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坦克自动装弹机为何“好看不好造”?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junshi.gmw.cn/2021-05/17/content_34845055.ht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坦克自动装弹机为何“好看不好造”?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1-05-17 10:00

  【编者按】坦克自动装弹机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首先在坦克上使用了自动装弹机,随后各国纷纷效仿。但奇怪的是,在世界一流坦克的梯队里,并非每个车型都采用自动装弹机。我国在早期探索自动装弹技术的过程中,曾将原型机进行完整的仿制,但使用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期将为您揭开自动装弹机“好看不好造”的奥秘。

  虽然采用自动装弹机的坦克在火炮射速方面存在人工装填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自动装弹机并不是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标配,比如美国M1坦克和德国“豹”2坦克就没有安装自动装弹机。这究竟是为什么?

  与俄罗斯坦克3人车组相比,美国陆军存在“4人车组更能够胜任繁重的坦克使用和保养工作”的说法,然而俄罗斯坦克3人车组同样能够胜任一辆坦克的使用和保养工作,而且俄罗斯坦克使用的是需要定期保养的柴油机,总体设计结构更加紧凑,部件拆装工作量更大,而美国4人车组使用的M1坦克发动机是免维护的,工作量比俄罗斯坦克少得多。所以4人车组的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坦克自动装弹机为何“好看不好造”?

装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车组都是3名乘员

  装弹机的选用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装备采购体制、实战用途和技术发展状况。美国国防装备一般由国防部首先提出需求,然后各军工企业根据已有技术提出竞标方案,军方为了方便国会批准预算,一般会选择最便宜的方案,毕竟国会上很多议员都是外行,所以他们只会看价格。武器装备由最便宜的承包商制造,所以尽量减少复杂的机械结构。增加装弹机需要增加装备采购预算,而增加一名士兵却可以节省装备预算。

坦克自动装弹机为何“好看不好造”?

  美国早期为M1坦克设计的“左轮手枪”式自动装弹机,也许是可靠性不达标,也许是触及军火商利益,最终没有实现。

  根据原华东工学院施祖康教授的回忆:M1坦克虽然是人工装弹,但它的选弹机构却是全自动的,装填手只需要完成从一个固定位置取弹,完成简单的装填动作就行了。由于M1坦克火控性能好、火炮穿深比较大,基本上是一击必毁,所以对于射速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而且在M1坦克研制之初的年代,自动装弹机可靠性问题在各型坦克中普遍存在,所以人工装填对于当时技术条件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当然,装弹机的研制不是说有就能有的,我们早期是自己根据想象来探索装弹机的机械结构,首先是用机械托盘把炮弹从弹舱中提出来,然后一条比自行车链条粗不了多少的链条通过安装有双向开关的电动机控制,拽动推弹杆将托盘上的炮弹填入炮尾,在炮尾处有一个自动卡扣卡住炮弹底部,防止炮弹在火炮内晃动。最后由人工关闭炮闩。但是这种“半自动”的装弹机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不是车辆颠簸的时候炮弹会掉出来,就是结构太复杂容易卡壳。后来直到80年代搞三代车的时候,祝老总坚持要上自动装弹机,因为他知道,在战场上与敌人交火时,相同时间内能够多开一枪意味着什么。

  后来,随着对俄罗斯轮盘装弹机的不断深入了解,有科研人员根据原型机1:1的尺寸将全部机械结构复制了出来,虽然每个零件的尺寸和精度都达标,但在运转的时候却经常出现问题,这主要是当时的自动装弹机是通过继电器控制的程式化机械结构,而机械结构如何运转,在原型机和说明书上是查不到的,苏联人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

  直到后来接到一批外贸坦克订单任务,外方要求坦克内必须有自动装弹机,这给了祝老总和负责装弹机可靠性提升的施祖康教授一个有力的需求支撑。由于任务是硬接下来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思路,比如炮弹体积太大,能装进车里已经实属不易,如何解决从弹舱到炮尾的无缝衔接?后来通过苏联T-72坦克得到了启发……

坦克自动装弹机为何“好看不好造”?

  分装式弹药主、副药筒之间的空隙(红色箭头位置)是造成推进药能量损耗的关键,所以在未来的坦克设计中,应尽量保持弹药的完整性。

  苏联人把穿甲弹分成两截,前半截是弹芯,并装有一部分推进火药,这半被称为副药桶;后半截是以推进药为主的主药桶。这种前后分开的结构被称为分装式弹药。有了这种结构,一颗炮弹分两次装填,车内布置这个难题就解决了。原理虽然搞明白了,但试验时由于算法不完善,仍然故障频发,祝老总把施祖康叫到家里,对他说:“我的三代现在也需要自动装弹机,我给你一些经费,你继续把装弹机搞完,一定不能影响外贸;将来成功了再装回我的三代上。”虽然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自动装弹机上的继电器控制器被取代,但研制自动装弹机的过程,留给我们最深远的影响,是祝榆生作为三代坦克总师,始终以“开放共享”的兵器工业大局角度考虑具体问题,而我们也贯彻了祝老总“边投入、边产出”的科研管理理念。最后,依靠外贸任务不仅收回了部分科研投入,同时也为三代坦克的研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作者:刘晓峰,装备专家,长期从事武器装备论证、预研制工作,主持军工企业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为国防装备建设提供决策性重要参考1项,参与新一代装备关重件试制工作2项,为装备研制和使用部门提供重要建设性改进意见并得到采纳2项,拥有行业内著作1部,在《坦克装甲车辆理事会论文集》发表装备发展规划论文1篇。

科普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