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四年赚9亿,59岁南京大学教授靠卖“小白鼠”收获一个IPO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0410-36823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四年赚9亿,59岁南京大学教授靠卖“小白鼠”收获一个IPO

行业黑马异军突起,最高毛利率堪比茅台。

一家靠“实验室小白鼠”的公司即将要上市了。

2022年3月22日,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药康”)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申请获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将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本次IPO计划募资8.20亿元,将用于动物模型研发及繁育基地建设等。华泰联合担任此次主承销商。

集萃药康成立于2017年底,主营业务“实验室小白鼠”的供应,价格从几十到上万元不等。其中,“斑点鼠”毛利率一度超95%。该公司于2018年承接了南京大学生物研究院的2612个小鼠品系和相关知识产权,三年内为集萃药康创超10倍收益。

成立短短5年时间,集萃药康已经拥有知识产权清晰的小鼠品系超20000个,有望在2022年底取代美国杰克逊实验室成为全球小鼠品系种类最多的资源平台。

背后资本十分亮眼。鼎晖、红杉、高瓴、摩根士丹利等都先后参与投资。

最高单价过万,毛利率达95%,四年营利超9亿

集萃药康于2017年成立,总部位于南京,专注于实验动物小鼠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目前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共建单位。

通俗地讲,该公司是一家靠卖“小白鼠”赚钱的公司,但不是普通小白鼠,而是价格不菲的“科研级小白鼠”,单只售价最高过万元。客户主要面向科研院校、医院实验室、创新药企等。

最近一年,集萃药康的小鼠销量近60万只,主要包括可用于肿瘤药效研究的免疫缺陷小鼠、人源化小鼠以及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老年痴呆等小鼠疾病模型。

其中,最贵的是“斑点鼠”平均每只售价过万,这类主要是“基因敲除小鼠”,它们身上部分或所有组织和细胞中的目标基因功能已被破坏,通过分析它们出现的异常反应,推断目标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技术壁垒较高,且部分斑点鼠系市场首创,具备稀缺性,因而定价较高。 

其次是“人源化小鼠”,2021年上半年每只价格已经逼近2000元,这类小鼠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将特定基因序列部分或全部替换为人类基因,相比普通实验小鼠,它们更加贴近人类本身的生理系统。随着大分子创新药开发势头迅猛,医药市场对人源化基因小鼠需求旺盛,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仅凭这两类小鼠,就已经为公司贡献了近50% 的销售收入,销售额近亿元。而其余50% 销售收入则由百元价位的“基础品系小鼠”和“免疫缺陷小鼠”贡献,后两类小鼠,合计销量占总销量的80%-90%,主要是“低价走量”。

毛利率方面,归功于前两类“高价值”小白鼠,集萃药康主营毛利率维持在70%及以上水平,高于行业均值,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斑点鼠”接近95%的毛利率,直接拉高了公司主营毛利率的均值。2019年,集萃药康开展“斑点鼠计划”——预先构建小鼠所有蛋白编码基因敲除品系的“现货”资源库,将研发完成的标准化的小鼠品系以活体保种或冷冻遗传物质形式保存,缩短模型从构建到应用的研发时间,将原本4-7个月的定制交付周期最多缩短到7天,降低后续饲养繁育成本,故毛利率较高。

研发方面,从2019年起,“斑点鼠计划”为公司研发费用投入重点。截止2021年6月30日,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6,000万元,占同期研发费用总额50%以上,并实现涵盖肿瘤、代谢、免疫、发育、DNA 及蛋白修饰等超20,000 种小鼠模型,品系资源数量稳居世界前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现货”小鼠的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总研发费用分别为1,051.59万元、3,030.50万元、4,821.64万元以及2,366.32万元,合计1.13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0%-20%,略高于行业水平。 

营利方面,营收和利润实现双增。2018-2021 年,集萃药康实现营业收入5,329.06万元、1.93亿元、2.62亿元以及3.9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02.27万元、3,474.42万元、7,643.35万元以及1.25亿元。 

客户方面,公司累计客户数量已超过1000家,涵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和三甲医院,以及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药明康德、中美冠科、Champions Oncology、Novartis、Charles River 等国内外知名创新药企和CRO 研发企业。

公司客户结构较为分散,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由2018年的32% 降至2020年的19%。其中,中山大学在2018-2020年均位列公司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10.4%、6.9%及4.5%;南京大学在2019、2020年均位列公司前三大客户;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在2018、2020年分列公司第二、四大客户。

鼎晖红杉高瓴等豪华资本,投了一群南京大学教授

行业黑马异军突起,自然吸引了一众豪华资本。鼎晖、红杉、高瓴、摩根士丹利等都参与了投资。上市前,集萃药康公开宣布两轮融资。

2019年,公司完成了1.6亿元A轮融资,由鼎晖投资和国药控股共同投资,两家机构分别出资8000万元,持股比例分别为6.9%,对应公司整体估值约11.6亿元。

2020年9 月,公司完成超4亿元B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红杉、云锋、摩根士丹利、泰福资本等共同参与投资,估值约34亿元。

而此次IPO计划募集8.2亿元,占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0%,也意味着发行市值将达到82亿以上,较B轮估值,翻了近2倍。

图片

(来源:招股书)

股权结构显示,IPO前,创始人高翔通过控股南京老岩以及南京溪岩、南京谷岩、南京星岩间接合计持有公司38%的股份,合计控制公司57%的股份表决权,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其他股东中,青岛国药持股9.7%,杭州鼎晖持股6.3%,分列第二、三大股东,高瓴实控的珠海荀恒,持股3.5%,为第六大股东。杭州长潘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杭州摩根士丹利长涛的实控人为Morgan Stanley Pacific Limited,就是大家俗称的大摩,持股1.5%。实控人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的红杉安辰,持股1.3%。

这家成立不到五年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被国内外知名创新药企和明星资本“追捧”,多少与创始人高翔雄厚的科研背景有关系。

1994-1997年,从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博士毕业的高翔,先后在美国罗氏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以及全球最大的小鼠资源中心The Jackson Laboratory(美国杰克逊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7-2000年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研究助理。

2000年3 月回国至今,担任南京大学教授,期间参与组建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和生物研究院,曾担任所长、院长;牵头建立十五攻关重点项目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并担任主任至今。

之后,为加快小鼠模型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高翔在2017年12月成立了集萃药康,并任董事长。

2018年,南京大学生物研究院关停,集萃药康承接南京大学生物研究院的员工、设备资产、客户资源,以及2612个小鼠品系和相关知识产权。

因此,二者在人员、资产等方面有一定历史传承关系。人员方面,公司总经理赵静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任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董秘李钟玉毕业于南京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曾任生物研究院副院长;独立董事余波毕业于南京大学;独董肖斌卿毕业于南京大学,至今担任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等。资产方面,南京大学生物研究院将其自身拥有的2612个小鼠品系及相关知识产权于2019年2月转让至集萃药康,交易价1673.65万元。这项资产成了集萃药康的核心资产,报告期内累计实现1.82亿元的销售收入,让集萃药康3年创超10倍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感谢和回馈南京大学和生物研究院”集萃药康公司创始人高翔与生物研究院及南京大学签署了关于追加“小鼠品系及相关知识产权”的协议及补充协议。

在协议中,高翔称将对“2612个小鼠品系及相关知识产权”的支付价格提高到7000万元。具体为在集萃药康公司前期完成1673.65万元对价的基础上,高翔个人再额外分期支付5326.35万元。截至2021年4月,高翔个人已经向生物研究院支付了1011万元。

此外,高翔还表示将“个人自愿分期支付捐赠现金及股份收益权”合计不少于3500万元。其中,2026年12月31日前一次性向南京大学支付1000万元,剩余部分将在集萃药康上市后满三年后的第一年内支付,主要为高翔持有的集萃药康原始股的2%股份收益,不少于2500万元。

如此算下来,集萃药康公司创始人高翔个人将对南京大学追加支付近9000万元权益(5326.35万元+不少于3500万元)。

对此,集萃药康表示,上述款项为“高翔创业成功后个人自愿提高支付金额及捐赠现金和股份收益权”,相关事项“与公司权利义务无关”。

实验动物需求火热,国内三巨头冲刺上市

近年创新药研发硝烟四起,拉动了上游实验动物模型的需求。

通常,新药的研发阶段分为药物发现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模式动物是验证临床前候选药药效和安全性的 “必要条件”,是新药走向临床的 “关键命门”。由于药物研发临床阶段投入巨大,为了能够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药物发现阶段和临床前阶段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动物模型身上完成。 

其中,小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因为其基因组与人类高度同源,生理生化及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和人类基本一致,同时具有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等特点。

中国动物模型市场相对处于发展早期。啮齿类实验动物作为实验动物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大类,而小鼠模型在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中占比85% 。2019 年小鼠模型市场规模为28 亿元,预计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4.4%, 预计2030 年,国内实验小鼠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36 亿元。

集萃药康所处细分赛道规模不大,国内外涉及动物模型的相关公司也不多。 

相比国内,国外公司起步较早,在行业中常年垄断。全球知名的小鼠模型“现货”供应商有:The Jackson Laboratory(美国杰克逊实验室),是美国一家非营利独立研究机构,拥有全球最大的小鼠资源中心;Charles River,是全球最大的动物模型供应商之一等。

近年来,国内企业发展迅猛,创新技术不断突破,原本由国外企业垄断的是市场格局,也逐渐被打破。“国内模式动物的三巨头”南模生物、集萃药康、百奥赛图都不约而同的在2021年筹备上市。其中,南模生物已于2021年 12 月成功登陆科创板;集萃药康紧随其后,已经在科创板注册生效;百奥赛图稍稍落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两次失效后,又于2022 年 3 月 4 日第三次递交上市申请。

除了三巨头以外,Charles River的中国子公司维通利华也不容小觑。

以2019年的成品小鼠销售领域为例,根据Frost & Sullivan 统计,维通利华收入规模为2.2 亿元,市占率为13.7%,居于首位;而集萃药康收入规模在9,527 万元,市占率为 6%,居于第二。第三、四名紧随其后,与集萃药康差距很小,市占率分别为5.5% 和 5.1%。

为巩固行业地位,集萃药康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据悉,集萃药康正在扩展欧美基地,全资美国分公司已完成注册并开始运营。凭借动物资源优势以及自主研发能力,集萃药康也会把自有的小鼠品系License-out 给国外模式动物公司,其已经和国外知名的模式动物服务商Charles River 达成了合作。(文/张俊雯 编辑/曹玮钰 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刘李浩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