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位领导的政策解读!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183576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最近几位领导的政策解读!
一年一度的陆家嘴论坛上周举行,易纲、郭树清、易会满三位领导都出席并作了主题演讲。
陆家嘴论坛自2008年起每年举行一次,旨在为各国政府领导人、金融界领袖和知名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共商全球金融领域重大问题的国际性、高层次对话平台,是国内比较重要的一个金融论坛,其中传达的信息可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以三位领导的演讲内容为抓手,跟踪、分析这次论坛中传达出的信息,一探其中的投资机会和风险。
01
易行长
易行长的发言里,亮点就是关于碳中和的表述。
他直言,“绿色转型会使物价走势有所上升”。
“绿色转型就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低碳模式。因为碳排放能源是大头,简单地说绿色转型就是鼓励大家多用清洁能源,少用化石能源。”
但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便宜且稳定,清洁能源贵且不稳定,所以强制性的绿色转型一定会带来能源价格的提高,进而造成物价的上升势头。
而目前看来所谓的碳排放交易,会成为全球通用的强制性手段,用碳排放权来提高化石能源厂商的成本;
进而使得新能源就显得不那么贵了,于是也容易推广了。
所以在这个逻辑下,甚至有分析师认为,原油会被拉到100美元。
他们认为,只有抬高的化石能源价格,使化石能源起码不比清洁能源价格便宜,才能真正地推进清洁能源能够被市场接受。
否则清洁能源的推广将受到很大的阻力,毕竟有能源的比价效应在。
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发布的《2050年碳中和》报告中令人震惊的建议之一是“2021年后不再批准开采任何新的油气田”。
拉升油价,目前看来大概率是通过供给的限制故事了,毕竟在凶猛的新能源舆论攻势中,已经鼓吹2025年是石油消费峰值年。
2020年BP宣布将通过逐步降低油气产量和炼油产能作为其优化投资组合的手段之一,以提高企业中长期的竞争力。
根据BP的计划,未来十年内,公司将通过资产剥离、削减投资等多种措施令油气产量在2019年基础上减少四成,且公司表示不会尝试在尚未开展上游活动的国家进行勘探。
同时BP目标2050年前实现碳排放为零。
壳牌、道达尔、埃尼、挪威国油、雷普索尔等诸多欧洲石油企业,都曾给出过公司的“零碳”排放时间表。
埃克森美孚股东投票选出了两名激进派董事,预计将推动该公司朝着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壳牌在荷兰法院输掉了一场碳排放的重要官司,新裁决将要求壳牌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量削减45%,在2040年前削减72%,而不是壳牌此前曾承诺的10年内将碳排放量削减20%。
这些欧美油气巨头的动作,似乎在印证着100美元油价的逻辑。
而一旦碳中和、“零碳排放”成为全球的政治正确,那么俄罗斯、中东的原油生产商们,能躲的过去吗?
更要命的是,中东、俄罗斯等国,他们本来就希望石油涨价,大家在碳中和的大旗下,一起限产,是共赢的事,但凡谁也不会反对。
这个逻辑很硬,所以能源涨价会是一个确定性的长期趋势,但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02
郭主席
再听听郭树清主席的判断。
“当财政支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靠中央银行印钞来支撑时,就像一架飞机在空中进入自转旋涡,很难由自己顺利改飞出来。”
尝到了MMT的甜头,任凭谁也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毕竟美国总统任期也才4年,短平快的爽一番,哪管他下台后巨浪滔天啊。
不是谁都有保罗沃尔克那样的魄力的,主动干掉泡沫,很难很难。
估计这轮疫情泡沫,不会随着疫情消退而缩回去,所谓的货币财政政策正常化大概率不会像大家想的那样紧缩。
泡沫,一直以来都是在疯狂中自我灭亡,货币的大雨或将消停,但是湖泊却不会退水。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扩张将近一倍,欧央行扩张一多半,日本银行扩张超过四分之一。”
“和发达国家央行购买资产扩表不同,我国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增加定向再贷款,推动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更多贷款”
房价2020年为什大涨,权威的回答来了。
其实都在印钱,只不过咱们通过放大货币乘数,老外还增加了大规模基础货币投放。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投放渠道。
咱们通过商业银行渠道投放,谁能借到钱大家都懂。
西贝莜面村的老板是最精明的一个了,像这种企业现金流好的很,出来哭穷,居然拿到了大额的低息贷款,妙极了。
所以出来深房理这种事情,全乃意料之中。
外卖小哥在2020年的大规模增长,也完全不意外。
老外除了银行等资本市场渠道投放外,还直接给年收入某个级别以下的公民直接发钱。
所以才有了去年以来的美股WSB散户现象,搞起了once in a lifetime 的打爆华尔街运动。
别说都发钱等于不发钱这种小学生都骗不了的话了,人家每个月发的钱比月工资还高,不知道多欢乐。
可有些同志们,除了关在家里要交房租,出来还要送外卖,因为送外卖的人多了收入还下降。
“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供应了全球一半左右最终产品,而且总体上没有提高出口离岸价格”。
“如果说最发达国家大量印发的货币形成了拉动全球通胀的动力源,那么,中国数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就是稳定全球通胀的千钧锚。”
原材料都涨到天上去了,铜价创下了历史新高,出口离岸价格不涨,不是什么好值得炫耀的事儿。
亏本的买卖有啥好做的。
不过,正因为MMT的难以退出,通胀的时间会比较久,而且,商品的价格既然涨了,就很难再回去。
注定我们将来会活在一个价格上一个台阶的时代。
“那些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的人很难有机会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一样。”
郭主席的讲话里,最有意思的还是房子相关的话题,毕竟郭主席是著名的房空。
网上有人专门制作了啪啪打脸的调侃合集。
房价涨跌,难道一个核心层里的领导会不知道吗?
如果知道了,那为啥预测还不准呢?
到底是啥门道?
今天我们就来揣测一下,为啥郭主席要这么不遗余力的将脸伸出去。
首先分析下原来地产模式下的利益格局。
最开始的地产,是完全可以空手套白狼的。
喝喝酒,跑跑部,地批就来了,然后直接用这个批件去银行贷款,付了地的款。
接着找包工头垫资建设,建的有模样了,继续去找银行,搞个在建工程贷款,用来支付包工头的费用。
等包工头建到2/3左右了,就又喝喝酒,搞到预售证,然后卖期房。
期房一卖,开发商就回笼了现金,整个开发过程的贷款债务就转移到各位还没收房的业主身上去了。
牛逼的运作者,在开发过程中可以一分钱不出,喝喝酒就把所有问题解决了。
建设、销售什么的全都可以外包,只要能拿到核心地段,妥妥的挣钱,真乃空手套白狼也。
这个过程中,地方卖地,是现金收入,没有风险。
开发商,只要成功尽快卖出房子,甭管是期房还是现房,就能回笼资金,还清开发的债务,就没有了风险。
而银行,就风险大大的了。
买地的钱银行贷款,建设的钱银行贷款,买房的钱银行按揭,看到没,钱全从银行来,所以风险全到银行这里了。
一旦业主们还不起贷款,或者开发商烂尾了,那就是坏账。
出于对银行风险的控制,所以后来对于开发商的杠杆率在不断的限制。
比如某些地方必须封顶再预售,比如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缴纳土地出让金,但是整个利益和风险格局没变,依旧是银行承担所有风险。
如果哪天房价崩了,首先遭殃的和受损最严重的就是银行。
对于已经卖了房的开发商而言屁事没有,地方顶多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少了。
限售,提高首付比例,核查首付资金来源,最大的作用并不是为了打压房价,而是借鉴了次贷危机的教训:
不能让没有钱、没有资质的人买房。
如果贷款给了低资质的人买房,一旦经济有个啥波动的,这批人的收入肯定会受影响,进而制造坏账。
坏账之后,接着就是收房,拍卖,冲击房价,大家看到房价大跌,进而干脆不还贷款,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房市和银行全崩。
所以对于银行而言,要命的是贷款规模和资质,只要这些贷款给到良好信用的开发商和买房的业主,那银行就风险可以控制。
贷款规模就很简单了,收入都是金字塔分化的,贷款规模大了肯定就是泥沙俱下、没有钱的按揭买了房,想都不用想。
分析完以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郭主席作为银行系统的大佬,面对银行在房地产炒作中的风险,能不房空嘛。
如果大家都去炒,贷款规模能不增加?贷款资质能控制?
而且一切炒作到最后,一定都是一地鸡毛,韭菜被割死,一定会坏账全部爆掉,比如近年来的P2P金融。
雷一旦爆掉,出钱的银行也会死掉,郭主席能坐得住吗?
另外,我们看到房地产贷款三道红线、集中供地等政策密集地出台,卖地收入到时候也会由国税征收。
这就意味着开发商的资质未来也会变得优秀,喝酒跑步的时代过去了,空手套白狼也成为历史了。
一旦收紧房企杠杆,胜出的房企想都不用想,那肯定都是巨无霸的央企,未来10年,民营中小开发商见鬼去吧!
不过郭主席讲的一点毛病没有,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那可不得玩命去炒嘛,必须所有杠杆都用上,所有灰色手段全上,最后也肯定会炸雷,总有人买单。
不过郭主席内心OS应该是这样的吧:既不要瞎炒,又不要价跌,就这样,挺好。
郭主席讲话中,非常要紧的,还有一部分:
“现阶段最突出的一项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在去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已经达到37%左右,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债券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而且,为了引导大家支持直接融资市场,郭主席还强调了以下几个措施,以引导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
1. 加快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完善解决逃废债问题的制度安排
2. 严密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
3. 坚决整治各类非法公开发行证券行为
4. 切实防范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
5. 严厉打击击鼓传花的各种变换花样的“庞氏骗局”,比如某些互联网金融
这一切就是明摆着,一边建好注册制的池子,一边把其他池子的门关闭,驱使资金流向注册制的直接融资市场。
另外,打击房地产炒作,控制房地产融资规模,也起到的是相同的效果。
至于执行力如何,我们且行且看。
真下大力气,能做成,对于身处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03
易主席
易主席的发言,属于老生常谈,没啥新意。
主要还是继续强调股票市场改革支持科技创新的问题。
易主席向来是话不多,默默就把事情办成了的那种人,执行能力爆棚。
因此,跟着指挥棒,all in科技股是没错的,看看这两年创业板指数的表现,但凡老司机都不会踏空。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关于IPO收紧的内容。
“我们认为,IPO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
“从数据看,近三年IPO数量均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前5个月,IPO公司196家,合计融资超过15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1%和37%。应该说,IPO继续保持了常态化发行,而且增速还不慢。”
IPO收紧怎么可能嘛,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是任务,坊间不是调侃股市只有融资功能嘛,这个时候,国家发展科技缺钱,怎么会放弃这个融资功能呢。
“为什么一些市场主体会有收紧的感觉呢?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落实新证券法的要求,对中介机构的责任压得更实了;
二是加强股东信息披露监管,明确了穿透核查等相关要求;
三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完善了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强化了对“硬科技”要求的综合研判。”
“这么做的考虑,主要是为全市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也是处理好注册制改革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关系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有利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范板块套利,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发行秩序。”
这么看来,IPO环节市场觉得卡了,是因为监管层想要久久为功的融资啊,避免过度透支,搞发行的一夜情。
注册制对于中介机构的规范,以及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完善,对于市场的良性运作来说是大好事。
减少一些上市圈钱骗人的东西,对投资者而言,少了被骗钱的机会。
对监管而言,市场良性运转,融资功能得到更大发挥,政绩也就得到了体现。
总体而言,易主席的发言,不玩虚的,执行也张弛有度。
按照目前的节奏,科技成长股进两步、退一步,将维持小牛市的格局,创业板指突破当年的4037点将只是时间问题。
更长远来看,只要注册制还没完全实现,政策牛市就不会结束,监管给的炒作空间会很大。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