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起底中国人嗑瓜子百年历史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9746581096115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起底中国人嗑瓜子百年历史

IC实验室·2022-06-23 10:45
嗑瓜子为什么停不下来?

中国人真的很喜欢嗑瓜子,才嗑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大家都知道我找选题这件事是非常认真、非常深思熟虑的。所以看到茶几上的瓜子以后就想那干脆就做个关于瓜子的选题吧。

如果零食界有总统山,那么瓜子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v2_fd0cce3b7e4743929c7e7c147bfbd1a1_img_000

在我看来,瓜子是一种极具社会性的零食。它帮助了八卦的传播,带动了信息的传递,促进了邻里的和谐。

如果没有瓜子,那些孤独的嘴谁来抚慰,那些百无聊赖的灵魂谁能拯救。

如果没有瓜子,每到年关除了打麻将,还有什么可以消磨时间?

所以这期我想聊聊数百年来,瓜子是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的?

01 为什么葵瓜子战胜了西瓜子

市面上虽然瓜子种类众多,白瓜子、吊瓜子、黄瓜子、丝瓜子,但算得上主流的,也不过是西瓜子、南瓜子和葵瓜子这三种。

而其中又以葵瓜子售卖最为广泛。

v2_acdccb0dc752400bacc9733fa455367d_img_000

但最早带我们入坑嗑瓜子的还是西瓜子。

在元代,瓜子作为一种食物,第一次被记载下来:「(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元代《王祯农书》

可见中国的茶话会文化源远流长,而瓜子在其中,分配个常务副零食的称号,应该是不过分的。

当时的食客,已经学会了炒瓜子的吃法。在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里记载,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本草纲目里也写道,「瓜子爆裂取仁, 生食、炒熟俱佳。」

一直到清朝为止,西瓜子都是统治级的瓜子品类。

但到了民国时期,情况就变了。

首先是南瓜子逐渐作为一种零食普及开来。

v2_a96d234881604ad2b2cb8d5a201ccd86_img_000

上海作家郑逸梅在30年代,就写文聊过南瓜子:「瓜瓤有子,较西瓜子为大,盐汁炒之,可供消闲咀嚼,予以不擅食西瓜子故,乃对于南瓜子有特嗜,盖南瓜子易于剥取其仁也。」

这里就聊到西瓜子的一个很大的劣势:剥壳难度太大了。

至于葵瓜子,客观来说其实并不是瓜子,而是葵花籽。

因为实际上它是葵花的果实(及种子),所以当然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瓜子。但因为我们常说的瓜子其实已经是一种零食种类,所以为了方便,本文还是会称为葵瓜子。

向日葵在明代进入我国后,起初只是被当作观赏花,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向日葵的经济作物价值:这东西油大啊,可以榨油。而且含油量越高的东西,吃起来越香,越容易上头。

v2_d5a9a468457a4eb7bcd254fbb45fede9_img_000

康熙年间,就已经有了关于嗑葵瓜子的记载,但受限于向日葵的普及程度不高,纵观整个清代,葵瓜子的江湖地位和西瓜子、南瓜子比起来,那都差得远。

v2_3731e47d50274671b2497faff25e1fcd_img_000

但到了民国时期,向日葵的种植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全国有23个省区的地方志出现了关于向日葵种植的记载。并且在黑龙江已经出现了大面积成片种植。

普及度上来了,葵瓜子才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存在感。

民国时期的文人普遍爱嗑瓜子。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就写过,鲁迅先生在待客的时候,就喜欢请客人吃葵瓜子。往往一碟不够还要再一碟。林语堂同样也是瓜子爱好者。

v2_86b57f853a5647bbbf5233e796fc2f19_img_000

但这两位比起余姚的「文坛虎痴」戚饭牛先生来说,还是有差距。这位戚先生号称每天吃葵瓜子十几斤。而且写文章的时候,必须嗑瓜子来帮助思考。经常是一篇文章写完了,旁边瓜子壳都堆成小山了。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就嗑了两个。

02 瓜子之王出安徽

建国后,随着全国食用油需求增加,向日葵的种植更加普及。从东三省到华北、西北,形成了一条广大的向日葵种植带。

其中海拔和纬度较高的地方,主要栽培生育期较短的油用向日葵。而在华北东部等气候温和的地方,就可以种植食用向日葵,也就是专门生产瓜子用的。

v2_bd596bdc56be4cad8897e2785f7b02f9_img_000

在当时,瓜子是统购统销的物资,人们想要吃瓜子,需要去供销社凭票购买。很多地方每到过年,才会给每家每户发一斤瓜子票,一斤花生票。

1966年,一个叫年广久的安徽人,偷偷架起了炒锅,做起了摆摊卖瓜子的生意。

v2_a26692271d394fd580cbc9cbe5a2f707_img_000

在当时,个体经营属于灰色生意,年广久只能游击式经营。

虽然只能偷偷摸摸做生意,但年广久非常注重瓜子的品质。他会因为有人说他的瓜子没有别的地方好吃,就专门乘船去外地品尝。

为了找到更好的瓜子配方,年广久会到处购买,反复摸索配方。最后摸索出奶油瓜子,椒盐瓜子,五香瓜子等众多口味。

v2_4af8971f9598450585b99aca3aa922c5_img_000

对待顾客,年广久也是非常大方。别人买一包瓜子,他还要多送一把。不要还硬给。因为他的瓜子口味丰富,质量又好,还很实惠,越来越多的人来买瓜子,还给他一个外号叫「傻子」。

后来,年广久干脆给自己的瓜子起了个名字,叫「傻子瓜子」。

傻子瓜子是新中国商业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品牌。

v2_7d50de2142584798acce2dd3293dd785_img_000

从1966年到1976年,年广久靠着炒瓜子,攒下了100万。那时的100万什么概念?搁现在少说也是王健林的一个小目标。

后来的故事就是改革春风吹满地,傻子瓜子迅速从作坊升级成100多人工厂,不仅引来中央媒体频繁报道,总设计师等几位中央领导也多次在各种讲话中提及这个品牌。

很快,傻子瓜子的名声就传遍全国。当时甚至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商贩」。

随后,年广久走上了公私联营的道路,和芜湖当地的集体企业成立了「芜湖傻子瓜子公司」,他本人出任总经理。

v2_35cb0f0402d14568af86d6956aa7ee49_img_000

按理说,如果傻子瓜子正常发展,应该没有后来那些同行什么事了。

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按理说,意外总是在你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80年代,国内掀起了一股「有奖销售」的热潮。

v2_c66d28159f50408e8d29adb0da7da134_img_000

1985年春节前,年广久也搞起了这套促销方式,并且砸下重金。头奖是一台上海牌轿车,还有电冰箱十台,摩托车十台,洗衣机二十台,毯子两百套等等,总价值8万元。

这么大的彩头,在当时全国可以说是独一份。

80年代的消费者,哪里见过这么凶残的促销。恰好又是春节,正是买年货吃瓜子的时候。于是短短18天里,傻子瓜子在全国销售额直冲千万元,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瓜子热潮。

v2_89913939ea8944bcafdd3ab89efa6271_img_000

想不到三月初,国务院直接下发文件,叫停所有有奖销售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年广久没有想到,自己疯狂的促销直接撞在了枪口上。消费者眼看没有奖品了,纷纷退货。这一波让公司损失了95万元,财务一下子变得紧张了起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傻子瓜子最艰难的时候,年广久被举报贪污。

出狱之后,傻子瓜子又陷入了一场所有权的父子争夺战,就这样,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走向了平淡。

但就在年广久倒下的地方,瓜子市场的新王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安徽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年广久是蚌埠人,傻子瓜子起家在芜湖,后来这个地方又出了一个有名的坚果品牌,叫三只松鼠。而接下来这段故事的主角恰恰,同样诞生在安徽。

某种程度上,安徽就是中国炒货宇宙的尽头,中国坚果的耶路撒冷。

1995年,36岁的陈先保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下海经商。

v2_c35b75a2dafa4847ad4ffc81b5cfe861_img_000

他一开始选择的是冷饮市场,冷饮这个赛道也很有意思,三全的创始人陈泽民、娃哈哈的宗庆后、把章光101卖到日本的前北京首富李晓华,都是做冷饮起家的。大家感兴趣的话,后面我也会详细聊聊。

陈先保在商业上很有眼光,首先他瞄准儿童市场,把原先的冰棍做成了色彩斑斓,还便于分享的双截棍形状。

没错,棒棒冰的创意就出在这儿了。

然后,他又别出心裁,把冷饮卖到东北,让东北人民在暖气房里吃雪糕。

v2_9cc28dbb7ff344ac8c41f0f38b3405ab_img_000

很快,陈先保就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钱是赚到了,但陈先保发现,自己的这点「微创新」很快就被同行模仿超越,变成一片红海。

他决定转型,这次他选择的品类,是老家合肥竞争最激烈的赛道——瓜子炒货。

当时市面上的瓜子,大部分都是炒出来的,但炒出来的瓜子就有一个问题:不入味,味道都留在外壳上了。

v2_e46ca6cf75c74f8abfa5996a689c5c88_img_000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先保参考了南瓜子先用盐水浸泡,再炒制的制作方法,想到既然泡盐水可以让瓜子更入味,那为什么我不干脆直接煮呢。

于是陈先保将煮瓜子引入工业化生产的程序中,解决了瓜子的入味问题。

前面我们提到,陈先保之前在冷饮行业两次创业,最后都没能守住先发优势,被后来者所模仿和占领。

这次做瓜子,他决定给自己好好挖一道护城河。

这个护城河,就是品牌。

90年代末,正好是恰恰舞在国内舞厅流行的时候,于是陈先保给自己的品牌起了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洽洽」。

v2_7e2f982942f04849957891f29545144d_img_000

如果放在今天,这个品牌名字可能就得叫「听我说谢谢你」了。

v2_a47239d5d48a42b0ad4c0b427c4d462d_img_000

1999年9月,陈先保的香瓜子面世。也就在同一年,陈先保就砸下了400万人民币,把洽洽送上了央视的黄金时段。

90年代、00年代的国产品牌,敢不敢花大价钱砸央视广告,砸黄金时段的广告,往往就是品牌档次的分水岭。

当年的央视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能将任何一个默默无闻的品牌推上时代顶流。

洽洽也是其中之一。2000年,它的销售额平地起飞,突破一个亿,2001年更是暴涨到4个亿。2012年,洽洽食品在深交所上市,成为「炒货第一股」。而陈先保也登顶安徽首富。

v2_f59c5f5b75c34d369a1ca18587390560_img_000

同样是砸钱,在傻子瓜子这里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在洽洽这里,是助推它起飞的风口。

只能感叹一句:时也命也。

03 瓜子为啥这么好嗑

小小的瓜子,却在中国造就了两段商业传奇。

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人真的很喜欢嗑瓜子,才嗑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其实早在民国,丰子恺先生就写文章聊过,瓜子的吸引力来自三个要点:吃不厌、吃不饱、要剥壳。

v2_26c813a572324be389fee3445dc91e57_img_000

先说吃不厌。

在我看来,瓜子虽然是一种传统零食,但其实是很符合现代食品产业对零食的要求的。

熟悉食品工业的同学可能会听过一个词叫做「极乐点」(Bliss Point),指的是所有食物和饮料,都存在一个最佳浓度,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感官享受。低于极乐点,消费者的爽感会下降,而超过这个浓度,消费者会很快感到腻。

无论是糖分,还是盐分,都存在着所谓「极乐点」。而如果将油脂、盐、糖三者组合起来,就能极大提升愉悦感。

这个概念的提出,原本是为了解决美国士兵在行军打仗时,因为疲劳和口味厌倦,导致食物摄入减少的问题。极乐点的研究,就是为了让士兵能够多吃一些口粮,保持体力维持体重。

后来这个概念被美国食品工业引入,成为了食品巨头提升销量的杀手锏。

说回瓜子,瓜子本身其实非常符合「极乐点」的理论。

首先瓜子本身就含有脂肪,西瓜子、南瓜子的含油量还不算太大,那葵花子作为油料作物,油脂的丰富度就很夸张了,每一百克里,就有59克脂肪。

想想看,为啥要叫香瓜子,还不是因为油香啊。

而古代中国人也很会吃,知道可以拿盐来炒瓜子,炒出来咸香可口。

v2_b89c73dcf7da420283d681a03d46197e_img_000

到了现代,瓜子更是有了许多口味。

比如五香味瓜子,其实除了加盐,还需要加甜味剂,甜咸配合,加上香料,每一颗都在重重敲击在消费者的极乐点上。

至于吃不饱,就很好理解了。

一个零食如果吃两块就吃饱了,那必然没法持续吃下去。而瓜子就很不容易吃饱,可以不停地吃,碰上有人吵架,你甚至可以在旁边嗑一天。

但是说到底,瓜子的核心魅力还是在于,它需要嗑。

v2_02d76ffdd1f0414aa19fb644c7596e83_img_000

你以为嗑瓜子的快乐只来自于瓜子仁,但心理学家告诉你,嗑瓜子的行为才是最大的快乐来源。

究其原因,嗑瓜子很简单,人们很容易熟练掌握技巧,并且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找到满足感。

而每嗑一颗瓜子,就能获得一颗瓜子仁,是非常即时的回报,能不断激励人们重复下去。

当瓜子壳在你的口中崩裂,当瓜子仁触碰你的舌尖,当脂肪的香味混合着咸甜的口感,多巴胺会瞬间在你体内爆炸。

而如此强烈的快乐,你所付出的劳动只有轻轻一嗑。

v2_48ff9a0cec714de2b16637b502a80854_img_000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越听越熟悉?

没错,瓜子就是原生态的短视频,为什么爱嗑瓜子,和短视频如何吸引用户的原理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首先,短视频上提供了海量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短视频的油脂、盐和糖。在食品工业,三者组合的极乐点,是经过长期配比和市场反馈得出的。

但在算法的助推下,找寻极乐点的难度被大大降低了。短视频平台只需要把内容推送到你的面前,根据行为和数据,就能轻易测算出最合适的配比。

更厉害的是,每个个体的极乐点是有区别的,食品公司做不出满足所有人的零食,但通过算法,短视频平台却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极乐点,一直给用户带来最大的感官享受。

其次,短视频也很难让人产生精神上的饱腹感。比方说我看完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选择休息一下,一天之内不会再去看第二部。

v2_263fb9b66d164aef86151e699443617e_img_000

短视频却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内容过于短平快,即使同样刷上两个小时,也不会让大脑产生「够了,我吃饱了」的想法,因此可以持续刷下去,甚至刷一晚上也不奇怪。

最后,短视频最精彩的设计,就是提供了用户「刷」这个行为。这个行为极其简单,你只需要轻轻一刷,就能获得快感。即使偶尔碰到不喜欢的内容,刷一下就过去了。

v2_cab3225a70774ff6b2a8f8d722939205_img_000

如果单纯把这些视频内容摆在用户面前,人们未必会去看,会去沉迷。因为少了「刷」这个行为,看似降低了门槛,实际上是剥夺了用户最大的快乐。

刷,就是短视频的核心武器。

1938年,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设计了一种斯金纳箱,里面有一个杠杆,只要按动杠杆,就会有一颗颗粒状食物落入箱子里。

斯金纳将小白鼠放进箱内,小白鼠偶然按压了杠杆,获得了食物。几次重复后,小白鼠就学会了反复按压杠杆,以获得更多食物。

v2_7cc9b39e5ebd4941b9ea8d24eb226c1e_img_000

本质来说,这就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后来,斯金纳箱被引进了管理学,就产生了「瓜子理论」,指的是人们很容易拿起瓜子来嗑,只要嗑了第一颗,就会持续嗑下去,即使中间去干了点别的事情,回来以后也会接着嗑,直到瓜子被嗑完。

而短视频的数量,是刷不完的。

我有时候恍然觉得,或许,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斯金纳箱,而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只小白鼠罢了。

参考资料:

《为什么嗑瓜子会越嗑越多?停不下来?》-丁香医生 

《为什么你一嗑瓜子就停不下来,嗑书就不行?》-壹读 

《瓜子在手,岁月静好,哪管外面洪水滔天》-FoodWine吃好喝好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地道风物 

《安徽首富“操盘”中国炒货第一股,三只松鼠要慌了?》-新商业要参 

《瓜子涨价背后:两位“炒货大王”的安徽首富之争?》-伯虎财经 

《他大字不识,被人叫傻子,却靠一把瓜子火遍大江南北》-华商韬略

 《嗑瓜子的历史与习俗——兼及西瓜子利用史略》-李昕升,王思明 

《我国西瓜的起源问题》-赵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IC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