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家乐福的“慢”基因,不适应中国“快”市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81753-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最近的商超巨头家乐福又陷入了风波之中。

据彭博新闻社有不具名知情人士透露,苏宁易购有意出售所持有的家乐福中国控股股权并寻求筹资约7亿至8亿美元。苏宁易购回应称不予置评。早在今年三月份,就有消息传出说家乐福中国50%以上股权可能被苏宁出售。

另外就是家乐福与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之间的“二选一”问题也闹的沸沸扬扬。

家乐福,让中国消费者看到了“大卖场”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回忆。但是如今的家乐福一边被卖,一边借“道歉”宣战,26岁的家乐福中国真的出现“病态”了吗?

家乐福没变,但市场却“翻天覆地”

在互联网没有来临之前,家乐福的发展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1959年,家乐福在法国成立,它既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更是欧洲第一大零售商。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

1995年,家乐福带着“大卖场”这种在中国消费者眼里略显陌生的新型消费方式来到中国市场,数万的SKU,一字排开的收银台,开放式的货架,利用种种优势,在当时可以说横扫一切零售店。

也正是这种模式,让家乐福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到2008年,一直都是中国商超最大的赢家,是所有零售行业从业者的朝圣之地。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家乐福在中国20个城市开设了35家大卖场,而到了2006年,卖场总数突破100家,平均每年新开16家店。

家乐福的到来,可以说给中国零售行业打开了一扇窗,但也正是如此,在中国零售从业者强劲的学习能力下,把家乐福打开的这扇窗也给堵死了。

2009年之后,家乐福就逐渐走向了没落,不管是门店数量还是销售额,亦或者市场地位都在被竞争对手不断反超,而且其营业额还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下跌。此后的每一年,家乐福中国的业绩和利润都在倒退,每年以超过10%左右的幅度下跌。

并且随着电商的兴起,凭借着便捷与价廉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足不出户即可送货上门的网购,线下零售业受到的冲击更是首当其冲,真正意义上把零售业的壁垒全部拆除。而线下以百货、超市为主营的零售企业增速就不断下滑,而商超也陷入了关店潮。

再加上阿里,腾讯,京东这些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新零售”业态,斥资收购线下超市,线上线下协同运作,可以说又是给那些传统商超当头一棒。同时在互联网企业对消费者的深度琢磨诱导下,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整个零售市场也都在变化。

但此时的家乐福还在欧洲市场看热闹。直到2015年,家乐福中国才开始了电商模式。这比2011年就进入电商的沃尔玛还要晚四年。为什么家乐福进场如此之晚呢?究其原因,家乐福并不是很看好中国的这种电商模式,因为它认为,这种降低利润来抢占市场的行为只会是昙花一现,但它或许不明白的是只有先抢占了市场,才会有后面巨大的利润。虽然也开启了电商模式,但是错过了电商的最佳时间,最后只能无声无息。

家乐福的生意经该如何念?

从市场角度而言,传统商超在中国经历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本身同质化问题就已经非常的严重,再加上人力,租金等运营成本的提升,同时还有电商和社区团购的冲击,都在削弱传统商超的竞争力。

这几年来,不仅仅是家乐福在困境中挣扎,数据显示,2020年,在高鑫零售、永辉超市、人人乐等14家超市上市企业中,仅有3家实现净利和营收双增长,明显少于2019年的6家、2018年的7家,其余超市营收或净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当不管是本土品牌还是外来品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都在纷纷的寻找出路。对零售行业来讲,供应链和仓储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的商超都在建设,以实现成本控制和品质输出保障。

但家乐福同样也没有看上这些,家乐福认为中国的EBIT(息税前利润)是4%。法国的EBIT是1%,其中有1%消耗在了仓储物流之上。

不得不说的是,如果再不加强在供应链体系上的建设,家乐福未来或许只会越来越难走。

当然,家乐福走向没落除了这些外在的市场因素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因,也在促进着它一步步开始倒退。

如今的零售行业,用“一天一个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再加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想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上保持市场份额,都要时时刻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家乐福是怎样做的呢?

从家乐福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负责中国地区业务或者地区管理层的永远是空降的欧洲人。在作者看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其消费特点也不一致,既然进入到了中国市场,想要弄清楚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当然还是要选择本地人好一些,并且还得是尊重当地文化的情况下,去拥抱当地市场,充分地了解市场特色和消费习惯,要不然很容易水土不服。

或许家乐福有先进的模式理念,但你倘若不尊重市场,市场就抛弃你。

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犀利地指出:曾经成绩傲人的公司只会寻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其发展来的新技术不过是“延续性技术”,真正能带来新变革的“破坏性技术”却被忽视,从而将发展机会拱手让人。

家乐福的现状或许正是如此,一招吃下中国市场的方法显然已经不现实,在中国零售市场残酷的竞争中,全力准备的人都不敢保证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更何况家乐福这样的佛系企业。

-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