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你三招,看清产品使用者心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user-research/539729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做用户研究,其实本质就是研究使用者的心理。那么,怎么才能看清产品使用者的心理呢?本文作者总结了常用的三类研究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kQq6PlDJZGFgJtl489Mh.jpg

一、如何研究产品使用者

用户研究的本质是研究使用者心理,而人类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且无色无味无形状,只能通过表现出来的语言、情绪、行为来探究。

我们可以通过沟通获取语言信息,通过观察提炼用户情绪,通过测验触发用户行为。因此,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的过程,也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准则。

《基础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五大类: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实验法、个案法。

互联网界的用研通常从客观程度上将其界定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常见的方法有田野调查、用户访谈、走廊测试、可用性测试、专家测试、眼动测试、脑电测试、纸质原型测试、问卷测试等等。

实际使用中,我们会发现最常用的无非就是那几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本文根据自身产品设计与研究经验,给大家介绍最常用的三类研究方法。

二、设计师的用研三板斧

1. 用户体验走查:最敏捷地揭露问题

体验设计师须具备同理心,多数情况也是产品的用户之一。业内会有启发式评估、认知走查等表达方式,也许有参与对象、视角、环境的差异,但根据该方法的应用场景,我习惯将常用的体验走查分为两类,一个是方案设计阶段的体验评估,另一个是上线后(含灰度)的真实效果评估。

为什么二者会存在区别?设计阶段与上线环境不同,特别是c端用户流程会依赖运营活动的配置,与设计环节理想的标准化的界面内容、使用流程都会有差异,因此会区分两个环节进行走查。

首先,方案评审其实就是走查的一种形式。交互设计自查表可以规避一系列基础的、常见的问题,小组内评审可以从专业角度给出更全面的优化意见,项目组评审会结合业务目标、可行性,站在更高维度解析产品的完整体验。

交互设计自查表是设计师快速检验设计方案的便捷工具,在构建前需整理出内容框架,继而填充内容,并在项目复盘中不断新增和迭代。框架可以基于设计流程、交付物或行业理论共识(如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以下是当时我们建立的自查表1.0:

教你三招,看清产品使用者心理

再说对线上版本的效果评估,我通常称之为用户体验走查。参与人可以是单人或多人,也可以是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的每一位角色,当然最好是回避原项目团队成员,因为他们与普通用户有别,很难客观地评价产品的真实体验,设计师交叉走查和新成员项目体验是我们常用的方式。

走查的目的不是评估产品可用性,而是提出优化意见并推动解决,这个时候获得产品管理者和研发者的认可,让他们排期并配合修改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除了走查问题的严重紧急程度分级和汇总分析,还需筛选问题排期跟进,配合输出设计方案及设计规范,防范未然。

2. 可用性测试+访谈:贴近用户的深度测验

可用性测试可以用于一些新产品的创新探索,也可对成熟功能做验证评估,测试环境可以是正式环境、测试环境或可交互原型。

参与测试的用户人数一般不超过8人,Jakob Nielsen 博士的研究也表明 5 个人参加测试就能发现 85% 左右的问题。招募用户存在成本,用户接受测试的前后也可针对性地进行“攀梯术”访谈,探索用户更深层的需求或痛点。一系列测试任务结束后,再结合问卷量化产品整体的可用性和体验度。

下面介绍两套可以与可用性测试配合使用的度量问卷:

1)SUS(SystemUsabilityScale)系统可用性量表,最广泛使用的整体评估问卷。是对产品整体宏观的感知,可以快速有效区分可用和不可用系统/产品,避免在初期过早地关注细节。

教你三招,看清产品使用者心理

2)SEQ(Single Ease Question)单项难易度问卷,与ASQ情景后问卷类似,用于单条任务完成后的用户测评,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可用性测试任务的难易程度。

教你三招,看清产品使用者心理

3. 体验数据监测:科学客观的用户行为洞察

客观数据的采集方式有两种:大范围的问卷调研和系统数据埋点。

借助客服或资源位投放问卷,可大范围收集用户的反馈数据,主要有满意度评价(CSAT)、推荐意愿(NPS)、客户费力度(CES)等,可反映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体感受,在B端产品中,这些指标也会用于衡量客户忠诚度和健康度,作为客户流失风险的重要标志。

通过埋点采集的用户行为真实客观,是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数据,譬如App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页面的点击率、跳出率、操作效率、转化率等等,这些不仅可以反应大家最为关注的业务指标达成情况,也可以验证设计结果,检验可以基于假设,也可以是多方案的数据比对,从中选择最优。

有时候设计上微小的细节调整,却能有效地提升任务效率甚至业务转化。比如之前对领取弹窗上做信息的整理和优化,将含糊的百元券信息,调整为真实的无敌券样式,就将弹窗点击率提升了近7%,这种调整对于设计和开发的成本都不高,但却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弹窗下级页面的访问量,带来更多转化的可能性。

教你三招,看清产品使用者心理

三、小尾巴

用户心理活动虽不可见,但也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用研方法探究人心。

高效的用户体验走查、小范围的可用性测试、全量的用户数据监测都是较低成本的用户研究手段,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选择眼动、脑电测试等实验室方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生产更优质的产品,从而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用户。

作者:Zoey,苏宁体验设计部交互设计师。微信公众号:Zoeyux。

本文由 @Zoe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