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数据分析需求,怎样梳理才清晰?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78770-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进入9月后,各种大促销在即,数据分析师们又到了一年最辛苦,最悲催的时间段。然而,有多少无意义的加班,是因为业务部门不会提需求导致的。需求提得不合理,业务部门看了不解决问题,就会反反复复地再提需求。导致数据分析师们辛苦加班还不落好,背上一个:“分析没深度啊!”的坏名声。

为了提高分析质量。我总结了数据分析师可以回答&不可以回答的问题。数据分析师们可以对症下药,在业务部门思路不清晰的时候,帮他们理清思路,找到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业务部门的同学们自取学习,提升数据能力,能让你的方案思路更清楚,减少返工机会。思路不清,被老板退回,反复改到V28-7F.3版,倒霉的还是业务部门自己。

简单来说,数据分析师可以回答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

01 数据分析师可以回答:是什么

是什么:用数据指标描述某一时间段内的某个问题。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数据指标、时间、问题。

第一个关键词是数据指标。我们常提的,比如PV/UV,用户数,活跃率,转化率,留存率都是指标。讨论问题如果不能具体到一个指标,就无法用数据量化分析。因此业务部门需要清晰地知道:到底有哪些指标可以用。

这里强烈建议数据分析师们把自己公司常用指标整理一份《业务常用数据字典》,方便业务方统一口径,也方便业务方新人学习。尽量不要一个项目就新造一堆指标出来。公司内部统一口径,才是可持续深入分析的基础。

第二个关键词是时间。业务方往往对时间不敏感,喜欢张口就来:“我们的用户量是多少?活跃率是多少?”这时候数据分析师必须提示业务方,想清楚自己想看的数据的时间范围。活跃率是看周活跃率还是月活跃率还是年活跃。

如果业务方自己想不清楚,就交代一下业务背景,让数据分析师帮看看用哪个指标合适。不沟通清楚时间段,同一个指标反复取数,是导致数据分析师加班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关键词是问题。数据指标有可能能直接说明问题。比如性别指标,直接统计某个时间点上的性别指标,就能看出来用户男女比例。有些情况下,需要多指标综合判断。

比如要判断一个推广渠道的质量。这里“质量”两个字就可能是综合指标。单纯地看渠道带来的收入可能不解决问题,至少还要看客户档次,看渠道成本,看ROI等等指标。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多指标对比做出判断。比如业务方问:什么渠道质量高。这里“高”就是一个相对值,需要有一个明确高低的参照物。

遇到综合指标&对比判断指标,业务方需要先给判断逻辑。毕竟业务方才是对业绩直接负责的部门。到底什么指标对业务发展更重要,到底什么程度才算好/坏,业务方才是最终裁判。对业务开展有利是最终判断准则。如果业务方暂时没有清晰判断,数据分析师可以协助先计算数据分布,提高业务方判断效率。

02 数据分析师可以回答:为什么 

为什么:用数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数据分析仅仅是寻找原因的一种手段。因为目前的数据仅能记录一小部分用户行为状态。很多重要的原因无法被记录。因此,数据分析更适合定位问题。剖析问题找到原因,可能需要用户访谈,渠道走访,亲自体验,产品测试等多管其下。

数据分析师70%时间要花在基础的数据处理、数据计算、报表制作上。相比之下,每天都在一线奋战的业务方,反而有可能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更直观的感受。

因此,想精准的分析原因,最好的方式是业务方先提供业务假设:基于经验,可能是在XX方面有问题。数据分析师通过数据进行验证,质量就非常之高了。

03 数据分析师可以回答:会怎样 

会怎样:用数据预测未来可能的情况。这里必须强调:不要高估所谓大数据、人工智能、科学算法的能力。数据分析师们预测未来的基本逻辑,是:过去的情况会重现,过去发生的逻辑未来也一样。完全凭空飞出来的黑天鹅是无法预测的。

本质上看,未来业绩是多少,是靠业务方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如果业务方不努力干活,单靠算法、公式、模型、又能怎样?

因此,高质量的预测,是建立在业务方准确地提供未来计划之上。未来业务方将开展的计划越精细,数据分析师们,就能越准确地衡量得失,判断内外部因素影响。如果没有计划,数据分析师们,也只能假设现在的某些趋势保持不变,简单拍拍脑袋。

04 数据分析师不可以回答:怎么办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分析“我该怎么做”不属于数据分析师职责

分析“我该怎么做”不属于数据分析师职责 

分析“我该怎么做”不属于数据分析师职责

虽然也有分析两个字,但是如何设计解决方案是业务部门的事。运营部门就该做活动方案,产品经理就该出产品方案,销售部门就该想东西怎么卖。这才是业务部门的本职工作。

吵吵着:“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是玩忽职守的扯皮表现。如果连具体的业务方案都让分析师来想了,分析师也干脆把业务部门的工资领了算了。

05 不靠谱的需求大多长这样

一份合格的需求,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当方案还在策划阶段,最需要了目标客群历史上的“是什么”,通过对过往经验的回顾,寻找下一个方案的想法。有了初步的想法以后,可以测算“会怎样”,为选择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当方案落地成项目时,可考虑监控当前的“是什么”,监督项目进度。当项目完成后,可再分析“为什么”,总结成功失败原因。

业务方提需求的时候,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脑中一堆问题没头绪,就一股脑倾泻给数据部门。嘴里讲的是看一个XX指标历史数据,心理想的是:“我靠,未来这个指标不会下滑吧”。嘴里讲的是看两个AB指标的走势,心理想的是:“肯定是B影响了A”。如果数据结果和想象不一样,就怀疑是数据问题,又提一堆乱七八糟的新需求。

往往取数的逻辑越来越复杂,到最后都已经不记得最初想解决什么问题。亲,想做预测就直接做预测,想分析原因就直接找原因,不用这么弯弯绕绕。在如何看数据上,数据分析师们有更丰富的经验,和他们充分讨论,出品质量更高哦。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不会问:“是什么”。取数分不清指标,分不清时间状态。平时没有养成严谨的数据习惯,随口说:“我们的用户有1000万”“消费1000以上”“大部分是男性”之类的话说得太多。导致看似有数据意识,实则认识不清。

利用数据思路混乱,输出结果不严谨,导致反反复复取数、核对数据,消耗了大量时间。当然,业务部门没必要做到专业级的严谨,这里必须靠数据分析师来把关,协助大家提高分析质量。

06 高质量的需求可以这么提

不直接问“我要做什么”,不代表数据分析师不能支持到方案选择。实际上,合理的提问,可以有效获取参考数据,启发思路,提升方案质量。比如把“分析一下我该怎么干”换成以下问题,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第一:可以来问是什么。比如:“我们近2年来采用的,类似XX形式的促销,ROI表现如何?响应率如何?响应的客群是什么人?我们去年在国庆投放的广告,转化率如何?在没有做促销的情况下,去年的同期业绩是多少?我们截止到上个月最新的高端客户的特征是什么?他们喜欢哪些类产品?他们的购买周期怎样?”

掌握具体情况越丰富,细节越详细,越可以帮助业务方看清楚哪些方法好用,哪些方法不好用;掌握的目标用户行为越多,越可以帮助业务方把握目标群体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思考哪些方案可行。这里可能就是基础的数据分析结果呈现与用户画像展示,但对启发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可以来问为什么。比如:“什么上个月的活动投入力度那么大但是响应率不高?是因为宣传没有到位还是投放的券力度太小?从环节上看,是访问率跌了还是转化率跌了?类似力度的活动,比如去年XX活动转化率多少?”

找原因的时候,有具体的假设,就能帮数据分析师快速锁定目标。数据分析师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来多角度论证问题。毕竟去伪存真,去伪的难度更低。

第三:可以来问会怎样。比如:“我已经计划好了,采取买二赠一的模式,在X月X号-X月X号进行,针对所有用户开展活动。请帮忙测算一下到时会有多少人参与?到时会不会出现库存不足?如果参与人不足,在什么时候再投放一次广告能弥补问题?”

有了具体的方案以后,数据分析师们就可以为业务量身定制测算方案。可以很细致的结合具体的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群体,来考虑竞争对手的影响,考虑季节性波动与参与率。从而相对精确的给到测算意见,为业务部门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当然,一个业务技术双精通的数据分析师,是可以提业务方搞掂上边所有问题的,不依赖业务方的判断,因为他自己就是个业务高手,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与业务能力。但这种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部分数据分析师还是70%时间处理数据的技术男。

为了提高效率,请珍惜数据分析师的时间,让他们把智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为什么,会怎样的分析上,而不是反反复复的当人肉报表机提数据,那样分析的结论不深入,既浪费分析师的人力,又耽误业务部门决策。

-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