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何有人执着于把大炮当成交通工具?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ystv.cn/p/942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为何有人执着于把大炮当成交通工具?

文化 1天前
文化 > 为何有人执着于把大炮当成交通工具?
收听文本 00:00/10:18

疯狂却又浪漫的科学幻想。

1987年,由日本圆谷公司拍摄的特摄电视剧《恐龙特急克塞号》首次在国内播出。这部影片在日本的收视率并不高,却是第一部引进我国的特摄片,在当时国内科幻题材作品仍显匮乏的大环境下,赢得了相当高的人气。

许多80后乃至一部分90后,都对片中的超级武器“人间大炮”记忆犹新。经“霞光1号”的特殊装置“人间大炮”发射后,男主角即可化身超人“克塞”,和各种外星人和变异怪物战个痛快。

“人间”其实是日语中的“人类”,“人间大炮”理应翻译成“人类大炮”。但直译带来的神秘感与中二感远大于意译,此后“人间大炮”也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专门称呼那些能够将人类作为炮弹发射出去的大炮。

将大炮视作一种交通工具,这样的设想看似疯狂,实则是人类真实尝试过的万千疯狂设想之一,也是无数科幻作品经久不衰的题材。

1

最早将“人间大炮”的概念投入实际应用的,是马戏团的杂技演员。

1877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的皇家水族馆,一位艺名“扎泽尔”(Zazel)的17岁女孩,进行了有史记载的第一次“人间大炮”表演。当时的一份英国报纸,大致记录了表演的过程:

“这位年轻的女士非常平静地爬进了一门大号迫击炮里……看到一枚活体炮弹飞过半空,安然无恙地落入安全网,我们吓了一跳。大炮炮口的烟尘还没散,她已经沿着安全网走了过来,在台上鞠躬微笑。”

“扎泽尔”真名罗莎·玛蒂尔达·里希特,她5岁就开始了表演生涯

虽然在场的许多人想必都闻到了硝烟味,但“扎泽尔”并不是被火药爆炸弹射出去的。在表演中,火药的实际用量相当少,制造的烟尘仅是用来提升观感、欺骗观众的小把戏。

皇家水族馆的彩色海报

发射“扎泽尔”的大炮,内置了一个由橡胶弹簧控制的弹射平台。这门大炮的设计者,是加拿大发明家威廉·伦纳德·亨特(William Leonard Hunt),基于当时投石车飞人表演的大获成功,1871年,他在美国申请了这种弹射器的专利,后来才想到把弹射器装进一门真正的大炮里。

弹射器草图

即便马戏团里少不了“请勿模仿”的高难度表演,“炮射飞人”的危险程度,在其中也算得上数一数二。

在首次表演的两年后,“扎泽尔”就碰到了表演事故,本该接住她的安全网因磨损而腐烂,让她摔在了地上,虽然没有大碍,却也无法参与第二天的演出。事故之后,指责这项表演过于残忍、有悖人道的声音开始出现,也始终有人希望取缔包括“炮射飞人”在内的各种马戏团表演项目。

尽管这一百多年以来,“炮射飞人”表演得到了不少改进。各个马戏团将大炮的运作机制与内部构造视作商业机密,所使用大炮的口径与炮管长度不一,不过可以确认的是,他们不约而同使用压缩空气,作为射出“人体炮弹”的动力。

压缩空气会将炮管内部的平台推到大炮炮口,而平台上的“人体炮弹”将在惯性的影响下飞至空中。

2005年的一次表演,图源维基百科

将一个人发射到空中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安全着陆,安全网、水面,或者安全气囊,都是可选的弹着点。从事“人体炮弹”的演员,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谨慎,他们会在发射前反复计算大炮弹道,还会使用比自己体重略沉一些的假人进行弹道测试,一旦存在偏差就中止演出,以免搭上自己的性命。

但任何的改进与万分的谨慎,也无法避免表演事故。迄今为止已有30多位演员不幸在这样的表演中遇难,还在活跃的“人体炮弹”不超过两位数。距今最近的一起惨剧,发生在2011年,一位23岁的英国特技演员从超过30英尺(约9.14米)高度的空中坠落,因为安全网失效,他的头部先于身体着了地。

2

显而易见,“人间大炮”的构想能否实现,就在于如何让被发射出去的人类,经得住如炮弹一般的折腾。

马戏团的“人体炮弹”表演趋于消亡,但他们的方式方法值得参考。2006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就借鉴了马戏团的表演,申请了一项“人间大炮”的专利。这套装置包括一条与地面呈80度角的斜轨,以及轨道上的弹射座椅。大炮发射时,压缩空气迅速释放,将座椅沿导轨弹射出去,把座椅上的特种部队、警察或消防员送至楼顶。

专利演示图

DARPA声称,他们有一台计算机,可以自动设计正确的上升速度和角度,确保落地时经受最小程度的冲击。理论上,一台4米高的发射器,能够在不到2秒的时间内将一个人弹射至5层楼的楼顶。

无独有偶,2年后推出的即时战略游戏《红色警戒3》,为苏联阵营设计了一款“牛蛙战车”。牛蛙除了拥有一门防空炮,还装有一套“军队部署系统”,乍一听很高大上,实际上也是一门师承马戏团的“人间大炮”。

牛蛙战车

设定上,这套系统使用的也是压缩空气,为了保证气密性,士兵钻进车里之后,唯一的离开方式就是被大炮发射出去。大炮无需计算精确弹道,只管将成年人发射到“数千米高空”,被发射出去的士兵会使用简易的降落伞部署至前线,或者某些出其不意的地方。

无论是马戏团、DARPA还是“牛蛙战车”,配备的“人间大炮”都是为经受过一定训练的人所设计的。在发射过程中,“人体炮弹”需要承受短时间内数倍于重力的压力,缺乏肌肉力量的普通人,可能会在重压之下失去意识,无法控制自己的着地姿态,更没机会打开降落伞。

这些构想还仅是把人类送至视线可及的近处。假如“人体炮弹”的目的地设置在更远的地方,例如,月球,就必须用上远比压缩空气强劲的动力来源。

早在1865年,由“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从地球到月球》,就虚构了一门能够令人类实现登月旅行的“人间大炮”。在小说中,美国的一家大炮俱乐部铸造了一门半英里(约800米)高的“哥伦比亚大炮”,意欲使用火药动力,把三个冒险家乘坐的空心炮弹送上月球。

某个版本的小说插图

《从地球到月球》具有相当的洞见性。足以将炮弹送出地球的火药当量,也会将人类压成肉末。因此,“空心炮弹”是载人航天不可缺少的一环:躲在一副坚不可摧的金属皮囊里,人类的血肉之躯便能承受得住一枚炮弹应有的加速度。

但“哥伦比亚大炮”的预言没有完全实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过的口径最大的火炮,炮管长度也不会超过40米。战后,“空心炮弹”的设想,演变为载人飞船和搭载飞船的火箭,火箭使用喷气式推进发动机,能够提供更加稳定与持久的加速度,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载人星际航行的唯一手段。

护送“阿波罗11号”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

3

“人间大炮”缺乏一定的泛用性与实用性,这固然是由科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可“人间大炮”的确存在着某种魅力,令科幻作者难以割舍这样的“痴心妄想”,不惜引用一切未来的可能性,证明“人间大炮”的价值所在。

舍弃粗又长的金属炮管,转而使用新兴材料与电磁技术,制造大号电磁炮或质量驱动器,这样的想法十分诱人。目前,中国与美国的科技树率先点出了电磁弹射器,已经可以在航空母舰上弹射飞机。

飞机并非人人都会驾驶,即便是王牌驾驶员,也有坠机的风险。因此,科幻作者倾向于设计一些比飞机更加结实,也相对好操控一些的“皮囊”,比如机械外骨骼、大型机甲,乃至能量护盾,将“人体炮弹”出膛时的压力与落地冲击力降至尽可能低。

把舰载机换成高达也不是不行

像是刘慈欣出于对凡尔纳致敬所写的短篇科幻小说《地球大炮》,同样设计了一门电磁动力、能够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大炮”,却有些另辟蹊径的味道。

这门大炮的实质是一条贯穿地心的隧道,通过一种“新型固态材料”采集地核中的电流,在炮管中制造磁场。人类需要穿上装有超导线圈的密封服,线圈中的电流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进而产生推力。因为“地球大炮”的炮管长度等同于地球直径,从中发射的“人体炮弹”得以在一个“温柔的加速度”帮助下进入太空,可谓从源头解决问题。

小说节选

从凡尔纳到刘慈欣,无数科幻作品对“人间大炮”题材的不同诠释,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科幻”本身的魅力所在。一些科学幻想更偏向科学一方,类似于对未来的预言,在科学的助力下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另一些更偏向的幻想,也许永远不会实现,却具有别致的浪漫色彩,为后来者提供了天马行空般的遐想空间。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