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万亿储能的“掘金潮”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7635310349812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万亿储能的“掘金潮”

探客深科技·2022-06-08 13:00
商业化难以落地,是储能行业面临的头等难题。

2021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的崛起,与之相关的储能行业也备受众人瞩目。

储能为什么重要?各行各业的人对此或许有不同的观点,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储能是发展新能源的基础及核心。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方式普遍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随着新能源发电方式占比进一步提升,如何保障电力供需双侧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当下及未来必须要克服的难题,而储能是解决新能源发电方式下电力系统供需匹配和波动性难题的关键。”一位电力行业人士向「探客深科技」表示。

事实上,无论是政策端还是产业端,都极其重视储能行业的发展,更有不少企业已入场抢食这个“万亿蛋糕”,储能行业春天已至?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企业早已瞄准储能做“第二增长曲线”?当前制约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什么?

推动储能发展的两大要素

从本质来看,储能是通过充放电来实现供需双侧的实时平衡,与充电宝的原理基本类似。按照能量储存方式,储能可分为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三种。

具体而言,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电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电磁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

“抽水蓄能仍是最主要的储能方式,抽水蓄能技术最成熟,成本也最低,但由于受建设周期和地理条件限制,因此无论是发展潜力还是增长速度,都已经落后于电化学储能。”能源行业分析师韩煦说道。

储能市场被认为是下一个即将爆发的蓝海市场,其中以电化学储能最具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新增储能装机为7397.9兆瓦,累计装机已经达到43.44吉瓦(1吉瓦=1000兆瓦)。其中,抽水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7.57吉瓦,占比为86.5%,而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12吉瓦,占比为11.8%,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超过91%。

作为对比,2020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仅为3.27吉瓦,占比约为9.2%。

据「探客深科技」了解,有两个层面的因素推动着储能市场高速前进:

一是借助“双碳”东风,储能产业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投资热潮,2021年国家与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300多项储能相关政策,产业链投资计划已经超过了1.2万亿元;

二是各类电池的应用成本大幅下降,电化学储能因此驶上了“快车道”,进而带动了整个储能市场的发展。

“未来电化学储能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量。”韩煦向「探客深科技」表示,“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2吉瓦,2025年之后,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保持在每年12-15吉瓦,2030年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时间节点,届时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约110吉瓦。”

动力电池企业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动力电池本身就是一种储能设备,而且退役动力电池完全可以用于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等领域,因而更容易形成产业链闭环。最重要的是,储能市场的增长是刚性的、确定性的,发展储能业务也能为其带来第二增长曲线。”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向「探客深科技」表示。

5月17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拟与云南省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协议,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1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

无独有偶,国轩高科也于5月20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表示,已经成功中标国家电网多功能移动储能充电车项目,并为该项目提供液冷电池箱以及“Power Ocean”储能系统产品,预计于8月中旬交付。

“2022年的储能市场行情更加火爆了。”韩煦认为,2022年或与往年不同,虽然难以预测储能市场何时会爆发,但无论是行业形势还是政策层面均明显比以往明朗。

万亿储能市场迎发展大年

来自政策层面的推力,极大推动了储能市场的发展。

“2021年4月是整个储能行业实现从平缓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转折点。”韩煦向「探客深科技」回忆,“随着一系列储能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并且明确锁定2030年实现30吉瓦的储能装机目标,储能行业的发展预期得以显著提高。”

进入2022年之后,政策层面的推力仍在继续。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6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存储调节设施,强化多元化智能化电网基础设施支撑,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

各地政府也频繁推出储能相关政策,截至2022年2月,共有浙江、山东、四川、河北、山西在内的25个省份将发展储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顶层设计日益健全,产业政策及标准、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储能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海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吉瓦以上,然而截至2021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累计仅为5.7吉瓦左右,意味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至少还有5-6倍的增长空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

“储能行业或已行至拐点,接下来加速增长的可能性较高。”韩煦继续说道,“从短期来看,政策层面的影响是储能市场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推动储能产业链进入高速发展期的主要原因,但从中长期来看,能否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还是依赖于商业化是否顺利落地以及行业究竟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储能行业巨大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渐显现。根据光大证券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而2030年将增长至1.3万亿元左右。

具体来看,结合众多储能产业链企业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储能电池领域的代表企业派能科技和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分别为27.5%和14.5%;储能材料领域的代表企业天齐锂业和盐湖股份的毛利率分别为85.3%和75.4%;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代表企业林洋能源和科士达的毛利率分别为33.7%和29.3%,大多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事实上,储能行业的利润空间仍有释放的余地:

一方面,自2020年起,多个地方政府明确将给予储能项目直接补贴以提高储能经济性,补贴形式主要以投资补贴和运营补贴为主,比如四川成都主要按照储能设施规模给予补助,青海则对储能项目发售的电量给予运营补贴等;

另一方面,储能产业链尚存在降本空间,以储能系统的“心脏”储能电池为例,根据BloombergNEF的数据,在2010-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组平均价格从1100美元/千瓦时降至137美元/千瓦时,降幅接近90%,直接带动储能系统的成本下降75%。

“随着储能产业链的各类储能技术的发展、对上游原材料的布局以及提取及加工工艺的提高,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韩煦认为,商业化落地将是储能行业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只有在政策信号明确的基础上,产业链企业能看到持续获利的前景,储能行业才能真正迎来爆发期。

储能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当下,储能相关业务已经成不少掘金者争相布局的重点业务之一,尤其是成本占比超过60%的储能电池业务,其代表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相关业绩均在2021年实现了高速增长。

根据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其总营收为1303.56亿元,同比增长159.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9.31亿元,同比增长185.34%,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136.24亿元,同比暴增601.01%,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45%。

作为对比,在2020年,宁德时代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19.43亿元,同比增长218.56%,占总营收的比例为3.86%,而在2014-2019年,其储能系统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11%,1.56%,0.26%,0.08%,0.64%和1.33%。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储能系统业务已经发展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二增长曲线。

相比动力电池系统业务,宁德时代的储能系统业务爆发较晚,但自成立之初,宁德时代就将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明确为两大主要业务。

事实上,宁德时代正式涉足储能系统业务甚至早于动力电池系统业务。2011年,备受关注的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电池招标结果出炉,宁德时代的前身宁德新能源作为五大电池供应商之一,中标4MW×4h的磷酸铁锂电池系统。

201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6月份,宁德时代与福建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晋江大型锂电池储能项目签约,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10月份,宁德时代竞标获得鲁能海西州50MW/100MWh示范工程储能项目,由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储能电池。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及时更新了组织架构,正式设立储能事业部,将储能系统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培养和发展。

2018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营收为1.89亿元,是2017年的11.8倍,而到了2019年,该业务营收首次突破6亿元关口,宣告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2020年,宁德时代已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最多的技术提供商。

“在‘双碳’背景下,宁德时代的储能系统业务仍会保持高速增长。”韩煦向「探客深科技」透露,“有预测认为,2025年宁德时代的储能系统业务在中国的市占率将达到40%,并带来约55亿元的利润空间。”

不止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也在2021年尝到了储能相关业务带来的甜头。

根据2021年财报,阳光电源的总营收为241.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净利润为15.83亿元,同比下降19.01%,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31.38亿元,同比大增168.51%,占总营收的比例由2020年的6.06%跃升至13%,已连续五年实现增长。

布局储能相关业务的掘金者远不止于此,华为、比亚迪、欣旺达、超威集团等均纷纷加大对储能市场的投入。随着掘金者不断增多,储能领域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一场“万亿蛋糕争夺战”已迫在眉睫。

储能行业难脱困境

尽管储能市场已行至爆发前夜,但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是商业化尚未完全落地。2018年,国网系统最大规模的电网侧储能电站在湖南长沙投运,该储能电站总规模为120MW/240MWh,一期建设规模为60MW/120MWh,仅一期投资便超过4亿元。

国家电网内部测算结果显示,基于湖南峰谷电价政策和电池技术,该储能电站在全寿命周期内都将处于亏损状态,即使通过现货峰谷套利、用户侧分时价差、辅助服务市场等方式交易也很难收回成本。

储能电站的收入来源仍严重依赖补贴。当前,至少有20多个省份明确给出参与调度的储能电站调峰、调频补偿标准,并且集中在200-600元/MWh,成为储能电站收回成本的主要途径,以山东莱州储能电站为例,其收回成本的预期时间长达15年。

其次,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让储能行业的发展遭遇了更大的难题,“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2022年6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每吨47.10万元,同比增长高达420.94%。

另外,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正极三元锂材料均价从12.4万元/吨上涨至36.8万元/吨,涨幅为196.8%;磷酸铁锂材料均价由4万元/吨飙升至16.2万元/吨,涨幅为305%;三元锂电池电解液平均价格上涨146.2%;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平均上涨190.2%。

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浮导致储能企业的毛利率急速下降。根据宁德时代和阳光电源2021年财报,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为28.52%,较2020年减少了7.51个百分点,而阳光电源的毛利率为14.11%,较2020年减少7.8个百分点。

最后,电池技术停滞不前也是储能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以现有电池技术测算,大多数储能电站的电池循环次数约为3000-6000次,在实际运行中,频繁充放电也会加速缩短储能电池的寿命,意味着储能电站在运营4-5年后或将面临着更换储能电池的问题,延长了收回成本的周期。

“电池技术的迭代和升级仍是主攻方向,以技术升级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已经势在必行。在市场爆发前夜,先把技术储备做好,对于储能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韩煦向「探客深科技」表示。

现阶段,尽管储能行业成本与收入“倒挂”现象或将持续,但从长远来看,储能行业依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高地,“谁能最先解决商业化难题以及挖掘出更大的利润空间,谁就能在新能源的浪潮中占据先机,并获得增量市场”。

*注: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客深科技”(ID:TKshenkeji),作者:尹太白,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