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半导体估值,砍了:我愿意接受平轮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227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356字)

13小时前 半导体估值,砍了:我愿意接受平轮

来源:图虫
“创始人要能屈能伸,该下调估值就果断出手,先拿钱再说。”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刘博。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4月底,一位半导体创始人找我们聊起了最近的遭遇。

刘海林,一家基带芯片创业公司创始人。过去三年,他带领的团队备受VC/PE机构青睐,几乎保持一年完成一轮融资的节奏,投后估值更是每轮翻番。成立至今,公司身后集结了多家知名VC。

今年春节后,他像过往一样开始筹备新一轮融资,但市场情况出乎意料。“带着40亿的估值拜访了一圈投资人,却都反馈要再等等。再加上疫情影响出差,难以拜访更多新的投资机构。”这次他找过来,想打听国内一家头部VC的近况。

研发投入极度烧钱,融资进度不能再拖下去。刘海林已经在考虑,这一轮愿意接受平轮,不涨估值。

这并非偶然。北京某知名硬科技VC合伙人王平透露,最近接触几个半导体项目或多或少开始降了估值。“去年大家不托关系都投不进去,结果现在好几位创始人主动找上门,说估值好商量。”

下调估值的一幕,终于在半导体上演了。

半导体罕见一幕:天价估值降了,创始人放低姿态

无VC不投半导体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上演。

从2019年开始,中国半导体投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过亿元天使轮融资应接不暇,估值暴涨成为了家常便饭,一度连投消费的VC都改行看起了半导体。元禾璞华管理合伙人陈大同去年曾向投资界感叹,“几乎所有的VC都在看半导体。”

这样的一幕我们并不陌生。去年2月,GPU创业公司摩尔线程完成Pre-A轮融资,创立仅100天就跻身独角兽行列,创下了最快独角兽速度;到了11月,摩尔线程又完成了一笔20亿元A轮融资,估值跳到了20亿美元级别。

还有自动驾驶芯片独角兽地平线。投资界去年6月曾独家获悉,彼时地平线完成高达15亿美元大C轮融资。这一轮融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大多数知名公司的IPO,估值也涨至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0亿元)。

“第一次听说竟然还有C7轮。”参与地平线大C轮融资的某合伙人感慨。这一次融资争抢激烈程度是创投圈历年罕见。正如某位投资人彼时感叹,“这一轮已经不是靠抢就能进,企业对投资方要求很高”。到了后面,纯金融资本很难进,“能投进去就赢了”。

殊不知,2021年全球天使轮估值最高的项目就是来自中国,一家自动驾驶芯片企业。过去两年,半导体估值暴涨现象成为了不少投资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太贵了,下不去手”。

转折点是在2022年。随着VC/PE出手放缓,半导体估值开始悄悄出现松动。

黄伟,北京一家PE合伙人,他感慨过去两年遇见的半导体项目,估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但结合营收利润来看,这账根本算不过来。“但是,今年创始人都找过来融资,主动表示可以在上一轮估值基础上加一点点,甚至平轮。”态度友好,少了之前的咄咄逼人。

最先感受到寒冷信号的,往往是那些冲在第一线的创业者们。黄伟向投资界透露,最近几个月,不只一家被投企业的创始人找他沟通估值定价,“企业之前跑得太猛,创始人态度强势,现在开始听得进投资人给出的建议了。”

这是以往不会出现的一幕。

过去三年,不少半导体创始人认为估值喊得越高越好,并没有静下来认真考虑融资节奏的可持续性。“现在变化很明显,一些创业者主动冷静下来,不那么纠结估值。”黄伟感叹,企业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技术创新,而不是估值,但这样朴素的道理在过去几年浮躁的环境下却显得违和,如今是时候回归常识了。

所有人都在争抢融资窗口。北京一位资深FA透露,他们所服务的半导体项目中,已经敲定估值的都已经抓紧在3月之前完成了融资,避免夜长梦多。

其实估值下调序幕才刚刚拉开。深圳一位半导体投资人坦言,相比新消费,半导体估值下调才刚刚开始,一些头部项目依然抢手,好项目估值并没有明显下降。

但随着各种因素叠加,未来几个月肯定会有一批半导体创业公司降估值。“目前大部分半导体创业公司还没有造血功能,如今一级市场集体放缓,盲目坚持估值只会影响融资进展。”

中一签亏1.2万元,半导体破发潮传至一级市场

事实上,半导体估值回调在二级市场已经愈演愈烈。

数据显示,从2021年11月开始,国内A股半导体板块持续下挫,截至今年4月27日,板块指数跌幅已超过30%。破发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进入2022年,已有14家半导体公司IPO,仅有拓荆科技与纳芯微上市首日没有破发,投资者们往日的中签“吃肉”变成了“割肉”。

其中,4月12日上市的唯捷创芯当日收盘跌幅更是超过36%,创下首日跌幅之最。据悉,唯捷创芯此次IPO发行价为66.6元/股,按照中一签500股计算,中签股民中一签亏超12000元,“以前打新是中奖,现在打新是踩坑。”还有今年1月份上市的翱捷科技,由芯片老将戴保家掌舵,即便头顶“基带芯片第一股”光环依然难逃破发。

究其原因,二级市场对于尚属亏损的半导体公司更加谨慎,即便前景看好也未必给予过高估值。

以翱捷科技为例,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分别亏损约5.37亿元、5.84亿元、23.27亿元、3.72亿元,未能实现盈利。此外,翱捷科技目前在售产品仍以2G到4G产品为主,面临着诸多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IPO发行采用高定价,破发也就在所难免。

而今年“超募王”纳芯微,去年一度传闻发行市值高达500亿,但今年出于谨慎考虑,最后公司发行市值200多亿,采取了更为合理的定价策略。

王平是唯捷创芯背后的投资方之一,他对于半导体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准确地说,半导体估值在今年遭遇回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一些客观因素加速了这一现象到来。”

王平直言,在一级市场,很多半导体企业在Pre-IPO轮时估值往往以当时的营收水平、毛利率等指标来判断,实际上这已经到达了高点,甚至用天价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为了让参与较晚的投资方也有钱可赚,这些企业在上市时大部分会冒险地采取高定价发行的策略,缔造了一个个市值神话。

但现在,情况变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不傻,如今他们更关注企业产品的核心壁垒,看的是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能否真正实现国产替代。一旦被发现竞争能力没那么强,二级市场不会再买账,企业自然也就逃不过破发。”而且,随着半导体行业日趋稳定,大多数芯片项目的PE倍数也会有所回落

估值体系变了,一级市场的投资策略也需要发生改变。以王平所在的投资机构为例,他们内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价值判断体系,重点发掘半导体国产替代创新,更看重被投企业的预期成长空间,而不是跟风热门项目,寻求所谓的快进快出。

二级市场情绪不高,创业者也看在眼里。刘海林并不掩饰,原本他创立的这家基带芯片公司在圈内小有名气,但随着“老大哥”翱捷科技的破发,VC开始对同类型的创业公司打起了问号。

他有几位做芯片的朋友身处上海,疫情原因导致供应链受到了影响,“他们现在都不敢保证BP上写着的营收目标能完成,如果后续想要融资,估值势必也要打折了。”

给创业者敲响警钟:先拿钱再说,赶紧多备粮草

拒绝幻想,认清现实,这是一场席卷整个创投圈的寒冬。

这几天,一个段子在朋友圈流传甚广:每当创投行业身处困境,就会有张颖同志内部发言流出,易凯王冉同志发文跟上,华兴包凡同志总结陈词,其他同志默默转发。同行给他们取了一个组合名字:岁寒三友。

调侃归调侃,但投资人比创业者更早感知变化。不久前,清科研究中心公布了一组看着揪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市场明显放缓节奏,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7.5%和47.1%,换言之,今年投出的钱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堪称腰斩。

现实情况是,估值下调不只发生在半导体。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新消费,还有创新药、SAAS领域,这无疑给所有创始人敲响了警钟。

但依然有着火爆的赛道,比如新能源。此前在一家专注于硬科技行业FA工作的刘亚丽,服务过最多的项目便是半导体创业公司。最近她对投资界透露,已经跳槽至一家年初刚完成天使轮融资的储能公司。

新能源估值暴涨一如过去的半导体。以一家成立5年的固态电池企业为例,在创立初的前两年完成了几轮融资后,此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融资官宣。直到2021年,VC/PE开始排队登门,包括小米、华为在内的产业资本纷纷出手,该公司仅一年时间估值就从20亿元喊到了150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VC坦言,很多新能源创业公司刚成立没多久,产品谈不上商业落地,但估值已经翻番的喊,“如今半导体的境况会不会在日后新能源上重演?常识告诉我,会的。”任何一个风口都会经历估值暴涨到回归理性的路径,无一例外。

正如此前国中资本施安平所说,“一个明明A轮的企业,却要了B轮甚至C轮的钱,提前把生命透支,后边没人敢接了。这对于一个爬坡阶段的创业公司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没有持续的融资,企业就没有现金流,就意味着死亡。”

“创始人要能屈能伸,该下调估值就果断出手,先拿钱再说。”面对不确定性,多家投资机构老大已在内部紧急提醒被投企业。

投资界从多家头部机构获悉,他们从今年1月开始要求投后同事集中服务被投企业的融资事宜,劝说创始人能拿钱赶紧拿,不要太在意估值,赶紧多备粮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伟大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危机意识特别强。包括华为任正非,他每天思考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所以写《华为的冬天》,比尔·盖茨常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

敬畏周期,剩者为王。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红杉资本给所有被投CEO发了一封著名的信,提到一句:“Cash is important than your mother”(现金比你妈妈更重要)。2018年秋天,同样是一个艰难时期,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坦言2019年的目标是——活下去。

如今看来,依然应景。

文中出现的刘海林、黄伟、王平、刘亚丽皆为被访人化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