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渴望挤入“大厂”的年轻人:腾讯连空气都不一样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623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1-06-22 08:58

渴望挤入“大厂”的年轻人:腾讯连空气都不一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ID:szdays),作者:黄小邪,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9年大学毕业后,程昊接到过4次腾讯面试的通知。其中3次,他有机会走进腾讯的办公楼。他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在万利达大厦,第二次在腾讯总部大厦,第三次在总部大厦隔壁的写字楼里。

“踏入腾讯的大门,仿佛呼吸的空气都不一样”,每次走进去,程昊的心情近乎朝圣,“大脑空白,多想放慢脚步”。

85

进门这道程序,无形中亦增加了仪式感——打开短信邀约,用身份证感应登记,而后拿到一张二维码门禁贴片。这时程昊会拿出手机,特意给门禁贴片拍张照。站在电梯厅里,看着四周挂着腾讯工牌的年轻人他心绪难平,成为其中一员,似乎只差面试这临门一脚了。

可惜,临门一脚终究未射进球门。

改变命运的机会

程昊用“互联网临时工”形容当下的职业状态。他毕业于广州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在深圳两年换了6份工作,一直在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之间打转,“像个洗碗工,这里洗几个月,那里洗几个月,永远没有稳定感”。

离开的理由各不相同,却又有一定的共通性——行业爆雷的知名P2P,永远画饼、看不到未来的小创业公司,人员更迭如流水的普通上市公司……

程昊知道自己的履历,在HR眼里意味着“浮躁、不踏实、好高骛远”。 他也受够了小公司的压榨和斤斤计较。他的岗位是产品经理,却总要身兼多职;会议永远在下午6点以后开始;加班到夜里,老板还要暗示他多坐地铁少打车……这些公司在他眼里,也意味着“再努力也很难在广州买房”。

而互联网大厂,尤其腾讯,则意味着摆脱互联网临时工的身份,高薪,相对稳定,能够“30岁前凑足广州的首付,成为一个广州人”,他没有过在深圳买房的念想,原因也不外乎房价。

85

如果把互联网行业比作一个金字塔,那腾讯在程昊眼里就是金字塔尖。镀过这层金,未来即便跳槽,也无非是在互联网大厂之间反复横跳。将来定居广州,进入当地的网易、唯品会等大厂也不再是问题。

两年间,程昊把简历往腾讯内推了无数次,面试最成功的一次,也止步于第三轮的总监面。他的上班地点一直在南山打转,距离腾讯都不算远,最近的要属上家公司,与腾讯滨海大厦同在一个园区。上下班路上,他时常能看到带着腾讯工牌的年轻人,或者晚上灯火通明的腾讯办公楼,“羡慕,又有点难受”,他坐着现在这间办公室的露台上,手指着不远处的腾讯总部说。

沮丧受挫的时候,程昊想过放弃,“但坚持下来的信念占了80%”。他清楚围城内的困境——“螺丝钉,加班,35岁危机”,但在他看来,进入大厂是他为数不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为此成为螺丝钉也无妨。

“985大学的毕业生,人家离开大厂,可能还有很多选择,我跟他们不一样”。

85

孟渔今年刚刚考上了上海一所985高校的传播学研究生,“选择这个院校、专业,还有城市,其实都是为了进互联网大厂做准备”,为了这一目标,她连续考了两年研究生。

她本科就读于天津一所普通高校,读的是医学相关专业,同学要么继续读医学类的研究生,要么考入二三线城市的体制,或者进了制药厂。

孟渔在十五六岁时,就在知乎上接触到一线城市互联网从业者的生活方式,他们高薪,工作氛围自由,有机会欣赏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这令生活在安徽四五线城市的女孩向往不已,那满足了她对体面职业的幻想。

到今天,孟渔对一线城市和互联网大厂的认知,早已不是这般理想化。对大厂的渴望,更多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她家境一般,自称“小镇青年”,“出身也好,学的专业也好,很难找到比互联网大厂薪酬更高的地方”。

一年比一年更卷

中学阶段,互联网给孟渔的印象,还是“处于草莽阶段”的新兴行业,二本、三本毕业生投身其中,照样能闯出一片天地,这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将来的翻盘可能。等到大学毕业,她发现老牌互联网企业,已经变得金融公司一样,等级森严且唯学历论。

85

钟映斐,即是程昊口中的“他们”。钟映斐本科就读于国内知名的985高校,研究生被保送至上海TOP3的大学,大三时在腾讯实习过4个月。去年秋招,腾讯、阿里、字节、美团都大厂她都面过,但是所有的面试都凉了。

秋招那两个月,钟映斐甚至后悔当初读研的决定。“一年比一年更卷”,她感觉,如果在本科毕业时找工作,进入大厂远不像现在那么难,那时还没有“大家挤破头进大厂的氛围”,她有两个本科同学就通过校招进入BAT。

等到临近研究生毕业,在互联网大厂群面当中,与钟映斐竞争的大多都是研究生,还有墨尔本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本科非常少见,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被筛掉了”。

“非技术岗的能力考察,是没法量化的,所以招聘只能卡学历,而且学历标准会越来越高,逐渐海外高校会成为香饽饽”,通过校招进入腾讯3年的徐冰,所见印证了钟映斐的判断。跟现下的“内卷”比起来,徐冰觉得自己当年进腾讯要容易许多。

85

钟映斐把自己对互联网大厂的向往解释为“随大流”,“大家都觉得互联网大厂是最优选,别人能进去你没进去,好像比别人差了。”

前几天钟映斐跟同校的一位朋友聊天,对方正在找暑期实习,原本已经拿到了知名地产公司的实习offer,正在发愁要不要去。朋友担心自己不去互联网实习,到了校招阶段,再没机会进入互联大厂。

“你真的想去互联网吗”,钟映斐问对方。对方说“不知道”,“但大家都想去,你没拿到offer,好像就拿不出手”。

除了“随大流”,互联网大厂对钟映斐的吸引力,也仅仅是体面、高薪,即便在BAT之间反复跳槽,也意味着更高工资。她大学本科同学,进入互联网大厂不到3年,已通过跳槽拿到了更可观的薪水。

不久前,钟映斐入职于深圳一家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不过,跟同宿舍两个进了互联网大厂的同学比起来,她还是有些心理落差,起码在薪资上,进了拼多多的舍友,薪资至少比她高出3成。 

钟映斐将面试大厂的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那位进入拼多多的室友,原来没有互联网实习经历,为了顺利进入大厂,室友在毕业前一年一口气做了三份互联网实习。那一年,钟映斐为了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放弃了大厂的实习机会,她判断,这是她应聘大厂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大厂“随大流”式的渴望与向往,在钟映斐拿到校招offer后就逐渐淡了下来。一位入职腾讯副厂的同学,向她透露过自己上司的招聘规则,“要么你经历非常非常对口,而且最好不要有混合职业背景,要不然就希望你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样比较好教”。

知道这些,钟映斐不打算为这种高度工具化的聘用标准,再多花费心思。

打不破的滤镜?

关于互联网大厂“猝死、996、35岁危机”,那些几乎被嚼烂的信息,似乎很难打破围城外年轻人们心头的滤镜。

85

钟映斐室友去年秋招拿到了拼多多的offer,从那时到入职前的半年间,该公司因员工猝死、自杀,厕所坑位不足等事件频上热搜,“蹲坑坑位不足,讲的就是她现在的办公室”。据钟映斐观察,这些职场残酷现实对室友的影响,也仅仅是聊天的时候自嘲一下,事实上没有任何犹豫就进去了”。 

室友进拼多多有几个月了,按照公司的轮岗制度,她目前担任客服,“每天加班到很晚,经常遇到奇葩的投诉”。不过,每次跟钟映斐聊起来,室友几乎都在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而焦虑,“担心KPI不好看,影响接下来的定岗”。钟映斐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她研究生毕业,又是那么拼的个性,怎么会做不好客服工作”。

钟映斐也能看出来,在KPI的压力下,室友根本无暇顾及加班严不严重的问题。至于螺丝钉式的工作内容,钟映斐认为“靠打工实现个人价值,现在已经不太可能”,这是她与多数同龄人,都已接受的现实。

其实钟映斐清楚,这些热搜对自己也没多大冲击力,“人总有侥幸心理,觉得好事是我的,猝死、重病这些坏事都是别人的”。

996在钟映斐看来,也很难劝退刚毕业的年轻人,“很多公司都在互联网化,我有朋友在快消外企,那个工作强度何止996”,她有个同学考进深圳的公立学校做老师,入职前她就了解到,每天早晚自习跟下来,强度不输互联网大厂。

至于35岁焦虑,“除了公务员,哪个职业没有年龄焦虑”。在深圳工作几年后,回老家考公务员,也是钟映斐目前的规划。

85

在996这一点上,孟渔也有同样体会。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她在老家的一家传媒公司找了份工作,工作不到两个月,她就发现这家“四五线城市杂牌公司”,同样向往互联网大厂的产出效率,“想在小城市找份安逸工作,可能性也不大”。

对于可能成为螺丝钉的未来,孟渔有心理准备,“不会抵触这个事情”。她更忧心的是健康问题,但还是愿意“拿病换钱”。有时,她也羡慕那些进入体制或制药公司的同学,“996他们够不上参与讨论”。不过,这些同学的家境,都比孟渔要好很多,“不用指望那份工资生活”。孟渔不一样,她需要尽早实现经济独立。

孟渔算过,研究生毕业自己25岁,10年内没能进入大厂管理层,可能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但她愿意给自己10年左右的时间,来体验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对于扎根一线,她不抱多少期望,“我的能力和家境,不足于在大城市买房扎根”。

最吸引孟渔的,还是一线城市互联网大厂的薪水。那足以让她攒上一笔钱,等30多岁回到老家,过上相对自由的生活。

滤镜破碎以后

26岁的唐绮,也曾极度渴望大厂。

3年前,唐绮到腾讯总部大厦参过一次面试,“走进去就感觉‘哇,果然不一样’”,办公室里的年轻人,穿着打扮自由时髦。看到洗手间里的无印良品全套水乳,她不由感叹“大厂真气派”。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印证了她对大厂的想象。

唯一没法让唐绮接受的,是面试前的宣讲环节中,一位腾讯员工分享的经历,“他在腾讯10年,没挪过位置,只是当到了小组长”,在一家公司10年做同一岗位,唐绮觉得不可想象。

那时唐绮刚工作一年,“对高薪没多大概念,就觉得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去大公司看看”,腾讯的面试她走到了终面环节,但没能拿到offer。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大厂的渴望未减,“华为、阿里这些大公司都想去”。

85

滤镜被打破,要从唐绮成为华为外包员工开始。

华为工作期间,唐绮所在部门的领导,是位40多岁的女性,儿子在读幼儿园,“她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加班”。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女领导的孩子得了肺炎,她没有因此请假,“每天把儿子送到医院,再来上班,晚点再把儿子接回去,然后再回来工作”。

平时女上司跟孩子通电话的语气,也让唐绮无法理解,儿子问妈妈“吃饭了吗”,女上司一句“我在忙,晚点再说”,便匆匆挂断电话,“像是在跟生意伙伴交流”。

“当时看到这个,就觉得这个工作状态,不是我想要的。”

在唐绮的办公室里,员工们基本上没什么工作外的交流,手上的事情确实多,做不完。夜里12点,唐绮还能收到工作上的信息,她知道,那是对方刚处理完一天的事情。年底她所在部门还剩下接近20万的团建费用,“确实非常有钱,可大家连消费的时间都没有”。

大公司病,也把工作时间拖得更长。“一个普通的事情,要不断向上申报,跟多个领导汇报,还要跟不同的协作部门沟通”,女上司一天大约有6个小时在开会,不同会议的内容实际上是高度重合的,“她自己也说,这些会完全可以2个小时开完”。公司多数人的状态跟女上司差不多,工作时间被会议挤压,手头的工作也只能加班完成。

与唐绮同小组的有8个华为正式员工,其中有三个都患有相当严重的胃病,女上司抽屉里塞满了零食。唐绮所在的岗位,虽然加班不算狠,但她厌恶那种“完全把你当成螺丝钉,摁在那里的感觉”,工具人的角色唐绮接受不了。

在华为待了一年,唐绮辞职了。对于大厂她再无幻想,“除了钱,已经没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 

她也开始理解那位“10年不挪窝”的腾讯员工,这可能是大公司多数员工的宿命,她在华为遇到的很多正式员工,嘴里常念叨着一句“还不是在熬退休”。

85

现在对于求职,除了薪水,唐绮同样看重“向上走”的机会。目前这份工作就符合她的期待,她在一家中型公司做运营工作,手头的事情自己有一定的决策自由度,公司发展势头迅猛,能给她一种“有奔头的感觉”。

“小公司很多事情是你自己可以选择和决定的。大公司根本听不见你的声音。”

唐绮有位朋友,在海外一所世界百强名校读完硕士后,进入华为做了一名外包员工。入职不到三个月,因为不习惯企业文化,这位朋友就离开了,并扬言再也不会进去。

“大厂有好也有坏,还远远没到金光闪闪的地步。”

在老家上班两个多月,孟渔已经能够想象大厂工作的状态,目前这份工作她能按时下班,但随叫随到,生活工作高度捆绑的状态,还是常常令她感到窒息,“真的天天996,自己会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很难说。”

除了996,孟渔也恐惧身处大厂的螺丝钉命运。她自小喜欢摇滚乐,脑子里永远不缺离经叛道的念头,假如在“一天天的重复与庸常中消磨10年”,她也不清楚,自己能否对抗那种压抑感。

可她也不愿就此放弃,“为这个目标考了两年研究生,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只能往下走。”

为了成功入职腾讯,程昊决定放弃产品经理这条职业通道。他去年开始自学编程,这是他浏览诸多程序员社区后做出的选择,社区里面有许多普通本科,甚至大专毕业的年轻人,依靠出众的技术能力,成功进入互联网大厂。

“产品经理这种非技术岗位,面试很难有量化标准,即便你的表现不比别人差,人家还是会选名校毕业生,程序员不一样,它不看重出身。”

25岁的年轻人,正在试图抓住跨入大厂的新钥匙。

备注: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ID:szdays),作者:黄小邪,图片:Vennphan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