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6氪领读 | 我们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3384772404736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6氪领读 | 我们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

36氪领读·2022-05-09 12:07
那么,究竟什么是舒适区?

本文摘自《问题即答案》作者:[美]赫尔·葛瑞格森 著,36氪经授权发布。

同“躺平”“佛系”“内卷”一起,“舒适区”也是近几年大火的一个热词之一。

很多打工人,每天都在被各种耳提面命要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迎难而上。

“走出舒适区”和“延迟满足感”一起,成了各大公司等最喜欢用来给员工打鸡血的概念。久而久之,只要一看到这些词,大家就会条件反射的反感和抵触。

其实,不论是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崇尚的“延迟满足感”,还是各路大咖在采访、文章、视频中提到的“走出舒适区”,其概念本身都旨在帮助我们提升能力,突破思维定式,挑战极限,走上“人生巅峰”。

那么,究竟什么是舒适区?为什么不论心理学家、创新研究者,亦或企业管理专家都鼓励我们要自寻不快?它究竟有什么好处?“走出舒适区”对我们和社会有怎样的意义?

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聊聊关于舒适区的那些事儿。

v2_ef3d7d33868f454fb94ac54859c966d7_img_png

图源:unsplash.com

什么是舒适区?

首先,舒适区是英文comfort zone 的直译。对于舒适区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它细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场景。

具体如家里的一个温馨角落,你深藏其中可以不被打扰,完全放松,自主决定一切。

比如某种生活状态:家庭稳定,工作顺心,社会关系也游刃有余,总之能够顺风顺水的做想做的事儿。

但更多情况下,我们会把“舒适区”放在职场中,它可能是我们习惯的领域和岗位,也可能是我们用惯性思维、最擅长的路径或策略去处理、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甚至做起了“行活”。

其实,大多数人都深知沉溺“舒适区”的危害却仍旧难以自拔,原因是什么?

葛瑞格森在《问题即答案》中认为,从个人维度来看,我们总想避免那些让我们感到有压力的情况,是因为压力有害健康。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却让自己彻底与压力隔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躺平。

这么做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旦我们不受挑战性经历或信息的困扰,就会停止成长和学习,质疑能力也会衰退。

抖M属性?人类很擅长给自己“挖坑”…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心中有股力量一直在对抗过度的舒适感,这种抗拒有时候甚至会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它仿佛是刻在人类DNA里的一种逆反行为。

每年的1月1日(始于 1909 年),波士顿会有数百人跳入冰冷的波士顿港体验刺骨严寒。冬季的哈尔滨,也总有成群结队的冬泳爱好者挑战自我极限。

零重力实验室(Zero Gravity),人们花费数千美元,或像史蒂芬·霍金一样,每隔一段时间拿到一张免费乘坐券,体验失重飞机,宇航员在训练时称之为“呕吐航班”。

同样,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登山运动员不断挑战攀登珠穆朗玛峰,他们从这些体验中得到的不仅是吹嘘的资本,更是不适感背后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独特体验。做这些事时,他们经常会说:“这让我感觉更有活力。”

v2_6d12c3236e3541fe9a0a0aa302dab854_img_png

图源:unsplash.com

其实,冒险进入身体、认知或者心理上的不适区会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是有科学依据的。查看参与某项活动的新手和专家的大脑扫描图,你会发现新手的神经细胞非常活跃。

走出舒适区会使你更加主动地寻求信息输入:你会更善于接受,竖起耳朵,竭力发现蛛丝马迹。当你试图融入陌生环境或在陌生状况中占得先机时,你的本能会迫使你通过所有的 5 种感官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你的大脑会充满大量问题。

推特前产品负责人,现任媒体博客协作平台 Medium 的产品副总裁迈克尔·希佩伊分享过自己还是职场菜鸟时的一个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作为产品经理,深入一线和客户交谈显然让他离开了舒适区。在紧张、不安中和新奇中,他们对潜在客户进行拜访,搜集大家对自家原创产品反馈。他们敏锐地发现:由于电子表格时常会崩溃,所以投资买卖交易员的电脑显示器上,不得不贴满各种便签来记录已完成的交易。

这个非常细节的客户需求,成就了他们的第二项产品——交易订单管理系统(这对一家初创公司至关重要)。从那以后,这一经历一直指引着希佩伊关于产品创新的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置身于能够提出正确问题的境地?”

显而易见,去到令自己感到不舒适的地方,挑战自己和他人的极限,找到边界,这样才能找到盲区和机遇。

惊奇、分心和冲突:走出舒适区有什么好处?

问题解决者总是习惯于聚焦痛点,因为不适感确实可以大大激发创新力。

比如,超级高铁的想法正是埃隆·马斯克在陷入洛杉矶的交通大拥堵时想出来的:以超声速行驶的巨大风动力列车,可以把从洛杉矶到旧金山的时间缩短到 30 分钟。(虽然看上去异想天开,但他真的有能力推动这件事)

其次,进入不适区还能带来更具发散性间接回报。当紧张情绪使你的感官处于高度警惕状态时,这种状态又常常会使你更加用心、专注,更加善于提问。

这至少会产生三种伟大的效果:惊奇、分心和冲突。

1、惊奇让你置身于全新体验中

首先,发现新事物和新视角会让你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往往很有启发性。很多全球知名公司都十分注重利用这点来激活员工与客户

比如,著名时装品牌凯特·丝蓓(Kate Spade)的管理团队,就会利用各种方式防止员工感到厌倦或变得令人厌倦。它的首席营销顾问玛丽·比奇·伦纳分享过公司向客户做出的品牌承诺:“我们将启发并带领客户过上更为有趣的生活。”

为此,他们首先得把自己的生活也打造得妙趣横生。比如组织游览公园、博物馆参加烘焙课程等一系列能够激发灵感的团队活动……再比如,定期邀请各种有趣的客人参加“午餐学习会”;把周五半天工作制贯穿整年,让员工更好地吸收生机勃勃的曼哈顿给予他们的滋养……

还有创造了数以千计梦幻动画片,致力于造梦和圆梦的皮克斯公司,也赞同员工走向外部世界,获得第一手的体验。在制作《寻梦环游记》时,制作团队深入体验墨西哥乡村和城市的生活,使得作品抓住了墨西哥文化的精髓。

v2_601336307c5e436ba88e65fad5fb1591_img_png

《寻梦幻游记中》身着墨西哥传统服饰的角色,非常原汁原味(来源:电影截图)

多年来,许多创新思想者都是通过“走出去”提出他们的最佳问题和洞见。

为了获取惊奇带来的新鲜感,我们还可以走进怪异区域,比如去隐秘的城市小路、百货商店散步。去和怪人、陌生人交谈,获取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视角与观点等。

离开舒适区产生的惊奇感可能不仅与地区有关,也与和你拥有截然不同的视角和认知模式的人有关。

虽然对许多人来说,同与自己在各个层面都大为不同的人沟通、共事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但这种不适感可以促使人们提出催化性问题和有创意的洞见。

2、分心也有好处?获得“额外认知”,让人脑洞大开

打破常规常常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大家会因此分心,但这是有益的,因为注意力会从自己聚焦的问题上转移开。

从高度集中的状态中抽离会使我们转换思考模式,更容易接受那些在自己思想边缘徘徊却未被重视的问题。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我们并没有在“工作”,因此不会走上总想“解决问题”的老路。这时,新的处理方案也许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认知心理学家用“额外认知”来解释这一过程,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人们可能在洗澡时获得灵感。

创新思想者、数学家亨利·庞加莱尤其倾向于将自己伟大的问题和洞见归功于此。

v2_700b9337567045aeb4ffee0a3c00c24c_img_png

图源:unsplash.com

19 世纪 70 年代末期,想要努力证明没有任何函数与富克斯函数类似的庞加莱,在尝试了许多方法都一筹莫展。而后,因为一杯黑咖啡,他在半梦半醒中解决了问题,得到了自己第一个重要发现。

并且,这种情况对他来说并非个例。庞加莱不断发现自己的灵感似乎都是在非专注状态下诞生。有一次,他研究了另外一类问题,也毫无进展。失望的他去了海滨,在那里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 有一天我沿着悬崖峭壁散步时,”他回忆说,“灵感来了,与以往一样简短、突然且不容置疑:不定三元体的变换与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变换也是相同的。”

近日,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庞加莱富有洞察力的自我意识并非虚无缥缈之物。

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完成创新任务,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人都是那些进行了“任务转换”的人,因为在专注手头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的休息可以带来更多的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

在解读数据时,研究人员总结说:“暂时搁置任务可以减少思维定式。”

3、冲突带来的益处:拓展视角

走出舒适区的第三个好处,是你能够有机会体验意想不到的冲突。冲突会迫使你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看待事物的视角并非唯一存在的视角。

雅各布·格策尔斯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注:积极心理学家,“心流”之父)通过研究发现,创造力出现在一个人经历认知、情感或思想冲突的时候,这会迫使当事人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冲突。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汽车共享公司Zipcar的创始人罗宾·蔡斯。2000 年,正是看到了欧洲的汽车共享模式,并且意识到美国人坚信的“人人都应该拥有汽车”的想法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以及全社会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她把共享汽车的商业模式带入了美国,引发了行业变革。

这种冲突是最积极的,因为它意味着机遇。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遇到的冲突是新竞争对手的致命威胁,或者是它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当今的状况。

比如,云端解决方案在企业软件界的兴起,是推动SAP(注:思爱普,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进行战略调整的原因。SAP当时的CEO孟鼎铭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企业的未来“在云端”,但是也明白他们的企业本身没有按需销售软件的能力。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提出正确的问题来利用这个全新的机遇,于是 SAP 收购了企业服务供应商SuccessFactors 和 Ariba 两家公司。进而抓住了机遇,为公司开启了新的商业版图。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帮助我们改进、改造思维模式呢?

亚马逊的高管杰夫·维尔克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他认为,改造思维模式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对现实积极提问,也就是说,假设自己错误,寻找自己遗漏的东西。

第二种是经历某些迫使你面对前所未有的境况的严酷挑战。

可见,走出舒适区后所面临的冲突,确实能够带来影响深远的洞见,帮助我们在职场、生活中打开思维、扩大视野、赢在起跑线上。

古语有言:“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古语亦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别等了,凭什么不走舒适区呢?

v2_90bee888553c41309aaa848535f8a552_img_png

书名:《问题即答案》,作者:[美]赫尔·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赫尔·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

l 麻省理工学院领导力与创新高级讲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曾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杰夫·戴尔合著《创新者的基因》。

l 专注于领导力研究,被多家全球知名公司聘为创新、战略等方面的专业顾问,并在学术及商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l 2017年,他获得了Thinkers50的领导力奖。他会定期为阿迪达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佳士得、可口可乐、达能、探索频道等企业的高管做主题演讲。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