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到榆林,感受陕北的文化与风情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641a801030ji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到榆林,感受陕北的文化与风情

(2021-06-23 10:45:37)
标签: 分类: 高新区与区域创新

2021年6月,我第一次来到陕北榆林。在榆阳机场一落地,顿感天高云淡,一派豪迈气象。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先后去了榆林古街、陕北民歌博物馆、镇北台、红石峡、麻黄梁地质公园、石峁遗址6个地方。这座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汇处的城市,曾是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融区,战争与和平共存。这座因榆树而得名的陕北重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榆林老街:见证城市的烟火气

榆林老街是我到榆林的第一站。可能每座城市都会有一条老街的存在,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尤其关注这类地方。榆林老街是仿明清的建筑,风格与老北京城有些相似,当地有“老榆林,小北京”的说法,六座精美的牌楼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据说,老街位于解放以前当时榆林城区唯一的街道,也是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后来因为战争而毁,近些年逐步得到修复和保护。老街两边各类小店依次排列,柴米油盐与文玩古物让人眼花缭乱,浓重的生活气息与明清的建筑风格略有些格格不入。在这里遇到一家老汉羊蹄,便嘴馋坐下来尝了尝,这是我第一次吃羊蹄、羊脑,酥软可口的羊蹄蘸着特制的蒜汁,味道很是不错,周围的人告诉我老汉羊蹄可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这让我很是惊奇。老街是个好地方,我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老街业态更新,吸引集聚新业态,打造爆点新场景,让老街成为生机勃勃的网红打卡地。

二、陕北民歌博物馆:榆林人的爱与恨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我到榆林的第二站。没到榆林之前,很难想象榆林的民歌如此有特色。陕北民歌有劳动号子、小调和信天游。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用来鼓舞士气,充满了力量感;小调不受环境约束,田间地头、生产生活中有兴致便可以唱上几句;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孕育的比较随性的山歌,旋律奔放、开阔,像极了陕北的地貌。陕北民歌最能反映陕北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丰沛感情,陕北人用陕北民歌唱出了喜乐和爱憎,据说大多数陕北人都可以信手拈来两句。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时候,我总在想,现在德云社、赵家班都火爆得很,德云社让相声有了新的生命力,赵家班让二人转有了新的生命力,我们的陕北民歌这么好的东西、这么厚重的文化是不是也可以做出爆品来。我希望陕北也能出个郭德纲、赵本山,以持续的创作把陕北民歌的市场化做起来,让陕北民歌焕发新时代的生命力。

三、镇北台:蒙汉的冲突与和平

镇北台是我到榆林的第三站。镇北台属明长城防御体系,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中国长城三大奇观。镇北台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保护红山市的贸易而建,是蒙汉互市、开展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我想,镇北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两个特点,一个是防御性,当然这是历史背景下蒙汉冲突的必然;另一个是开放性,我们的骨子里其实有很强的包容性,有战争的激烈冲突也有和平的贸易往来。

四、红石峡:南北族群的交锋

红石峡是我到榆林的第四站。红石峡因崖两侧岩石为红色而得名,榆溪河穿峡而过。红石峡的特色在于两侧的崖刻和洞窟,据说有历代石刻160多幅,篆、隶、楷、行、草齐全,多来源于古时来榆林的文人墨客和边关将领,左宗棠也在这里留有题刻,号称“塞上碑林”。透过“褚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峡”“龙盘虎踞”“华夷天堑”“大漠金汤”“还我山河”“威震九边”这些题刻,我似乎感受到了古代南北族群的冲突、战争的刀剑之气。榆林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九边重镇,她的历史脉络里深深刻下了对抗的基因。

五、麻黄粱地质公园:陕北的原生态

麻黄粱地质公园是我到榆林的第五站。麻黄粱地质公园本来只是路过,但这里却让人流连忘返,给了我榆林之行的最大惊喜。麻黄梁地质公园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观。以清澈灵动的绿水为界,一边是毛乌素沙地的苍茫黄沙,一边是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尽显陕北风光的壮美与辽阔。在这里,我第一次置身于陕北窑洞,感受到了窑洞特有的自然凉爽气息。窑洞式的农家乐也很不错,苦菜、沙盖两个野菜让我印象深刻,苦菜确实很苦,沙盖的口感很丰富,据说在吃不饱饭的年代这是十分珍贵的东西。这里也在建设集装箱营地,陕北风光将与现代文化体验交融。遇到的新农村建设的标语也让我眼前一亮,“一天当作两天干,两年的任务一年完”,似乎是劳动号子,很有地方特色,也很有股子质朴味道。

六、石峁遗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见证

石峁遗址是我到榆林的第六站。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300多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是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遗址目前仍在挖掘当中,已展出的部分是城址的东大门,有敦台、马面等,已经有很高水平的城市形态。有专家猜测这里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参观完石峁遗址,我有三点感受:一是四千多年的石峁遗址可能是夏时期的部落,或者是几个部落的聚集地,也可能是夏皇城所在地;二是从城市的建设来看,中华民族的防御性文化是有渊源的;三是秦始皇实现大一统有其必然性,石峁遗址说明秦本身可能有很深的文明积淀。

榆林之行是我今年最有收获的一次出行,这个城市的文化很有其特色,边关的冲突与和平、中华民族的根脉让我很受启发。希望以后还可以再来,再去看看白云山之类的地方,挖掘体会更多的文化特质。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