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工作高效的人,拼的从来不是时间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yunying.org/work/24952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工作高效的人,拼的从来不是时间

爱运营 • 2021年7月20日 pm6:27 • 职场 • 阅读 1030
在许多人的日常工作中,其实有一部分的工作时间是无效的,或者是成效甚微。计算工作成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函数,投入时间越多产出也越多,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大脑也不是机器,当工作时间到达一个阈值时,成效是递减的。真正工作高效的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时间投入。作者:Windy Liu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ing1118)2020年,是以一场令人恐惧和愤怒的瘟疫开始的。算一算,从春节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在家里困了一个多月。我们不再被要求朝九晚五地去公司上班,取而代之的是「在家办公」。过去不想上班的情绪一扫而光,不过似乎也将面对一些新的问题。2月中旬我从上一家公司离职,进入了一家美国的创业公司,而他家有一个特点,非常符合现在流行的办公模式——在家办公(Remote Work)。未来我不仅仅是这几个月和大家一样在家办公,而是以后都不再挤公交地铁,直接蹲家里上下班了。没有人会一直盯着你啥时候上班啥时候下班,也不会有人在你的座位旁晃来晃去,更不会有人突然安排一个会议打断你的工作。不过也有一些新的东西需要适应:没人管你,所以全靠个人自觉和自律;跟团队开会都要远程视频,沟通方面显然比面对面交谈来得差一些;跟别人协作之前,你得先做好准备,抓住重点,理清思路,表达清晰,以免浪费沟通时间;这些困难于我而言,都不是太大的事儿,最近让我有所反思的,是我在家办公的工作时间,比起过去,竟然多了两三个小时。也许有刚入职的因素,什么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了解新产品新团队,但这其中反映出了我内心的一种认知:工作做得越多,产出就越多。可是,关于工作的投入和产出,事情并不是它看起来那样简单。每本提高产出提高效率的书籍,都或多或少地告诉你同一件事: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就像互联网行业盛行的996,用时间作为竞争的筹码。我相信每个人的生产力效率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大脑,想法,偏好和习惯都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专注的不是新的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是要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拖延与焦虑息息相关,因此探索和了解自己内心的恐惧很重要;行动需要动力,因此开发个人习惯以使自己能够毫不费力地把雪球越滚越大,比起你喝杯咖啡打点鸡血更为重要。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于工作的投入和产出。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都将工作视为线性函数。这里所说的「线性」是指你的产出数量与你花费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工作两个小时的产出将是一个小时的两倍,八个小时的产出是两个小时的四倍。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里要记的东西很多,你花两个小时来记住的东西,往往是花一个小时的两倍,所以等我们长大,就以为所有事情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来运作。但事实并非如此。最需要深思熟虑的,与脑力劳动相关的工作,并不会像线性工作这样展开。大部分线性工作实际上是一些很基本的重复性的工作,就像你送快递,开出租车,或是在办公室做数据录入员,又或者在麦当劳里炸鸡腿。这些工作,你工作两小时的生产力是一小时的两倍,四小时的生产力是两小时的两倍,依此类推。可悲的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把这种线性工作的理念放到了需要大量脑力的编程工作中。在他们看来,16个小时的编程产出会是8小时的两倍,他们倡导用更多的时间来换取更好的产品服务,结果悲催的程序猿们总是在加班的路上越走越远。可是,他们的这种想法错了,因为事实是,大多数类型的脑力工作不会产生线性回报,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收益递减。

收益递减的工作

想象一下,你到外面慢跑了10分钟,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健康的事情。现在想象你去外面跑了20分钟,它也很健康,但健身效果却不一定是10分钟的两倍。如果你跑了一个小时呢?很可能你仍然会从锻炼的前10分钟中得到大部分好处。运动的收益递减,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肌肉会疲倦。随着肌肉的疲倦,它们被刺激进一步生长的能力会逐渐减弱,直到不存在为止。在健身房花费两个小时比起花费一个小时,几乎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好处,而花一个小时只会比花45分钟给您带来稍微多一点的收益。大多数工作都是按照受益递减的模式运作。因为你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会累会疲倦。如果你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苦思冥想,做出重大决策,那其实你这一天真正有效完成的工作和产出并不会和你预期的那样多。我有朋友在广告行业工作,非常忙碌,尤其是在需要进行重要演示或竞标计划的时候,他们会熬夜,经常工作到晚上10点之后。他注意到,在这些额外的时间里,工作效率都非常低,从下午6点到晚上10点之后这四个多小时的产出,其实只占了这一天工作的两个小时的工作量。更糟糕的是,人们会因为疲倦而开始做不好工作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糟糕的工作产出和错误决策,你实际上会无意间给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因为你要不停地补救之前没有做好的事情。就像最近在家办公,我可以无限制地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去解决一个问题,可是这种长时间的工作并未让我用最好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反而等我第二天睡醒之后,无意间脑子里蹦出的一个好想法,把之前的瑕疵方案推翻了,在短时间里就把问题完美解决了。前一天的晚间加班则让我感觉糟透了,问题没解决,自己也被弄得很累。有时候,更多的时间付出,得到的收益甚至可能是负的。所以在最坏的情况下,你甚至可能会从收益递减过渡到负收益。

就比如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会专门安排周日出来,不出门,不聚会,想要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憋出个几千字。可是等隔一周回头去看那些文字,会发现真正能用的估计1000字都不到。这时候我就得推翻之前的写作思路,重新搜集整理素材,然后把整个文章重构一遍,这反而给我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周日整天的写作,产生的正收益不多,甚至给下周带来了负收益。我从中得到了一个巨大的认知:当涉及创造性工作的时候,随着时间增加不仅收益递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产生负收益。因为糟糕的写作不仅是不好的,而且糟糕的写作还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工作,因为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修改和编辑。现在,我更愿意把写作这件事情分散开来,周一去花点时间构思一下文章主题,周二去收集和主题相关的素材,周三开始思考文章主题结构,周四开始考虑开头和结尾,后面再花一整块时间把文章写完。这样最后我的写作往往会很顺,也不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苦思冥想,更重要的是写完了之后几乎不需要修改,排排版就能发布出去了。很多工作,在前几个小时你可能会兴致勃勃,但是一旦两三个小时之后,你就会开始注意力分散,想要去刷刷手机,玩玩游戏。这时候,你就该让自己停一停,不要因为想要有更多产出而线性地增加更多的时间投入。高度社交性或需要大量团队建设的工作,在时间的过度延长之下也会产生负面回报。如果你总是要求时刻准时,那么无论何时你的精力或情绪下降,你实际上都可能最终拒绝了客户,从而浪费了潜在的长期利润。如果员工总是被监督被强制,这并不会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反而会让人心生厌烦,做事情的动力也随之降低。

找到工作中的杠杆点

每项工作都有一个所谓的杠杆点,而这个杠杆点的达成能够让你做事更有效。如果你是团队经理,杠杆点可能是创建一些沟通渠道以了解员工的状态;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杠杆点可能是去学习新的语言和技术,让工作更顺畅;如果你从事面对面的销售工作,杠杆点可能是让自己的外表变得更专业,并能够在情感上理解客户。比如,对于在线内容,品牌推广就是一个杠杆点。你在品牌推广上做的工作越多越完美,它对其他所有事情的乘积效应就越大——销售会变得更容易,流量会更好,人们会更有效地传播你的内容。所以,出色地完成工作的某些方面可以使其他所有事情变得更加容易。所以,面对你的工作,你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工作中的那个杠杆点,从而用它毫不费力地撬起整个工作的动力系统,让工作变得更高效。

战略性延迟,是一个万能的杠杆点

如果你喜欢吃火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很久没去吃,所以内心总会有强烈的欲望去大吃一顿。这时候我总是会约上一两个好友去一家火锅店,点上一堆菜,大快朵颐。可是每次我都会吃到撑,吃完之后唯一的想法就是,下次别约火锅了,接下来的几天都不会想要去吃火锅。但是,一周之后,火锅在你心里会听起来不错,两个星期后,你又会准备呼朋唤友地再次去搓一顿火锅。其实,你的大脑以相同的运作方式来提高生产力。和胃一样,大脑也需要多种刺激,单一的刺激太多,它也会厌倦和排斥的。就像你一下子花好几个小时在伏案工作,你的大脑肯定会厌倦,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的工作按下暂停键,或者换一件别的事情做做,或是愉悦一下自己,这种闲暇时间实际上使你的大脑在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更加有效。这种暂停式的拖延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战略性拖延,给自己的大脑一个喘息的机会。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I》中,有人问村上春树:你的一个典型的工作日是如何安排的?村上春树回答——当我进入一本书的写作阶段时,我会在早晨四点钟起床,工作五至六个小时。下午的时候,我会跑步十公里或者游泳一点五公里(或者两样都干),然后读一会儿书,听听音乐,最后,我会晚上九点钟就寝。我每天重复这种作息,从不改变。村上春树非常明白,一个人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也就四到五个小时,再多也得不到更多收益,所以他并不急着一下子把一本书写完,而是选择战略性延迟,让这个杠杆点给自己的工作带来长久可持续的正收益。当我在家和新团队开会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乌克兰的网页设计师,每次开会都会出现在不同的咖啡厅。问了之后才知道,由于在家办公的缘故,他会常常去不同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所以这一周他可能在伦敦的咖啡厅跟大家视频,而下个月他可能就会出现在巴黎的某个安静的广场上。这个发现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以后是不是也可以每个月去到一个城市,选择一处民宿,呆上一段时间。就像村上春树那样的规律作息:每天5点开始工作,然后工作至中午,接下来的时光,我可以去探索一座小城,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光。这样的计划,光想一想就令人很向往。但这个计划最关键的一点是:我能够通过减少工作时长来提高生产力,从而让我不仅在工作上有高产出,也有时间去享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工作高效的人,拼的从来不是时间。他们懂得找到工作的杠杆点,用战略性拖延来提高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从而让鱼与熊掌兼得。在未来的时代,远程办公将会成为一个趋势,一方面远程办公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而另一方面,这种工作模式也会让人们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人生。所以,在这一大潮流到来之前,请先想一想,你工作的那个杠杆点在哪里,你会如何运用战略性延迟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呢?(本文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