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从大学生到打工人 我“变”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internet.cnmo.com/ent/72806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从大学生到打工人 我“变”了

  【CNMO】十年,一个人可以安稳成长,度过他的青少年时期。但在这个时间刻度内,作为普通人,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它的十年随着一个个大小版本的变化,反映了这个时代朋友圈用户的酸甜苦辣,这是一部生活的变迁史,也是一部大众的情感史。

  4月19日是朋友圈十周年,CNMO推出“微信朋友圈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与你谈谈朋友圈的那些事儿,本文的话题为“从大学生到打工人 我‘变’了”。

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

  不知不觉,微信朋友圈都十岁了。如果不是微信官方发文为朋友圈庆生,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朋友圈居然有(hai)十(hui)年(guo)了(sheng)。

微信朋友圈十周年

  朋友圈是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推出的一个新功能,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分享文章、音乐等,并可对好友的动态进行“评论”或“点赞”,但只能查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因为这个功能,曾经我很不喜欢微信。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相同的好友才能查看评论或赞,而不是像QQ空间那样所有人都可见。那时,我很不理解微信,同时是QQ的“重度用户”;那时,我马上要到18岁,刚上大一,第一次接触微信和微信朋友圈。

从QQ转战微信

  我自认为是一个记忆力比较好的人(或者说比较敏感),对从小到大让我心绪产生波动的事情都记得比较清楚。记得2014年,我刚上大一,首次有了大把的时间和WiFi让我实现上网自由。

  虽然早在2013年底,微信的用户数量就已超过6亿,每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但当时我们班所有同学都刚脱离高中繁重的学业,在此之前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接触互联网上新鲜的事物,所以班级里绝大多数同学都是QQ重度用户,所有与班级生活相关的通知也都是在QQ群里通知的。

微信朋友圈(图源网)

  我们寝室四个女孩中有三个女孩当时都没用微信,只有一个女孩例外。她当时有微信,但不经常用。她告诉我微信现在“很火”,很多职场人都在用微信,所以可以注册一个微信,“反正以后工作都会用到”。

  虽然当时我没有立即下载微信,但是不久后我就去下载了。主要是因为我喜欢记录自己的心情,下载微信一方面是“反正以后都要用”;二是为了能随心所欲地发动态。

微信支持导入QQ好友

  我刚下载微信时,微信支持导入QQ好友的功能,但我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又跟QQ有什么两样呢?

微信朋友圈逐渐“营业”

  我不愿意将QQ的好友都导过来,所以开始一段时间,我的微信里好友都寥寥无几。那时我几乎不用微信,也不发微信朋友圈。2014年以前,我没有主动发过朋友圈,很长时间里,我都是在朋友圈打卡式地分享《开心消消乐》!

《开心消消乐》

  寒窗苦读十二年,大学的我就像刚出笼的野兽,开始尽情地冲浪。大学时间里,有些课比较无聊,加上老师还不认识你,所以偶尔会开小差——玩手机。而且,大学的课程有时候一上就是四节,微信、QQ刷得都无聊了,玩什么还成为了一个难题。

  但这可难不倒我。无意中,我发现了《开心消消乐》这款游戏,哇!那真是相见恨晚。

  但《开心消消乐》也没这么完美,因为那时它还有精力限制,一共30个精力值,一局消耗5个精力,如果你遇到的关卡比较难,每次都打不过,那么你最多只能玩6局游戏(当然不够玩了)。

现在我的《开心消消乐》界面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微信朋友圈打卡式地分享这个游戏的原因,因为分享会送精力瓶!可以说,当时的微信朋友圈对我来说,只是获得精力瓶的工具。

  终于我的行为被我室友注意到了。有一天,她对我说:“为什么你每天都在分享这个游戏?”

  现在翻看我的朋友圈,2014年11月我分享了一个《开心消消乐》通关的界面,除此之外,到2015年5月,中间我都没有发任何东西。回想起来,可能是后来我开始玩朋友圈之后把这些分享的内容都删掉了,只留下了一条作为纪念。

  不过,2015年5月之后,我就开始把朋友圈当做心情日记来发了。由于当时微信好友不多,所以分享的内容都是想发就发:比如一张自己觉得好看的自拍、觉得玩得还不错的游戏战绩、觉得校园美丽的瞬间等等。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吐槽跟学习相关的事情,什么“计算机课提前7分钟走结果被点名了(至今还历历在目)”“不想上课”“上课了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之类的。

当时的朋友圈

  当时发朋友圈也不求“回报”,只想记录自己的心情,并不在乎有没有人点赞或评论。反而,每一个点赞和评论都会成为惊喜。

  2016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7.68亿,较2015年增长35%,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长达90分钟,消息日发送总次数较去年增长67%。

2016年微信数据报告

  可能随着我对微信越来越熟悉,同时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微信,从2016年10月开始,我开始频繁地发朋友圈,频次达到了2-3天一条。当时确实是把朋友圈当做动态来发,自己有什么动态都会发到朋友圈去,也不是特别在意别人有没有给我点赞或给我评论。

  2016年、2017年到2018年刚毕业的那一年,是我频繁发朋友圈的3年,并且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也完全不存在事后看完觉得“这个人好矫情”想删圈的时刻。

从频繁营业到开始在意反馈

  2018年,我大学毕业了,因为求学的原因来到了一座新的城市,同时也开始了上班人的生活。

  来到了一座新的城市,又第一次上班,觉得新奇的事情可真多。加上可支配的时间和钱也稍微多了一点点,人就开始“躁动”,什么事情都喜欢发朋友圈。

  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随着新的身份转变,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很快多了很多还不是特别熟的朋友,有工作了几年的漂亮小姐姐、帅气小哥哥,有从小到大学业都十分优秀的同学,大家发的朋友圈都非常精致,或者很有意义,经得起反复“考究”。这时候,我开始注意自己朋友圈“形象”。

朋友圈权限

  同时,随着人生步入了新阶段,不免也会遇到让人难过的事情和各种压力,心情有时候会比较低落,就会比较少发朋友圈,也开始想到以前老板对我说的话“不要什么事情都发朋友圈,朋友圈毕竟是个社交的场所。”

  多种心理交织下,2022年,我的朋友圈除了分享出去游玩的照片就是只剩与工作相关的文章,并且把朋友圈权限改为了“仅半年可见”。

写在最后

  曾经,我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我的心情,我不喜欢把工作跟生活牵扯在一起,也不喜欢朋友圈“仅3天可见”的功能。但如今我收起了分享点滴的心情,也会把工作分享到朋友圈,并设置了“仅半年可见”的权限。这一切与旁人没有太大关系,掌控朋友圈的始终是我自己,我“变”了主要是因为我角色、心态的改变。

  我没有在朋友圈分享我的点滴,但我同样愿意分享我觉得美好的经历;我在意过他人的反馈却也同样学会了不在意;从不喜欢把工作分享到朋友圈到认识到这也是我的一部分(你认为没用的信息也许对别人有用呢);从不认同“仅3天可见”的功能到了解了每一种事物存在的合理性。2014年到2022年,我从大学生变成了打工人,生活并没有磨平我的棱角反而使我更加沉淀了,也学会了从多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

  其实,人生没有标准,“变”或“不变”都是正确答案。如果你喜欢发朋友圈那就去发,如果你不喜欢发那就不发;喜欢转什么内容就转,不想转就不转;想设置为“仅3天可见”就设置,不想设置就不设置。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人生不过三万天。那是你的朋友圈,你想怎样都可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