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明朝是从哪任皇帝开始逐渐显露败亡之相?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bs.hupu.com/4934810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明朝是从哪任皇帝开始逐渐显露败亡之相?

本位田又八(61级)楼主2022-02-10 11:13:50
明朝是从哪任皇帝开始逐渐显露败亡之相?由本位田又八 发表在历史区 https://bbs.hupu.com/12
推荐 (23)
评论 (70)
分享
https://bbs.hupu.com/49348101.html?is_reflow=pc

微信扫一扫分享

这些回帖亮了

Holmeslock2022-02-10 11:51:29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是每一位皇帝共同导致的。

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

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

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

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

"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

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的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

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

"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

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

那为什么不改革呢?

因为不敢。

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

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

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

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

他终于出现了。

大明明武宗朱厚照。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

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

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

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


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地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

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亮了(264)
查看评论(20)
绿化河南2022-02-10 13:05:35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Holmeslock 发表的:

是每一位皇帝共同导致的。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的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那为什么不改革呢?因为不敢。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他终于出现了。大明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地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谢谢科普,我愿意看这个论坛就是有你们这些懂得多还愿意费时费力讲解的

亮了(79)
查看评论(2)
勇敢波吉不怕拉稀2022-02-10 13:39:14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Holmeslock 发表的:

是每一位皇帝共同导致的。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的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那为什么不改革呢?因为不敢。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他终于出现了。大明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地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屠龙者成恶龙,既得利益者集团不受控制的壮大是一个辉煌帝国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亮了(34)
查看评论(1)
进击的兰特2022-02-10 11:45:51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北海211 发表的:

万历,嘉靖昏归昏,还知道找人给自己干活,他儿子也信任他留下的人,张居正狠狠的给大明续了一波,到了万历自己掌权的时候,不上朝直接导致统治阶级老龄化,各个位置各种各样的空缺

连立太子都不能自己决定,这皇帝谁爱当谁当呗

亮了(23)
查看评论(3)
落英满地霞漫天2022-02-10 13:18:12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唐古拉07 发表的:

文彦博“(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谋求的不是共治分权,而是文人控制皇帝,虚君共和。

文人权势两宋最盛,其次是明。朱元璋明令取消相权,不得设置宰相,但后世文人照样有办法逐渐废除祖制,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为求宰相摄政权力,明末文人激烈党争。所谓认爹立后立太子,各种国本之争,本质上都是文人争夺权力控制皇帝的努力。

只有在满清才真正实现君主集权。

清能做到这个 因为有两个班底,八旗贵族和科举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士大夫不干活 有八旗贵族干。宋明就没办法了,随着王朝稳固,开国勋贵要么消散灭亡 要么堕落,只能靠士大夫,而且皇帝活动范围越来越小,见识 胆略都随着王朝衰老而变小,最后变成文人的软控下的玩偶。

亮了(15)
范文正公2022-02-10 13:00:21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唐古拉07 发表的:

有些致命缺陷是开国制度设计的问题,偏偏开国者特别强调祖训祖制。

要说渐露败相,大概是仁宣之治吧,两个礼贤下士没啥主见的弱皇帝,文人最喜欢的那种。

孝宗大概是我感受最弱智无能的一个。

凡是乖乖听文官话的都是圣君、仁君。凡是有主见,跟文官对着干的,都没啥好名声。
亮了(27)
默默潜水的尹胖子2022-02-10 17:10:06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沐雨橙風 发表的:

朱厚照这么牛逼的么?感觉都快被黑惨了。

美国有个华侨有朱厚照的圣旨 里面有他对于做人如何有进取心以及如何为忠君与正人君子的叙述 不过也只是对他的真实人格有了争议 主流还是认为他是个玩物丧志之徒 可惜回不到过去 也无法看到武宗是怎样的人了 不过教员还是有肯定过他的 觉得他在明朝皇帝里还算是做事了的

亮了(10)
拉特里尔斯普雷威尔2022-02-10 15:49:32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Holmeslock 发表的:

是每一位皇帝共同导致的。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的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那为什么不改革呢?因为不敢。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他终于出现了。大明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地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兴也朱元璋,亡也朱元璋;大明死于一己私欲,刚愎雄猜

亮了(9)
潮汐海灵丶2022-02-10 23:26:11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绿化河南 发表的:

谢谢科普,我愿意看这个论坛就是有你们这些懂得多还愿意费时费力讲解的

可别尬吹了,一个网上复制的....😅

default_img_new.png
default_img_new.png
亮了(7)
落英满地霞漫天2022-02-10 12:47:25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唐古拉07 发表的:

有些致命缺陷是开国制度设计的问题,偏偏开国者特别强调祖训祖制。

要说渐露败相,大概是仁宣之治吧,两个礼贤下士没啥主见的弱皇帝,文人最喜欢的那种。

孝宗大概是我感受最弱智无能的一个。

孝宗似乎确实是个弱智。

亮了(8)
宝塔镇女妖2022-02-10 17:00:39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Holmeslock 发表的:

是每一位皇帝共同导致的。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的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那为什么不改革呢?因为不敢。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他终于出现了。大明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地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还有被朱棣当成🐷养的宗室
越来越庞大
收不上银子的宗室便宜了李自成
不愿意交税的文官体系在江南跪汉奸跪的比水太凉还快

亮了(5)
落英满地霞漫天2022-02-10 12:49:13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进击的兰特 发表的:

连立太子都不能自己决定,这皇帝谁爱当谁当呗

这点我一直有点疑惑。都说宋元明清都是君主集权越来越厉害的年代 怎么明朝立太子却越来越难以独断了。汉唐皇帝立太子还是很简单的。但明朝皇帝要立太子就各种难。

亮了(4)
查看评论(3)
唐古拉072022-02-10 11:32:48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有些致命缺陷是开国制度设计的问题,偏偏开国者特别强调祖训祖制。

要说渐露败相,大概是仁宣之治吧,两个礼贤下士没啥主见的弱皇帝,文人最喜欢的那种。

孝宗大概是我感受最弱智无能的一个。

亮了(14)
查看评论(3)
唐古拉072022-02-10 13:08:21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落英满地霞漫天 发表的:

这点我一直有点疑惑。都说宋元明清都是君主集权越来越厉害的年代 怎么明朝立太子却越来越难以独断了。汉唐皇帝立太子还是很简单的。但明朝皇帝要立太子就各种难。

文彦博“(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谋求的不是共治分权,而是文人控制皇帝,虚君共和。

文人权势两宋最盛,其次是明。朱元璋明令取消相权,不得设置宰相,但后世文人照样有办法逐渐废除祖制,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为求宰相摄政权力,明末文人激烈党争。所谓认爹立后立太子,各种国本之争,本质上都是文人争夺权力控制皇帝的努力。

只有在满清才真正实现君主集权。

亮了(8)
查看评论(2)
拉鲁夫勇肯斯2022-02-10 13:22:34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Holmeslock 发表的:

是每一位皇帝共同导致的。明朝亡于土地的无限兼并,这个悲剧从明初便开始了。明朝重文轻武,为了提高读书人的地位,朝廷规定只要身负功名便不用向朝廷缴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朝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几乎家家都有功名。今天有句话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但大明的士绅阶层手里的财富可不止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有功名,便不用缴税。全天下的税收,由朝廷出手用于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经费,包括修桥铺路的金石,将士的军饷,贪官们的孝敬等所有你能想到与想不到的银子,全都出自身上没两块破布的贫农身上。一个国家要想生活过得去,无外乎"开源"与"节流"。"开源"是不可能的,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有多少田,今天还是多少田,农民们没有办法生更多的钱,土地就那么多不变,还都是劣田(沃田都在不用缴税的士绅名下)。加之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粮食大量减产,这个"源"只会越来越小。就算是这些田产,也在不断地减小,因为农民们纷纷把土地献到士绅的名下以逃避给朝廷的赋税(虽然士绅也要孝敬,但比朝廷要的少,也就是说在跟朝廷抢银子),即"土地的无限兼并",而士绅们却不会向朝廷缴纳一个子。可见,朝廷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少,直到朝廷崩溃,这是一个死局。本来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即开放海禁,与海外国家做贸易挣钱,民富则国强。幸运的话,甚至能得到马铃薯与番薯的种子,这种作物产量大,生命力强,在大漠也能生长(内蒙的土豆是特产),如果有土豆和番薯的话,历史很可能走向另一种结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朝廷中也形成了反对解除海禁的利益集团,后来弘治皇帝也想过开放海禁,却得知兵部尚书刘大夏早已将三宝太监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与舰船的设计图烧了,弘治皇帝气的火冒三丈却没什么办法。此时的工匠全无造大船的经验,当年造过福船的老工匠们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只剩一口气了,没有设计图,无异于重新研发,其投入可想而知,更别谈连更重要的航海图也失去,此时大明的国力比起明初已经远远不如,因为已经受了上百年"土地兼并"的毒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最终只能彻底放弃走向海洋的政策。这个时候,西方的海洋帝国已经开始构造,甚至已经将手摸到了东南亚,而中国的海洋霸权诞生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随着刘大夏的火焰燃尽在历史的烟云中。至于"节流",就更不可能了。随着小冰河期的降临,北方大片土地种不出庄稼,流民与灾民只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只会越来越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从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不断地试探大明,甚至差点再度南下成功;南方的土人也暴乱不断,成建制地歼灭明军,使大明对云贵地区一度失去了实际控制;同时东边倭寇不断侵扰,一旦得手就遁入深海。大明的军费只会不断攀高。"开源节流",这个"源"越来越小,"流"越来越大,任其发展,破产是注定的事情,不会发生奇迹。除非改革。明朝对于读书人的政策始于明初,在当时确实有利于大明的前进,但随着太祖高皇帝与文皇帝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本来有益于大明的政策最终成为了大明的毒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能救大明。那为什么不改革呢?因为不敢。后来的皇帝不是看不到这个局面,朝廷的内阁也能把这里面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但内阁也是文官,也是士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是此政策下的利益既得者,绝对不会支持皇帝向文官与文官身后的士绅阶层开战。相反,你只要支持文官们的利益,你便是个好皇帝,你想要切文官们的蛋糕,那你便是个改祖制的狗皇帝。后面的皇帝早已没了高皇帝与文皇帝的魄力,丝毫不敢伤及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士绅阶层的利益,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搞崩。(文官牢牢把持着军权)皇帝不敢改革,文官士绅不支持改革,那就等死吧。除非出现一个不甘心受文官钳制的皇帝。他终于出现了。大明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是皇帝这个身份中少见的孝子,是没有皇帝架子的直率青年,是敢连夜逃出京城前往边关战场的果决之人,是率兵在战场上正面击破蒙古小王子的勇猛将军,是洗刷了土木堡耻辱并继承了高皇帝与文皇帝血性的第一人。文官们发现他们控制不了这个皇帝了,甚至发现明武宗有疑似收回军权的想法,甚至有改祖制的意图。于是明武宗不断地被文官抹黑,从"豹房",到"蒙古军仅阵亡16人",到连武宗的太奶奶去世都被文官说成是武宗"德行不足"所致,再到。。。。到最后,身强力壮的武宗,竟然"落水受惊"而死。所以说,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个皇帝的过错,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始于明初,一开始于社会有益,但逐渐变质,并从中产生了顽固的利益集团(士绅,一度成为了决定大明帝国命运的阶层)。后面的皇帝们面对这一团乱麻没有果断下刀的魄力,而有可能有魄力改革的皇帝在掌握绝对权力前便莫名其妙地死于萌芽。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这个国家已经被蛀虫蛀地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说玄乎点,命数到了)。这是大家的错,是每一位皇帝的错,也是每一位自诩为"清流"的文官们的错(当然其中不包括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是天下每一位士绅的错,是纵容的错,是懦弱的错,也是冰天雪地的错。

张璁,张居正:原来我不是文官啊

亮了(8)
查看评论(2)
本位田又八楼主2022-02-10 11:44:54
点灭只看此人举报
引用 @多啦CC梦 发表的:

开国之君就显露出了

朱元璋的制度设计确实很有问题

亮了(5)
查看评论(1)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