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技术管理进阶——管人还是管事?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blogs.com/yexiaochai/p/1543156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技术管理进阶——管人还是管事?

在之前的话题上继续衍生:技术管理进阶——利益分配机制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人是个变量,是不可管理的,因为不可管理所以很难评估。

所以,管人不如管事,评估人不如评估事。

管人,事结束了,人会给自己找事,后面事情多了,资源耗散也多了,公司关注的事反而没结果;管事,用事把人聚集到一起,便可有效减少目标偏移。

团队大了后会产生很多“维护成本”,维护成本一般由几部分组成:

1)之前十分重要的业务,迭代减缓,但依旧有很重的地位,需要持续维护;

2)之前不愠不火的业务,停止迭代(业务死了),其中参与人员无事可做,却又因为一些因素(如架构调整、leader离职)没有得到妥善安排;

3)......

这里涉及到一个著名理论:

熵增: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即熵)会不断增大

图片

我们常常再说一句话:

发展可以解决多数矛盾或者增长可以解决多数问题,这里的点是外力足够让系统保持有序,但发展(增长)放缓,外力不足时,内部矛盾便会变多

这里再举个例子,古代打仗如果没有纪律和机制保障(队长死了有人兜底,兜底的死了还有人兜底,直到兜底到最后一人),很容易出现逃兵。

具体到我们实际工作中,一个公司存在了很多年后,一年的人力成本是10亿!而公司高层有印象的费用估计就1/10。并就这1亿的印象都很模糊,只有大框架,没有细节,输入输出也不标准,慢慢就形成了上面乱拍KPI,下面向上管理的情况。而其他9亿的花销更是摸不着门槛。

公司管理复杂度提高,边际效益递减,无效的人事物增加,组织臃肿......

公司会对9亿成本花销肉痛,迫切的想要改变这一切,这是造成裁员的根本原因:

成本优化是很多公司(甚至这些公司并不缺钱!)一直在做的事情。

这里的重要标志就是限制HC、限制成本,对于不缺钱的公司似乎很奇怪。

这是因为公司大盘有一笔账,他识别到整体的业务资源投入是完全够的(比如各团队多给10%资源用以解决冲突问题),但实际情况却是各个团队依旧在闹缺人缺资源,那么公司就会认为我们所付出的【维护成本】与【解决冲突成本】过高,公司会认为当下自身【结构出了问题】。

而事实上多余的人事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甚至最终引起【死海效应】是公司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成本优化会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这里优化的不是成本,而是缓解系统性问题的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公司会有很多冗余的人事物,但是人是有主动性的,如果公司没有分配重要的事项,他们会自发的找一些事做,而这些事对于公司来说多半是没有意义的!

公司的裁员要解决以上问题,但是这些人如何找出来,这些事如何辨别,这很难,一旦裁员错误,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二、利益分配机制

前文所述,老板提出了一个策略:

这里有一笔费用(资源),那么首先应该盘清楚他会被用到几个地方;如果这个资源(钱)没被用到自己想要的地方,那么就要调整他的比例;比例调整的时候要慢慢替换,用新的结构替换老的结构,太快容易拉着蛋;最终拿到最优的分配比例。

具体到实际案例:

1)老板开始识别冗余,发现产研线一个月ROI较低;

2)老板约谈产、研负责人,要求做成本优化以及结构调整;

3)产研leader私下商量,少裁点,毕竟那么多老旧业务要维护;

4)老板不买单,要求首先将总成本减少某个比例,其次将现有资源投入做重新布局;

这里举个例子,之前是有70%的人在维持老旧业务,30%用于新业务探索,老板认为老旧业务投入太大没有未来,于是希望把比例先调成5:5,然后在新体系开辟后逐渐改成4:6乃至3:7。

这里产研leader的问题是会被历史包袱束缚,并且这种历史包袱反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之前各种考核指标重点考核项,是KPI量化的体现。所以单靠产研leader自己努力,很难跳出框架处理这个问题,老板的策略也很简单,直接调整投入比例,帮产研leader卸下了包袱。

这个案例再细化,老旧业务维护资源40%中,到底有哪些业务,这些业务依旧有一个比例,要再细分;创新事项、新体系建立事项也是可以穷举的,那么这60%的资源又该如何投入?

以这种利益分配思维思考下去后,会引发以下结果:

1)一些老旧业务不得不放弃;

2)创新会更有重点,不会想要大而全;

3)在不停的调整比例过程中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确实有一些老旧业务无论如何都必须存在,那么这个就会变成基建或者公共项;

4)在系统稳定后开始第二轮迭代;

规整一下老板的思路:

1)识别冗余;

2)格局梳理,识别利益分配者;

3)利益比例调整,结构替代法;

4)找到资源分配出去的方法,即如何将资源给到你想给的人事物;

5)确定稳态比例,并开始再迭代;

以上是之前的大思路,在公司级落地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

1)缺少理论基础,毕竟是没有验证过的猜想;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执行缓慢;

3)很多事情没有评价标准,冗余难以识别;

4)......

三、OKR——为机制匹配落地工具

机制执行不下去往往是环境有问题,或者没有匹配的“机制”,毕竟大框架由管人、管部门,演变成由项目管人,是个很大的跨度。这个时候OKR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从本质来说,OKR与否其实不关键,资源可控,目标实现才是重点,只不过OKR正好契合。

首先,总办会做至上而下的战略宣导,提出自己的OKR,甚至做命题作文形成公司的重点项目;

其次,各部门会形成自己的OKR,这些OKR都会通过总办的Review(整改、优化)形成部门的重点项目;

这里会形成两套机制保障:公司战略输出形成的项目,一定会紧扣公司方向,不太容易出错;部门OKR经过审批后的项目会有基本的兜底保障;

公司、部门级重点项目各自卷入一批人,能解一部分资源的“有效性”。

为了激励更多人参与到项目中,可以会对每个项目进行基本定价,参与后可以拿到相关的奖励,这里会遵循一个基本逻辑:

事前预支,事中监控,事后评估,事成结算。

除此之外,我们的工作其实可以穷举:

1)日常事项;

项目的日常运营事项,或者线上事故处理,或者项目某个节点准备,或者奖励配置上传,或者竞品调研;

2)日常管理;

周会、日会、扯皮会....还可以细分为:

做战略、做计划->人才招聘、梯队建设->战略匹配的资源协调->做辅导->做机制匹配战略落地。

3)日常耗损;

比如公司级项目立项前的讨论成本;

比如部门级项目设计失败导致的返工都属于日常耗损。

所以,一个人的时间会被分到这些“事项”中:

1)公司级项目;

2)部门级重点项目;

3)日常运营事项;

4)日常管理;

5)日常耗损;

每个人会把自己的时间片分到不同的事项中,而汇总起来就形成了部门的资源投入汇总,这个时候再引入前面的利益分配机制

如果日常类事项占比过高,肯定是有问题的,这里不同部门(行政、财务会更偏向于日常运营事项)的比例会有所不同的。

比例的改变,应该由机制引导,比如我们就想在公司级项目多投入,便会将考评与公司级项目做挂钩,公司级项目就那么多,各个部门会争相参与,从而缓解部门墙带来的问题。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这里的事项分类,是面向公司的大类,拉近到具体的部门,比如研发部门,由于他们的特殊诉求,需要把一些成本归集到业务部门,会进一步细分,但大类就以上五类,如果有超出的,就要迭代基本机制。

四、问题与展望

这套机制问题依旧很多,需要持续迭代:

1)这套机制想要量化每个人的投入,并且规则复杂,初期会为每个部门带来了大量工作量,推行不易;

2)人天生是不想被测量的,加之指标引导性可能导致大量失真数据,这样拿到的数据颗粒度会很粗;

3)项目具有很强的周期性问题,这也给测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并不是参与了项目就是有效的输出,比如我在项目中摸鱼,项目负责人对我十分不满,项目负责人的评价会很重要,但这同时又加大了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成本,可谓双刃剑;

综上,这里的问题总结下来就是,拿到的数据会不准确并且推行难度不小,但就算粗粒度的数据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

1)我可以知道一个项目的投入是什么,对应人力甚至可以换算成钱;

2)我可以知道一个人一个周期内的投入是什么;

3)我可以知道一个部门的资源成本是什么;

到一定阶段,我可以知公司级项目用了公司多少资源,部门级用了多少,莫名其妙的事情用了多少,我在裁员的时候可以有所依旧了......

后续文章会提供案例佐证。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