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尝试一下, 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diqigan.cn/posts/arts-first-phase-summary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发表于

2019-12-21 更新于 2019-12-24 分类于 life

阅读次数: 45 Valine: 本文字数: 4.1k 阅读时长 ≈ 4 分钟

打卡这么简单的事,真的能影响到我?

ARTS 起源于 陈皓 老师的 左耳听风 课程,我们在其基础上做了一丢丢改造,感谢 陈皓 老师.

两个月前,我的朋友 大蕉 发起了一个为期 8 周的 ARTS 打卡活动:

每周打卡,自行创建一个博客地址。

打卡要求:
8 人 8 周为一个小组。入群门槛 188,8 周完成全额退款,若全员完成,大蕉发 188 红包。

一周没打卡,请发 10 * 当前人数红包一个。
两周没打卡,请退群。

打卡条件:
大家自发每周完成一个 ARTS:
(也就是 Algorithm、Review、Tip、Share 简称 ARTS)

(高级打卡组)
1. 每周至少做一个 leetcode 的算法题
2. 阅读并点评至少一篇英文技术文章
3. 学习至少一个技术技巧(编程或其他)
4. 编写一篇有观点和思考的技术文章(500 字以内)

(初级打卡组)
1. 每周至少做一个 leetcode 的算法题或者小玩具代码
2. 阅读至少一篇英文技术文章
4. 编写一篇文章(500 字以内)

入群流程:
转账即报名,请描述自己想进入初级还是高级组

承诺:
我不承诺你一定能坚持下去,但我承诺你坚持下去肯定会看见不一样的自己

乍一看,似乎很简单,也似乎很难.

一咬牙,我加入了这个计划.

真正动手做起来,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

没错,我们都学习了将近 20 年英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英语用起来。这或许也是导致我英语水平很烂的原因吧 (当然,不努力学习也是一部分).

刚决定加入打卡小组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 Review 了,毕竟我大学连英语六级都没考过,甚至说高中之后就没再好好学过英语,我真的可以阅读英语原文吗?

没错,打卡不要求主题,Review 和 Share 内容自己选择.

但这又引发了其他问题,高质量主题不好获取,低质量主题懒得分享.

刚开始打卡的时候,主题的选择也曾是一大难题.

工作难免加班,学习逃不过作业。时间安排,如何权衡?

但是,所有队友都完成了第一期打卡,7/8 的队友选择了继续参加第二期打卡.

我们发现,很多难题,都只是你以为它很难而已. 真正动手做了,会发现它也不过如此.

曾经担心自己英语水平不够,但是真静下心来阅读英文原文的时候,才会发现阅读并不需要很高的英文水准;

曾经担心自己找不到值得分享的主题,但是只要保持开放求索的心态,生活中值得分享的东西太多了;

曾经担心自己时间上面会冲突,那大概是你没有安排过自己的时间。花一点点时间规划,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Algorithm:

算法一直是计算机方向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不精通似乎也能完成工作。于是被无期限拖延,只是存活在我的心中,除了偶尔产生一点愧疚感,别无他用.

打卡小组给了我一种强制的约束,而且约束的方向刚好是我自己需要且愿意去做的东西. Perfect!

虽然到现在写的算法题也还是很少,但至少我在行动了,而且出于惯性,这个行动还会持续很久.

Review:

在以前,看到大篇英语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六级都没过,我怎么可能看得懂?果然还是右上角小红叉比较懂我.

但是真正静下心去做的时候,我突然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可以!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着实意义非凡,再次看到英语原文,我心中的恐惧消失了,甚至于现在我开始试着去看一些国外技术框架的官方文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能够与世界交流,哪怕只是接收,也绝对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成长.

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Tips:

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小技巧。虽然不能左右最终的结果,但是往往能让你在做的事情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说,我们的主业是反应剂,那么 Tips 就是催化剂.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用心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会增加许多乐趣.

比如我发现以前只是知道名字的 Java Lambda 原来这么好用,原来只是听说过的番茄钟真的能提高专注力,Chrome 中有着许多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插件,IDEA 中有着大量帮助你更好地编程的插件,甚至说我们常用的手机微信都隐藏了很多小小的惊喜.

世界是多彩的,你想要的,他全都有.

Share:

人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在自己的领域保持足够专业,在认知层面保持足够宽广.

世界是多元的,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它会给你多元的碰撞和无限的可能.

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世界的馈赠,迎接你的会是全新的成长.

(当然,这要约束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

免费的有时候也是最贵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免费的东西,免费的学习资料,免费的打卡小组等等。但是很多时候免费的东西恰巧是最贵的.

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公众号分享多达几个 T 的学习资料,我也曾热衷于领取这类资料。好像拿到手了就等于我学会了,但是数量多意味着品质参差不齐,拿来筛选资料的时间足够你学会一门新技术了。这种损失,很贵!

如果不是自制力足够,免费的打卡小组有更大概率让你半途而废。而这一次半途而废,也很有可能在你心中留下 “我坚持不下来” 的烙印。这种损失,也很贵!

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很多困难只是我们看起来很难而已,尝试一下,你会发现它不过如此.

科学的方法,成功的捷径

诚然,靠着良好的自制力和执行力,我们终将走向成功。但是如果有科学的方法支撑,我们可以走得更快更稳.

比如番茄钟,比如任务拆解,比如时间梳理,比如 5 Whys, 比如我还尚未学习的很多理论.

生命中的贵人

生命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贵人,且行且珍惜.

先模仿,再超越

如果你暂时没有目标,不妨先模仿一个你仰慕的人。走着走着,前路自会清晰.

  • Review 的主题,大可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技术的官方文档。跟着文档走一遍,既练习了英语,又了解了新技术,何乐而不为?
  • Share 的主题选择大部分取决于自己了解到的新的观点和思考,中文独立博客列表 收集了国内大部分中文博客,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持续关注。当然,我希望你关注的范围不止是中文.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那么请树立一个目标并立刻行动起来。立刻!!!

有些东西,认知理解到了,但是行动没追上,也是等于 0.

附录 - 成员总结

小柒

个人希望继续

打卡对我的影响不止是打卡本身,更多的是自律,持续学习,以及正向反馈,甚至还顺带改变了我的拖延症,总之对我个人来讲好处很多.

至于过程,一开始觉得还真挺难.
从大学开始就知道算法的重要性,但是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真正开始着手学习算法,ARTS 中我选的都是简单题,但至少有了一个开端,以及坚持下去的信念.
高中以后真没好好学过英语了,做 Review 之前我以为我看不懂英文文档,但是真正做了之后发现其实我可以。做 和 不做的差别就在于此,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人嘛,最理想的境界是一专多能。如果说 Share 做得是多能,Tip 可能就是对应一专了。虽然是一些小的技术点,但是它们能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一个点.
人无法理解认知以外的事情,所以我也一直在努力提升认知. Share 刚好与这件事情契合,开拓视野,提升认知,分享观点,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正向循环,会促使我们持续进步.

不足,现阶段多数人的 ARTS 主题是互不相关的,所以 Tip 和 Share 的东西暂时不能很好地对小组中其他人提供帮助,所以我们现阶段的交流是缺失的。我的一个想法是如果有后续,要不要考虑按照方向分组,这样大家能交流的话题也会更多一点.

之前我的学习是没有规划的,觉得自己需要学某个知识点,然后可能拖了几个月都没有行动.
ARTS 改变了这种状况,我现在会强制自己在周一完成 A, 周三完成 R, 周五完成 S, 偶尔可能会超时,但是自我感觉还是比以前好很多的.

过去一年我都是处于一种认知大于行动的状态,然后无论是生活还是技能还是心态都没有任何好转.
最近两个月是行动追赶认知的过程,好多 0 突然变成了 1, 感觉整个世界都好起来了.

其实我也动摇过是不是要继续

有那么几天,我反思过 ARTS 这件事,当时我感觉 ARTS 对我的改变已经完成了,我是不是要把更多精力转向当下的工作,也就是拔高 “一专”.

但是后来又想了一下,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一专” 和 “多能” 并不冲突。毕竟,每天还是会有大把的时间被我浪费掉了。想做的事情,就从这里找时间吧.

拆解!
把 ARTS 拆开,每个部分定一个 DDL, 其实还是很容易的.

微光

对我来说,就是可以看到自己一段时间内都做了什么学习;之前也有记笔记,但比较零散。ARTS 就感觉比较好,可以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回顾看看在 A 干了什么、R 干了什么… 更好的是对 ARTS 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说一个找工作秋招的我文章中没提到的:

我其实找工作期间每天几乎就是按照 ARTS 来学习的,
Argorithm 算法题必须每天刷一道,
Review 换成了专业技能知识点背题复习
Tips 就是自己学校的项目,实习公司做的项目的深挖,总结复习
Share 就是能写博客输出就输出,要不就记录公司的面试历程,题目

总的下来,有沉淀,有积累,有收获,有目标推动

我觉得工作了是一样的,A 是你代码的逻辑能力,也可以靠刷题来提高;R 是可以看英文论文,英文文章博客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和搜索能力,英文能力;T 是你做业务的能力的提升,关键要总结;SHare 就是人生的感悟,人最重要的就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的幸福

如此,ARTS 就不仅仅是 ARTS 了

而是生活工作的艺术

小傻孩

想继续 强化主动学习意识,有针对性学习 只是彼此之间领域不同交集很少,无法互相交流

forip

毕竟就个人而言,我习惯性缺乏动力,而一件半强迫性的事对自身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而且写 ARTS 的过程也是自己进步的过程,无论是否偷懒,还是认真达标甚至超标,我下笔了就代表我整理了甚至学习了,而一个小组的小范围不会像百人大群那样无所谓,看着他人的完成也会对自己有一部分的激励效果。

当然有时这件事也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困扰,毕竟懒癌晚期,有时工作日的整理不到位就导致周日上午的压力剧增(ps 由于周日的早起导致了提前习惯了搬公司的早起。。。某种意义上这是件好事)

不过就交流而言的群里交流是比较少,可能连有人连对方的 arts 都没有读完(我自己 = =)。我是希望能定期能从别人的文章中拿到一个 review、share 或者 tip 进行集中的讨论。

大蕉

很多人都是眼睛学会了

脑子和手没学会

健行

其实感慨颇多,我最主要的是在与拖延症作斗争,然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以为自己看了就会,真正写起来,脑子就短路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