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发|智慧农业服务商爱科农完成过亿元融资,高瓴源码IDG都来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0623-36957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首发|智慧农业服务商爱科农完成过亿元融资,高瓴源码IDG都来了

这门苦生意,再迎资本青睐。

农业赛道再迎新融资。

2022年6月23日,国内首家智慧种植决策服务商「爱科农」宣布完成A轮、A+轮两轮共计过亿元融资。其中,A轮融资由源码资本领投,A+轮由IDG资本及高瓴创投联合领投,线性资本、食芯资本两轮均参与跟投。

农业原本并非VC/PE眼中的“性感”赛道。随着国际环境及政策引导变化,近期多个农业细分赛道开始获得一级市场关注,数家一线资本纷纷押注。

其中包括爱科农。爱科农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首家智慧种植决策服务商,基于遥感、气象、卫星定位等大数据生成农业算法模型,再通过输入对应农田的数据,构建出不同地域的农田自动化种植方案。

目前,爱科农目前服务土地面积2600万亩。但农业终归是门苦生意,创始人40多岁放弃外企百万年薪,来到田间创业,公司是如何从濒临倒闭做到“没有对手”?又是如何从“投资人手撕TS”到如今资本热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爱科农创始人兼CEO郭建明博士进行了一次对话。

从坐了5年冷板凳,到“基本没有对手”

投中网:公司成立于2016年,当时国内农业市场的创业环境是什么样?

郭建明:当时有几家创业型公司看到了中国农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希望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行业。比如,“大丰收”做农资电商平台,“农分期”通过金融介入农业,“农田管家”试图打造“农业界的滴滴”,搭建农机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佳格天地”通过遥感技术改变农业。

一些公司活下来了,也有很多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缺乏对真实农业现状的了解。比如,像农田打药这种低频服务,农民最后自己会绕过平台私下交易。

投中网:国内智慧农业的市场规模大概有多大?

郭建明:农业公司不可能发展那么快,统计也没有明确口径,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型,预测未来五至十年市场能做多大。考虑到人口、城镇化因素等,我们可以把未来中国的北方,看作现在的美国,南方相当于现在的日本。换言之,我们能以这两个国家去推算整个市场规模。

比如日本是小农经济,多高端作物,像这两年比较火的奶油草莓,一斤300多块。中国的南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也比较适合种经济作物,比如柑橘,能卖到比较高的价格。

而美国的情况,举例来讲,拜耳最后一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仅旗下the climate corporation一家公司,在美国服务的农场就已超过全部农场的30%,农场采购他的服务,要按年支付服务费。

按照上述思路,未来 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超万亿。

投中网:作为国内首家智慧种植决策服务公司,是否经历过“坐冷板凳”的阶段?

郭建明:“坐冷板凳”经常发生。“数字化农业管理工具”这概念太超前了,美国也是2015年才出现,很多人不能理解。靠数字指导地里种庄稼,大家刚开始持怀疑态度,即使第一批客户从熟人朋友拓展,起步也很难。

投中网:最后是如何解决获客问题的?

郭建明:必须找到“种子客户”,也就是种地特别好的村民,大家信服他们,类似KOL。我们通过农资经销商跟他们建立联系,亲自跟他们一一沟通,说服他们用我们的方案种植。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展示节约了多少水肥,增产了多少,一亩地多挣多少钱。然后再请其他邻居来观摩,就这样慢慢把市场做起来。

还有就是通过爱科农自己的“示范农场”,做出示范效应。

投中网:公司如何实现变现?

郭建明:两种途径。大农户,我们采用直销方式。因为大农户通常由专业人士来运营,他们愿意算这个账,比如,我们的技术帮他们一亩地多赚多少钱,他们就愿意付给我们其中多少作为服务费。

中小散户是最难的,我们主要通过农资经销商去服务,向经销商收费获得技术变现。之所以通过经销商,一来散户获客成本太高,二来小散户不愿意为技术买单,但总要向经销商购买种子农药化肥。

我们让经销商在销售农资的同时,告诉农民如何更好使用种子、农药、化肥,比如,什么种子最适合这块地,种植密度多大,应该哪天种,用什么样肥料配方,什么时候打农药效果最好。

农民用了这些方法后,发现庄稼确实长得好,这时就愿意向经销商购买更多的农资。过程中,客户粘性会提高,经销商可以赚得更多,我们再从中向经销商收一部分做服务费。

投中网:这一过程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郭建明:一个地方差不多两年时间。从接触经销商,请他们推荐客户,要花一两个月。找到种子客户之后,必须从头到尾种地一年,直到年底收获时,种子客户才能发现技术确实有效,第二年我们才能扩展更多客户。

投中网:公司现在覆盖多少农户?

郭建明:300多个经销商,3万多个农户,还有80多个 B端客户。

投中网:目前主要覆盖国内哪些地区?

郭建明:目前已经覆盖10个省,2600万亩,北方地区偏多。

我们先在西北和东北开拓客户,之后再往南逐步进发。经过市场分析发现,规模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和人口净流出的地区,对新技术的渴望和接受度更高。而东北和西北是人口净流出最大的地区,规模化程度是最高的。

投中网:爱科农的业务模式是吃“规模效应”的,大概跑到什么程度“飞轮效应”才能显现?

郭建明:明年。目前商业模式已经基本跑通,明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我们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几个大省都已实现盈利,其他几个省略有亏损,但预估今年整体亏损不大。

其实亏的钱,跟几千万的研发费用相比都是小钱。只要少做研发,就可以实现盈利,但是我们肯定不能为了盈利,而不做研发。目前公司现金流还是在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

投中网:目前国内行业竞争激烈吗?

郭建明:国内竞争对手非常少,因为算法有非常高的壁垒。就算美国也是刚研发成功不久,而且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技术,需要大量数据积累。

比如,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知道太阳辐射,而计算太阳辐射,需要知道天文学知识;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怎么进行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移,又需要植物生化知识;根系需要吸收多少水分养分,又要知道土壤学知识。

我们研发人员都是研究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卫星遥感、无人机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联合创始人张旭博拥有10年作物模型开发经验,能将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机的串联在一起。

投中网:国际农业巨头也在转型数字农业,对你们冲击大吗?

郭建明:从技术角度讲,拜耳是整个行业的领先者,无论从技术实力、估值、服务规模等各个角度看,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是一家中国本土的公司。

农业的数据敏感度非常高,外资企业很难进入到中国农业领域来。而我们是一家中国本土的公司,扎根于中国本土服务农民和农业生态客户。

我们已经发展了6年,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有先发优势。通过算法,我们能知道中国每块地应该种什么农作物,计算出每块地的产量。

外企高管放弃百万年薪,公司一度资金断裂自掏腰包

投中网:你之前已经做到全球最大跨国农业技术公司的副总裁,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外企“舒适圈”,亲自下场做农业创业?

郭建明:活到40多岁,发现自己除了做农业,别的都不会干,只能做这个行业(哈哈哈哈)。之前已经做到孟山都中国区研发部负责人,也基本干到了天花板。如果还在外企干,肯定是很舒服的状态。但我总觉得不甘心,老外能把农业做挺好,中国人也能。

希望能通过数字工具把农作物产量潜力发挥得更大。因为目前明明研发出了非常好的作物品种,但实际推广中,老百姓在地里种植得并不好。原因是没有用科学方法种植,比如,在播种时间、密度、播种深度、施肥量等各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没能把种子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我之前所在的美方公司孟山都2013年收购了一家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这家公司发明了一种算法,可以通过研究气象推算出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2015年,孟山都将自身环境模型的研究成果与之结合,开发了一款名叫“Fieldview(大田观察)”的农业数字化管理工具。

但美方老板不愿将这样的产品引进中国,我就想我们自己可以在国内开发一款这样的产品,于是就有了爱科农。所以,尽管在外企年收入早过百万,现在收入还不如十年前,但仍觉得做这个事业更有价值。

投中网:刚成立时的启动资金哪里来?

郭建明:几个创始人自己凑的钱,投了三四百万。坦白讲,当时压根没有任何融资的概念,渠道更没有。我们就想看看用自己的钱能不能把这些技术研发出来。

直到2018年,我们才意识到融资的重要性,靠自己的钱发展会非常慢,才开始融资。

投中网:创业前面几年一般最苦,打过退堂鼓吗?

郭建明:肯定有过,也后悔过当初为什么出来,因为公司聚集了这么多同事,非常担心会连累大家。最惨的时候是2020年疫情期间,公司资金链断掉了。我们几个高管基本把家里能拿的钱全拿了,凑了将近500万。

当时我想,到了这程度,能做的都做了,如果公司还活不下来,大概说明我这人没能力。但只要这次能活下来,我肯定还要继续做。

那会高管只发50%的工资,员工发70%。我坦白跟员工讲,公司现在没钱,所以没有办法。如果你们想离开,我会把欠你们的30%补上,我个人掏钱,一分钱不会欠你们。

那段时间真的非常艰难,但也非常感动,公司60多人没有一个人走。

投中网:公司成立6年,还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转折点?

郭建明:第一个比较惊喜的事情,是2018年我们拿到第一笔13万元的订单。虽然是熟人订单,但确实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投中网:农业项目的融资是不是尤其很难?

郭建明:2019年我们找了FA帮着介绍资方。但当时发展较好的几家农业企业突然破产,导致整个资本市场对农业项目非常不看好。我们接触了一些资方,但是大家都很谨慎,没有一个人投。

2019年前后,开始有经销商愿意为我们的服务买单,于是我们决定开始第二轮融资。第二笔融资时也遇到了很多挑战,甚至有投资人TS都出了,最后还是犹豫了,说等我们赚到下一笔陌生人的钱,再决定投不投。

2020年碰到疫情,前边谈好的投资人一下都不见了。有投资人说:你们公司如果能在疫情中活过去,我们就投,如果活不下来,救你也白救,钱相当于打水漂了。

当疫情形势稍有好转,线性资本就下地看我们算法在田间的表现什么样,然后第一时间把过桥贷款给到我们,这对公司士气有很大提升,之后公司也逐步走上正轨。后来一轮高瓴也参与进来了,并且到目前连续支持三轮,还有一直看好我们的源码,也是A轮领投方,这也给我们很大信心。

投中网:本轮融资的的资金用途是哪里?

郭建明:大约30% 用在研发,另外也要招聘更多的研发人员,还有一部分钱用于复制商业模式。

投中网:这一两年,资本市场在农业领域开始活跃,你有明显感觉到资本突然的关注农业吗?

郭建明:大概2021年上半年,资本开始活跃。

因为自2020年,国家更加重视农业行业发展,国家领导人各处去看农田生产情况,多次强调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资本市场往往是最敏感的,他们第一时间关注到这点,随后关注我们的投资人也多了起来,一直到现在热度也不减。

尤其今年年初,非常多FA、投资人都想找我们聊一聊。最近我还看到有FA在写农业行业报告,这在前几年没有看到过。

投中网:你们投资人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郭建明:对我们来说必须是靠谱的投资人,能够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提供资源与帮助的。比如源码协助过我们梳理商业模式、人才搭建,坚持提议我们做试验田和托管,后来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现在我们见的不是太多,股东也会帮我们把一些不靠谱的过滤掉。

投中网:现在回头看看,哪些事情你觉得做对了?

郭建明:如果重新走一遍,我可能还是这样走,因为前面没有路,你得自己去趟。

我唯一知道的是,类似技术在国外成功了。他们的商业模式是直接向大农场主收服务费,但中国根本没有这个市场。技术肯定有价值,只是如何商业变现,这件事情暂时谁也不知道答案。

投资人们也会基于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过各种建议,有些适用于农业,也有些不是很合适,我们也只能自己摸索。(文/张俊雯,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