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一个场记的自我修养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mtpost.com/596286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文 | 毒眸,作者 | 张颖,编辑 | 赵普通

电影是集体的艺术。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坚固地运转,才让大银幕的光照到更远的地方。

过去几年,我们和电影从业者们走得很近,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电影行业鲜活生动的模样。也曾经记录过电影美术的故事 电影美术:银幕落下无人喝彩,今后,还会有更多岗位里更多的电影人被我们持续关注下去。

希望下一次电影散场后,灯光亮起,字幕滚完,他们的名字会被你看到。

那么,电影场记们的故事,开始了。

1场1镜1次:入画

“3,2,1,action!”

1436b6cee4fad45faecfc812ebd36e89_1640334673.gif

提到场记,最容易联想到“打板”。每个场记入行基本都经历过打场记板的岁月。

学体育的颜伊凡在专科毕业后,跟着朋友们“瞎混”过。在做网剧的朋友把他叫进组里打板,虽然没有经验,但颜伊凡觉得这份工作好玩而且自由,就干了起来。

做电影的场记是在2019年。颜伊凡进了院线电影《半个喜剧》的组,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一个电影团队的工作可以如此认真:前期筹备时,剧组就已经把戏排了四五遍,把存在的问题剪出来,然后重新调整;到了拍摄期间,每天收工后,导演组和演员都要把第二天的戏走一遍,反思、再创作。

“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发现了创作型团队的魅力。”颜伊凡说。在严格的剧组工作,也让颜伊凡发生了一些变化:拍摄的每个镜头都要检查一下,时刻关注着现场的陈设,不会的地方就一点点学。

!1400x646&ext=.jpeg

《半个喜剧》片尾颜伊凡的名字

当天的拍摄素材剪出来,如果有不接戏、穿帮的地方,他会觉得是自己工作的失职。“一开始肯定会犯错,慢慢十天半个月就修正过来了。”正是因为要特别细心地对待这份工作,颜伊凡觉得自己干成了一件事,这种感觉还不错。

谭博是理科生,毕业后在烟台的富士康做电子的研发支援,机箱的可靠性测试之类的工作和电影行业完全不沾边。辗转到武汉后,他一边工作,一边看了大量纪录片,那段时间他从电影里获得了不一样的感受,对这个社会的诸多现象,有了很多想说的话。

思考性和表达欲,也是很多人做电影的初衷,有了这个初心后,谭博参加了栗宪庭电影学习班,认识了《东北虎》的导演耿军、《春江水暖》的导演顾晓刚等电影人。

“那时我很惭愧, 他们都有自己的作品和独到之处,而我的创作力好像是不够的。”谭博选择从执行做起。

9cef884b72ad7c52b0942643320b2f7e_1640334674.jpeg

谭博在《东北虎》剧组

2016年初,他进了耿军导演的《轻松+愉快》剧组,没有从业经验,就只能吃苦耐劳。站在什么角度、怎么打板,当时的谭博并不知道,只能通过上网、看书的方式学习。

拍摄虽然不容易,但组里的氛围很好,他很喜欢耿军的语言风格,“特别轻松愉快,就找到了做电影的乐趣。”

相比之下,学编导的刘婷婷已经算是科班出身了。原本在电视台工作的她,因一次去横店探班的偶然经历,进到了剧组。“那时候也没有正式入行,只是做一些类似编剧助理的文字工作,记录他们开会要改什么剧本。”刘婷婷说。

当时的她跟着拍了很多香港电影的场记师父,学着如何做一名场记。直到怀着一颗崇拜和学习的心,进入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剧组,刘婷婷找到了做这份工作的意义。

!1400x1030&ext=.jpeg

拍摄现场她看到袁和平和梁朝伟等主创,是如何热情认真地对待电影,也发现王家卫导演的习惯是用他的独白说话,“拍很多的画面,配上他的独白,但当时拍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些镜头是干什么,直到呈现出来,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刘婷婷提起那个时刻,还是感慨“特别神奇”。

而实实在在地参与过这样的影片,她觉得就是值得的:“看到这部戏得了奖,想到这部片子我参与了,更有一种很神圣的感觉。”

外行身份,仅凭“喜欢”入场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份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会让自己投入得那么多。

1场1镜2次:困局

刘婷婷刚入行的时候,还是用胶片拍摄的年代。每个场记脖子上都挂着一块秒表,他们需要掐着秒看这一条拍了多长时间,算计胶片够不够用。

那个时候,她会在剧本上画各种图。人物A在左边,B在右边,A的左右手拿的东西分别是什么……拍下一条的时候,物件要在它该在的位置,不能穿帮。

c0d28ec9c6404545e9e129e6eeab5e32_1640334675.jpeg

婷婷在片场

后来技术进步了,有了Qtake,现场每个人都能随时分到信号,手上拿着iPad,每一个部门都能监看画面,连场记板也变成了电子的。场记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打板的工作很多是摄影组的跟机员和打板人员来做。更多的时候,刘婷婷跟在导演身后,与各个部门沟通,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但不管技术怎么进步,这份工作还是需要不断学习。谭博在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组时,为了更好地工作,甚至试着默写剧本。“每场戏实际拍摄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上一个镜头是在北京的影棚里拍彭于晏跑出来,下一个镜头接的可能就是在云南拍的戏了。”为了接戏的问题,要对剧本烂熟于心。

到了《乌海》拍摄期间,作为场记的谭博对于工作已经很娴熟了,他知道现场该做什么,哪些东西可以提前准备,“比在最初在耿军导演那里熟练了很多。”

!1400x933&ext=.jpeg

谭博在《乌海》剧组

不过和任何一份工作一样,做得越久,能获得的成就感阈值就越高,瓶颈期也就跟着来了。

做了五年场记,颜伊凡觉得该学的东西学到了,再干下去好像“也就这样了”。“因为从一开始可能就是好奇,觉得挺好玩的,然后是不服输,想把它做好,做着做着,学着学着,好像都能胜任工作了,就想转型了。”他说。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场记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但有了做场记的经验来打底,很多人可以转型做现场执行导演或者统筹。去年,颜伊凡尝试做统筹助理,之后也打算慢慢地往统筹转。

1400x1400&ext=.jpeg

谭博在上个月刚转行,在一家品牌的广告公司做项目经理。转行的念头,经常会在一个片子杀青和下一项目找来之间的空档冒出来。在组里的时候,谭博忙着工作,不太会想别的,而一旦杀青回到在北京的住所,“这个工作到底要不要坚持”的声音就会反复想起。

拍电影的工作,让大家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在剧组里工作的最基层的人,包括很年轻的小伙子们,都还处在一种漂泊的状态。”谭博说。

更现实的层面是,场记的收入并不会随着经验积累而发生大的变化。一个项目拿到的钱平均到每个月,和普通上班族也差不了太多。一旦要考虑这些现实问题,很多因理想和热爱而来的人,也不得不转身离开了。

 1场1镜3次:重场戏

“你做了这么多年的场记,有没有想过转做副导演、执行导演、统筹?”很多人问过刘婷婷这个问题,她当然想过,也尝试过。

她发现那些工作自己也可以做,但直到今天,她依然是一名场记。“有一个前辈,已经六十多岁了,做了几十年的场记,场记就是她的身份。”刘婷婷说,每部电影的幕后都有不同的职位,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在场记这个岗位上,如果能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影片拍摄有所帮助,那就是成就。

!1400x788&ext=.jpeg

细节决定了一个场记的上限。要记录下能让剪辑和DIT看得懂的东西,镜头和服化道、演员是不是连续,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工作。上一个全景镜头演员的衣服扣子是解开的,下一个近景演员因为冷把扣子扣上了,这样的穿帮镜头,刘婷婷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

“虽然现在各个部门,像道具组会盯自己的道具,服装组会盯服装的,但我还是要注意这些细节的东西。”对于这份工作,她很执着,甚至调侃自己太轴了。

有次在拍一个镜头时,摄影老师出于画面好看的考虑,想把原本放下去的窗帘升上去,刘婷婷跑过去制止:“不行,刚那个镜头窗帘是下来的,现在升上去会穿帮。”然后去和导演协调,依照导演对镜头的要求来决定。

不管最后有没有观众能注意到这一点,作为场记,这些细节就是刘婷婷的工作,能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就是最好的场记。

!1400x786&ext=.jpeg

当然,辛苦总是伴随其中。在“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的电影剧组,工作强度经常大到身体上吃不消。拍《绣春刀2》的时候,刘婷婷连续熬了一个多月的通宵,拍完后神经衰弱,别人大声叫她的名字会把她吓到,杀青后在家躺了半个月不想动弹。

“拍《飞驰人生》的时候,在新疆无人区或者公路上,根本就没有厕所,对女生太不友好了。”刘婷婷调侃自己现在已经养成了憋尿的习惯,“感觉肾不太好了。”

可是这些,都不能成为她放弃这份工作的理由:“我为什么不能干一辈子场记呢?”

小时候,刘婷婷很喜欢刘德华,在文具盒和书皮上贴满了刘德华的贴纸。去年她进了饶晓志指导、刘德华主演的《人潮汹涌》剧组做场记,和她崇拜的华仔一起工作。在拍摄现场,她用自己的专业与刘德华沟通工作,这让她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我平等地站在了偶像面前。”

!1400x1227&ext=.jpeg

婷婷和刘德华一起在片场工作

电影上映后,刘婷婷去影院看完了片子,听着周围观众的讨论,她觉得很骄傲。“虽然我不是导演也不是摄影指导,但我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我参与了这部电影。”

而离开电影,进入广告公司的谭博,获得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并且意外地有了一些新的感受: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广告或许也可以。谭博发现自己过去几年经常局限在文艺片里,也需要换个方式,开拓一下眼界,积累一些做广告的创意。

“有点像缓兵之计。”谭博说,这些尝试也许同样能为他之后继续做电影服务,“如果以后有我欣赏的导演、喜欢的片子找我,我还是会去的。”

!1400x934&ext=.jpeg

谭博和《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

电影制造了很多梦境,让一些人能够光鲜亮丽地站在大众面前,接受关注和掌声,但更多人,躲在了幕后,默默地守护着每一个镜头。

对于这些“螺丝钉”来说,他们坚守于此的原因却非常简单,如三位电影场记所言:热爱大于一切。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