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深度解析《峰爆》:印度洋板块活跃意味着什么?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778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1-09-20 09:30

深度解析《峰爆》:印度洋板块活跃意味着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ID:fanpu2019),作者:董汉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影片《峰爆》开头,一则新闻报道称: “印度洋板块近期一直处于明显的活跃状态,导致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灾害”。这些灾害正是由于板块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及滑坡、泥石流、地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影片中的故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85

图1. 来源:《峰爆》预告片

一、为什么印度洋板块活跃,会导致周边国家发生地震?

研究显示,地震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地质学上我们称之为地震带。地震学家对世界各地进行地震监测,结果显示全球地震绝大多数沿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发育,部分发生在大陆内部的活动断裂带内,主要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及陆内变形带。

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非常活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以及非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电影中提到的地震正是处于该地震带强烈影响的范围内(青藏高原东南缘,见下图)。

85

图2.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分区与大地震(据邓启东等,2014)

洋脊地震带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比较小。

陆内变形带是指板块碰撞影响带(断裂带)和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地震带),分布一些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属于板块构造影响下的陆内变形的结果。

二、为什么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发生这么多地质灾害?

上述这些地震带正是地震的频发区,在这些地区地质灾害会多次反复发生,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发生了令人猝不及防的5·12汶川特大地震,8.0MS级(MS是面波震级,是用浅源地震20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小),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伤亡非常严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2021年7月14日23时36分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北纬30.97度,东经103.37度)再次发生地震,震级4.8级,震源深度15公里。

无独有偶,再看看我们国家河北唐山地区,北京时间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7.8级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时隔44年,于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唐山发生5.1级地震(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震源深度10公里,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等地均有震感。

不仅国内,全世界各地同样如此。例如上个月(8月14日)发生7.2级地震的海地,就曾在2010年时发生过7.0级地震。它是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处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也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属于地震频发区。

三、影片中山体滑坡、地陷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又是怎么回事?

影片中的这些地质灾害,在地质上我们称之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即,不是由地震波直接引起的地质灾害,而是地震发生后由其它外力因素引发的。

其实除了山体滑坡、地陷,地震还可引发其它多种地质灾害,比如崩塌、地裂缝、沙土液化等。

85

图3. 影片中的地陷坑(来源:《峰爆》预告片)

《峰爆》中的贵州小县城,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强烈影响,而当地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发育大量溶洞,所以在地震的影响下非常容易造成局部地陷(图3),而且有二次塌方的可能,所以当下无论是被困者还是救援人员都是非常危险的,随时会被二次塌方吞没。崩塌滑坡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可能导致泥石流,地裂缝进一步发展衍生成崩塌滑坡,崩滑体堵江形成堰塞湖,对上下游造成灾害,失稳的破碎山体和崩滑堆积体存在再次崩滑的危险等等……所以在地震发生时,救援人员所做的不仅仅是拯救当下的被困者,也要想办法阻止次生灾害带来更大的人员伤亡,像影片中快速疏散群众、炸山清方等方式,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小次生灾害带来的二次伤害。

四、既然地震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为何居住在地震带附近的人们不搬迁到别的地方?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每次地震发生都会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大众对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不甚清楚。一般而言,地震灾害的大小与其本身的震级、烈度、发震的地点和时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及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等有密切关系。

(1)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的震级越大,意味着释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当然也会越大。一般来讲,地震震级每提高一级,地震能量提高约31.6倍。根据地震周期考察和估算,一个8级地震的酝震期一般至少需要200~300年,7级地震也要接近200年才能完成能量积蓄

烈度是地震发生后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的烈度是不同的。其实一次地震的烈度极大区范围是有限的,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例,烈度为10度以上的区域是一个狭长的条带状地带,11度以上只有几个更小的区域。伤亡主要集中在10度以内的区域,小于等于9度范围内的伤亡依次减少。

(2)发生地点(城市or无人区)、时间(白天or夜晚)

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1997年11月8日发生在西藏北部的7.5级地震就是这样的。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所以,城市的选址、建设、管理和规划要避让活动断层、避让地质灾害点

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至5倍。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有不少人以为,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统计资料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3)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必须作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

震前进行防灾救灾的地震和和地震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有计划地进行救灾演练,可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的素质和技能。历次地震事件表明,自救和互救是震后抢救生命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经过训练的群众,开展自救互救会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总之,人们事先肯定会依据地方的地质情况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但决定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选址,防灾减灾还有很多可以做。

五、当前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技术手段?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几十年来,每年都会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巨量的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技手段的研发和应用。主要做法是建设实验室和基础数据库,增强科研投入,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构建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空间信息技术,全称是遥感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或“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是将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管理、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例如,在影片中,提前预警山体滑坡,让救灾人员有时间做出判断、制定救人措施的桥段,就是借助高精度卫星数据,通过计算机三维模拟预测滑坡体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

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已经在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在快速响应、应急救助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下人的平安是靠科研技术来守护的。目前我国已有多家高校(如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开设了空间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设置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学、地质工程、灾害地理学等课程,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此外,国内有多家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有应急管理部及其直属单位中国地震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自然资源部及其直属单位(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中国测绘科学院等),中科院系统重点实验室(如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等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如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在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今天,大力加强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是未来防灾减灾领域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ID:fanpu2019),作者:董汉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