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厂裁员真相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6358864348595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大厂裁员真相

混沌学园·2022-05-30 12:40
大厂裁员真相

在互联网上,一艘小船的倾覆并不会惊起多大风浪。APP只是悄声无息地消失,用户即刻被竞品拥抱。

但大厂,一艘大船的颠簸,引发的声浪旷日持久。尤其是大厂裁员焦虑,从几年前“35岁互联网人被裁”开始蔓延,到2021年起一波接一波的人事变动,至今已成舆论漩涡。

“大家对大厂裁员反响激烈,一是头部效应,比如BAT,或者京东、美团裁员的消息,不仅震动整个互联网行业,甚至影响所有行业。二是规模效应,大厂裁员的数量少则几百,多则成千上万,波及面极广。”吴建国说。

大厂到底为什么裁员?裁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

不久前,在混沌视频号直播间,我们请到了《华为组织力》的两位作者,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吴建国和资深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专家景成芳老师,共同讨论这一命题。

为何选择裁员而不是大规模降薪?

大厂裁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2.5岁,大厂能活多少岁?

平台型组织的优缺点是什么?

被裁掉的人怎么办?

大厂还值不值得去?

从热点话题聊起,探查大厂组织活力,分析组织形态,最后,我们回到对人的关注上。以下为访谈实录:

嘉宾主持| 欧阳晨 混沌学园商业案例研究员 

访谈嘉宾 | 吴建国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 

景成芳 资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专家 

“公司裁员就两个原因”

混沌:大厂裁员消息不断传来,很多引领和代表互联网前进方向的企业都中招了。为什么大厂会选择裁员而不是集体降薪呢?各个大厂裁员方式有何不同?

吴建国: 裁员是裁掉特定的可能不适合你的人,降薪等于干掉适合你的所有人,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所以全世界范围内,集体降薪都是极个别现象。华为在02年做过一次,马上又恢复了,因为副作用巨大。 

公司裁员看起来不一样,但底层逻辑就两个原因。这里说的裁员是指规模化裁员。规模化裁员的定义就是大厂裁员5%以上,小厂裁员20%以上。 

第一个原因是现金流出现问题。只要现金流断流,或不能维持三个月,很多中小企业都会裁员。 

第二个原因是业务调整,大厂裁员就在此列。赚快钱、容易赚钱的日子过去了,过去的商业模式已经面临着瓶颈,这时候,他就会对业务进行调整,进行结构性裁员。 

举个例子,腾讯之前有过两次大规模裁员:第一次是搜索业务不做了,第二次是电商业务不做了,都进行了5000-6000人的裁员。 

景成芳: 我观察这一次大厂裁员,业务性的裁员较多。 

互联网国家监管政策出台前,腾讯也好、阿里也好,这几家公司投资业务非常广泛,铺的摊子很大。做了几年以后,发现一部分业务没有竞争力,或者不赚钱,这几年基本都调整或者砍掉了,可能就带来裁员分流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的社区电商业务调整。 

混沌:大规模的裁员是不是变相说明,之前招的人太多了?

景成芳: 摊子铺的大,业务扩张的快,人也就招的比较多。 

第一,之前一定存在盲目性招人的现象。业务要快速铺,市场上哪有这么多合适的人才呢?那入口就很可能出现问题,不像以前一样卡的那么紧,好鱼、坏鱼都要进来了。 

第二就是,不赚钱业务里的人员也进来了。 

吴建国: 大厂裁员的同时,也招人。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IBM三年之内裁掉了11万人,招进9万人,因为它在进行业务转型。 

小厂就不一样了。这几年我们接触的小厂有两类。一类是因为前几年热钱特别多,他就为了冲头部拼命招人,那真是鱼龙混杂,30%的人都是错招。 

还有一类企业,确实不知道怎么选人,因为选人太难了。中国企业的平均选对率30%,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做调整。 

混沌:有一些管理层或者做人力的朋友问,怎么做才能把裁员伤害降到最低?

吴建国: 裁员最怕滚刀肉,心慈刀快是必须的。裁员的幅度要管理好,否则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大厂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外部,小厂则来自内部。 

所以,有的公司会分批分阶段裁员,但每次都是越快越好,越慢问题越多。我们最近合作的一家企业,我们要求它十天之内解决问题,否则后患无穷。 

此外裁人不是目的,你还要再招人。把这个节奏打乱了,所有的业务逻辑全都变了。这些设计都要合理。 

景成芳: 除了特别强调“快”,能够一次性到位的,就不要两次或者N次。我觉得裁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没被裁的人。 

第一,留下的员工也未必认可公司,他会觉得你自己不做变革,老是在员工身上动刀子。大家会想,公司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第二,员工会觉得公司的处境艰难,工资不增加,反而工作量增加,更辛苦了。 

怎么减少对内的影响? 

首先你要把为什么做这个动作讲清楚;更重要是,要把公司未来的发展的计划讲清楚。要给员工传递希望,对吧?最后你对优秀的员工,可能还要做一些留人的动作。 

一走一留,两方面都要做工作。 

吴建国: 裁员是把不胜任的员工拿走,实际上,利益会追加到优秀员工身上。 

华为有句话叫:“五个人的活,四个人干,花五个人的钱”。在华为我们也经历过很多人事调整,也有遗憾,但大家清楚自己能获得更多收益。我觉得老大可以永远不断地传递这个信息。 

优秀的员工其实特别明白这个信息。特别优秀的员工离开公司,不是因为裁员,而是公司不敢裁员。一个不敢裁员的企业,留不住特别优秀的员工。 

混沌:大家对裁员的理解可能有误区,我们之前收到一个问题,是问裁员会不会被当成办公室政治的手段,排出潜在的竞争者?

景成芳: 从企业实际操作来看,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个企业裁员最极端情况就是,这段时间裁走一波,过一段时间被裁的一波又招回来了。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第一,公司干部出现了问题,不能按公司价值观、人才标准来执行方案。华为讲“干部四抓”,第一就是要抓价值观。企业里面的干部是要传承价值观的,如果他们都在做小动作,企业文化一定出现了大问题,裁员也无法解决问题。 

第二,很多企业没有价值评价体系,什么叫胜任的员工,什么叫合格的员工,什么叫好员工? 

不同管理者对某人的评价,天壤之别,这就说明什么?企业里对员工没有评价的统一的尺度,管理者也不具备评价员工的技术。 

吴建国: 给大家两个操作型建议,很多中小企业还没搭建起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这种情况下怎么保证“裁不错”? 

第一,员工骂你两句,私人恩怨不必要裁。但如果他做了“甩锅”这种违背价值观的事,或者是他的工作能力出现了问题,这是裁员的依据。 

第二,裁员不能只听基层管理者的汇报,要么管理团队,要么公司薪酬、人事委员会,做二次校准。 

这两个动作做了,想裁错都难。 

其实裁员最大的问题,不是裁错了,而是心理负担。如果裁员把好人都裁掉了,那我跟景老师的看法一样,这就不是裁员的问题了。 

混沌:35岁,处于普通岗位的员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这些人在换工作、找工作的时候,会面临什么问题?

景成芳: 其实90后都已经差不多30岁了。用常理推算,22岁大学毕业加入一家公司,从初出茅庐到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大概需要十年。 

如果到35岁还是普通员工,有两种情况:第一就是你入错行了,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到35岁还没成长起来。这个时候,我认为面临裁员,或者面临职业的转换,应该是正常的。 

你确实需要自我选择,应该转换赛道了。企业不让你选,也要做出自我选择。 

第二种情况。举个例子,很多公司岗位,比如前台文员,可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没什么发展空间。在华为,这种岗位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没有更大的野心,只要按照要求做,还是可以待下去。只不过现在很多公司呈现了人才的错配,一个文员我要招一个研究生来做,他本身既有野心,又没有大的发展空间,那最终这个人一定会离开。 

吴建国: 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平均年龄是多少?28-29岁。企业不管怎么发展,人才结构都是越往上需要的人越少。 

企业最怕的就是年龄结构出现问题,能不能延长年龄结构呢?中国企业现在还做不到,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企业必须不断的适应变化来调整业务;第二,他们没有成为真正的成长型组织,大家就是干活拿钱。 

普通情况下,35岁到45岁是绝大部分人的职业顶峰。不管你承认与否,这是概率统计。我们改变不了现状,其实这里强调的是成长问题。 

景成芳: 希望企业不要有年龄歧视,人的成长和年龄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任正非74岁了,他的思想仍然非常活跃,精力也非常充沛。 

心态年轻,有足够的活力,能力又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我想这个人永远都是企业需要的人。 

大家这两天看巴菲特股东大会了吧,两个90岁的老人,那么活跃。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我分享给大家。为什么你30多岁了还没有成为专家,或者说没有走上职业发展的专家路径,就是在我们这么多年里,没有投资自己。尤其是没有投资自己的生产性人力资本,只顾着赚钱、生活,那你这个人就贬值了。 

吴建国: 我们其实还是要认清自己想走的路,焦虑解决不了焦虑的问题,就记住这句。 

景成芳: 隔绝外力很难,我们跟oppo合作过,陈明永的老师—段永平,他强调一个价值观叫“本分”。个人也好,企业也好,怎么样能够隔绝外力,抵住住外界的诱惑、烦躁,也是一种本分吧。回归自己,做自己内心里面想做的事情,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理想吧,可能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中小企业平均年龄2.5岁,企业20年必衰”

混沌:吴老师在《华为组织力》这本书里讲到一点,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大厂能活到多少岁?

吴建国: 中小企业平均年龄2.5岁,数值还在下滑。我前几天刚看见一组数据,餐饮业平均寿命是508天。不考虑疫情影响,家门口餐馆一年之内倒闭一半,是很正常的。大厂的寿命也在极速缩短,30年基本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门槛。 

告诉大家一个规律,企业20年必衰。举几个例子,1998年那个阶段成立的几家企业,现在都已经出现了“大企业症状”。当然更多的企业,活不到20岁。未来企业寿命缩短是必然,因为企业寿命跟环境变化速度成反比,企业跟生物一模一样。 

景成芳: 其实国内企业的普遍年龄还比较短,可能没有做这个统计。 

按美国标普500的企业调查,二十世纪70年代,企业寿命大概是55岁左右,现在数据是30年左右,寿命越来越短。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企业寿命越来越短,这就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啊。 

混沌:大厂也好,中小型企业也好,如何去保持组织的活力呢?

景成芳: 我们在《华为组织力》里也谈到了,保持企业活力,有几个特别重要的点。 

第一点就是开放。现在所有企业都处在一个生态当中,必须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交换新鲜的知识、能量。华为这几年为什么越来越强?它向军队学习,向动物学习,向植物学习,向友商学习,也向各种研究机构学习。 

第二点,企业活力跟企业内部的流动性也有关系,要保持企业人员不断有序流动。人员要能上能下,要能进能出。如果连人都是固化的,僵化的,那员工就惰怠掉了,然后整个企业也很快就惰怠掉了。 

第三点,是对中小企业来讲更重要的一点,企业不增长,你的第一曲线不能发育出其他曲线出来,必然会出现活力减退。 

吴建国: 给大家两个衡量指标,特别中小企业,看这两点就行。 

第一点,一般企业,老大开放不开放很重要。我发现90%的老大不够开放,学别人的东西不是真正的、放空自己的学习,真正认识自己的不足,做到任正非说的自我批判。 

做咨询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千万别想着改变企业家,因为你根本改变不了。最重要的是,你要让他自己想着改变。我想告诉大家,老大开放,中小企业就开放。 

第二点看机制,一个最核心的机制,岗位需要人手的时候,是不是谁行谁上? 

华为人才管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用最适合的人。 

有一次任正非去听汇报,听不清楚,就对汇报的领导说你下去、找个讲清楚的上来。结果员工上去了,讲的很清楚。任正非说好,从明天开始,你俩的位置换一下。 

怎么用人?不管这个人是跟你打拼了20年,还是他立过战功,你只要记住这一点,合适才是最重要的,企业里出现站队、占山头,出现不好的风气,都和这一点有关。 

混沌:我们书里把组织架构发展拆成了四个阶段。从职能型,事业部型到平台化、液态化。以大厂现在的组织规模,大多数到了哪个阶段呢?

景成芳: 现在腾讯、阿里也好,都已经走向平台化组织了。但它们二者的组织结构也不太一样。 

阿里的模式,更偏向书中讲的平台化组织,由前台、中台、后台组成。2B业务重一些,平台能力比较强。腾讯主要做C端的产品,做2C端的业务,比如社交软件、游戏。所以它更偏向于我们讲的液态化组织,更强调个人和小团队的创造力。 

比如我们看到的微信产品,在被收购之后,就是一个广州研发部,十几人的小团队,就能把微信一个产品做出来,再由一个产品做成一个BU,最后成为微信事业群。 

吴建国: 判断你的公司是偏液态还是平台。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如果前方是既理解需求又满足需求,就是液态化,比如字节跳动最为明显,几个人就把需求获得也满足了,他不需要很重的平台后端。 

但是像大B端企业,一定是前方理解需求,中、后方来支持需求,没办法几个人来满足需求。 

这是二者最大的差异。一个企业需要做的就两件事,真正的知道客户有什么要求,然后最有效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通过复杂性来对抗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混沌:平台型组织裁员的逻辑是什么?组织终极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

景成芳: 平台化组织不代表是定型的,固定化的形态,是不断在演变的。平台化组织为什么会裁员呢?你的业务形态决定了你的作战队形。 

第一,前台组织,是服务于客户的。客户在变,你的业务团队就要不断重新组合。必然就会带来人员的调整。 

第二,中台服务于前台,肯定也在变。比如之前的腾讯,业务的链条特别短,特别强调对前方客户需求的理解,不需要很强的平台中台能力。但这几年,你会发现腾讯的中台能力越来越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腾讯在转型,C端的业务,可能要转向云和智慧产业,一旦进入B端,从发现客户需求开始,你要做产品开发、供应链、做服务……整个业务链条很长,没有中台能力就做不起来。 

吴建国: 我认为人员变化跟组织形态没有直接关系。人效只要低了,企业就会出局,什么样的组织都没用。 

未来平台性组织持续演进,最后会是“自组织”。现在的组织从集中式到分布式决策,未来的组织是动态分布决策。自组织不是说没有领导,而是说决策中心根据任务来决定的,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公司了。 

景成芳: 人效这个问题很重要,阿里这几年的人效,并没有上升,这就可以看到问题了。2018年,阿里人效大概是49万美金;2021年,大概25万人,4800多亿的销售,大家可以测算一下这个数据。人效的数据是下降的。 

第二个数据,中国企业里,华为的人效一直在提升。2018年,大概是56万美金。而18年同期,苹果的人均收入超过200万美金,标普500的科技公司平均达到了70万美金。 

华为人效在国内已经很高了,但放到国际顶级科技企业中去排名,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大厂裁员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组织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 

混沌:平台组织优缺点是什么?

景成芳: 优缺点都很明显,把发现和满足需求的人分离,前端的精兵组织可以敏捷地发现需求,中台来提供能力支持、提供炮弹,后台来管风险,既能保证内部的高效,又能保证前端的敏捷。 

但可能也带来一个问题,很多公司玩不转这个东西。 

很多公司想做平台性组织,但你会发现,中、后台根本没有支持到前台。这种组织类型对中后台设计和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建国: 我来谈一下底层逻辑。职能型组织是最简单的组织,为什么简单?它跟我们所谓的权力结构是一致的,只有上下级关系,逻辑跟人性也是匹配的。但平台型组织,是横向组织,没有权利结构,大家相互配合协作,从人性角度来说已经非常难。 

第二,平台型组织是网络型。不仅跟前后相关,还跟纵横相关,形成网络化对齐。利用组织的复杂性来获利,这就是生态组织的一个特点。生态组织就比原来组织复杂了,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工具,特别是传统企业,还是原来的老牛拉破车式管理工具。 

另外中国组织的权利结构问题,是大部分企业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改变这个太难了。 

景成芳: 我们说的直白一点,一个组织你不去管理它,肯定会走向混乱。但平台性组织呢,可以加一个定语,叫“有组织的混乱”。你要通过复杂性来对抗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企业复杂性到一定程度,多个维度交叉起来了,人员的规模起来了,内部的复杂性就会上来了,必然带来某种混乱。怎么能够形成一种有组织的混乱,把不同的条线,相互的冲突管理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吴建国: 组织怎么能转变的更好?当年华为做的很成功,就是忘掉过去的组织。这是最难的,人是一种记忆动物,人有一种惯性。所以任正非当年把所有留恋过去组织,不想改变的,全部转变过来,改变不了的人就离开了。这是企业家要具备的一种魄力、勇气。 

景成芳: 确实说到容易做到难。我举个例子,阿里成立两年的时候300多个人,这时遇到问题了,人员要裁掉一半,那些人都是情同手足,但是马云同意了,你觉得一般人会答应吗?但这样它才活过来了,做了这个动作,现金流从只够两个月支撑到九个月,结果就活了,到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巨无霸出来了。这个过程太难了对吧?这就叫灵魂搏斗术。 

混沌:平台化组织裁员,哪个台的人比较危险?

景成芳: 都很危险,直接受影响就是前台的组织和业务,紧接着中台、后台也会面临变化。 

吴建国: 我研究了几百个企业,告诉你一个答案。 

第一,公司人工费用、固定费用最高的业务部门,裁员比例是最高的。这是基本逻辑,因为裁员是为了解决现金问题。 

第二,看战略变化。比如说国际市场不做了,那相关营销还是研发都没了。下沉市场不做了,或者说退到长江以南,长江以北,那业务密切关联的人员就会被一节节裁掉。 

混沌:大规模裁员相信对企业来说肯定也是很痛苦的,这是必经之路吗?能不能提前避免呢?

景成芳: 最近我在回顾惠普创始人所著的《惠普方略》。优秀的企业里,企业家都是爱惜人才的。但企业活的时间越长,越会发现裁员可能是一个很难避免的动作。怎么设计一些前瞻性的组织管理、人才管理的策略,减少裁员的数量和频次呢? 

第一,为什么一再讲,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呢?这样的组织,适应环境能力更强。按照这个方向去打造组织,会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减少出现裁员的阵痛。 

第二,一定要有灵活的管理策略。借鉴一下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的观点,企业里有核心员工、外包员工、外部专家,这三类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管理的观念要变了。人才可以为我所用,但是不一定要为我所有。 

给大家提供一个简要的工具,把企业人才进行分类: 

第一个维度,要看人才对战略的重要性程度是什么。第二个维度,是看人才的稀缺程度。按两个维度,画成二维矩阵,你就会发现,那些人才不再需要自己拥有,完全可以寻求外部人才合作。 

举个最简单例子,如果你要做组织发展,它是阶段性任务,但要求的专业性又很高。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你就和外部咨询专家进行合作。 

吴建国: 华为35年穿越了几个生长周期,但裁员的比例都不大。很多人说华为大进大出,但是华为超过5%的裁员,我还没见过。为什么有的企业做不到? 

任正非在98年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讲了华为基本法最重要的一句话,叫做“我们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 

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不断赋能,员工在我这里不光干活,还要成长。公司不光要打仗赚钱,还要让自己的马儿强壮。 

第二件事,这几年,拼命招高成长性人才,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岗位也能干。 

招高成长的人,想办法让人不断成长。没有员工的成长就没有组织成长。否则,你就要不断调整人员,那组织机制的打造,组织能力的打造,组织文化的建设,都是非常麻烦的。 

混沌:历史上有没有过类似的大规模裁员?

吴建国: 工业时代最牛的企业,比如IBM、GE都曾经做过类似的动作。杰克·韦尔奇上台,把46万人裁到了30万人,没办法,活下去总是最重要的。 

我想强调一个概念,我最害怕的不是大厂裁员,而是小厂裁员,寿命2.5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小厂会倒闭。90%的中国企业是中小企业,我们应该去多关注它们。帮助他们增加组织力,让他们成长的更好才是我的梦想。 

景成芳: 国内来看,其实有几波创业浪潮,最早87年到88年是一波创业浪潮,第二波浪潮1997年到1998年左右。每一波创业浪潮的背后,伴随的就是裁员潮。 

我想说,企业主动做调整,远比被动更好。企业倒闭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更大。做正常调整动作,让企业能活下来,对大多数人来讲其实更有利。 

我个人很关注大企业,很多的创新都是从大企业出来的。比如说柯达被淘汰了,但数字照相技术发展起来了。数字照相技术是谁发明的?柯达。只有企业池子够大,才能给社会做更多的基础研究,积累更多的技术,真正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我希望企业能够做小规模的调整,如果整体倒下了,对社会其实影响更大。 

“只要你能刷新,就不用担心。”

混沌:职场人都比较关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避免被裁掉?面临这种裁员,什么样的人比较危险?

景成芳: 大家可以看两点。 

首先,一定要看大势,对社会的变迁要有自己的判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哪些人被裁掉了?有了机器,熟练工种的价值点就低了。工业革命带来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创造价值方式的变化。 

现在炒的最火的肯定是元宇宙,这就是趋势,社会的数字化的进程很快。如果说工业革命,是把人的手替代掉。进入数字化时代,实际上是把一般人的脑给代替掉。 

什么意思?现在最麻烦的,就是我们被定义为中产群体的人,比如说做会计的,做简单编程的,完全都可以通过机器,或通过数字化技术取代。看到这个社会的趋势,才能够做出应对。 

第二要看你的工作岗位。标准化程度特别高的,创造力不是很强的,工作内容不是和人打交道的,不需要发挥同理心、发挥人的情感因素的岗位,我认为也是容易被替代的岗位。 

吴建国: 讲一个现实,我们现在帮着很多企业做优化和调整方案。什么样的人肯定被裁掉?首先,如果你业绩排底部的20%,被裁可能性特别大。 

第二,综合排序,把态度、三观加上去,加权来算。如果在底部20%,大概率被裁掉。 

你工作能力怎么样?你是否主动积极,勇于担当?这是一个基本逻辑。 

混沌:被大厂裁掉的人,也需要去找新的出路。大厂人才的流动,会给就业市场带来什么影响?也会有一些朋友产生创业的念头,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去创业还可行吗?

景成芳: 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大厂人员流出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竞争环境会逐渐恶劣。大厂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到小企业,一般性的企业工作,是一种所谓的降维打击,给现有的人员带来更大的压力。 

第二点,互联网行业这几年其实是有泡沫在里面,整体薪酬水平比较高。大厂人员流动,对整个市场的薪酬水平,其实有哄抬的影响。 

吴建国: 经济环境出现问题,没有一个企业可以独善其身。第一,大厂裁员一定会影响小厂就业,就业环境的恶劣一定会对应届生就业造成打击。 

第二,35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我想把这些事实告诉大家。目前的就业市场出来创业也好,换工作也好。送你四个字,叫做好自为之;再送你四个字,谨慎对待。 

混沌:最近有句话说,“互联网裁员的尽头就是元宇宙”,好像互联网行业也都快变成传统行业了,怎么评价它的未来?

景成芳: 我个人判断未来不会存在互联网行业,只会存在比如说医药行业,电力行业,或各种实体经济相关行业。互联网会走向何处?走向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去结合。它慢慢就变成基础设施、变成工具了。 

如果未来互联网不能给实体经济赋能,让实体经济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就会失去它的价值。 

吴建国: 曾鸣写了两本书,《智能商业》和《智能战略》。说互联网主要解决了连接、交换的问题。商业上把这种情况叫做“网络增强效应”。 

网络增加效应确实带来了指数低的增长,过去20年大家都在吃这份红利。但现在呢,这种连接大概率已经实现了。 

不管大家去哪个行业,我认为未来只有一种人不愁找工作,就是成长性特别好的人。 

不断发现自己的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每周、每个月都发现,你在颠覆自己的认知。这是我见过的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人才唯一的一个共同特征。成长还要能衡量,最短的衡量周期可能是周,然后是月。我现在跟企业家管理层合作,要求他每个月有自己的成长计划。能衡量,可见,才是最重要的。 

微软CEO纳德拉写了一本书《Hit Refresh》,叫“刷新”。你能刷新自己吗?只要你能刷新,就不用担心。 

混沌:大厂还值得去吗?

景成芳: 为什么很多人在职场上成长的非常慢,走的艰辛?就是一开始没有入好一个模子,没养成好的思维方式和职业习惯,在社会上走的会很难。 

刚毕业的学生,有机会还是进入大厂,先从某一个具体的工作做起。进入华为也好,阿里也好,经过训练,其实给了你一个很高的职业起点。 

吴建国: 大家现在都在问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清华还值得考吗?现在进大厂越来越难。华为每年招收1万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以下学历几乎没有,博士生为主,国际院校生源为主。其他大厂招的同样很少。 

这种情况下,进大厂是一种选择,还有一种选择,是去你看好的未来的明日之星。比如2002年,进华为还是腾讯?进腾讯,第二年腾讯就上市了。但做第二个选择的时候,选错的风险也很大。 

混沌:我们刚才一直在说要长期提升自己,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吴建国: 拿我自己举例子,第一就借助看书。一定要看同类书里最牛的书,企业文化,读埃德加·沙因;变革管理,读约翰·科特;流程优化,读迈克尔·哈默。 

第二是像两种高人学习,一种是比自己牛的,一种是跨界高人。特别要走出自己的认知边界,走出自己的业务边界,比如说我这几年就是跟投资人学,跟企业家学,跟产品经理学。 

第三,百闻不如一见。前面两点叫顶天,真的去走一线路线,这叫立地。有人说海底捞好,你最好到海底捞吃两顿。有人说华为好,最好不要去参观,而是找到真正懂华为的人。 

景成芳: 我觉得两个方面,第一读书还是要回归读经典。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人文学科,是不断的在回归,越是经典的东西,你从中汲取的营养就越充分。快餐型的,食之无味。如果你能把经典背后的逻辑读出来,加上你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就会知道怎么去应对环境。 

像讲组织的书,其实都绕不开,巴纳德的组织三要素,他写出了组织的底层逻辑,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有合作的意愿,有信息的沟通。把这个逻辑掌握了,再来做组织设计,你就不会被迷惑。 

第二最重要是行动,百见不如自己去做,不管大家现在焦虑也好,乐观也好,悲观也好,最关键的是行动,学以致用,才能把知识变成你自己的人力资本。不能学以致用,都变成玄学大师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学园,36氪经授权发布。

</di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