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00后和资本的宠儿,Web3在讲什么故事?|新行业研究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2574490897766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00后和资本的宠儿,Web3在讲什么故事?|新行业研究

王凤至·2022-07-13 12:00
一波人买买买,一波人骂疯了。

编辑/阿至

相比前两年市场言必新消费的笃定,2022年这个词几乎已经无人提及。

过去数月,品牌主理人和众多创业者、观察人士探讨行业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出海和Web3几乎是被提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前者并不是新议题,只是在政策经济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叠加下,2021年更多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拐点,2022年进一步加速。

但Web3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仍是一个新词汇,甚至是一个炒作噱头大于实际应用前景的概念。尽管在过去半年里,不乏大量的机构、创业者躬身入局新赛道,但也有反对者认为这不过又是一场圈钱游戏。

客观来说,Web3所倡导的理想世界确实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不论是底层共识、基础设施还是应用生态都难言清晰。

观点的割裂,带来更多讨论的空间。我们相信没有人会不关注经济和科技社会发展的未来形态,而商业领域的每一次探索也都会对从业者产生切实的影响。

我们欢迎更多Web3从业者、投资人、甚至反对者与我们分享你的理解和观点。

这是我们关注新趋势,探讨Web3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来自一位前媒体人、现机构出海投研人士的分享。

正文

在各传统互联网巨头裁员消息频出,投资机构削减投资规模、转变投资风向的大背景下,Web3仿佛是一个另类。

先是有报道称00后疯狂涌入Web3,并将Web3作为职业首选;再有风投机构纷纷重金押注Web3,无论是传统的VC机构还是历史较为年轻的加密货币投资机构,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了Web3赛道。

Web3投资风口从何而来?如今互联网创投圈都在讨论的Web3到底是什么意思?Web3和区块链又有什么关系?

年内投资规模逾170亿美元,头部互联网VC转向Web3

​2022年第三季度刚刚开始,就已有超过30家投资机构公布其成立Web3投资基金的消息,投资总规模超170亿美元,其中不乏红杉资本、高通、Ark Ventures等知名机构。

在单个基金的投资规模上,红杉资本的投资基金规模接近30亿美元,是目前为Web3投入资金第二大的公司。为Web3押注最多的投资基金则是a16z,投资规模近80亿美元。

a16z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曾投资过Facebook和Twitter等一系列科技巨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a16z迅速超越了一系列老牌投资公司,成为美国排行第三的互联网投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aA16z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也就是在a16z成立的第十年,由于投资组合中核心标的股价大跌,a16z突然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过去了,至少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过去了。

a16z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赛道。既为了发现新风口,获取财富,也为了延续往日的辉煌。

这次a16z将筹码压向了区块链。2018年6月,a16z成立了价值3亿美元的加密基金a16z crypto fund,先后投资了CoinBase、Uniswap、Solana、maker Dao等区块链领域内的明星项目。截至目前,A16z已经投资了逾百个区块链项目,也因此收获颇丰,被称为“币圈投资风向标”。

2021年,a16z公开吹响了向web3进军的号角,其取得的高额回报也掀起了该领域的投资和创业热潮。

与往日的严苛不同的是,a16z在向Web3投注时显得有几分“急迫”。据新浪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元宇宙投融资白皮书》显示,在2022年第一季度,a16z在元宇宙领域内的投资总额高达5.92亿美元,占一季度总投资额的18%。

a16z的疯狂成了Web3热潮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市面上几乎95%以上的Web3投资基金成立时间都不足一年。此外,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互联网大厂也在加速Web3领域布局,比如Meta、Google、阿里巴巴或者腾讯。

但吊诡的是,一边是资本的疯狂涌入,一边是投资人对web3的模棱两可,再加上媒体的密集报道,人人都谈及Web3,但又人人都说不清到底什么是Web3。

概念边界模糊,Web3的核心是自由

追溯Web3的历史可知,头部加密货币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受到“棱镜门”的启发,在2014年提出Web3概念,希望新一代的互联网居民可以自主掌握自己的数字资产和数字信息。

但是在概念提出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炒作概念的投机者,都没有对Web3投以过多关注,更不认为Web3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彼时的人们正处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期,互联网就已经给资本市场提供了无限想象,资本热捧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一个没有明确概念、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型的Web3。更甚至是连Gavin Wood自己,都未对Web3进行过十分明确的概念界定,只提出了一个“让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核心观点。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2022年之初虽然形成了一种“言必Web3”的氛围,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笃定的说Web3是什么并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目前市场上认可度较高的定义是:“Web1时代是‘可读’,Web2是‘可读+可写’, Web3时代则是不仅‘可读+可写’,还增添了‘拥有’这一个新特性。”

换句话说就是在Web1时代,互联网的生产者是中心化的组织或公司,用户只能以一个接收者的角色去参与到Web1建设中,但是在Web2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带宽的增加以及算法技术的增强等,用户可以参与到生态建设之中,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

在Web2时代,虽然用户有了一定的生产权,但是却并不能完全拥有所生产内容的所有权。比如因某些原因你发布内容的平台服务器遭遇了攻击或者破产关闭,那么内容将会不受你控制的消失。

而在Web3时代,这一系列问题将会得到解决。Web3的核心理念是在某一项基础设施之上,这个基础设施可以是一条公链、一个内容分发平台或者任何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功能性虚拟场所,用户可以生产自己的内容,并且完全拥有自己内容的所有权,可以自主决定其是否共享、共享给谁等,也就是说平台方无权再掌控或者删除你的内容。

或者我们再换一种更形象的比喻来帮助理解这种差别(只是粗浅的类比)。

比如Web1是历史正剧,那么它的人物情节走向是已被设置好的既定事实,观众只能看无法更改。Web2是改编剧、或者互动剧,观众可以参与甚至决定剧情的走向、结局,但内容还是属于发行方、影视公司,本质只是提高了观众的深度参与感。Web3则是在一个基础设施上,每个人都能创造角色和剧,完全拥有和掌控这些内容,可以决定要不要分享、分享给谁。

上述内容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数据隐私权的看重,却也不能完全涵盖目前Web3领域内的发展方向以及内容。

和Web3的概念一样,目前Web3的具体分层架构依旧稚嫩且零散,也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所以关于这部分的争论很多。

我认为现在C端用户能看到的产品,比如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NFT(非同质化代币)、去中心化的借贷协议,都属于Web3的前端产品,这些前端产品的主要目的是和C端用户进行交互,他们的目标客群是最广泛的普通大众,并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进行盈利和变现,这一部分产品在web2时代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各个网站以及App。

与前端相对应的则是Web3的后端,后端主要是底层设施,这一部分包括了智能合约、公链等产品,这部分产品的目标客群是上述的前端产品,对于C端用户而言,很少有机会接触到Web3的后端产品,同时也对技术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web2时代里,这一部分代表着的是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比如TCP协议。

v2_6b7ceffd8feb44fdbe3a10d0aba95e68_img_000

但可以确认的是,在所有Web3信仰者的眼中,Web3的内核是“自由”,无论是拥有管理自身数字资产的自由,还是通过新技术更迭所获得的感官或边界自由。

Web3的区块链底色,去中心化技术的新应用

虽然Web3的范围要远超出目前区块链所涵盖的方向,但分析目前Web3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可知,当下Web3领域内的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与NFT(非同质化代币)、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区块链赛道相关,再结合Web3概念的提出背景,大多数人都把Web3视为一个区块链领域内的原生概念。

在底层技术层面,目前的主流观点是,Web3的技术架构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平台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基础层技术是由区块链技术构成,再加上目前Web3领域内的产品大多集中在区块链领域内,的确当下的Web3具有浓厚的去中心化以及区块链色彩。

现有的网络协议是将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割,然后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一旦其中的部分数据丢失,那么数据将会变得不完整,篡改也相对容易。而区块链系统中的所有信息在每一个服务器上都会有完整的记录,即使某一个服务器上的数据出现了丢失或损坏,其他服务器上的数据还能保持完整,在这样一个多点分布式存储的方式下,数据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完整以及防止他人篡改。

区块链的这一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性天然贴合了Web3信仰者对自由以及数据所有权的核心要求。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Web3的发展注定不能与区块链进行分离。

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在Web3世代中,人人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平台,开发商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定制基础设施,这些应用程序可以用于数字身份识别和保护,也可以用于数据保护和数字资产存储等。

除此之外,在Web3的生态建设中,大家还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即如何激励用户去参与生态的建设。

目前针对这一个问题,业内比较普遍认同的是推出某项具有激励作用的token(令牌,大部分理解为“代币”,但Q币以及积分也算是一种token),而token激励的概念最开始也是脱胎于区块链行业。

或许在未来可能会出现更为合适的技术以帮助Web3实现其愿景,但是目前来看,市面上所有的且相对较为成熟的技术里,只有区块链技术最为合适且接近。

结语:

总结来说,在目前的Web3行业里,尚未出现任何一个能取得最广泛共识的概念定义,但是大家都一致认可“自由”这一概念核心。在技术层面上,Web3尚未有一个固定的技术路线,但是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是最接近且最为合适的的技术。

以上是我对Web3的基础理解,接下来也希望能就web3的发展现状、web3的机遇与挑战等层面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内容探讨。

提示:本文为外部作者投稿,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就业参考建议。

本文由「王凤至」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寻求报道 。

本文图片来自:企业官方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