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紧缩之后,美国经济会否重蹈1937年覆辙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opinion.hexun.com/2022-06-03/20607754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紧缩之后,美国经济会否重蹈1937年覆辙

206077542.jpg

【和而不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将货币宽松状态长期维持,与罗姆的理论是有莫大关系的。

前白宫首席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现任主席克里斯蒂娜·罗姆(Christina Romer)于199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萧条缘何终结?》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她根据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经济数据,计算当时的“fiscal multiplier(财政乘数)”,她发现该数值很小;她更从当年联邦政策文件中发现,1933年到1941年之间的8年时间里,美国政府都非常重视财政收支的平衡,“新政”所产生的额外开支,几乎都是由税收补足,故根本没有想像中那么大的以赤字为代价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其赤字在GNP的占比,在整个30年代都还不到1个百分点,有几年政府收支表上甚至录得黑字。这说明罗斯福当年并没有真正实施以赤字为原则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就算是有的话,由于财政乘数值很小,政策效果也会微不足道。

在罗姆看来,大萧条的终结,主要应归功于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上述的那篇论文里,罗姆认为当时的“money multiplier(货币乘数)”,比财政乘数要大上3倍有多,也就是说当时的货币政策威力,远比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强大;从1933年到1941年之间,美国货币流通量激增,名义利率虽一直为零,但实际利率却从30年代初的正15个百分点跌至负的10个百分点,这说明当时通胀率是很高的。

而促成这一情况的出现,并不是美联储主动增加货币流通量。当时的货币量之所以增加,是因为当时为战争因素增加,而使得大量的欧洲黄金,为避险而涌入的结果。当时的美国央行只是没有把这些黄金sterilize(即银行取得汇入的黄金后,据此扩大信贷而央行不加阻止),货币流量于是大量激增。

因而,在罗姆看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终结大萧条的唯一原因。当然,前提是货币政策必须长期处于极度宽松、通胀率极高的状态。否则,只要货币政策一收紧,经济立马熄火。就这点而言,罗姆本人有着异常清晰的认识。2009年时,她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来自1937年的教训》(The lessons of 1937)的文章,文章写道:

“因为美国直到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恢复充分就业,所以人们常认为大萧条的复原过程是缓慢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4年以后,经济复苏快得不可思议。GDP实际增长年均超过9%,而失业率也由胡佛时代的25%下降到1936年的14%。抛开二战,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快速而持久的增长期。但1937年至1938年间,第二次严重的经济衰退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当时失业率复又飙升至19%。

导致这场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罗斯福政府为了规避通货膨胀而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显然是一个不幸且鲁莽的决定。货币政策制定者担心,如果发生了通货膨胀,或者华尔街出现异乎寻常的投机倒把,过量的储备会给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困难。”

为此,她认为,货币紧缩是1937年至1938年美国再次大衰退的主要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几度实施量化宽松,且将货币宽松状态长期维持,与罗姆的理论是有莫大关系的。但也正如罗姆自己所担忧的,她的这种政策建议,必须也只能建立于“水”不能停的状态,否则必然会重蹈1937年的覆辙。与罗姆观点接近的是,来自法国经济学家俱乐部的主席、经济学者伊波立特·达勒比斯,他就认为,遏制通胀代价太大,完全没必要。但问题在于,如果放任通货膨胀,就不怕重蹈20世纪20年代德国和70年代阿根廷的覆辙吗?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diversionToWXBottom_new.png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