也无力。

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餐饮后端得到了长足进步,已经逐渐能满足正餐创新、升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高端、个性化正餐发展的需要。

比如,很多湘菜、江浙菜、山西菜,甚至藏餐的食材,都能做到次日达或隔日达,这也才让私房菜、融合菜的个性化创新得以实现。

未来,餐饮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调整

尽管目前看来,上述列举的中式正餐品牌仍不能算十分大众,但它们在市场上表现出的高接纳度,确实预示着餐饮结构可能到来的调整和改变。

无论单品餐饮、休闲餐饮、特色餐饮如何发展,中式正餐仍将是国内餐饮的根本支撑,它们此前发展的相对滞后,积蓄了未来发展的势能。

眼下,一批中式正餐品牌已经逐步掌握了“流量密码”,学会了和年轻消费主力“沟通”,不仅有品质,也有了个性化的场景、文化输出和强势的品牌营销。

比如炊烟、费大厨等湘菜品牌,在口味上坚持原汁原味的“湘味”,充分借势长沙的网红城市和娱乐之城的机遇,将餐饮与文化结合,从而走向全国。

我们常说消费 降级,事实上,市场并非真的在降级,而是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质+高性价比,如今,部分中式正餐品牌的发展就是抓住了这一趋势。

就像当初煎饼果子等特色餐饮赶上了互联网餐饮的浪潮,这些中式正餐品牌的升级也赶在了消费习惯变革的潮头。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也会潜移默化地启发、带动相关品牌的发展,最终量变引起质变,推动中式正餐品类整体升级迭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式正餐逆势发展外,“餐+酒”“餐+饮+娱乐”等复合餐饮业态也在崛起。在疫情洗牌、外卖繁荣、预制菜大行其道等背景下,未来餐饮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调整,形成新的竞赛版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红餐网”(ID:hongcan18),作者:陈漠,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