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让科学家成为创业家,构建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icai.com/news/10131113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让科学家成为创业家,构建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

第一财经 9分钟前 听新闻

作者:唐跃军    责编:任绍敏

短期而言(3~5年),重点是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技术研发、文化融合与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吸引聚集全国甚至全球创新创业人才;但长期而言,唯有大规模持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锻造上海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内生增长能力。

党中央和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是“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的发展战略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致力于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要实现这一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最为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是将上海建设成世界级的创新创业之都,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及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

1.上海构建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的关键是创新创业人才。

上海构建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的关键是聚集和持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全世界所有创新创业中心已有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都表明,上海构建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的关键是聚集和持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实际上,在2006~2007年开始屡次出现“民工荒”、普通民工平均工资超越大学毕业生之后,就已经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依赖低端劳动力红利发展的时代结束了,但是,中国依然存在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本红利(2020年新毕业的大学生达到874万),中国经济社会的制度和机制创新、转型升级需要围绕“人力资本”展开。在低端劳动力红利时代,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但在迈入依赖优质人力资本的时代之后,人力资本超越货币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演变为“劳动雇佣资本”,主要依赖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日渐衰减甚至趋近于0。

短期而言(3~5年),重点是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技术研发、文化融合与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吸引聚集全国甚至全球创新创业人才;但长期而言,唯有大规模持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锻造上海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内生增长能力。

2.上海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科学家型的创业家与企业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诺奖得主保罗·罗默就开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决定的增长模型:(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以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主要依赖关键人力资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适合创新和有助于激发创新的制度环境。

“上海要培养科学家,更要培养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唯有不断聚集和持续培养科学家型的创业家与企业家,让“科学家”与“创业家”、“企业家”有机结合,才能让上海成为比肩美国硅谷的世界级创新创业之都。

在2022年1月20日举行的“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专题审议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杰提出,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具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培养具有领导力潜质的复合型人才,着力培养科学家中的“企业家”,以此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地推动产业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3.培养科学家型的创业家与企业家的策略与着力点。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具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和“具有领导力潜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相当稀缺,而且难以快速有效地培养。实际上,要求科学家成为“全才”和“通才”,熟悉甚至精通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经营管理,不仅难度过大缺乏可行性,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很可能是关键人力资本的浪费。

一方面,以科学家作为创始人或主要创始人的创业企业基本上是技术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以科学家为代表的关键人力资本占据主导,因此,在公司治理层面,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实现关键人力资本在收益权、经营权和控制权的动态激励相容是关键。

另一方面,麦克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以持续运营5年及以上作为界定标准,有工作经验的人去创业,成功的概率约为5%(美国市场的数据约为25%);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仅为1%左右(美国市场的数据约为20%)。创业失败的原因三分之二以上均和公司治理有关,接近半数的创业失败更是直接和创业团队股权分配和股权架构设计相关。

有鉴于此,为了让拥有技术研发优势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在创业时懂治理、善激励,有必要在上海高校的理工科院系及科研机构的本科生(高年级)、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科研工作者中普及《创业企业治理》等公司治理教育,这可以成为培养科学家型的创业家与企业家的有效策略与着力点。

尽管科学家主要专注于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但是作为创始人或主要创始人(最为重要的治理主体),一般经营管理可以假手于人,公司治理问题却无法回避,必须熟悉和深度参与;同时,分出小部分时间和精力,研究公司治理并推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理论上可以规避50%~70%导致创业企业失败的因素,不仅可行,也有利于有效利用科学家的关键人力资本。

4.创业企业治理问题与《创业企业治理》课程的目标。

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往往不被创业者重视(理工科背景的创业者尤其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但却是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最为重要的内部微观制度环境基础,好的公司治理是创业企业赖以生存并获得持续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内部制度和机制保障,糟糕的公司治理则是创业企业表现不佳甚至失败、创始人团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矛盾重重甚至分崩离析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复旦大学的《创业企业治理》课程就是旨在帮助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团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深入了解作为公司制度和机制“顶层设计”的公司治理,进而在创业实践中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创业企业股权如何分配?如何运用公司治理控制创业企业?创业企业如何设计团队激励机制?创业企业如何运用股票期权激励?如何构建有效的创业企业治理架构和具体机制,为创业企业注入内生增长动力和内生增长能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