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什么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比小米还低?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07-01/doc-imizmscu9662933.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什么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比小米还低?

2022-07-01 15:08:52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远川研究所    我有话说(0人参与)

eeab-e5ad6c942dacbe9fe5a48839d8619551.png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 刘芮/王磊

  来源:远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

  “宁德时代一年的研发费用,比互联网行业公认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小米集团都不如,还什么硬科技呢。”

  这个既黑了宁德时代,也黑了小米的质疑来自一位前证券分析师的朋友圈,2021年,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约为77亿元,小米研发费用达到132亿元,差不多是宁德时代的1.7倍。

  一时间,“宁德时代研发不如小米”的词条被送上热搜。

  作为新能源车赛道的头号舵手,宁王的地位在过去几个月屡遭挑战,比如上游原材料的大面积通胀,比如下游客户扶持二供的心机。

  但在宁德时代之前,中国几乎不存在汽车工业的核心零部件公司。同时,面对松下、LG、比亚迪的群狼环伺,宁德时代在这种高烈度的竞争中长期保持着全球30%+,国内50%左右的市场份额。

  说他没有硬科技,很难令人信服。

  相比之下,高端化已经成功了好几次的小米,在实打实的高端机销量上始终难以逾越苹果和三星的高墙;发力研发广撒网的举措至今收效并不是特别好,自研芯片澎湃S2据传经历五次流片失败,随后转向了相对容易的ISP与快充芯片领域。

  既然如此,两家公司略显悬殊的研发费用,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两种盈利,两种研发

  两家公司在研发费用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核心原因还是两种不同的业务模式。

  中泰证券新能源首席苏晨将这两种模式总结为两条路线:价格差异与成本差异。简而言之,小米投研发是为了让消费者支付更高的溢价,宁德时代则是为了降低客户采购的成本。

  小米是一家toC企业,无论是手机还是AIoT产品,想要在定价上更进一步,核心是拥有“人无我有”的技术优势,获取超额利润。比如模范生苹果,依靠人无我有的A系列与M系列芯片,创造了硬件业务高达38.4%的毛利[2],馋哭一众内卷的同行。

  与之对应,苹果始终保持全球第一梯队的研发投入,过去五年,放眼全球消费电子厂商,能在研发费用上与之媲美的只有华为。通过高额的研发成本,让自己的产品与对手形成代际差距,这是消费电子产品形成价格差异的先决条件。

  技术突破越是底层,创新越贴近核心零部件,需要的研发开支就觉多,对应的溢价空间也就越高。小米虽然在SoC的研发上进展不佳,但搞搞镜头和屏幕还是可以的。发布会上,一亿像素、120hz高刷屏、高算力芯片等字眼轮番轰炸,也是为了让消费者感知到产品的差异化。

图注:小米10发布会,雷军介绍1亿像素四摄
图注:小米10发布会,雷军介绍1亿像素四摄

  宁德时代这类toB的电池厂商则截然相反,一方面,围绕锂和钠的基础电化学体系在上世纪60年代基本成型,电池已经发展成典型的标准化产品。另一方面,下游整车厂追求的是性能指标、稳定性与成本的平衡,其中成本指标尤其敏感。

  因此,成本差异路线的核心是“人有我优”,在行业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技术拉不开差距的时候,通过将成本做低,变相扩大利润空间。

  例如在电池行业,几乎不存在所谓“高端动力电池”的说法,即便是产能排满、一芯难求的宁德时代,电池平均价格也只比二线电池厂高20%左右。原因就在于电池标准化程度极高,底层技术创新目前已经极其缓慢。

  相比在电池技术上攻克诺贝尔化学奖级别的难题,电池厂商更实际、也更符合商业逻辑的做法,是在良率爬坡、库存管理、产能扩张做文章,把总生产成本做到最低。

  所以,单独的研发能力很难代表电池企业整体的“硬科技实力”。对于制造业公司来说,生产环节的效率提升,零部件技术上的know-how积累,比造的出来卖不出去的高端科技更重要,付出的隐形成本也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单看研发费用,宁德时代这样的超级龙头会落后于小米。但如果说小米“最没有技术含量”,显然也不客观。

  02 

  高科技,不是做出来就行

  横向对比其他科技公司,小米研发投入非常高;但在一众消费电子企业里,小米只能算垫底水平。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公布的中国企业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排行中,除了华为高居第一,OPPO、vivo、小米这些罗老师口中的“方案整合商”,也大多位居全国前列(第六、第十六,第四十八)。

  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榜单上,联想甚至连续五年进入TOP10。

  2021年,小米年度研发支出高达132亿,背后研发团队规模15000人,公司旗下实验室数量高达123间,诞生的年度技术,包括隔空充电、四曲瀑布屏、液态镜头、GN2 超大底传感器、澎湃 C1 与 P1 芯片、CUP 全面屏等各个方面。

  这是消费电子行业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即便是行业内研发投入垫底的公司,绝对值也能吊打其他行业。

  原因在于,消费电子公司的研发,往往不是做一个新技术那么简单,而是不但要做,还要比其他人做的更好,才能商业化并获得超额利润。

  以手机为例,一部手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能找到全球最顶级的供应商。比如屏幕有三星、京东方、TCL;闪存有三星、SK海力士、西部数据;内存有三星、美光、SK海力士;SoC有高通和联发科。

  如果零部件都来自供应商,那么自然会成为“方案整合商”,没有任何差异化,也就没有溢价空间。正如前文所述,高端手机的溢价来源往往是“人无我有”的技术——想要卖的更贵,就要有比高通和联发科更好的SoC,而苹果和华为恰恰是这么做的。

罗永浩锐评国产手机,2018年
罗永浩锐评国产手机,2018年  

  想要在顶尖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自然意味着研发投入的无底洞。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米流片试产五次,最终失败收尾的16nm澎湃S2。

  正常情况下,一个芯片的研发成本,主要由EDA/IP的软件支出+研发人员工资+流片这三大板块构成。

  软件支出,一年保守预计4000万;SoC设计,需要至少百人规模的研发团队研发至少两年时间,工资开支在亿元规模;最后一大项台积电16nm流片,一次大约400万美元,5次流片失败,也就意味着至少一亿的成本付诸东流。

  也就是说,一款失败的澎湃S2,保守预计研发费用在三亿人民币左右。以小米手机1189元的均价,5%的毛利计算,小米至少要卖掉五百万部手机,才能填上澎湃S2的研发支出。

  即便成功上市销售,一旦遇到性能或功耗翻车,销量萎靡,公司的现金流往往都会受影响。华为当年强行上马K3V2,固然有“自己做的降落伞自己先跳”的豪情万丈,也是因为有运营商业务这个现金奶牛为手机业务兜底。

  所以,在SoC攻关成本太高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开始在一些边缘零部件上加大研发投入。但问题是,即便是边缘零部件,研发成本也非常高。

  比如手机模具开模一次大概要花200万,从设计之初到最终定型,大约需要十次的反复修改开模,总费用2000万打底;拍照方面,小米的相机部门有足足两千研发人员,11 Pro搭载的GN2图像传感器,研发费用高达两亿人民币。

  而仅仅一款业内看来最基础的充电芯片澎湃P1,小米也投入了上亿的开支。

  所以再提到研发投入的问题,用小米对比其实一点也不合适。毕竟在2米26的姚明面前,1米88的库里也是小个子。

  03

  看得见的投入,看不见的研发

  与小米在“实验室”里猛砸钞票的直观投入不同,宁德时代的研发其实可以被看作两个部分:一是写进财报的研发费用,二是扩大化生产中产生的隐形成本。

  但看研发费用,宁德时代过去五年的投入也不算低,占营收比值始终维持在6-8%之间,直到2021年下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才使这一比例下降至5%。

2017-2021年宁德时代研发费用及占营收比例情况
2017-2021年宁德时代研发费用及占营收比例情况  

  与LG对比,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也更高。从绝对值上看,LG化学电池业务2020年研发费用24.2亿元,宁德时代同期研发费用则为35.69亿元;与宁德时代近年来较为稳定的研发费率占比对比,LG化学电池业务的研发费率占比则一路走低[3]。

2015-2021年Q1宁德时代与LG化学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情况
2015-2021年Q1宁德时代与LG化学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情况  

  在招揽研发人员时,宁德时代出手极为阔绰,公开信息显示,宁德时代电池研发岗位的年薪已经给到30万以上,比国内大多数企业高出50%[4]。过去一年,宁德时代去年研发团队急速扩张80%,达到10079人。

  每年数十亿的研发费用与万人规模的研发团队,撑起了宁德时代的技术布局,其技术图谱包含了高比能、循环寿命、充电技术、电池安全、温度控制与BMS等诸多方面。

宁德时代技术布局情况
宁德时代技术布局情况  

  但除此之外,宁德时代的很多“研发工作”,其实是很难体现在财报里的。

  电池生产,是一种连续的极限生产。简单来说,生产一块合格的电池很容易,但在同一条产线上,以同样的标准成产百万乃至千万块一样的电池,难度就增加了成百上千倍。

  和芯片制造一样,在电池生产中,机器的运行公差、温度湿度的环境变化,甚至是厂房外面有飞机火车经过,都会对生产出现影响。日本地震与德克萨斯暴雪造成仅仅数日的停电,直接停没了半导体工厂一个月的产能。

  连续极限生产的三个难点:工程放大、连续生产、良率提升。这些难点只能以“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在产线上逐渐摸透隐藏的know-how。

  如同马斯克所说,“基于新技术的大规模生产比生产原型车困难100倍[5]”,汽车成品尚且允许公差存在,但电池的误差很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发生。而对于一座30GWh的电池厂而言,1%的良品率差距都会造成近2亿元的损失。

  宁德时代每组电池的缺陷率是多少呢——十亿分之一。

  这些看不见的提升,让锂电池的成本一降再降,最终传导到了消费端的繁荣。这是宁德时代最硬的科技。

  04

  “宁德时代没有研发”并不是一个新奇观点。

  很长时间里,主流舆论对“高科技”的认知集中在新技术的突破、科研成果的获取、尖端环节的攻克,往往忽略了一个技术在实验室里的成果,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再顶尖的科技,如果验收评审后就束之高阁,静静地躺在实验室里,反而是对一个产业最大的伤害。

  因此,对制造业的大多数细分领域来说,生产环节的良率提高、工艺迭代中的成本优化、消费市场的需求验证,反而是最应该不计成本投入的地方。而这些在生产线上一点一滴的积累,恰恰是无法在财报里体现的。

  面对中国制造业在高附加值领域的薄弱,怒其不争的豪情是好事。但一个产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实事求是态度,和对产业规律的尊重。

  [1] 米美联手急的不只是董明珠,更是中国创造,中国家电网

  [2] 苹果刷新纪录:单季净赚346.30亿美元,毛利率38.4%,砺石商业评论

  [3] 中国动力电池战队打响全球锂电竞技赛:宁德时代和它的海外竞争对手们,锦缎

  [4] 宁德时代人均为14.42万,锂电行业2021薪酬PK,电动驿家

  [5] 马斯克:Model Y新制造技术遭遇挑战 难度增加100倍,金融界

  [6] 获评“全球灯塔工厂” 宁德时代引领电池行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富网

1.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