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国民零食、添加小众原料......品牌如何乘上零食化养生东风?
source link: http://tech.ikanchai.com/article/20220314/469734.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改造国民零食、添加小众原料......品牌如何乘上零食化养生东风?
“所有女生们,(这款)福建建宁的有机银耳,是采用现代科技的本草培育基地养成的,不用洗不用泡,2g就可以煮一碗银耳羹。”这是李佳琦在3月7日零食节直播时对一款本草有机银耳的介绍,当天还上架了黑芝麻丸、红参石榴饮、杏皮茶等各种形态的营养品,其主打卖点集中于方便即食、配方简单、原料天然有机、营养价值高。
以此为缩影,消费者眼中的养生品越来越多元,既包括以零食化新面孔出现的传统营养品,也包括各种形态的功能性零食,甚至轻食、代餐也被纳入“轻养生”范围。
变化背后是消费者新的养生诉求。以年轻女性为主体,养生大军们注重健康与营养,又不喜欢需要炖煮或有吃药感的传统营养品。他们更希望在日常饮食中进补,要求养生食品像零食一样方便、美味。
“鱼与熊掌可兼得”的零食化养生,正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谁能拒绝一边享受吃零食的快乐,一边“悄悄变美,惊艳所有人”呢?
哪些品牌乘上了“零食化”养生的东风?
曾经的养生品市场,并没有这般受追捧。传统养生食品主要受众为需要强健骨骼、抵抗衰老的中老年群体,或有特定营养需求的人群。西式保健品以胶囊、片剂为主,中式滋补膳食则将阿胶、冬虫夏草之类的天然食材加工为汤剂、糕点,颜值、味道通常没有那么亮眼。
这并不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但越来越多人受失眠、脱发、健忘等症状困扰,新冠疫情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新一代养生大军崛起,他们注重日常饮食调理,以提高免疫力、预防各种早龄化疾病,或通过食补实现瘦身、美容,需求精细而复杂。
“零食化”养生方式随之走红。据CBNData《2022天猫国际消费趋势前瞻》报告,小红书上“零食化”养生的讨论度、天猫国际“零食化”保健品的销售规模均增长可观。
迎合这股东风,各类型玩家纷纷入局。为顺应新消费趋势,传统保健品、药品企业在产品形态、功能上做出改良,向“零食化”迈进。据商务部,2022年春节期间黑芝麻丸销售同比增长105.9%;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果冻、软糖等新兴形态保健品销售额快速扩大。功能食品领域,新消费品牌频获资本青睐,其推出的功能性零食、综合营养餐包受到年轻人喜爱,增长趋势不可小觑。即使是原本面向B端的供应链企业、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台,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C端消费品。
传统保健品、药品企业因势而变
传统保健品、药品企业的目标人群、消费场景都相对狭窄。企业为吸引年轻人、女性等新受众,进入他们的日常饮食场景,自然不会错过“零食化”养生的红利。
一方面是汤臣倍健、Swisse等膳食营养补充剂企业,以及东阿阿胶、好想你等中式滋补品企业,纷纷改进产品形态,或推出细分场景下的产品,如便携的黑芝麻丸,将偏药感的片剂、胶囊做成具有零食口感的软糖、果冻。这些企业优势在于长期积累的品牌认知度、供应链与研发实力,有利于降低新品启动难度、保证上新速度。
另一方面是同仁堂、江中药业等药企推出子产品线,向“药+食”双线布局转变,例如同仁堂先后开设“彦悦山”、“制茶司”茶饮店,将草本原料与奶茶、咖啡、气泡水结合,营造创意感。药企的优势在于专业背景带来的背书,但同时需要克服消费者将其与“药”强绑定的限制,成立年轻化子品牌、布局新业态是解决方式之一。
同仁堂与摩提工房联合创立的“彦悦山”菜单及门店,来源:大众点评
新消费品牌借势起跑
年轻人的养生热也为新消费品牌带来入局机会。2021年,围绕轻养生理念,食品饮料赛道内发生多起新品牌融资事件。
据CBNData观察,新品牌多主打功能性、轻补给等新养生概念,或聚焦特定人群与场景提供差异化产品,希望以精准定位引起共鸣,如面向女性的养颜、瘦身、控油等不同诉求,办公室、健身、熬夜等不同场景。当功能食饮赛道越发拥挤,品牌选择细分角度切入,是能够快速“立住脚”的方式之一。
同时,看似小众的东方滋补、草本养生仍存在一定机会点,新品牌将传统中式养生年轻化,碰撞出即食花胶、草本软糖等新灵感。
带着各种概念密集入局、主推明星产品打出品牌认知后,新品牌终究要回归“养生”核心,将功效置于首位。以即食花胶为例,品牌需要在花胶品质、营养价值留存、去腥等环节,各自给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并优化口味、食用便捷度,体现与同类型产品的差异点。
供应链企业、健康管理平台入局C端市场
第三类玩家为入局C端消费品、寻找新增长曲线的供应链、平台型企业。前者如华熙生物、福瑞达,其优势在于对上游原料成分的把握,在透明质酸钠被批准为食品原料后,先后推出食品子品牌。后者如咕咚、薄荷健康,依靠流量优势,试图全线布局运动监测、智能硬件、专业内容、健康食品,覆盖更多健康需求。其推出的产品以轻食、代餐为主,看似与传统“养生”关联度较弱,但对年轻人来说,低糖低脂、无负担的饮食本身也是“轻养生”理念的一种体现。
“零食化”养生产品的新故事:原料品质、功效成分、加工工艺
“百花齐放”的品牌带来了“异彩纷呈”的产品。品牌们围绕新一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健康问题及饮食结构,融合中医食补理论、现代营养学观点,在食材选取、营养元素添加、加工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试图讲述出“新故事”。
产品形态国民化
如果从普通消费者最直接的感知看,明显变化在于,品牌多围绕果冻、糖果等国民零食进行“养生化”改造。这些零食具有广泛受众,但由于偏离健康概念,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品牌将其作为切入点,减少进入成本,降低消费者的食用门槛。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软糖、果冻保健品均迎来不断增长。
图片来源:魔镜市场情报
食材高端、小众
从专业消费者视角出发,阅读原料表、追溯食材与成分是关键决策因素。为吸引爱尝新、注重体验的消费者,品牌纷纷在食材品质上发力,例如在产品中添加可改善口味的高端水果,借助人参、鱼子酱等高端食补品吸引注重生活品质的人群,制造新的传播点。
此外,出于错位竞争目的,小众原料进入品牌选择范围。如前文所述,部分新品牌避开大热的功能零食,立足中国传统草本养生理念,推出草本软糖、气泡水等。但由于中草药的特殊性,品牌需要在成分提取、口味改善上花费更多功夫,以适配消费者喜好。
2019年,中国“药食同源”研究就曾指出,“药食同源”产品产值达3000亿元,年增长率为14%。2021年11月,卫健委界定了食药物质范围,以往划分在OTC药品里的原材料,也可以用于“药食同源”,东方草本理念与功能食品的结合热潮还将延续。
定向添加功效成分
天然原料保证了零食普适的营养价值,功能性成分则针对压力、失眠、肠道脆弱等具体问题,进一步提高功效。2021年,透明质酸钠被批准应用于食品,迎来大幅增长。神经酸、GABA等成分由于切中健忘、失眠问题,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也表现突出。
但目前来看,功能成分的供应权掌握在上游生产商手中,鲜少有品牌拥有独立研发能力。同时,无论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胶原蛋白,还是被质疑为“智商税”的玻尿酸、白芸豆提取物,添加这些成分的食品想要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并作为日常选择,仍需要整个产业链付出更多验证、普及成本。
特定加工工艺
采用天然原料与功效成分的基础上,“零食化”的养生产品还需要最大化保留食材营养、提高吸收度、保证食用便捷,这对加工工艺提出较高要求。不同原料适用的加工方法存在区别,冻干、锁鲜、鲜果类普遍采用冻干、锁鲜、热风干技术保留原始风味;添加功能性成分时则需要采用酶解、压片、离心分离作用于分子层面,实现提高纯度、保留活性等目的。对于上文提到的草本零食,还需要借助定向纯化提取植物分子、细胞破壁技术,充分利用草本元素。
围绕不同细分概念,健康养生零食的新故事越来越丰富。3月1日,卫健委相关部门发布“三新食品”公告,包括关山樱花(抗糖化)和吡咯并喹啉醌二钠盐(用于脑健康、能量补充、口服美容等)两种新食品原料。国外流行的功能原料南非醉茄、接骨木莓也逐渐被国内市场认知。不确定性在于,国内相关规定尚不完善,其是否适合中国人体质、能否被消费者接受有待验证。
初尝红利后,品牌如何围绕种草、私域留住消费者?
虽然养生观念已经刻进当代人的DNA,不少品牌初尝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零食式养生仍存在于认知层面,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不乏佛系、季节性养生者。品牌面临着打开市场之后,如何持续吸引消费者的问题。
一种思路是跟随消费者不同时期、场景下的关注点,围绕生活方式进行种草,例如春季舒敏、夏季祛湿、秋冬滋补。当养生零食被赋予原料、成分、工艺等元素,产品已自带内容属性。但与护肤品不同,一款护肤品是否有功效,很容易通过皮肤状态来判断,但养生食品的效果如何、对人体内在状态的影响,更多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尝试阶段的体验与感受,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该产品到底是“智商税”还是“真宝藏”的认定。从这个角度出发,“零食化”养生产品相比功效护肤品更需要专业背书。品牌背景、科研实力、生产流程是否透明,都是消费者的判断标准。同时,相比价格优惠,品牌还需要在直播间内做好产品功效科普与预期等内容向输出。
随着90后、00后占据养生市场主体,品牌在专业内容之外,围绕“零食化”打造好玩、创意的形象,是开拓年轻市场的关键。例如,东阿阿胶曾先后联合太平洋咖啡、椿风茶饮推出“咖啡如此多胶”、“正当红”系列饮品,将养生属性与年轻人的“快乐水”结合,引发社交分享,类似的还有同仁堂的线下养生饮品店。功能性食品品牌BUFFX则基于“BUFF”的品牌名,与电竞IP合作,触达与目标客群高度重合的电竞圈层。
刷出“存在感”之后,品牌如何持续绑定消费者的购买力?在国外相对成熟的保健食品市场,品牌主要通过DTC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及解决方案,并实行订阅制,Care of、Ritual等企业均通过此模式,建立起忠实用户群体。在国内市场,也有企业做出了初步尝试,LemonBox以数字化形式为用户提供私人营养解决方案,用户完成问卷即可得到AI营养师建议及按月定制的每日营养补充包。但在主流趋势上,国内品牌尚处于强化品牌认知、培养消费者日常养生意识的阶段,依赖于零散消费。未来,私域运营、订阅制或是品牌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
LemonBox问卷及产品定制页面,来源:LemonBox小程序
以爱美、注重健康的年轻女性为主体,养生潮带动了零食化养生市场的崛起。放眼更广泛的消费者,“养生”到底是真理还是伪命题,仍存在诸多争议。国内对所谓养生零食、功能食品并没有明确定义,各种功效成分仅限于“可以”作为食品原料,其具体功能有待验证。密集入局的品牌也并未建立起壁垒,有些“成立即巅峰”,难以复制爆品方法论。一个证明是,据天眼查数据,国内经营范围包含“保健食品”的超130万家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不足20000家。
但从消费端看,在健康饮食中调理机体、愉悦身心,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零食化”养生的风还将吹向何处,行业如何走向成熟,都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也意味着,还存在更多深层机会。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