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让用户疯狂转发的5个底层秘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user-research/549149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让用户疯狂转发的5个底层秘密!

2022-06-18
0 评论 4 浏览 0 收藏 21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编辑导语:你是不是时常困扰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产品或者内容被用户分享,疯狂转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让用户产生值得分享的动机。作者总结了5个底层逻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k8sXjaMa04vXhRLR3h5q.jpg

“你拍张我们KTV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我们会免费送你一份果盘。”“转发朋友圈并集齐20个赞,送你一张20元优惠券。”

xGxuSJBSQsFdbooQTyZB.jpeg

很多品牌的做法,就是通过利益的诱导,让目标群体去做一些集赞、发朋友圈的传播,难道做社群分享就只能用这种方式吗?

实际上,如果你可以给用户提供价值,别说你不给钱,就算你向他们他们收费,他们还是会分享的。

有一个心理学教授曾召集一批人做一个关于三明治喜好的测试,作为回报,被试者可以拿到一定的实验酬劳。

在试验中,这些被试者有2个选择:

  1. 什么都不做,多获得25%的酬劳;
  2. 可以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周围的人,酬劳不变。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大部分人宁愿放弃25%的酬劳,也要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别人。

换句话说,分享是人的天性,是不需要金钱刺激就可以让他们主动去做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的朋友A告诉你:前几天他参加了一次聚会,并且当晚聚会结束后,和世界知名的乌克兰超模发生了一夜情,还是在楼下的一辆黑色奔驰车上!更劲爆的是,这个模特原来是俄罗斯大帝的私生女!

更重要的是,你是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而且你的朋友没有要求你保守秘密。

如果 这个时候上帝突然出现,给你2个选择:

  1. 不能告诉任何人找个消息,奖励你1000元;
  2. 你可以告诉任何人,但是没有任何奖励。

你会怎么选?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项。

更有可能,上帝还没出现,你就已经迫不及待发朋友圈了。

对吧?,这么一个惊天秘密的谈资,区区1000块又算什么!

既然分享是人的本能需求,那么与其花费巨额资金刺激他们分享,不如直接创造一些会让他们情不自禁分享的内容。

那么如何让别人分享呢?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分享什么”(比如某款产品很好用),而是我们创造的内容可以调动用户的情绪,或者对他们有什么价值?

换句话说:我们想要让对方分享的信息本身,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什么社交任务?

基本上,社交任务有这五大类:

  1. 寻找谈资——“最近有什么可八卦的?”
  2. 表达想法——“说服某人做某事”或者“表达心中的某种想法”
  3. 帮助别人——互惠行为,为别人提供帮助
  4. 塑造形象——在他人面前保持自己人设一致的形象
  5. 社会比较——在心理、身份感等维度的竞争中获胜

理清了找个底层逻辑,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创造这样的内容,来让用户分享,而这些内容就像社交中的“货币”一样,能够产生价值:

  • 寻找谈资——如何为别人提供谈资
  • 表达想法——如何帮他们说出心中想表达的
  • 帮助别人——如何为能让用户帮助别人
  • 塑造形象——如何为代表他们的形象
  • 社会比较——如何让他们看起来更有优越感

所以,给予用户社交币分享远比给予人民币分享更有自主性和长久性!

一、提供谈资

社交往往从聊天开始,而聊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寻找谈资”——设想一下你第一次认识以为新朋友的场景,因为你们彼此不熟悉,没有熟悉的话题作为谈资,你们不得不通过了解对方的工作、家乡等话题来辛苦地寻找谈资,这是有多么无趣和折磨。

因此如果你能够为用户提供“谈资”,就相当于给了他们提供“社交币”,让他们可以自由聊天,避免尴尬。

那么如何为别人提供这种谈资呢?

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有违常理的戏剧性冲突”。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布隆代尔曾经说过,最适合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就是:《我在FBI工作时如何通过与狗熊发生关系而找到了上帝》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从你想表达的大量信息中,找到违反别人第一直觉的地方。

  • 引发好奇:“你一定不知道!海底捞其实不是靠卖火锅赚钱,而是靠……”
  • 制造反差:“我们是初创的手机品牌,但是却是国内性价比最高的智能手机”或者“我们开玛莎拉蒂送豆浆油条果子”。
  • “最”XX:“XX发布了地球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或者“XX开始售卖世界上最长的油条——长达2.6米!”
  • “最先”:“XX发布了全球首款能看穿谎言的手表”或者“XX研发了可以在水里游和天上飞的自行车”。
  • “蹭大腿”(跟一个知名品牌捆绑):“我们卖的油条被X名人吃过”或者“创始人亲自砸掉10台毛豆Y,跟特斯拉宣战”。

因为这些信息跟我们日常所见的现象不同,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预期和直觉形成强烈反差,所以容易成为谈资,也就是我们场所的“少见多怪”。

而大脑一直是变化非常敏感,但对固定的事物并不敏感。所以警示灯才会出现明亮和颜色的闪烁变化,以提醒人们的关注。

所以如果想在“谈资”领域创造“社交币”,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出你的产品、创始人等一切信息中,违背别人第一直觉的部分。

如何检验呢?当你创造出这样的信息后,你可以看看别人会不会这样说:

  • “哎,我告诉你,刚刚……”
  • “你听说了吗?……”
  • “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来……”

二、表达想法

在社交中,几乎人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影响别人。而如果你的信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帮助,他们就会转发你的信息。

有这样一个情景:

在饭局上,小王突然咳嗽了两声。

“你这是受风寒了啊,我教你,回家多吃几片梨就好了!”小李说。

“哟,原来你还信中医啊!那些都是伪科学?”小陈作为反中医者,忍不住说。

“谁跟你说中医是伪科学的?市场部的赵总上次得了严重感冒,买了好多西药吃都没好,最后找了一个老中医,开了中药吃就好了!”小李反驳到。

“你说的是个例而已,完全不能证明中医的有效性,不然让你说的这个老中医的药通过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

“我不知道说的试验是什么,但是老中医的效果是这一片人公认的!”

双方陷入了持续的辩论中,最后不得不转移话题。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但是如果在这场辩论中,小李掌握一些“社交币”的话,结果就会好多了,我们看另一个版本:

在饭局上,小王突然咳嗽了一声。

“这是受风寒了,回家多吃几片梨就好了!”小李提醒到。

“小李,我转发你一个有趣的视频,你看一下。”说着,小陈把《罗胖》的一期节目《你还信中医?》发给了小李。

通过这样一个视频,小陈不再需要费力地解释什么是“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疗法的有效性”,反正都在视频里了。

在这个故事中,“罗胖”的视频就成了小陈的“社交币”。

小陈转发了这个视频,是为了免去自己解释的麻烦,他觉得罗胖把自己想说的都说了,而且条理清晰!

在“说服小李”这个社交任务中,“罗胖”的视频帮了小陈一个大忙。

如果你的内容也能够帮助用户表达、说出自己内心想法,他们就会主动分享、传播你的信息。

所以当我们在朋友圈中看到企业老板分享这些分享也就不奇怪了:

  • 《致加西亚的信:全力以赴的,才是好员工》
  • 《细节决定成败:打动老板的7个细节》

同理,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员工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这类文章:

  • 《80%平庸的中层管理者不知道的基层员工之难》
  • 《最新权威研究表明:过度加班和工作效率成反比》
  • 《高管的战略错误,员工越勤奋公司倒闭越快》

老板和员工都有想向对方表达的观点和想法,但是可能自己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或者耐心,所以当有一篇文章内容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想想法,他们都会主动分享!

比如,我们看到有很多自媒体人、知乎达人、微博大V等都在创造这种“社交币”。

将来可能我们沟通出现问题时,甚至不需自己组织语言,只要转发各种“社交币”文章就可以了。

再比如,以前的情侣讨论可能是这样的:

女:我觉得你有些毛病不好,不是我理想的伴侣标准。

男:你指哪方面?

女:比如你不够体贴啊,没有“用户思维”“长期主义”啊。

男:没听懂,说人话!

未来的情侣讨论可能是这样的:

女,转发:《知乎-标准男友的5大标准》

男,转发:《为什么女朋友总会不断向男友提要求?》

女,转发:《如何提高男友情商:5大法则塑造强大男友力》

男,转发:《心灵鸡汤:为什么甘地要说“欲变世界,先变自己”?》

女,转发:《知乎-如何优雅地提出分手?》

男,转发:《知乎-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

女,转发:《凤凰传奇火爆单曲:爱情买卖》

不光微信公众号文章,甚至很多企业的广告,也在这个方面为用户提供了“社交币”,帮助用户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陌陌的广告文案《别和陌生人说话》:

别和陌生人说话

别做新鲜事

继续过平常的生活

就玩你会的

离冒险远远的

有些事想想就好

没必要改变

待在熟悉的地方

最好待在家里

听一样的音乐

见一样的人

重复同样的话题

心思别太活

梦想要实际

不要什么都尝试

就这样活着吧

这个广告引来很大的转发,因为它表达了很多用户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为用户的这个表达过程提供了“社交币”。

三、帮助别人

可能没有能够哪句话能比这句话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你是被需要的!”

再社交中,人们愿意帮助他人,并得到快乐,根本原因是,帮助别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感”,让自己感觉到“我是被需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总喜欢充当红娘,撮合两个朋友在一起;

有人也喜欢转发各种“招聘信息”来帮助朋友圈的人找工作……

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朋友圈中持续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对别人提供了帮助,他的隐形地位就会得到上升。

所以,如果你的内容能够给“用户帮助别人”的过程提供帮助,他们就会主动转发你的内容,而你就给这些人提供了“社交币”——你的内容让他们社交更成功。

比如这样的文章:

  • 《如何做好一个好男友:必备8大本领》
  • 《保持身材苗条的4种秘密》
  • 《如何策划一场成功的社交活动》

还有各种:《吃XX包治百病》《肯德基的鸡都是速成鸡,而且有4个翅膀6条腿!》

所以,如果看到滥发鸡汤的人,也不要生气,他们只不过想让自己“有价值”,只是想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四、塑造形象

人人都想在朋友圈塑造并且强化自己的形象——

“我是高材生,我是湖人球迷,我是幽默的人,我是XX大学毕业的,我是XX人,我是……”

而如果某些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强化自己的形象,这些内容就会被转发。

所以,当英雄联盟某某战队夺冠的时候,几乎周围所有的年轻人都在转发这条信息。因为这个信息强化了“我是冠军粉丝”的形象和身份。

当湖人队得到NBA总冠军时,所有喜欢篮球的人、或者对某个球星很喜爱的球迷,会比其他人更加可能转发这条信息。

因为转发信息潜在地强化TA的某种形象(喜欢篮球、我的球队是冠军队)。

如果你的内容提供的任何一种信息能够帮助别人强化自身形象时,就等于在别人的社交中提供了一种“社交币”,他们就大概率的转发和分享。

比如你可能经常看到类似暗示的朋友圈图片:

转发《手游的极致追求》或者发朋友圈秀一下自己连续用手机打了8小时游戏。这些强化了“手游发烧友”的个人形象。

分享自己对各种名表、豪车豪宅的使用或者跟某个网红的合影,这些都强化了“高质量人类”和“高社会地位”的形象。

年轻父母转发孩子照片以及《当好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4个标准》这样的内容,就是强化“我是一个好爸爸/妈妈”的个人形象。

那些一到母亲节就在朋友圈转发“母亲节日快乐!”“妈妈我爱你”的内容,就是在朋友面前强化了“孝子”的个人形象,即使TA的父母根本看不到这信息。

在比如,转发《成为优秀高管的3大原则》、《巨蟹座3大缺点和2大优点》、《科比的坚持和傲慢》等,都是在塑造不同的自身形象。

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制造信息可以能够帮助别人塑造和强化自己的个人形象,向用户提供塑造自身形象的“社交币”。

五、社会比较

几乎每个人都有攀比心理,比如,可以接受在平均月薪2万的公司里拿到5万月薪,却很难接受在平均月薪10万的公司里拿5万月薪。

就算是毫无意义的对比,人们也往往乐此不疲。

比如看谁猜硬币正反面比较准——几遍谁都知道硬币的正反面是随机事件,与人的预测能力无关。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比较——不论这种比较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这就是人性。

只要你的内容能够帮助别人有效而且一目了然地进行比较,就相当于提供了“社交币”,人们就会更加主动转发。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会这个理论深信不疑。

在2015年初,80%的互联网公司都丧心病狂地开始用各种办法引发用户的相互攀比:

支付宝推出10年账单的功能,可以让人瞬间了解自己过去10年支付宝花的钱并转发朋友圈。

微信新版本发布,用户可以分享自己过去1年得到了多少赞、送出了多少赞。

知乎可以让用户知道自己过去一年答了多少题、得了多少赞,并且生动地用语言表现出来。

百度地图也推出功能,让用户可以分享自己过去一年去过哪些地方……

甚至每次微信群抢红包,大部分人都会比较一下谁抢得多。

还有各种游戏,告诉你打败了99%的小伙伴……

其实,“设计一种机制引发用户的比较”这种技巧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了。

比如线下的各种会员卡、积分卡、贵宾卡……

有研究表明,即使美国的航空公司设置了“航行里程数可以兑换免费机票”的优惠,大部分人也没有去兑换。他们只想不断地积攒里程数,而一旦被兑换了,这样的“隐形比较”就会消失。

甚至,回忆一下你在上幼儿园时,老师不也会奖励小红花的方法激励你回家向父母炫耀吗

结语:

每一个人都需要社交,只要你的内容或者产品可以帮助用户在社交中获得以上的五大动机,就是在向用户提供“社交币”,他们就会转发你的信息。

aUNyVfXAMGtJVVqzJIkK.png

最后,你可以重新阅读一下本文,看看这篇文章中提供了几种社交货币?

作者:陈叫兽,微信公众号:洞见创意

本文由 @陈叫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