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同是IP,“抢钱波特”凭什么跨界一次爆一次?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adquan.com/post-2-30882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同是IP,“抢钱波特”凭什么跨界一次爆一次?

作者: 萌叔肖明超 关注

2021-11-17 17:54 浏览 · 1327

收藏(2)

新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一上线就爆火,除了哈利波特粉丝们的支持,还凭借游戏可玩性收割了许多非哈迷玩家。而近日,《哈利波特:魔法觉醒》陷入了“辱女”的风暴漩涡中,其原因是有玩家表示在游戏战斗中,女性角色遭受攻击后会出现很怪异的表情,并且会吐出舌头,这一表情是对女性的不尊重。针对玩家们的质疑,“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工作室”官方微博回应称,女性巫师受击后吐舌头是游戏动画BUG导致。对此官方解释,网友们的态度并不一致。作为一个《哈利波特》IP粉,我最近觉得自己被割的有点狠了。与其说是《哈利波特》不如说是“抢钱波特”来的更为确切一些。入驻主题乐园,北京环球影城哈利波特区三把扫帚餐厅排队一小时起步;出乐高套组,霍格沃茨城堡和对角巷套组频频刷爆社交媒体;出游戏,不仅有今年上线的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明年还将在steam上线4A大作《霍格沃兹:遗产》……哈迷直呼伤不起,却又乐此不疲。image.png以我个人为例,除环球影城抢不到票先按下不表外,我今年在此IP上的花销就达数千元,买立体书,买泡泡玛特&哈利波特联名盲盒,买哈利波特乐高套组,最要命的是在《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上,我一个不玩游戏的人,为了抽金卡氪金上头花了数百元,要知道这个游戏才上线仅仅一个月啊!为什么《哈利波特》IP对粉丝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这个IP的袭击能力如此强悍?今天我们就从IP营销的角度进行分析。

01 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

想要了解哈利波特的传播路径,首先要做一个定义的区分,也就是所谓的“大众”和“受众”之间的区别。这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一个是社会学领域,一个是传播学领域。

世界著名的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曾谈到:受众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如果追溯起受众的起源,怕是要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些集聚在一起观看现场表演或经济的城邦观众,可能才是手中的最原始雏形。image.png而随着电影的发明和影院放映方式的出现,才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数以百万级的人们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媒介传播的情感和体验。内容想要迎合受众,首先必须要在了解受众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以及归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已经成为了所有媒介都要面对的问题。当我们将受众按照其对于将信息传递下去的意愿进行划分时,我们可以发现《哈利波特》IP巧妙地将大量的“纯粹受众”转变为了“介质受众”,近一步提高传播性。所谓纯粹受众是指传播过程中的终极受众,在他们收到信息之后就不往外传播了。相对而言介质受众则拥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相对与其他IP而言,哈利波特的介质受众更多,构建起的文化圈更为广大,群体共性与归属性也更强,影响力也随之进一步提升。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北京环球影城,社交媒体上模仿度最高的IP非哈利波特区莫属。毕竟COS霍格沃兹的学生难度低,穿上袍子就能变,比起当个要上彩绘才能变身的小黄人、要穿机甲服才能变身的变形金刚而言,当个美美的魔法生不香吗?

image.png

02 哈利波特IP的独特吸引力

作为哈利波特伴随长大的一辈人,《哈利波特》与其相关衍生品所带来的生活影响,不仅是可吃、可玩、可分享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由沟通语言和语境构建起的文化语境。“真想给你个阿瓦达啃大瓜”“嗅嗅都没你这么秀”“GGADYYDS”等等,如果不是对《哈利波特》构建的魔法宇宙有一定了解的话,很难理解并产生共鸣,这就是《哈利波特》IP的独特魅力之处。首先,它构建了一个小众独欢的精神乌托邦。在这个魔法世界里你可以不再是被学习成绩、琐碎家务、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人,而是一个因为“猫头鹰迷路了”而延迟入学的魔法学生。从线下的图书和游乐园,到线上的电影和游戏,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乌托邦寄托处,让魔法缓平焦虑与不安,得到更为纯粹简单的快乐。image.png其次,它维护了一个多段体验的魔法朋克世界。《哈利波特》刚上市的时候是作为一本儿童童话面世的,其正反面角色也有很明显的脸谱化现象。但随着系列电影的上市,你会发现不仅色调越来越黑暗昏沉,其所展示的魔法宇宙也满满展露出了阴暗面,每个角色也都变得更为丰满。从面对儿童的小说读物到面对成人的影视作品,哈利波特可以给不同阶段的人都带来新鲜感,这也极大程度上扩展了IP的受众范围,让IP可以超越文化、地域和年龄的限制,引爆全球。最后,它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完整世界观。“抢钱波特”这个外号其实离不开哈利波特前世界观的构建,从马人、独角兽、嗅嗅等魔法动物,到波特家族、马尔福家族、布莱克家族等家族关系网构建,再到坩埚、魔法书籍、魔法道具、魔法咒语、魔法运动等细节打造,不仅赋予了“魔法宇宙”更强的说服力,也为其的周边开发塑造了坚实的基础。image.png哈利波特作为一个世界性IP,其独特魅力掀起的文化潮流值得每一个营销人学习,为了全方位展示魔法世界的魅力,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多维度宣传,有利于在各个群体中传播。

03 哈利波特蕴藏的IP趋势

基于西方魔法体系,却又拥有了全新不同的内容意识,将传统民间传说内容加以创作改造形成独树一帜的内容IP风尚,哈利波特的成功背后也有爆火IP趋势值得思考借鉴。简单的复刻性。哈利波特最值得传播的一点就是其内容的便于传播,拿根筷子都可以当魔杖上短视频平台拍摄一段短视频内容的时候,创作的门槛被无限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这个趋势今年也在爆火生存电视剧《鱿鱼游戏》的传播思路上得到借鉴。实际上类似的影视作品并不在少数,《弥离之国的爱丽丝》、《动物世界》等等为什么没有达到同样的破圈效果?原因就在于《鱿鱼游戏》中的游戏实在是太简单了,老少皆宜,不需要数学运算能力,扑克牌技艺高超,运动体力过人,甚至都不需要太大的场地,在家或者自己一个人都能够进行尝试,这也就让纯粹受众变身成为介质受众的可能性大幅提升,简单的复刻性给传播留下了种子。image.png内容的持续性。国外与魔法相关的IP不止《哈利波特》一个,《指环王》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奇幻类作品,为什么没有像哈利波特一样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呢?原因就在于内容的持续性。指环王三部曲上线后,很少能够再见到相关作品,而从2001年到2011年,《哈利波特》系列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电影,当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映结束后,相关衍生作品,《神奇动物在哪里》火速接棒,其第二部作品更是邀请了好莱坞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参演,话题度和内容讨论度并未随着《哈利波特》系列落下帷幕,魔法宇宙逐步壮大的同时,一方面吸引新的粉丝,另一方面不断强化老粉丝的认知,保持新鲜感,长盛不衰。IP的包容性。正如前文所述,《哈利波特》中所构建的魔法世界世界观相对稳定,它拥有一个完整的内容闭环,这就让周边产品的创作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对比同类电影《指环王》除了布局游戏,其他的衍生内容和商业开发几乎停滞,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下慢慢被消费者遗忘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更何况网易(NTES.US)2020年6月宣布与华纳兄弟互动娱乐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策略手游《指环王:开战》,如今还在开发当中,要知道同属网易旗下的《哈利波特》已经上线多月,掀起多番社交新话题了。跨界的延展性。出身于儿童读物的《哈利波特》系列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内容的跨界延展性更高,没有那些史诗巨作那么高的理解门槛,小学生也可以读的津津有味,受众范围的扩大也带来了其衍生品范围的扩大。从图书到游乐园,从盲盒到乐高,《哈利波特》不仅在陪伴80、90后成长,同时也积极跟进娱乐消费方式更加前卫的Z世代,不断推出符合当下年轻人口味的周边产品,在迎合原有粉丝消费需求的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购买需求。image.png20多年的时间,《哈利波特》从一个儿童读物变成了在全世界掀起文化新潮的热门IP,由一小撮人的“圈地自萌”到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个内容分支,这段路程走得非常艰辛,但也异常成功。随着国潮文化的崛起,中国也涌现了不少诸如《哪吒》、《非人哉》、《快把我哥带走》的优秀IP作品。未来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本土IP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塑造全球性的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收藏(2)

评论(0)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