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dort.me/notes/68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美国人写的教材,最大的优点是事无巨细、循序渐进,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啰嗦。

这本书适合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的人快速了解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两个基本假设

两个假设:①心理决定论和②意识是特殊的心理过程。

心理决定论:心理现象与躯体现象一样,不存在偶然事件,而是与先前事物有因果联系。

意识是特殊的心理过程:存在无法被意识发现的潜意识活动,在意识层面上找不到原因的心理现象,其原因隐藏在潜意识中。心理机能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

精神分析:“病人在解除了意识的指向或稽查的束缚的情况下,向分析者全盘托出他心里的一切想法。”

第二章 内驱力(Drives)

内驱力是先天的,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内驱力不同于本能,不产生运动反应,仅产生一种兴奋状态。内驱力所驱动的运动反应通过“自我”(见第三章)执行。

内驱力的“投注”(德:Besetzung/英:Cathexis):投向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心理代表物的心理能量的数量

两种内驱力:①性驱力(力比多)和②攻击驱力。两种内驱力不是严格二分的,而是有规则地融合在一起的。

性驱力的转化序列:

  1. 口唇期(一岁到一岁半)。性器官是嘴、唇和舌头,欲望和满足在口部。从吸吮、口衔和叼咬中获得快感。
  2. 肛门期(二岁到两岁半)。肛门成为性器官,愉快和不愉快都和憋便与排泄有关,这些过程连同排泄物和气味都成为儿童感兴趣的对象。
  3. 性器(phallic)期(三岁及以后)。阴茎/阴蒂成为儿童感兴趣的对象。这一阶段到青春期的性器官化中再度出现,成为成人的生殖器(genital)期。

儿童时期的性驱力表现除了上述三个时期,还有窥视欲(一方面希望窥视他人,另一方面希望裸露自己)和尿道欲。

在不同时期儿童满足性驱力的客体和对象有所不同。不同时期的转变不是跳跃的,而是对旧客体和方式的力比多投注逐渐减小、转移到新的客体和方式上去。

固着(fixation):大部分力比多转向另一客体之时,还有一部分滞留在原来的客体上。

退行:一种新的快乐不能得到满足而被放弃时,个体有可能回到原先能够得到满足的快乐上去。

自我情欲(autoerotism):婴儿不能通过所渴望的性客体得到满足时,就会通过自身去满足性需要的能力。这种情况容易使儿童与外部现实世界脱离,造成对自己的兴趣过分集中,甚至唯一独占、排斥其它,产生严重病理表现。

攻击驱力在1920年后才被提出,对攻击驱力的描述远比性驱力少得多。

攻击驱力同样有固着和退化的能力,也有从口向肛门再向性器的转化序列。

攻击驱力与身体各部位的关系不甚紧密,攻击驱力与快乐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解释。

第三章 心理结构(之一)

根据是否有意识来区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和前意识的联系密切:前意识中的某一思想被注意到时就成为意识,意识中的思想不再被注意时就成为前意识。

潜意识无法被注意,它被内心的一种力所排斥而不能接近意识。

结构假设/拓扑假设

弗洛伊德划分出三组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或结构:

  • 本我(id):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理物。
  • 自我(ego):必须处理的个人与其环境关系的功能。
  • 超我(superego):对心灵的道德知觉及理想抱负。

弗洛伊德假定本我是由出生时所有的心理结构组成,自我和超我源于本我,在成长中分化出来。但后来有人假定新生儿的心理结构是未分化的,再从中分化出本我、自我和超我。

自我的分化开始于第6~8个月,到2~3岁时才牢固确立。超我可能要到10或11岁才开始分化。

自我的分化

对儿童而言,环境一方面作为满足或释放来源于内驱力的愿望、冲动和心理紧张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成为儿童痛苦或不愉快感受的来源。自我源于儿童利用环境、对付环境的那些部分。自我是内驱力的执行者。本我和自我之间发生的严重冲突是神经症的来源。

QQ%E6%88%AA%E5%9B%BE20220525222257.png?resize=525%2C161&ssl=1

自我功能的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生理上的成长,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二是经验因素。第一个因素可以称为“成熟”。弗洛伊德感兴趣的是经验因素的影响。

自我形成的最早阶段与婴儿自己的躯体有关。随后是“认同”,即倾向于变成环境中的对象,语言的习得与认同有很大关系。认同在人的一生之中都持续存在,但大部分表现在潜意识中。

认同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①继发于某些幻想,在这些幻想中,人们希望拥有所钦佩对象的权力与财富。②对象的丧失(object loss),包括对象实际的死亡、对象已死亡的幻想、与对象长时间的或永久的分离或这种分离的幻想。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存在着与丧失的对象的认同。

初级过程与次级过程(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processes)

简而言之,本我以及不成熟的自我的思维方式就是初级过程,成熟的自我的思维方式就是次级过程。

是心理结构起作用的原始方式,本我在一生中所起的作用与初级过程相一致。

两个显著特征:①本我以及不成熟的自我具有要求得到立即满足(投注释放)的倾向,是本我在整个一生中的特性;②投注能够从受阻的或不可能达到的最初目标或者释放方法上转移,并能够用相似的、甚至不同的方式释放。

初级过程的思维对不成熟的自我而言是很正常的,是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很正常地存在于成人的生活中。

初级过程的思维方式:以近似物来代表、省略连接词和解释词、没有时间概念、替代和缩合。

“替代”(displacement):或称“置换”、“移置”,指用整体代表部分,用部分代表整体,或用与某一个观念或意象有联系的观念或意象来取代之。这类取代是由于投注的转移,从某一个思维或观念转移到另一个上去。

“缩合”(condensation):或称“聚合”、“浓缩”,指单一的话或意象,甚至是其中的一部分,来表示集中观念或意象。当许多心理代表物被一种所代表时,对这些代表物的投注就缩合在一个上了。

象征性表达(symbolic representation):梦或症状中有一些成分对不同的病人来说具有相似的涵义,而这些涵义与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不同,病人本身不知道这些涵义。常用于表达的事物主要有躯体及其各部分(性器官、屁股、肛门、尿道、消化道、乳房),最接近的家庭成员(父母及兄弟姐妹),某些躯体功能及体验(性交、排泄、吃、哭、发怒和性兴奋),出生、死亡和其它。初级过程在象征性表达中起主要作用。

是在生命的第一年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相对成熟的自我的活动为特征。

两个基本特性:①延迟释放的能力,似乎只有当环境条件非常令人满意时才可能延迟释放;②投注更紧密地与投注释放的某个特定目标或方法维系在一起。

次级过程就是我们熟悉的来自内省的有意识思维,主要是有声语言,遵循逻辑与句法规则。是我们普遍认为相对成熟的自我所具有的思维方式。

自我保持着暂时地逆转到儿童所特有的不成熟模式的能力。

内驱力能量的中立化(neutralization)

中立化是一种个体活动,个体停止了通过投注释放获得内驱力的满足,转而开始为自我服务;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接近原始的、本能的形式的事情中)都明显地或完全地脱离满足或投注释放的需要。

中立化的结果是,迫切地、尽快地需要释放的内驱力能量变得可被自我接受,在自我的支配下,按照次级过程来完成它的各种工作与愿望。

中立化的两个特点:①中立化是渐进的,这种转化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点一点地发生的,与自我的成长相平行;②被自我功能所接受的能量是必需的,没有能量,自我就失去功能。

自我的操作是自主的,因为这些操作不受内驱力的变迁(内驱力已经被中立化)。但是,这种自主是相对的。在一些病态的情境中,它们支配的能量可能是重新本能化的,它们的活动受来自内驱力的欲望所影响,或者受这些欲望的冲突的影响,甚至任由这些欲望所摆布。

第四章 心理结构(之二)

在第三章中我们知道,自我一方面与周围的环境打交道,另一方面控制和约束来自本我的内驱力使其中立化。本章讨论自我如何实现这两个功能。

自我与环境:自我如何了解及控制周围环境?

三个重要功能:感知觉,记忆能力、比较能力、按照次级过程进行的思维能力,动作控制与技巧

现实检验(reality testing):自我协调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一方面区分由外界产生的刺激,另一方面区分由本我产生的冲动与欲望。这种能力在婴儿漫长的发育过程中形成,当婴儿源自本我的愿望(如吃奶)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时,以及来自自身的痛苦刺激(如腹痛)不能摆脱时,这种能力就逐渐发展出来了。

在自我作为本我代言人的正常角色中,现实检验的能力至关重要。完整的现实感能使自我为本我的利益而有效地作用于环境。

自我与本我:自我如何约束本我由于内驱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愿望与冲突?

自我最初是为本我服务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自我可能起来反对本我,甚至直接阻止它的内驱力能量的释放。某些内驱力能量释放的延缓是次级过程和次级过程思维发展的重要部分。

自我如何从顺从本我扩展为控制本我?

首先,婴儿的环境中离开父母就无法生存,婴儿的快乐大多来源于父母。因此,当婴儿本我的欲望和母亲的要求之间发生冲突时,自我站在母亲一边反对婴儿的本我欲望。

其次,自我通过认同和中立化,从本我这个心理能量的巨大存储库中吸取能量发展自己,自我的发展势必导致本我的削弱。当自我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变成了控制本我的力量,而不再完全为本我服务了。

自我对本我的调节在什么范围内起作用: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

快乐原则:人有获取快乐并避免痛苦的心理趋势。

一、焦虑的起因

  1. 当人的心理受到的刺激太强以至于不能控制和宣泄时,焦虑就会自发产生。
  2. 刺激可能来自于体内或体外,但更多地来自本我,即内驱力。
  3. 当焦虑按照这个模式自发产生的时候,这种情境称为创伤情境。
  4. 婴儿的出生被认为是这种创伤情境的原型。
  5. 自发焦虑的发生是婴儿的特点,因为在婴儿阶段,自我还未发展成熟;如果焦虑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我们称之为现实焦虑神经症。

二、儿童在生长中学习如何应付创伤情境

  1.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当危险情境出现时,需要借助于产生焦虑作为危险的预告(即信号焦虑)。
  2. 由于快乐原则的作用,信号焦虑使得自我能够去检查或制止危险情境中的本我冲动。
  3. 从儿童的早期起,危险情境就或多或少地在潜意识里持续存在,并延续终生。
  4. 信号焦虑对焦虑有减缓作用。它在人的正常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信号焦虑是精神神经症特征的焦虑形式。

自我使用了什么手段来控制本我?

防御:自我预感到危险情境的来临,产生焦虑作为危险的信号,以这种方式取得快乐原则的帮助,从而成功地对抗危险冲动的显现。自我为了达到防御的目的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即所有正常的自我形成过程及自我功能。

防御机制:某些过程是自我最初用以对抗本我的防御手段,安娜·弗洛伊德(1936)定名为防御机制。对防御机制的具体内容,在本书成书时还存在争议。

书里列举了一些具体的防御机制,可参考心理防卫机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五章 心理结构(之三)

自恋:力比多朝向自身的情况,比如第二章提到的“自我情欲”中,婴儿吮吸自己的手指或脚趾可以为自己带来愉悦感。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大部分都保存在自恋中。客体的力比多由自恋的力比多所驱动,如果以后因某种原因导致客体被放弃,则客体的力比多还能回归自身。

早期(前性器期)客体关系的两个特征:①“矛盾情绪”,爱的感情可以被同样强烈的感情(如恨)所取代,儿童对同一客体既有狂怒的情感又有愉快的情感;②对客体的认同现象,详见第三章。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是性器期(见第二章)阶段最重要的客体关系。因此,性器期也常常被称为“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情结对父母具有双重态度。一方面,怀有嫉妒,想排除可憎的父亲,并与母亲发生肉体关系以取代父亲的欲望;另一方面,怀有嫉妒,排斥可憎的母亲,并代替她与父亲发生关系的欲望。

俄狄浦斯情结最重要的是包含于其中的情感的强度和力度。这种情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爱。

俄狄浦斯情结起源于婴儿同母亲之间最为强烈的客体关系。由于生理因素上的限制,即所谓的“产后胎儿化”,婴儿只有依赖母亲的照料才能生存。在俄狄浦斯阶段的第一个时期,由业已存在的与母亲的关系,扩张和延伸到儿童醒觉时的性冲动的满足。与此同时,要求母亲对他们爱得专一的欲望也在发展。这种欲望与想“成为父亲”或“做那些父亲对母亲所做的事”的愿望有关,儿童从自己的生理反应出发,会把这些愿望与性器官所产生的令人激动的感觉联系起来。

伴随着对母亲的渴望,还存在希望竞争对手被歼灭或消失的欲望,这里的竞争对手指的一般是父亲或兄弟姐妹。实际上,最主要的是占据父亲特有地位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造成了儿童严重的冲突,一方面惧怕来自“全知全能的”(至少在儿童眼中如此)父母的报复,另一方面是对想消灭弟妹的愿望为父母所不允的恐惧,也就是对失去爱的恐惧。

儿童所惧怕的报复就是阴茎的丧失,即“阉割”(castration)。对于男童,对阉割的恐惧导致了对俄狄浦斯期欲望的否认,它们部分被抛弃,部分被压抑,进入了潜意识之中。对于女童,由于她天生没有阴茎,使得她产生了羞耻感、自卑感和嫉妒(阴茎妒忌和羡慕),以及对于没有给她阴茎的母亲的愤怒。这使得女童的欲望转向父亲,引发了对父亲插入自己造成生殖器受伤害的恐惧。当这种欲望被父亲拒绝时,就和男童的俄狄浦斯欲望一样被抛弃和压抑,进入潜意识中。

原谅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吧。

超我大体上与我们所说的良知相对应,由人格的道德机能构成,但它的功能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潜意识的。超我的机能包括:

  1. 在正直的基础上对行动和愿望的赞成或反对;
  2. 批评性的自我观察;
  3. 自我惩罚;
  4. 对错误行为补偿和悔过的愿望;
  5. 对合乎道德或需要的愿望和行动进行奖励的自我赞扬或自爱。

儿童在放弃、压抑和拒绝俄狄浦斯情结里乱伦和谋杀欲望的过程中,与这些欲望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了认同,变得像父母一样拒绝这些欲望。由此可见,超我最早是由性器期父母道德的内化而构成的

弗洛伊德对这种认同的形成做了两次观察:①超我与听觉记忆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记忆由密切的关系,在精神压抑的状态下,超我的机能以言语的形式被觉察;②通过内射作用(一种防御机制)而形成的超我的父母表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的超我,它导致社会道德准则永恒存在,并造成了保守思想的存在,阻碍社会变革。

决定超我严厉程度的不是父母对儿童的严厉程度,而是由它所支配的攻击能量的多少来决定,而超我所支配的攻击能量来源于投注到俄狄浦斯客体上的攻击能量。

超我在儿童后期、青春期和成人生活时都会修饰和扩展,每一次的附加改变都是对环境中的某一个客体认同的结果。但是,在俄狄浦斯期形成的超我的原始核心总是保留着其中最稳固最有效的成分。因此,禁止乱伦和弑父母是个人道德中最主要的部分。

超我所起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超我强迫自我针对本我冲动进行防御活动,产生内疚感与自卑感。超我的反对与严重的自卑或自尊心过低有关。另一方面,超我对自我的赞同可以导致高兴、快乐和自满等情绪。一言以蔽之,在一生中超我和自我的关系就像父母和孩子一样。

超我有两个特点:①报复法则(拉丁:lex talionis),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这是一种原始的裁判概念,一方面是古老而原始的社会中所特有的,另一方面,它在本质上是小孩的裁判概念。②超我可能在潜意识里导致赎罪或自我惩罚。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犯罪生涯可能始于惩罚的需要。

从自我的观点看来,坚持自身惩罚或自身伤害的超我本身已经构成一种危险。因而,自我可能会与超我的防御机制,以及那些反对本我的防御机制相对抗(不要忘记自我首先是本我的执行者)。自我对超我的防御是有规律的,是正常的心理机能的一部分。

超我和集体心理学之间有重要的联系。集体是靠成员对领导者的认同而结合起来的,这种认同的结果,使领导者的形象成为每个集体成员超我的一部分,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共同的超我成分。

第六章 过失和诙谐

从这一章开始主要是将前面讨论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现象中去。

过失:包括口误、笔误、遗忘等。弗洛伊德认为,尽管本人没有意识到,过失是个人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过失是潜意识的行为。扼要地说,过失是自我在不同程度上不能将心理活动各种力量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所致。

遗忘往往是由于压抑而直接造成的,其目的是防止产生焦虑及罪恶感。自我的压抑主要是为了反抗本我,也有反抗超我的情形。

失误(口误和笔误)也是某些潜意识欲望不能完全压抑所致。潜意识心理过程是产生所有失误的必需条件,其它条件,如疲劳、不注意等情况只起辅助作用。

过失中也有初级过程所起的作用,经常能在过失中发现初级思维过程的特征,如转移、以部分代替整体、以整体代替部分、以相似物代表、象征等等。可能由其中的一种作用,或几种同时作用而造成过失。

由本人所导致的意外和不幸也是潜意识的作用,和超我的自我惩罚有关,或者和自我对俄狄浦斯欲望的压制的放松有关。

诙谐,指的主要是谐语。谐语的产生主要是初级过程的作用,如果用次级过程的思维重新讲一遍谐语,其中的诙谐成分就会失去,变得难堪、讥讽、不合时宜。

诙谐起作用的时刻,是自我本身引起的退行作用。不同于病理性的退行,这种退行是可控的,而且是自幼产生的,并没有引起创造者和听者的注意。

诙谐的内容主要由敌意的或性的想法所构成。当造谐语或听谐语的时候,自我或多或少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抵抗。这里的“性”指的是精神分析的含义,即包括口、肛门、阴茎及生殖器的性欲成分。

诙谐的愉快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退行的初级思维过程代替次级思维过程,主要起诙谐的作用(让人能感受到一句谐语中的诙谐成分);②平时被控制或被禁止的冲动释放或逃逸的结果,是愉快体验的来源。

诙谐与过失的对比:

过失诙谐
潜意识意愿的表现自我不能控制潜意识意愿,或者自我不能将潜意识意愿与其它心理意愿整合成正常形式自我暂时及部分地退行到初级思维过程,自我防御活动暂时解除,使得潜意识意愿得以表达
潜意识意愿的来源可以来自本我、自我或超我均来自本我

梦的研究在精神分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梦是通向心理中潜意识的捷径。梦的研究可以了解那些被压抑的、被排斥于意识之外的、在自我防御活动时才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内容。

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显梦:睡眠时的意识体验,无论睡眠者在醒后能否回忆。
  2. 显意:显梦的各种组成成分。
  3. 隐意:促使睡眠者醒转的潜意识思想及欲望。
  4. 梦的工作:使隐意变成显梦的潜意识心理过程。

梦起始于隐意,它包括三个主要范畴:

  1. 夜间感觉的印象,如闹铃声、饥、渴、尿意或便意、疼痛、身体某个部分受压、过冷或过热等。大多数印象并不侵扰睡眠,但有时会直接弄醒睡眠者而不做梦。不是每一个梦都需要这一部分的作用。
  2. 梦者当时醒觉生活中的活动及先占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观念,它们在睡眠中仍然在潜意识中活动,有可能直接弄醒睡眠者,否则就成为隐意的一部分。
  3. 一个或多个被自我防御在外的本我冲动,弗洛伊德在其早期著作中将这一部分本我称为“被压抑的”。其主要内容是早年产生的本我冲动,由儿童早期的欲望所组成。这是隐意的主要部分。

显梦的成分和内容

隐意和显意的关系

  1. 显意是意识的,隐意是潜意识的;
  2. 显意是一种现象,隐意如同欲望或冲动;
  3. 显意是一种幻想,再现了隐意中欲望或冲动的满足。

做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幻想中满足本我冲动的过程。隐意中的欲望或冲动得以在幻想中满足,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的侵扰性,不至于弄醒睡眠者。

伪装和变形

儿童后期及成年人的梦中,显意更多地是以伪装和变形的方式来表现满足欲望的幻想,主要体现为视象或视象系列。这种伪装和变形就是由梦的工作造成的。弗洛伊德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和一个辅助因素与梦的工作有关。

第一个主要因素是梦的工作的本质:将梦的隐意中还没有用初级心理过程的语言表达的部分(本来应该按照次级心理过程表达的部分)转化成初级心理过程的语言,将梦的隐意的所有成分通过缩合变成满足欲望的幻想。

梦的工作是将当时醒觉生活中的事情,转化为与被压抑的事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意象。它在那些能满足被压抑冲动的许多幻想中,只选择最容易被带入当时醒觉生活的幻想。梦的工作以最近似的过程进行转化,使得一个单一的意象能同时再现几个隐梦的成分,形成高度的缩合。绝大部分的显梦都是隐意的思想、感觉、欲望等高度缩合的形式

第二个主要因素由自我防御作用组成,弗洛伊德将其比喻为新闻审查官,有权将要不得的内容删掉。这种防御作用反对的主要是包含在隐意中的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反对是经年累月永恒不变的。醒觉生活中那些引起自我不愉快的、引发焦虑和罪恶感的也会造成自我防御活动。

显梦是压抑成分和自我防御之间的妥协形成。梦的显意对隐意的真正性质进行伪装,首先尝试显意“A”,假如自我不能容忍“A”则尝试显意“B”,如果自我仍不能容忍“B”就继续尝试“C”,如此依次进行直到自我能够容忍为止。

妥协的特点:

  1. 属于隐意的事情可以表现于显意的各个部分。书中举了一个女性来访者的例子,她显梦的一部分是和人打架,而她的父亲则出现在另外的部分中,但拼凑在一起则可以明显看出俄狄浦斯欲望的痕迹。
  2. 部分显梦甚至全部显梦表现得模糊不清。这是因为防御对隐梦成分的反对力量很强大,使得只有一部分隐梦成分能进入意识,或者让其表现得模模糊糊。
  3. 包含在隐梦成分中的情感在显梦中可能表现得非常轻,或者表现为别的情绪,甚至以相反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

两种特殊的显梦:焦虑梦和惩罚梦。焦虑梦意味着自我防御作用的失败,隐意冲破自我防御闯入意识,使得自我无法忍受,产生焦虑反应。在这类梦中常可见到性满足与恐惧一同出现。如果部分隐意在显梦中表现得过于直接,会招来超我的谴责,成为惩罚梦。这时,显梦表现的不是伪装的被压抑欲望的幻想,而是伪装的惩罚欲望的幻想。

辅助因素是后期修饰,自我力图使梦的显意变得符合逻辑、紧凑一致,变得“合乎情理”。成人之后常可有思想或片断的思想出现于显梦之中,这就是后期修饰的作用。

显梦本质上是幻觉

梦为何如此逼真: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释放的正常途径是从心理结构的知觉末梢到运到末梢,但睡梦中运动末梢受阻,心理能力只能以逆行的方式通过心理结构,导致感觉末梢被激活,如同直觉系统被外界刺激物激活一样。

睡眠时,许多自我功能或多或少地停止活动了。

  1. 自主的运动几乎完全停止了。
  2. 自我防御的强度也减弱了,使得隐意中被压抑的的欲望和冲动得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进入意识。
  3. 睡眠时的自我功能也退化到了早年生活的水平,以视觉意象为主的初级心理过程的思考形式代替了以语言为主的次级心理过程的思考形式。
  4. 可能是由于这种退行,自我的现实检验功能也受到明显的破坏,自我不能区分显梦中的视觉意象是来自内部还是外界刺激物。

在实践时,必须通过显梦去确定其隐意,才能说是完成了梦的解释或发现了梦的含义。

第八章 病理心理学

两种神经症:现实神经症(德:Aktualneurosen)和精神神经症(德:Psychoneurose)。1906年,弗洛伊德认为,神经衰弱和焦虑性神经症的症状是性代谢紊乱而产生的躯体反应,他将这两种称为现实神经症,将癔症和强迫症称为精神神经症。精神神经症是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

这种分类的核心:基于病因学而不是症状学。

任何神经症均是源于儿童期性生活障碍的观点,是精神分析关于神经症理论的基础。弗洛伊德在1905年发现,从婴儿的最早期起,性的兴趣及活动就已成为人类正常心理生活的一个部分。这一发现产生了两个新概念:

  1. 缩短了正常人与神经症病人之间的距离。
  2. 说明了性变态的原因,以及性变态对正常人及精神神经症病人的关系。

在人的发育过程中,某些婴儿性欲成分被压抑了,剩下的在青春期被整合为成人性欲。在神经症病人的发育过程中,压抑的过程太过分了,造成了一种不稳定状态。在生活中由于某些事情的诱发,导致婴儿性冲动逃逸出来,造成了神经症的症状。结果,性变态成人的性生活被特殊的婴儿性欲成分所支配,不能表现为正常的生殖欲望。这种情况与上一章讨论的睡眠时被压抑的冲动逃出自我防御导致显梦的情况非常相似。总而言之,神经症病人部分或全部的性生活被表现于他的症状之中

儿童早年各种心理结构的功能均处于发展过程之中,非常容易发生障碍。自我的限制,以及自我和本我的固着和退行,产生性格特质。这些性格特质对个人处理愉快的能力,以及避免与环境产生严重冲突的能力干扰不大,我们称之为正常,否则称之为异常。但是,所谓“正常”与“异常”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这种区分完全凭实际观察。心理“正常”只是指数量上相对的正常而已,具有主观性。

心理结构功能障碍的形式:在儿童早期,自我相对地减弱了,使它对内驱力控制的能力遭到损害。内驱力(更准确地说是内驱力的衍生物)不顾自我的制止而进入意识,并直接地转变成公开的行为。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剧烈的冲突下,二者最终达到了妥协。这种妥协形成,潜意识地表现了两种成分:一方面是内驱力衍生物;另一方面是自我防御反应,以及自我被内驱力部分地冲破后,对出现的危险所表现的恐惧和罪恶感的反应。这种妥协形成被称为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的症状。

在心理功能障碍的形式中,不论什么诱因,均存在自我防御的失败。

症状的原始获益:至少有部分的本能释放,即至少部分地满足了一种或几种本能欲望,同时又不至于产生严重的罪恶感或焦虑。

症状的继发获益:是自我继续寻找能够满足愉快的努力。一旦症状形成了,病人不仅觉得症状能带来痛苦,也发现症状可以带来某些好处。继发获益过多,而这些症状的存在对病人又有用处,就使得病人潜意识地愿意神经症长期持续下去。

退行是一种特别严重的自我防御方法,退行的程度越厉害,引起的症状就越严重,治疗的效果越差。

作为功能障碍的神经症症状,对个人的自我来说是外来的,并且是不愉快的。但是,这意味着有一些妥协形成对自我来说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令人不愉快的。对性变态及性癖好者来说,构成这些性变态及性癖好的本能的满足,被自我用作防御的方法,以检查其他的内驱力或衍生物。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用一种内驱力衍生物控制另一种内驱力衍生物的范例。

第九章 心理冲突与常态心理功能

上一章讨论的重点是“病态”的心理过程,这一章讨论的则是那些“常态”的心理功能中体现出的精神分析原理,最主要的是由幼儿期的本能愿望产生的幻想发挥的重要作用。

性格特征与幼儿期的本能愿望有关。幼儿期肛欲与日后爱好整洁、吝啬和顽固有关联,性器期愿望与成年后的野心有关联。由此,精神分析学家们整理出了一套性格类型术语,如“口腔性格”(自信、乐观、大度或相反)、“肛门性格”(整洁、有条理或相反)和“性器性格”(野心勃勃、追求认可和称赞)等等。幼儿期愿望还与成年后的职业选择、配偶选择等有关。

童话、童谣、神话、传说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幼儿期本能幻想中的白日梦和故事。童话主要涉及的是俄狄浦斯阶段的主题。神话和传说也衍生于本能生活中的热情、恐惧和心理冲突,但更多地体现了成人怎样看待环境的复杂性,反映了人在复杂的环境面前相对孤弱无助的感觉。

宗教和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有联系。对于幼儿来说,双亲是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宗教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幼儿家庭的翻版:信徒有如幼儿,上帝和神职人员则有如幼儿的双亲。弗洛伊德(1933)指出,宗教对于信徒有三重功能:提供一种宇宙论,一套行为准则,和一个奖惩系统。父母亲提供给幼儿的也是相同的功能。在反对宗教的社会里,原本会表现为宗教行为和信仰的潜意识倾向,可能以一种类似宗教的政治及政治家表现出来。精神分析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凡是被视为年纪大的、智慧高的、权势重的、能力强的人,会在潜意识中被人当作父亲。

所有儿童都要经过一个对魔法坚信不疑的阶段。原因:思维全能、愿望性幻想、对自然的泛灵论观点。

思维全能:每个儿童在学会说话的同时,惊奇地发现自己具有支配环境的力量。他生平第一次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而父母就会照他说的做,或为他把所要的东西拿来。

愿望性幻想:儿童的愿望相对而言比成人的愿望要强烈得多,由强烈的愿望产生幻想,但儿童却认为非常真实。如果现实世界中的严酷事实与他的愿望性幻想不一致,儿童更容易不顾现实而坚持认为他的幻想才是真实的。把愿望性幻想和外界现实区分开的能力,即现实检验需要儿童再长大一些才能发展完善。

泛灵论观点:幼儿总是把周围环境的一切东西看成与他自己一样有思想、感情和愿望,他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社会中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的冲突(即“代沟”)也是由于起始于幼儿期的嫉妒弑亲愿望造成的。对于年老一代可能在潜意识中仍然认同自己的双亲,胆敢违抗其权威必会遭到毁灭性打击或阉割的威胁。也可能在潜意识中把年轻一代与双亲等同起来,已经去世的双亲在其潜意识幻想中再生为年轻的一代。

以文学为代表的各种文艺的核心是作者自己的白日梦。在有关于幼儿期愿望和白日梦这一方面,作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有些作家偏爱一种或几种题材,就是因为这些题材与其幼儿期本能愿望的潜意识遗存之间有关联。对于文学欣赏者而言,一部有强烈持久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它的情节能够激动并满足读者们潜意识俄狄浦斯愿望的某些重要方面。如果这作品是一部悲剧,那必定是它的情节与读者们的潜意识恐惧及自我惩罚冲动合了拍,而这些东西又是和潜意识本能愿望密切联系的。真正使作品永垂不朽的核心条件是,它的情节能够满足读者们强烈而急切的幼儿期愿望。

第十章 当今的精神分析

克里斯(Kris,1947)写道,精神分析就是将人类的行为看成是冲突——这是对人性极其深刻的理解。人类具有动物的天性,其儿童时期的经历所形成的欲望构成了驱使人一生活动的主要动机。

精神分析已经远远地扩展到了心理疾病领域以外了。事实上,精神分析向那些对社会科学或行为科学感兴趣的人,向法律上的专家和文学艺术界提供了人类的心理知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