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7738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莫言穿着一件枣红色马褂,坐在椅子上准备拍摄。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真地向B站工作人员确认:

「DIDIDIDI」,是吧?

「哔哩哔哩」,镜头后的人笑着纠正道。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B站《不被大风吹倒》花絮片一开始,就是一记“暴击”。不过很显然,B站与它的用户并不介意,短片结尾与公众号上,用户纷纷刷起“DIDIDIDI干杯~”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这是B站连续第三年在五四青年节发声。2020年五四,《后浪》刷屏,“小破站”出圈,开启进击的一年;2021年五四,《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令不少人联想到《少年中国说》,中学生的自我期许里有着对现实敏锐的思考;今年,不再是聚光灯下的激昂演讲,莫言只是谦逊地,和年轻人分享了两个小故事。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不用怀疑B站制造流行的能力——“后浪”已经成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五四青年节也早就写在了品牌的营销日历上。只不过,作为开拓者的B站,今年为何会有上述变化?

一、“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请莫言写信背后,是B站对年轻人的洞察

《不被大风吹倒》的创作起点,是一个年轻人在莫言公众号的留言:“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这虽是个人疑问,在当下却有着普遍意义:疫情之下,很多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生活,都处在一定的动荡失序中。

而在各路“精神导师”泛滥时,莫言并无意为人导师,他不说教、不以“过来人”自居,用亲身经历回答了问题:童年辍学后,一本《新华字典》帮莫言开启文学的旅程;割草回来的路上,看爷爷与狂风对峙到底的经历给了他长久的信念。

在今天的人看来,莫言的“一本书、一个人”,或许朴实到难以提供参照,但他轻描淡写的“艰难时刻”——一个孩子没有玩伴或同学,只能孤零零地放牛割草;以及在一个平常的劳动日,祖孙俩面临被暴风掀翻的风险——都是写实到近乎沉重的画面。如果再将这些画面放到其时生活的整体背景中,更能感受到人在困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它打倒。”当67岁的莫言把故事讲出来,观众对艰难时刻的体悟越深,也就越能被打动。短片发布后,莫言的微信指数在五四当天突破3.4亿,B站的指数也接近3亿;微信视频号上的转发、点赞、收藏均突破10万——没有新奇夺目的视觉语言,莫言只是坐着读完了他的信,便足以激起强烈的共鸣。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如莫言所说,“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它直达人心灵的作用的时候”,因此他的寄语和他的出镜本身,都能在此时给人力量。况且前辈作家给年轻人写信,算得上一项文学传统。里尔克、朱光潜给青年的信不仅是文学界的美谈,也在持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知名文学家的身份之外,莫言近两年更被年轻人熟知的,是他的一些耿直发言和公众号上亲和幽默的表达。“贵为”诺获得主的他,做起自媒体人来丝毫没有架子,段子、表情包、短视频样样玩得开心,并多次重申开公号的初衷就是“想和年轻人聊聊天”。于莫言来说,这并不是个“自降身段”、躬身入局的举动,他就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走近年轻人。

莫言公众号推文,题为《我为什么想跟年轻人聊聊天?》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莫言和他的室友、作家余华有趣的互动,近来更成了网络热梗。两位严肃文学创作者可能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妙语连珠而得名“文坛喜剧人”,走红于社交网络。余华访谈的二次创作视频一度登上B站鬼畜区热榜;《不被大风吹倒》的弹幕中,也能频繁见到余华的名字。

莫言公众号推文,题为《莫言的作家朋友系列:我的室友余华》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除了文学影响力和年轻化的人格魅力,B站与莫言合作,或许还有另一重考量。

2021年6月,B站董事长陈睿在12周年直播演讲中提到,过去一年,社科人文成为B站上升最快的视频品类之一,泛知识类内容占全平台视频总播放量45%。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与之相关,B站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推动互联网内容从娱乐化向知识化转型”。

Z世代喜欢上B站看知识类内容充电,这确实是用户的行为趋势,但另一方面,也是公司战略导向的结果。一直以来,B站对泛知识内容多有发力,已是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之一。站在平台立场来看,这既于正面主流的形象建设有利,也能强化其作为文化品牌的差异化优势。

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在B站第一届纪录片发布会上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在这个背景下,邀请莫言做出文学化发声,自然也是顺应B站对泛知识内容长线布局的选择。

二、从激发争鸣转向建立共识:
沟通策略的变化,源于主流化诉求的实现

对《不被大风吹倒》的观察,还需要放到三年来品牌营销的语境中看。

l  2020-2021:进击的主流化破圈,“和年轻人一起”的公共角色

2020年,B站跨年晚会火爆出圈,其后受疫情居家影响,长视频平台迎来增长机遇。面对各方注目,B站想要通过“后浪三部曲”达成两个目标:平台形象的主流化,以及用户规模的扩张。

《后浪》的代理商胜加,选择从帮助B站塑造公共角色的角度入手。胜加前CEO马晓波曾在公开分享中,梳理了品牌找准公共角色的四个维度:

第一,立足行业,我代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第二,我能够为社会解决什么样重要的问题?

第三,我代表什么样的人群和立场?

第四,站在我们的立场,我想挑选什么样的对手?

总结来看,一个重要的社会公众角色价值观,应该是公共价值取向的表达,不断强化人类永恒信心和积极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始终让整个群体产生一种向前的概念。

结合这个理论来看,《后浪》中,B站的公共角色是在年轻人与主流群体间,在不同代际间,搭起一座对话的桥梁。以时代为背景、关系两代人的宏观角度,直接将品牌抛入公共讨论中。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通过前浪对后浪的肯定与寄语,短片既让年轻人获得主流的认可,也将B站自身带入主流视野。它传递的是一种“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进步主义信念;片中,用B站的年轻人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既代表了B站的形象,也代表了一代年轻人的形象——这两点,也是《后浪》会同时触发大量认同和争论的关键。

到了2021年《我不想做这样的人》,B站的公共角色仍然与年轻人强绑定。提炼自955位初中生作文的演讲,映照的是来日年轻人的群像。

成年人常会觉得“十三四岁的小孩子懂什么”,但少年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片中的他们明理思辨,带着点理想主义。至于“理想主义”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使得《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同样引发了一些争议性讨论。

与上一年结尾明确提出“和B站1.3亿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不同,这支片子没有再给出品牌号召,B站也没有将自己直接置入讨论中,它只是作为收集者、呈现者,向大众呈现出未来青年向上的面貌。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这或许也侧面反映出一年来,B站的主流化相当成功。《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发布前两个月,即2021年3月,B站赴港二次上市。其时,平台月活用户达到2.02亿,用COO李旎的话来说,在B站,“活跃着中国一半年轻人”。招股书中,B站将核心用户从“Z世代”拓展至“Z+世代”(出生于1985-2009年之间的人)。更多85后、80后开始用B站,就是它突破狭义的年轻人圈层、进入主流的证明。

除了用户规模的增长,B站也在用更多元的内容加速主流化。二次元领域的核心优势始终稳固,除此之外,用户生产内容(PUGV)、平台自制内容、第三方版权内容三个版块的壮大在持续丰富着B站多品类、多圈层的内容生态。

l  2022:注重慰藉的公共表达,用共识弥合差异

时间来到今年,B站月活突破3亿,过去一年总营收保持着62%的高速增长。毫无疑问,昔日的“小破站”已是对主流文化有不俗影响力的小巨头。就像曾经家长眼中“不务正业”的少年,长成了一个全面发展、心性渐稳的青年,它无须再向谁解释自己、证明自己,需要做的是,站在已有的位置上,发挥对年轻人的影响力。

从大时代到小故事:《后浪》第三年,B站为何请来莫言?

体现在营销上,《不被大风吹倒》在形式和内容上不那么“用力”了。“大时代”视角切换为“小故事”分享;激情澎湃的演讲,转变为生活化的对话;既往鲜明的价值观输出,也变成对年轻人的精神慰藉与心理支持。

不过,今年虽不再有时代感和仪式性饱满的“公共文本”,转而变成脱胎于莫言经历的“私人文本”,但“公共角色”的理念未变。借助莫言的讲述,B站仍然想要强化的是自己作为“年轻人浓度最高的内容平台”,关心、理解并愿为年轻人的心灵建设做些什么的公共角色。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从《后浪》到《不被大风吹倒》的变化,对应着B站的增长历程,也反映出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后浪》一役尽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现象级传播案例对B站的破圈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业内人士曾将它形容为“B站的一次冒险”,认为当日的B站需要冒这个险,这个冒险也是值得的。

而到了今天,无论是从舆论环境还是B站今时今日的大众影响力考虑,同样的策略都难再适用。与抛出话题、激发争鸣相比,年轻人更认可也更需要的是共识,通过共识连接起彼此,在弥合裂隙的过程中获得信心。尽管寻求“最大公约数”可能意味着,品牌要在安全稳妥的前提下削减锋芒,但它确是时下所缺的。

结语
“公关实质上是两个阶段的游戏”

《定位》的作者之一艾·里斯曾将公关分为两个阶段:上山和下山。他说:“当你建立一个品牌时,你正把它推向媒体的大山。当你到达山顶时,当你有了像微软那样的大品牌时,你的战略也应该改变,你变得有选择。”

对B站来说,两年来的系列主流化发声,就是一个“上山”的过程,一路走来,B站的身位早已不同,社会语境也发生了变化。青年节里,青年需要什么,品牌能为此做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决定品牌五四营销的高下。

参考资料:
36氪Pro,《既要新用户,也要老社区,12岁的B站要去哪?》,2021-06-29
财经涂鸦,《B站李旎:Z世代正推动互联网内容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2021-11-15
品牌星球,《马晓波:品牌公众角色的构建与实践|星球大会2021》,2022-01-21
观潮新消费,《赴港二次上市,我们发现了B站的4个“秘密”》,2021-03-29
哔哩哔哩,《B站2021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来啦!》,2022-03-03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