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新职业陷入考证培训陷阱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jiemodui.com/N/13160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da5c6268c7f1a36c3f86a715aec58ca2.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市场需求大、政策红利期,月薪过万、落户补贴……一方面是极具诱惑力的福利待遇;不限专业、不设门槛,在线听课、报考即过,学费低廉、权威证书……一方面则是「唾手可得」的职业证书。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员及整理收纳师等,为何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职业品类?火热的新职业背后,又暗藏了哪些隐形陷阱?

炙手可热的新职业,进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产业变迁,一批全新职业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2019 年至今,人社部已发布新职业 4 批次共 56 个。其中,人们所熟知的就包括致力于保护绿色生态的「碳排放管理员」、与居家相关的「整理收纳师」、直播带货的「互联网营销师」、奔波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网约配送员」等等。总的来说,贴近日常生活、专业要求低、数字化相关的新职业热度较高。

「碳排放管理员」源于「双碳」目标下的行业需求,在人社部 2021 年 3 月发布的一批新职业中,这一新职业便位列其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 年底,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整理收纳师」则备受年轻人喜欢。去年 1 月,人社部发布调整变更的职业信息,明确指出在「家政服务员」职业下增设「整理收纳师」工种,这也意味着这一新职业正式被有关部门认可。「靠叠衣服月入过万」、「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魔法」……整理收纳师自带天生的「网红」属性,不少年轻人从自己整理收纳的日常中,萌发了将其当作职业的想法。

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2020 年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 5 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人才缺口近千万。加之近年来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频出,提振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大量求职者随之将目光投向了新职业领域。

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职业受到青睐,也带火了新职业教培市场。获得职业证书及资格认定成为有意进入新职业领域求职者的最大诉求,因此,面向新职业的考证培训也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对于求职者而言,参加培训就能通过考证,取得证书就拿下了进入新职业领域的敲门砖。

噱头大于实际,新职业考证背后的隐形陷阱

短期集中于新职业领域的高热度也带来了市场乱象。在市场乱象背后,噱头大于实际。

一些机构和单位以新职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虚假或夸大宣传,甚至乱收费、滥发证。这些机构通常以「速成」、「包过」、「免考」等醒目词语为噱头,吸引年轻人报名交费,在宣传广告中强调低门槛、少投入、高回报。

以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职业培训为例,在碳排放数据管理、碳市场交易等相关领域,国内高校和大专院校尚无完全对口的专业设置,与之最为接近的则是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专业,但在网络上却可以发现大量「对口」的培训宣传广告,强调职业发展前景好、考证无门槛、易通过。

事实上,碳排放管理员尚无有关部门确认的从业资格证,也暂无准入性门槛,机构只能提供证明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培训证书」。更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现有的相关培训均面向「碳排放管理师」,这与人社部公布的「碳排放管理员」有一字之差。而对于已被正式纳入列表中的职业来说,这一差别则是隔着「李逵」和「李鬼」的距离。

无论收费高低,学员并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精力来认真学习,大多数机构声称,只要缴纳了报名费用,考试也不过是走个形式,最后学员保证能够拿到证书。

1637293076158705.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自北京的小金(化名)大学毕业两年,去年曾想考取新媒体运营师证书,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后,她加上了培训机构「老师」的微信。对方在介绍业务时直言不讳:「我们直接收费,帮大家挂网课,不用考试,证书就办下来了。」当小金进一步追问网课教学内容时,对方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网课上课内容」。随后小金自嘲「那我拿到证还是什么都不懂」,「老师」直接回答「是这样的」。这样的对话让小金觉得「诚实得可怕」,她随即也暂时打消了考证的念头。

然而就是这样容易到手的证书,却在培训机构口中成为了高回报的「求职利器。」

以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为例,宣传中会重点提及《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有机构更会「信口开河」,称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在多个城市享受推荐就业、领取补贴、抵扣个税、积分落户的特殊优惠。而在报酬方面,月入上万是「基本标准」,有机构表示,有经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时薪即可达到数千元。如果自己暂时不从事这一职业,也可将证书挂靠在教育机构,定时领取挂靠费用。

但事实上,据已获得证书的学员反映,这些福利待遇基本都是「空头支票」。宣传中提到的就业、落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查无实据。

除此外,由于新职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也使得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以整理收纳师这一新职业为例。整理收纳师作为服务业岗位之一,其收入与经验积累密不可分,服务时长长、综合素质高的从业者,才能获得较高收入。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相关培训提供者为整理收纳企业,他们一方面为客户提供整理收纳服务,另一方面以经验相对丰富的员工为教师,对新人进行职业培训,再将拿到证书的部分学员吸纳为新员工。

而由于众多整理收纳企业本身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业内没有统一的服务衡量标准,服务涉及空间规划、生活审美、装修家居等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加之「教师」职业素养各有高低,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难成规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过硬的行业人才。

随着众多零基础企业入局,整理收纳服务本身的口碑评价也在下降,客户的高期待与普通的服务质量差距较大,新人花数千元上课,拿到培训证书后却很难获得服务派单。更有甚者把收益来源从客户转向学员,结束培训后没有任何就业保障及推荐措施。这一切都与求职者当初的期待相去甚远。

资格目录缩减,新职业证书含金几何

目前市场上受到追捧的新职业证书,大部分是由某些机构或单位巧立名目推出的「障眼法」,其「培训证书」的含金量难以保证。

首先,这与证书的类别密切相关。当下,我国正在推动技能人员评价制度的深度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证书制度并重。尤其,在准入类职业当中,职业资格类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重要性更高。其中,准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考试后颁发证书,严格执行考培分离,必须根据国家法律要求持证上岗,「含金量」较高。

不过,在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攻势下,上文提到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员以及整理收纳师相关的职业证书均非职业(执业)资格类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是培训证书。也就是说,这一证书并不在职业资格之列,只能证明持有者拥有相关内容的学习经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员最终拿到的证书很难被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1647579013655947.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次,人才评价权「下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证书的「权威性」。

无论是否已被列入人社部发布的正式名单,大多数新职业都暂无正式的职业资格证书。2019 年起,人社部按照国务院部署,推动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分批退出目录,由职业资格评价改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人才评价权归还社会及用人单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主体也从政府部门向行业组织和用人单位转移。

不由政府部门颁发,证书的社会「权威性」将随之降低,这在客观上也会减轻就业群体中的证书「崇拜」。事实上,2021 年 12 月发布的新版职业资格总量比 2017 年版减少 68 项,压减比例达 49%,《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大大缩短。也就是说,除了要求较为严格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大部分新兴职业在短期内将很难新增正式的职业资格证书。

破除证书“崇拜”,新职业教育如何良性发展?

对于混淆证书、虚假宣传等乱象,以及教培行业师资缺乏、教学标准不一等情况,市场亟待规范。遏制新职业培训的市场乱象,探索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努力协同。

从 2022 年 3 月起,人社部开展了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人社部还表示,在专项治理基础上,将建立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黑名单」制度,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此后,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

一方面需要规范新职业培训市场,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另一方面还需要职业教育机构的努力,专注把握用户需求,打磨好课程产品、课程服务。

在新职业教育的内容与产品服务提供端,即职教机构方面,则更加考验行业自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眼光。在线职教企业开课吧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职业教育边界更广,所容纳的课程范围更大,不同课程的开发经验很难复制,开发思路也有巨大差异。例如护师资格证课程的经验很难复用到健康管理师中,商业插画与影视剪辑类课程的课程开发思路也有巨大差异。因此这对教育机构的课程研发能力要求很高。

同时对于求职者自身而言,也需要打破「唯证书论」的盲目「崇拜」。

用人单位如何看待新职业证书?来自昆明的资深 HR 梁女士(化名)表示,对于强调准入性的工作岗位,职业(执业)资格类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招聘中确实属于必要要求,但除此之外,培训证书很难成为求职者的重大加分项。「近些年来,我们也发现很多职业证书没有统一规范的考试,基本就是交钱保过,人人都能拥有。」梁女士说到。

「证书不等同于职业能力,也不是求职中万能的『硬通货』。要达成较为满意的就业目标,求职者需要在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在专注职教领域多年的达内教育科技集团 CEO 孙滢眼中,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就业刚需,企业寻找的是能够快速上手的人才。比起追求更多证书,她建议求职者关注企业的招聘需求,针对性打造自身的就业核心胜任力,在专业能力之外,更多寻求行业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陈綦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多鲸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多鲸
芥末堆商务合作:010-5726 9867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