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27368-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鸟哥笔记

首页 > 信息流广告 >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2022-06-10 09:53:02

某知名汽车品牌的品牌部最近犯了难。

他们想要在抖音上做投放,但手头却有A、B两套素材,A素材是长视频,B素材是短视频,依据过往在其他平台的投放数据,A素材无论是点击率还是互动率都要略胜一筹。但到了抖音,他们并不希望基于这种经验而草率做出决定,于是把难题抛给了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团队。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实际上,像这样的难题,每天都会出现在营销科学团队的眼前,常见的还包括:

•品牌投放,到底要不要背负GMV或ROI增长的任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品牌价值该如何度量?短期和长期又应关注哪些指标?

•如何科学分配预算,才能实现营销效果最大化?

•除了投后评估,在投前、投中还有没有什么工具,能够协同甚至前置优化投放效果?

这些问题提出的背后,本质反映的是触点分散、流量成本高企的营销环境里,营销人的不安和深层渴望。他们不再满足于看到一次传播事件所产生的“粗颗粒”效果,而是希望从长线视角衡量品牌价值,并能用定量而非定性的手法去证实“营销与增长”之间确有因果关系。

解决这个难题并不容易,需同时满足两大条件:一,建立有认知统一的“品牌力”模型,且模型里每一个“零部件”都可做数据化的拆解、量化;二,配备有相应的工具、产品,能及时发现模型里的问题并第一时间里优化解决,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加速品牌资产沉淀。

过去的几年里,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团队一直围绕着这个目标在探索前进,随着巨量云图 “SCI品牌力模型2.0”的发布和与之配套的6大工具产品的齐亮相,他们也向行业交付了第一份具有高应用度的答卷。

SCI品牌力模型是巨量引擎营销科学推出的品牌健康度追踪模型,它是从品牌规模(Scale),品牌效率(Conversion)和品牌形象(Image)三个维度,来持续评估和追踪品牌的健康度,而配套推出的预算分配、AB实验、增效优化等工具,则致力于帮助品牌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实现“品牌塑造+心智影响+效果转化”三位一体的规模化增长。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SCI品牌力模型聚焦企业的长效经营诉求,从品牌规模(也就是种草规模)、品牌效率(含人群流量效率和内容转化效率两部分)和品牌形象三个维度,帮助企业量化品牌价值,实现增长复利

度量技术的百年跃迁: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

现代广告发展的百年历史里,一直有一把 “达摩克利斯剑”横亘在广告主和数字媒体、营销平台间,它让广告主在是否加大营销投放预算时左右摇摆,也让数字媒体、营销平台等在说服和论证营销效果的路上变得艰难。

它,就是广告效果如何科学度量的难题。也因此,成为了营销人百年里都在试图终结的难题。

最早的广告效果度量来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为了清晰地判断哪一支广告的转化效果更好,美国人霍普金斯开创性地发明了一种广告,即在报纸同一版面、同一位置,刊登A、B两条广告语,然后基于广告下方不同试用装申领情况,来判断用户的喜爱程度。这可看作为AB广告实验的雏形。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问卷调研成为了传统广告时代,营销人进行广告效果度量最为核心的手段。但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也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比如:抽样方式、圈选的样本量、问卷本身的设计等,此外,调研往往发生在投放结束后,无法对投放起到实时优化指导,也无法剔除其他因素(如组合营销活动、区域促销政策等)对于投放所产生的影响。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广告的诞生,才让度量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让用户的每一种表达,如:点击、浏览、互动、下载、支付等,都可被记录和留档,这也意味着:用户看广告后的行为可被追踪了。而随着全行业数字化营销能力的日新月异,以及广告媒介、广告流量、广告形式走向复杂,围绕着品牌广告的效果度量指标,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品牌广告的核心度量指标还聚焦在“量”上,较为常用的是:曝光量、点击率、广告可视度等。但这些粗浅的指标并不是广告主想要的,他们更在意广告是否对目标用户(TA)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于是,衍生出了TA浓度、TGI、TA reach、TA N+Reach等新的度量指标。

但分析这些指标,局限也肉眼可见。比如,度量的仍只是一次营销活动的效果,无法做到全链路数据追踪,也无法排除组合营销活动对效果产生的影响;又比如,度量的结论仍是偏传播层面的,若要评估此次传播是否对用户心智甚至最终转化产生了影响,还需要配套其他营销手段方可进行。

由上不难看出:品牌广告度量技术要实现二次跃升,还必须满足四个关键词:大数据、全链路、扎实的技术能力和持续的投入。

于这个层面,巨量引擎下出了“先手棋”。一来,截至2021年6月,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而巨量引擎生态的全线产品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9亿,海量的数据,突破了传统调研样本量过小的限制;二来,抖音电商的发展,也让巨量引擎逐渐完善了从种草、投放到线上留资、下单的一体化布局。

丰富的数据类型和全链路数据处理能力,有助于帮助品牌科学归因,在流动的数据里看清楚哪些是相关关系,哪些是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审视“营销与增长”的关系,做到精准优化。

这也是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发布SCI品牌力模型的“底气”。

再看模型,你会发现,它聚焦全量增长,能够从认知、种草、行动不同的营销阶段,对品牌力和品牌健康度进行持续度量,服务的是企业的长效经营诉求;而与之配套的工具,则是从中短线营销活动视角,赋予了模型以“应用”的翅膀,让品牌能够在发现不足后及时矫正问题,以实现对营销每一环节的循环校验和优化。

具体来说,6大工具包括投前的预算分配、AB实验工具,投中的增效优化工具,和投后结案工具与效果验证(BLS+CLS)工具,它们贯穿于一次营销活动的始终,让品牌营销告别经验主义,在大数据的照拂下,获得确定且理性的增长。

6大工具:从前到后,像素级优化营销每一环

在开展一次营销活动前,我们通常会遇到来自广告主的两大灵魂拷问:

  • 预算是有限的,营销资源却是丰富的,怎样才能科学地进行预算分配?

  • 在内容为商业母体的平台,什么才算是“对的内容”?又如何找到并触达给“对的人”?

解决这两个难题,过往多凭借经验。这些经验建立在营销人操盘的案例上,也建立在标杆品牌的学习上,但整体而言,仍是主观且武断的。而巨量引擎预算分配工具的上线,则能帮助广告主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品牌历史投放数据和行业优秀数据基础上的投放模型,另一方面,它能够基于品牌所处的差异化营销阶段(如预热期、种草期、转化期),来设置差异评估指标,进而在数据指导下,获得新的预算模型。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玄乎”?分享个案例:

某手机品牌在新机发布活动期间投放了包括品牌广告、竞价广告和达人广告在内的多种广告,希望以达人资源为核心,判断多触点投放场景下,如何科学地配比其他营销资源。

通过科学实验发现:达人广告辅以竞价广告可带来转化率2~4倍提升,而品牌广告的投放则能让效果表现更坚挺。考虑到竞价广告的助推效果明显,预算分配工具建议:品牌可持续增加达人和竞价广告的预算,但对于品牌广告的投入则可与之前持平。

预算分配好后,就到了内容测试的环节了。在多数营销人的心里,都潜藏着一个朴素但不简单的愿望,那就是“让广告在对的时间用对的形式出现在对的人面前”,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对的内容、形式和人?AB实验工具了解下。

AB实验并非什么新鲜概念,在传统广告时代就已大行其道,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即在相同的营销环境里,通过隔离实验对象来评估营销效果优劣。

打个比方,街角的奶茶店开业了,店主分别设计了A、B两版广告,两版广告对应店里的两款饮品,并在两个路口进行派发,然后基于顾客到店消费情况,来判断哪支广告引流效果更好?哪个产品应该视为主推品出现在店铺的灯箱上?

不难看出,AB广告实验的结论是否接近“真实”,需同时满足三个要素:一,参与实验的样本量足够大;二,人群相似度足够高;三,实验组与组之间完全隔离。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以上要求,对于有着海量丰富数据的巨量引擎平台,显然不是难题,在此基础上,巨量引擎的AB实验工具还支持3天为单位出具实验结果,并允许广告主自行设置变量,来找到“人与内容““内容与出价”“内容与转化”间的最优的组合方式。

如果说,投前的“预算分配”和“AB实验”,分别是从战略和战术上,前置性地优化了营销活动效果,那么,“增效优化”工具则是在投放中期为效果增益。

可能你会在此疑惑,竞价广告本身标榜的不就是精准投放吗,还有必要再去做“增效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当我们在做竞价投放时,机器智能会倾向于将广告推送给“易被广告转化”的人群,但这些人群中,往往存在两类,一类是“不看广告也能自然转化的人群”,另一类是 “看广告才转化的人”,而“增效优化”会把更多的投放预算花在后者身上,以此来抓取到更多增量转化人群,通过破圈来实现ROI和GMV的提升。

很显然,相比于常规的竞价投放,辅以增效优化的竞价投放,能在相同的预算规模下,带来更高的ROI和更多的跑量。某头部女装品牌直播间就成为了增效优化工具的受益者,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增效优化后的直播间,整体ROI提升了8.34%,全局GMV则提升了1个百分点。

当投前、投中的优化工作都做好了,投后的难题便接踵而至,常见为二:一结案难,二效果验证难。

结案的难题,通常在 “效果”和“效率”两端。于效果端,我们常见的结案,多是对于播放、点赞、评论数据的简单罗列,并不能从浅到深地查看跨媒体资源参与下的营销价值全貌;而于效率上,结案也多发生在营销完成后的一周以后,并不能及时辅导后续投放优化。巨量引擎推出的“投后结案”工具有效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它不仅支持广告主自主勾选广告资源,并以2小时为单位出具结案报告,也能够从浅到深,围绕着“触达-吸引-问询-转化”的营销漏斗,来细致拆解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自身和TOP商家间的差距,逐一优化。

以某食品饮料商家的案例为例,在结案复盘中发现:Z世代是该品牌在抖音的核心人群,这些人群对于科技、游戏、二次元内容兴趣度高过美食内容,且比起单纯投放达人,辅以2次以内竞价广告投放的组合投放模式,会带来更高的点击和转化。这些宝贵的结论也成为了品牌后续投放的重要依据。

到了这个时候,你或许以为,一次营销投放的全过程已经结束了,其实并不然,为了帮助广告主找到“营销与增长”间的确定性关系,巨量引擎还在“增效度量”的基础上推出了BLS(品牌增效度量)和CLS(转化增效度量)两大工具。

有关于“增效度量”,卡思曾在前序的文章里系统地阐述过。简单地说,增效度量就是通过科学的A/B分流能力,去除掉“不受广告影响也依然能转化”的人群,从而精准地还原一次广告所带来的真实效果。

而BLS和CLS两大工具的不同之处在于度量结果的论证手法和面向的核心客群上,前者需要辅以问卷调查来获知用户看到广告后的认知转变,偏向于服务品牌客户;而后者则依赖于客户回传的最终转化数据(如下载、支付等),多面向于效果客户。

而文首提到的汽车品牌,则在“AB实验+BLS”两大工具的支持下,解决了心中疑云。

实现方法如下:设置A、B两个对照组,A广告组只能看到短视频广告,而B广告组只能看到长视频广告,并在投放结束后辅以问卷调研,调研结果发现:不同长短的素材带来的点击率差异不大,但短视频广告触达过的人群,无论是对品牌的喜爱度、推荐度,还是购买意愿上优于长视频,也因此成为了品牌后期投放的核心内容形态。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由上不难看出,SCI品牌力模型与6大工具产品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助力的关系。

在SCI品牌力模型2.0和6大营销工具的支持下,品牌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从纷繁复杂地消费触点里,找到最能够帮助品牌实现增长的人群、媒介、创意、渠道,做好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及费效管控,带领品牌走出暗坑密布的营销丛林,从主打“营销度量”的流量型增长阶段,进入到聚焦“增长度量”的品牌型增长阶段。

本文系作者: 卡思数据 授权发表,鸟哥笔记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鸟哥笔记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鸟哥笔记版权及免责申明》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点击 反馈举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