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告别脉脉领英的「假笑精英」,这个「职场版小红书」让你做自己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fanr.com/144016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你可以是一名辛勤打工的大厂程序员,同时也可以是头部数码 up 主、弹贝斯玩摇滚的、脱口秀爱好者、小酒馆老板、素食主义者……甚至是身段柔软的瑜伽导师。

2007 年,「斜杠青年」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今天已经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这届能干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做到身兼多职,分身有术,遍地开花。

brooke-cagle-JBwcenOuRCg-unsplash-1.jpg!720

▲ 图自 Unsplash

但再精彩的「一人分饰多角」,职场社交平台都不怎么在意。它对你的好奇和定义,似乎永远仅限于每年过年七大姑八大姨的那套问候语:

你是做什么的啊?现在在哪工作?每个月挣多少钱?

一款叫 Polywork 的产品,正尝试改变这样的观念。

Polywork:与其被打标签,不如自己定义自己

「Poly-」是英语里的一个词根前缀,是「多」的意思。单从字面上看,Polywork 就想告诉你:这里是斜杠青年的快乐星球。

创立于 2020 年的 Polywork,今年 4 月开始上线测试,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职场社交网络。在这里,你可以创建自己的个人主页,选择你的身份徽章,记录你引以为豪的项目和已达成的小成就;还可以找到跟你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协作碰撞搞事情。

polywork.jpg!720

不就是写简历、列技能、找人找工作?听起来跟脉脉领英差不多?差远了!

在传统的职场社交平台,每个人的页面,都像是枯燥无味的电子版简历。你顶着清一色西装革履的商务头像,规规矩矩地标注学校背景、工作经历和奖项技能,希望塑造出干练精英的专业形象,吸引前来勾搭的 HR 给你薪水多开几个 K。

how-to-use-linkedin-2062597-Final-45f1c068ff2a433daef5dbe57ce9452d.jpg!720

而在 Polywork,一切都是松散自由且富有创意的。创始人 Peter Johnston 认为,人不应该由社会赋予他们的标签来定义,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多面体,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有更多热爱的事情告诉世界你是谁。

身份徽章(Badges)是你自己定义自己的第一步,你可以选择多个跨界身份,写上你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甚至可以自定义一些天马行空的离谱描述。简单几个关键词,就能勾勒出一个更鲜活的职场人。

比如说,Polywork 用户@fonz 是 Netflix 的产品设计师,也是「运动鞋迷」「投资人」「播客主播」和「女儿的爸爸」。

fonz.jpg!720

@cassidoo 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开发体验总监,同时也是「机械键盘爱好者」「表情包制作者」和「演讲者」。

cassi.jpg!720

这些混乱但生动的描述,你很难在强调专业、古板严肃的职业社交平台上看到。而在 Polywork 的产品设计逻辑中,你为自己选择的身份徽章,展示位置甚至优先于你的自我介绍和工作经历。

Polywork 的另一项特色功能,是记录亮点(Highlight)

不管是工作变动、项目活动、副业爱好,还是个人生活的重要时刻,都将在这里以时间线的方式呈现。你可以为写出一篇阅读量 10W+ 的稿子而兴奋,为一次直播活动的创意执行而欢呼,也可以晒晒自己的马拉松奖牌,和参加咖啡师培训的完美拉花……

在 Polywork 创始团队看来,这些具体的事件和活动更能反映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以及你在关心什么。

el.jpg!720

▲ 我的其中一条动态

Johnston 指出,在过去 20 年左右,公司和职位一直是定义人们身份的主要方式。领英只是将你在公文包里放了 10 年的泛黄简历放到网上,并没有改变它的形式;而 Polywork 希望带来真正的数字简历,并实现领英没做到的事情。

一份写满技能点的简历真的有用吗?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技能,而是你切切实实用它们在做什么。

有人认为 Polywork 是「领英和 Twitter 的混合体」,也有人把它称作「我的人生简历」。

简历是扁平的,标准化的,克制谨慎的;而人是鲜活的,真实立体的,随时发生变化的。在追求个性的今天,再没有哪位年轻人,愿意被「那个银行职员」「这个大厂程序员」「某个广告策划」等单一标签来粗暴直接概括自己。

不让点赞,没有评论,那……怎么社交?

每次打开脉脉领英等职业社交平台,信息总是扑面而来,多、杂、乱,每一个板块都在争抢你的注意力:

你的好友人脉发动态了!这些职场小技巧你不能错过!又有工作机会找上门了赶紧看看吧!想知道谁最近看过你?快开个 VIP 体验一下吧!

linkedin.jpg!720

▲ 领英界面,交互和设计时常让我想起当年的人人网

相比之下,Polywork 的界面要更简洁得多。除了你的个人主页,Polywork 主要打造了两个不同的社交场景:多元宇宙(Multiverse)空间站(Space Station)

名字听着很炫酷,但「多元宇宙」其实就是一片宽敞公开的广场,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其他 Polywork 用户都在做什么。眼前的信息流是可以定制的,你可以只查看关注用户的动态,也可以按不同的身份徽章选择查看,随时手动打破信息茧房,收获一些跨界灵感。

ezgif-5-e04148483088.gif

而「空间站」更像是那种卧虎藏龙的人才市场。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正在等待好项目的投资人、接受邀约的内容创作者、愿意参与产品 Beta 测试的开发者、可以来直播连线的活动嘉宾……

space.jpg!720

▲ 愿意跟你聊聊项目的投资人们

在设置个人主页的时候,每个用户都可以选择是否愿意跟陌生人接触,就某些机会和项目进行协作。你需要表明来意,留下必要信息,才能跟对方产生直接的沟通和联系(相当于站内私信的功能)。

contact.jpg!720

虽说想打造一个全新的职场社交网络,但是 Polywork 的一些产品设计,可能让人觉得有些「迷」。

Polywork 不设点赞功能,也不会公开显示关注粉丝数(只有用户本人可见)。创始团队认为这些功能「会让社交网络变成充满焦虑的人气竞赛」,甚至影响大家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

另一点同样很「迷」的是,从 4 月测试上线至今,Polywork 仍然没有设置评论功能。Twitter 用户 @drewclemcr8 就曾经表示,因为记录的亮点动态没法评论,觉得自己好像在「自言自语」。

12HEDONOMETER-Art-mobileMasterAt3x.jpeg!720

▲ 图自 NY Times

表达无压力是好事,但长远来说,点赞和评论功能的缺失,也很可能会让 Polywork 的社区氛围热度减退失去黏性。

在过去几天的试用体验中,我关注了 20+ 位有意思的用户,但由于是社恐啊(以及眼前确实没有协作联系的需求),我并未鼓起勇气跟他们中的某一位私信沟通。

相比之下,关注、点赞、评论给我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社交成本更低。在看到某位用户发布了有趣的项目内容时,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想冲向评论区敲上一句:兄弟可以啊,这个挺有意思!

nft.jpg!720

▲ 一位 Polywork 用户的动态,铸成自己的首个 NFT 系列「人类邮票」,我很想随手点个赞但产品不让

有趣版脉脉领英?更像是职场版小红书!

因为 Polywork 暂时还只有网页版,几天用下来,我发现自己实际上是体验了一把如何做个人网站,也有点像是回到了碎碎念记录一切的博客时代。

与其说 Polywork 是简洁有趣版的脉脉领英,倒不如说它是「职场版小红书」。在为自己挑选身份徽章和记录亮点的时候,我多次想起了小红书的 slogan「标记你的生活」。套用一下:用 Polywork,标记你的斜杠生活。毫无违和感。

badges.jpg!720

对我来说,Polywork 最大的价值在于,不以单一的公司职位标准去衡量人,尝试 360° 还原每个人的热爱、创意和活力。这其实是在指引用户打破扁平化的简历思维,重新去思考和认识自己。

Polywork 用户 @miffens 称,「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单调乏味。而个人主页上的各种徽章,让我以一种不一样的、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我也有同款体会。

在脉脉领英等任何一个职场社交平台,我都只是一名平平无奇的爱范儿编辑。也只有在 Polywork,我才敢在个人资料里写上「野生插画师学徒」「超级猫奴」「拖延症患者」「焦虑狂人」「从未登台脱口秀演员」这种不专业甚至自曝其短的描述。

lxc.jpg!720

▲ 还有更多离谱到家的身份徽章,折叠起来了

但如果你问我:Polywork 有没有可能,会取代脉脉领英那种传统但主流的职场社交平台?我会回答你:很难。

目前领英在全球有 7.74 亿会员,虽然精英的姿态在中国水土不服,但它仍然是外企员工、海归和企业高管们喜欢出没的职场社交平台。而注册用户超过 1.1 亿、行业份额超 80% 的脉脉,则凭借招聘+匿名爆料的社区氛围,稳坐「国内职场社交一哥」的位置。

hunters-race-MYbhN8KaaEc-unsplash.jpg!720

▲ 图自 Unsplash

现在的 Polywork,更像是一个打造个人品牌的工具,干掉无聊简历是它的亮点,但在连接人和机会方面,它还只是一个小而美的弟弟。

分享一个很难用的细节吧——目前的 Polywork 只支持用户名搜索,即使有多位 Facebook 开发工程师入驻,你输入「Facebook」搜索时结果会为 0;输入「工程师」时,也只会呈现用户名里带工程师字眼的结果。这样的设计,让「拓展人脉」在 Polywork 上成了一件大海捞针的、不高效的事情。

从达芬奇在 1482 年写下第一份简历开始,用技能和工作经验判断一个人的做法已经长在了招聘体系的骨骼里。

0252a3cd23b1e866f8ba2e6139591dde.jpeg!720

▲ 500 多年前,达芬奇的简历

Polywork 很难在一时三刻撼动这种思维,因为这本质上是招聘方跟应聘者之间一种高效的做题方式:我的用人需求跟你的简历精华部分,互相对对碰看匹配度。那些有名气的公司职位,是一份份让人安心的背书,也是可以迅速建立了解的标签。

但在未来,Polywork 说不定能成为招聘体系的补充参考。

今年 5 月,Polywork 在种子轮融到 350 万美元,8 月又在 A 轮融资中拿下 1300 万美元。创始团队称,目前正在研发 APP 版本。

我的一位朋友每次跟 Tinder 网友见面,都会打开领英偷偷查看对方的职业档案。以后的 HR 们,会不会也在面试前先打开 Polywork,换个角度,更 3D 立体地了解眼前这位候选人?

(题图来自: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logo-3.jpg!720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