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对话悠跑科技李鹏:滑板底盘会“颠覆”电动车制造? | 创新者Innovator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awtmt.com/articles/365092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对话悠跑科技李鹏:滑板底盘会“颠覆”电动车制造? | 创新者Innovator

潘涛 发表于 2022年01月28日 01:49
摘要:在造车新势力纷纷把目光瞄准用户的时候,有玩家把未来押注于车企。打造通用基础硬件,帮助车企造车,这样的路径是否可行?

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华尔街见闻APP。

作者|潘涛 编辑|罗丽娟

“我们的商业边界是不做C端品牌。”悠跑科技创始人、CEO李鹏告诉全天候科技。

2021年到2022年是电动车的大年,一边是“蔚小理”冲击年度交付10万辆,另一边新玩家不断高调亮相。去年,从年头到年尾,新挤入的重磅玩家不少,前有百度、小米,后有李一男创立的自游家等。

其中他们大多数和“蔚小理”一样,做的是TO C 的生意。相比之下,悠跑科技的定位显得有几分特别,直接切入TO B,称要帮助车企造车。

即便同样是“自己不造车”,它的模式和华为也有明显不同。悠跑提供的是基于滑板底盘的硬件能力,而非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化能力。

悠跑科技成立于2021年初,据企查查,截至目前其一共完成了3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机构包括经纬中国、真格基金以及博世旗下的博原资本等机构。

在汽车界摸爬滚打多年,在创立悠跑科技之前,李鹏最近的一段履历是在长城汽车负责高端品牌SL(沙龙智行)项目。此外,他还有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背景。

李鹏将新一轮的造车浪潮称之为“场景造车”,是新造车的2.0时代。

他认为,在新造车2.0时代,用户们看中的价值已经发生偏移。这种变化就像从手机功能机切换到智能机,产品的“聪明”程度、硬件上的软实力,将被越来越看重。

伴随着新玩家的陆续涌入,未来的电动车赛道还将更加拥挤。在这样的背景下,悠跑试图通过打造一种造车的基础设施,来帮助车企更聚焦定义和发掘自己的用户价值,从而着重于智能时代那些真正能带来差异化的价值上。

今年1月,悠跑发布了自己的两大产品,一个“UP超级底盘”和三款“UP SPACE超级舱体”。这两大产品瞄准的正是造车的时间成本以及较高的技术门槛等痛点。悠跑科技介绍,运用UP超级底盘研发一台全新车型,周期可有效缩短6-12个月。

但现实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UP超级底盘推出市场面临的情况和电动车在普及阶段的情况类似——渗透率不高、用户教育还不够。这不仅涉及行业利益规则的重写,对技术、产业链的变革,甚至可能对行业造车逻辑带来颠覆,而观念的扭转并非易事。

“你在楼上面还没有跳下去之前,一切皆有可能,但什么也不会发生。”李鹏将创业初期的心路历程比喻为“跳楼”,是一种既刺激又恐惧的体验。

对于眼下的悠跑来说,如果说天秤的一端是等待开拓的市场,另一端则是质量同等的行业变革阻力。

悠跑能跑多远?

以下为全天候科技与李鹏的对话内容,经整理:

“创业就像跳楼”

Q:2021年,新能源汽车迎来第二轮爆发,很多新玩家选择在这一年开始造车,包括悠跑科技。你觉得这一轮新造车潮和上一轮有什么不同?

李鹏:我们自己总结为新造车的1.0和2.0。

上一轮造车新势力最主要还是要推动新能源化,让汽车行业从燃油时代进入到新能源时代,所以他们更加关注单个车型的打造。他们中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自己以前的行业,基于曾经的成功进入到汽车行业,但在汽车行业他们其实是从0开始的。

新一轮的造车,我们把它称之为“场景造车”。新一轮中的很多玩家,以前自己所在的公司或者是自己从事的工作,它天然的延伸就是汽车,它并不是把原来的事情放下去造车,而是把车变成已有业务的一部分。

我们觉得这个是一个明显的差别,所以我们把场景造车时代,称之为新造车2.0时代。

64154e24-4a24-4e41-a3c6-8c4b737250fc.jpg

李鹏 来源:悠跑科技

Q:悠跑目前的定位准确来说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了帮助车企造车的路线,而不是自己造车?

李鹏:我们的商业边界是不做C端品牌。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定位,是因为我们整个团队其实一直在汽车行业里,所以我们觉得今天的中国,并不缺一家或者说不缺更多智能电动车公司,而是希望能够把我们行业的底层能力提供给大家。

因为车的底层能力真的非常重要,它代表了整车非常高比例的成本,代表了整车的安全属性,是非常耗时耗力的。

未来汽车的差异化其实会更多体现在座舱、自动驾驶、智能化、个性化,这些消费者更加期待的价值上。

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让整个行业不同的人不停地去造轮子,不如说我们基于滑板这样一个形式,给大家提供一个足够好的,又足够有竞争力的底盘基座。然后让更多的车企,可以聚焦去做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整车上去。

Q:是否可以给我们分享下,创业前期创始团队的组成和项目筹备的关键经历?

李鹏:如果让我现在去描述出某一个画面,说那个画面特别有意思,特别对我们的整个创业过程很重要,我觉得挺难的,我倒愿意把整个过程来打一个比方。

在悠跑的创立前后有这样一个感受:我觉得创业就像跳楼。一切的转化点在于你真的把自己all in进去,你在楼上面还没有跳下去之前,一切皆有可能,但什么也不会发生。

那一刻之后,看上去好像一切都没有可能了,因为你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套,挖了这样一个大坑。然后不仅仅是自己,你还把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创业的伙伴以及创业伙伴的家人,把自己的员工以及他们的家庭,全部都计算到这一个坑里去了。

但随着你的积累,随着你跟大家讲清楚,你自己是在这样做,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情会让它有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个意思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在创业的过程当中,你很难分清楚自己是在跌落还是在飞翔。飞翔,你有可能飞得越来越高,跌落,反正你就一直往下。一个创业者最需要去避免的,就是你跌落的时间足够长,你却以为自己在飞翔。

我觉得这个也像跳楼,要不然飞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要不然就是衰落在地面上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Q:悠跑在一开始就考虑了海外市场,这是否和你过往的职业背景有关?

李鹏:有可能有,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方面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势能市场。比如你在法国,你做的红酒能让大家相信那是一个好的红酒,你在兰州做的拉面那就是特别好的,这个是势能市场。我们仔细去看,当汽车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以后,中国的汽车人需要有信心,智能电动汽车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

我们不断强调,这一代中国汽车人最大的财富不是别的,是我们这些消费者,他们给予这些产品和技术最大的容忍空间,以及品牌的溢价,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尝试。

当智能电动车时代到来的时候,由于我们手上有中国消费者这样一个最重要的财富,我们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势能市场。我觉得大家要珍惜这一点,但并不是说就只在这个市场去经营。

第二个算有一点点情怀,这一代中国汽车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在我们能够实现更领先的体验和产品定义,形成一些技术积累的时候,我们自然应该把它带到全球。

如何颠覆?

Q:悠跑将传统的汽车开发从“整车一体式”升级为“上下分体式”,这一构想最初是怎么形成的?

李鹏:滑板底盘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也就是20年以前由通用的工程师去创想,之后主要是在美国几个新势力电动汽车企业不断地迭代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和我的创始团队分别在自己原来不同的领域接触到了,我们从自己不同的领域出发,感受到这个技术会带来技术的变革,会带来体验的变革,会带来整个行业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大概是这样一个慢慢发酵的过程。

Q:悠跑对汽车研发的顶层逻辑、技术形态以及供应链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会带来哪些改变?

李鹏:作为一项技术,通过上下分体的开发,我们有可能把汽车行业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对矛盾——工业的标准化和消费品的差异化,是不是能够达成一个更好的平衡。

其次,我们一直在讲汽车厂和我们合作的模式,汽车厂是什么。汽车厂今天真正的核心价值是自己的工程能力,是自己的智能能力。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是不是为消费者去定义一个空间,去集成一套软件,去打造一个完整的体验和运营体系,这是一个更大的能力,是一个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和认可的能力。

所以我们认为,用“上下分体式”降低开发时间,但同时整个的动态性能和质量又能够很好的保证经济性和安全性,会不会是对这个行业带来的一次变革。

我们一直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变革,也是一次商业变革。

Q:运用UP超级底盘研发一台全新车型,据说周期可缩短6-12个月。具体如何实现?

李鹏:滑板底盘上下分体对时间的节约主要来自于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在开发整车的时候。造型总是追求空间的属性,追求极致的美感,但是任何一个整车平台或者架构,都存在定点对造型的限制,所以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往复校合的过程。由于滑板底盘释放了造型的空间,在上面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可以让大家完全自由的去定义,所以它节约了很多时间。

第二个是之前整车时间开发时间长,是因为要去做整车的耐久。

上下设计分开以后,很多人都觉得说你整车质心也不一样,所以导致摩擦力动态系统都不一样。它有一些差别,但我们把这么多系统集成在底盘里面,整个底盘拖着几百公斤重的电池,它其实非常重,所以他把整车的质心极低的压在这里。上面坐四五个75公斤标准的人,对整车的动态性能有影响,但不是那么大。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缩短上下车体合体以后的耐久实验。

最后,毕竟整车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工艺已经验证完成,所以我们的工装调整、工艺调整等等,在整个投产的过程当中会节约一部分时间。

74180f5c-415f-475d-85d9-2508129495e9.png

来源:悠跑科技

Q:悠跑发布了三款基于UP超级底盘打造的概念车,涵盖轿车、MPV以及SUV等主流车型。在未来和整车厂的合作中,悠跑是否也会参与整车的设计?

李鹏:作为一个B端的品牌和服务商,首先服务是我们产品必然的一部分,借用一句马云的话:“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必须是服务企业。”所以我们从来不会认为,某一个硬件是我们的产品,一定是硬件以及它上面的服务打包,最后是我们的产品。

我们两种产品形态都会有。如果我们的客户自己有非常强的整车、上车身的设计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基于滑板底盘来合作,我们的团队协助他们去完成整车的集成。

如果有一部分客户,他们原来的场景更重要,他们并不需要自己去从设计到研发到验证到制造,全产业链地去拥有这样的能力的话,我们也可以帮他把这个空间设计出来。

在手机行业,有很多ODM非常有名,他们也提供从产品的设计、验证到制造的全过程。

例如以前的手机本身功能是简单的就是拨打一个电话,大家会把设计和制造的全产业链整合视为自己的核心能力。

但是现在智能device,你对产品的定义、软件以及用户服务的能力才是最核心的,那你就愿意把这些东西交给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去做。而一旦一个企业为更多的企业服务,提供这样的平台能力,它必然更加有竞争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c537bad3-432a-4f77-a602-58cd178282d8.png

三款UP SPACE超级舱体概念车 来源:悠跑科技

Q:但是对于合作伙伴来说,如果和悠跑合作造车,大家可能采用的都是同样的一个UP超级底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否对他们在产品的差异化上带来影响,怎么平衡统一和个性的关系?

李鹏:其实我们要看这个问题,要回到智能电动车本质上来思考这个问题。

当汽车进入智能电动车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电池、电驱这些部分,其实它的主要差异来自于配置的质量,这是消费者能够体验到的价值,不是成本、安装尺寸这些所谓的差异。例如做保时捷的发动机,肯定跟别人的发动机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消费者买单的价值。

未来差异化的体验我相信主要来自于两部分。第一个是配置,例如电池里面什么材料、放多少度电、提供多少续航,对续航里程的体验是有差异的;放多少什么样的电机,自然对加速性最高时速有影响。

那么第二件事情我相信也是大家同意的,就是今后更多的差异化来自于软的东西,空间定义、产品定义是有差异的。越来越多的市场需要从一种科技公司的定位回到用户企业、回到产品公司的定位里面去。而产品公司定义自己产品的方式才是核心能力,而不是工程能力,所以配置本身是核心的差异化。

包括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以及用户运营这些软的东西,也有足够差异化空间。

所以综合来说,就是我们恰恰把电动化已经带来的标准化部件,把它形成一个完整的滑板底盘,做标准化,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然后来赋能和帮助其他人来提供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空间定义、软件开发和用户运营的集成。

“灵魂”之问

Q:传统车企在向电动车转型的过程中,因为智能化技术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外部公司,常常会面临“失去灵魂”的疑虑。悠跑怎么看待这一问题?以及在与传统车企合作时会如何应对?

李鹏:首先关于灵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我自己的理解就像德鲁克讲,任何一家公司存在的价值是创造自己的用户价值。所以我一直觉得说任何一家企业,你自己的灵魂不是自己去定义的,而是你的用户定义的,你的用户最需要的价值,才是这个企业应该去聚焦的灵魂。

如果汽车还是一个交通工具,那么做一个功能齐备,性能可以和别人对标的产品,可能就是大家的灵魂,所以你要在功能和性能上面去发力。

但是今天的客户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空间的定义,需要的是在这个空间里面,自己个性化的,甚至是智能化的体验。这部分的能力,我们才认为是行业面向未来,企业真正应该去打造的东西。

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我相信企业家会希望所有东西都自己做,并且把它做到最好,但是当你资源有限的时候,是不是该去聚焦?聚焦在自己真正的灵魂,也就是自己的用户价值上,是我们希望整个行业能够达成的一致。

我们也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给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需要一点时间让行业更多的人能够去想清楚,他们自己的灵魂是什么,聚焦在自己该创造的价值上。

我们希望行业里慢慢有一种新的认知出现,也需要行业里的从业者有勇气去做出改变,包括组织的改变、流程的改变。这些改变本身都是非常深刻,甚至有些过程会是非常痛的,所以不容易。

Q:那么,这中间大概会经历一个多长的过程?

李鹏:我们看智能手机时代,2007年iPhone 1出来,2011年左右iPhone 4出来,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大概是4年。

2011年后,中国智能手机达成从存量市场向增量市场的转化,已经到了2015、2016年,差不多也是四五年。

但手机的生命周期和汽车是有差别的。从一个概念出来到它形成标志性的事件,大概经历4-5个产品生命周期,那么从产品生命周期被确立到趋势达到峰值,完成从增量向存量的切换,又需要4-5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时间。

就看未来汽车的产品生命周期到底是两年还是三年,我们刚才用4-5个产品生命周期去乘上2或者乘上3,这是一个消费者能够通过产品迭代,慢慢养成一个较稳定的喜好,一个评价标准的时间点。

我对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判断标准,也不一定和所有的同学都一样。我觉得存量和增量固然在增长率上有差别,但它是这个标准里面的结果,而不是标准里面的原因。

增量和存量的真正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产品评价的标准本身有没有完善,有没有固化,有没有熟化。当一个消费群体对某一类产品,有了稳定的、成熟的评价体系以后,这个产品生命周期已经从增量进入到了存量。

Q:底盘和汽车的性能,包括安全性都有很大关系,悠跑之前没有量产车的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怎么打开市场,打消合作方关于安全方面的疑虑?

李鹏:虽然悠跑第一个产品还没有落地,我们没有经验,但是我们的整个团队都是做汽车出身的,甚至我个人也是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安全供应商奥托立夫工作过10年,所以我们对安全的重视意识很足。

目前我们的产品开发其实都考虑了安全性,甚至按照最高的行业标准,包括NCAP的碰撞标准来提供给我们消费者足够的安全保障。

我们相信其实滑板底盘的研发标准,当我们按照世界上最好的,包括德国的ABB的性能去对标的时候,我们将来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一个足够安全的产品。

最后只能说用产品去说话。

Q:悠跑计划在2023年实现量产,在此之前,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李鹏:太多了,千头万绪。我们产品策略已经基本确定了,如何和我们的商业伙伴一块去打造一个有价值又有势能的市场,以及满足市场的产品,要做完这件事,我们就必须有非常优秀的团队。

有了优秀的团队,他们还需要好的工具、场地和infrastructure来推进自己的工作。最后我们得有足够的财务资源,能够支持这些行为。

我个人是一个帆船的水手,在打比赛的过程当中,我曾经和中国非常好的帆船舵手去配合。我发现优秀的舵手固然会做计划,但是他们不会拘泥于计划,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有办法预知一切,从一开始就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他们有很强的策略能力,同时他们又会有很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他们总是试图寻找周边的环境在那一刻给出对他最有利的一个条件,然后在不断的微小的调节中,去寻找一种正确的边缘。

创新等同于试错,而不是等同于正确。如果把创新理解为正确,那创新就不叫九牛一毛,大概是九十九牛一毛的结果。

>>戳此链接观看访谈视频<<

0aa7dfd8-7b20-4c78-aa42-f612d805f57d.png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