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DG领投近亿!6个月融2轮:创业5年 他摸出1条规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39088.html?from=article_lis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IDG领投近亿!6个月融2轮:创业5年 他摸出1条规律

28376887af30d7a4af5c1ac24fb532a8.jpg

整理 | 张旋

很多创业者会面临这个问题:你已经做出来1个产品,想把它规模化卖出去,但关键步骤怎么走?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李陆洋,未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EO,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去年6月、12月,未来机器人相继完成1亿元B轮,近亿元B+轮融资,资方包括IDG资本、联想创投、钟鼎资本和飞图创投。

未来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研发多品类的物流机器人和提供柔性物流无人化方案,产品包括无人叉车、无人牵引车、机器人智能调度系等。

李陆洋较完整地经历了“把产品卖出去”的阶段,目前营业额保持着每年2-3倍的增长。

近期“铅笔论道”直播中,铅笔道创始人王方对话未来机器人创始人李陆洋,讨论了“把产品卖出去”的核心步骤,以下为精华观点。

1.卖产品的三个阶段(ToB)。

3个阶段:小规模的试验、小规模复制、大规模复制。

2.小规模试验阶段-路径

2条路径:自下而上,基于客户需求做研发;自上而下,基于科学原理做研发。第二条是创业大忌。

3.小规模试验阶段-核心步骤

1)获取需求;2)找到应用场景;3)快速试错;4)迭代产品;5)探索规模化复制可能性。

4.小规模复制阶段-路径

测试阶段是解决单一场景,复制阶段是解决多个同类场景。

5.小规模复制阶段-核心指标

1)给客户创造的价值;2)客户给我们回报的方式(现金流、毛利率)。

6.大规模复制阶段

壁垒的形成阶段。壁垒也分贵贱,最重要是品牌壁垒,其次是技术壁垒/商业壁垒,再次组织壁垒。

... ...

更多精华内容在后面,往下读,你会有所收获。

以下是这次对话的完整内容,源自“铅笔论道”线上访谈,已由编辑做简单整理。

卖产品的三个阶段

铅笔道:我们今天聊的是创收。您现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最近两年到三年的创收情况、增速情况。

李陆洋:未来机器人其实是一家创业公司,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成长期,在近两年都保持着每年2-3倍的增长。关于创收情况,其实是正好赶上了智能制造赛道比较火热的时候,另外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对智能制造机器人这个行业也非常重视。所以在未来5年当中,整个赛道可能会继续保持这样的热度,这个赛道的小伙伴们应该都过得不错。

铅笔道:赛道的增长分为两种,一种是年度增长,就是现在的增长;还有一种就是绝对增长,也就是未来几年的增长。您从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这个行业的增长情况是怎么样,未来5-10年您预计它的增长情况又会怎么样?

李陆洋:我们做的是物流机器人这个细分赛道,按照机器的数量来讲,这个赛道在2020年相比2019年增长了22%;按照整个市场规模来讲,2020年是76.8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2019年是增长了24%。所以整个赛道是在保持每年超过20%的增长,在赛道当中的成长性企业可以保持每年100%甚至200%-300%的增长。

如果按照5年的体量来讲,整个物流机器人赛道其实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目前物流机器人的赛道是20~30%的固定增长。但我觉得在未来5年当中,这个数字远远不止于此,因为很多新技术、新场景,以及技术在场景当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可能会出现更大的斜率,甚至是拐点。所以我估计十四五规划之后,整个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五六百亿。

铅笔道:如果把您的创业生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做把产品做出来,另一部分是把产品卖出去。您会怎样划分您的创业节点?

李陆洋:因为我们所在的赛道属于To B行业,这个行业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把产品做出来是第一阶段,把产品卖出去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小规模的试验阶段,对物流机器人来讲,卖到10台以内,一个小的场景就相当于客户在实验;第二,小规模复制阶段,比如说10台的场景复制到百台那就属于小规模复制;第三,大规模复制阶段,也就是从百台到千台,甚至更多台的阶段。

就未来机器人所处的阶段来讲,我们在2018年或者2018年之前,都是属于把产品做出来这个阶段。2018-2019年是小规模试验阶段;2020-2022年是小规模复制阶段;2023-2025年预计是大规模复制阶段。

铅笔道:在把产品卖出去的过程中,您刚刚讲的从试验、小规模复制和大规模复制这三个过程当中,您自己有没有经历过一些您至今觉得刻骨铭心的探索?

李陆洋:我的经历其实比较有意思,在创业之前2011-2015年这个阶段,我是以一个研发者的身份来做技术研发的,创业之后因为公司技术实力比较强,研发人员比较多,此时CEO就不再承担研发工作,在那之后我就转入了销售工作,所以刚刚我们讲的4个阶段我都在经历。其实我认为创业不存在刻骨铭心,因为创业本身就是生活状态。

小规模测试阶段

铅笔道:我们先讲测试阶段,您觉得在测试阶段,一家公司如果要把这个阶段做好的话,有哪几个步骤是非常关键的?

李陆洋: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发人员千万不能局限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面,这个是很多研发人员,尤其是博士研发人员的误区。千万不能活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一定要基于客户需求去研发。

大家都知道华为有两条线:一条是从底向上的,就是基于客户需求做研发;一个是从上到下的,基于自然的科学原理做研发。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我觉得第二条线需要慎重,而更应该是坚持第一条线,根据客户需求去做研发。因此在试验阶段或产品研发阶段一定要注意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够活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而是应该非常清晰地知道客户的需求。研发人员能够深入到一线,到客户现场去做研发测试工作,并且可以保持持续性的技术输出和产品快速迭代,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铅笔道:您曾经有没有自己也沉浸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面没有跳出来的经历?

李陆洋:我一直有一个总结:要学会用显微镜看世界的同时,也要学会用望远镜看世界。两个能力要同时存在,这个因人而异,对我来说比较自然,所以我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完全沉浸在技术世界里的人,一直是在不断地探索技术与商业的结合,与场景的结合,与客户的结合,与创收的结合等等。

铅笔道:假设我现在就是一个沉浸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面的创业者,我能有哪些步骤,能够让自己从自己的世界里面导向成用户需求,有没有一些这样的通用的步骤?

李陆洋:那就想想这些问题:假设你沉浸在技术世界里能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能不能当上院士?都不能的话,那你就需要把你的技术商业化。生活需要是最本质的清醒剂,看看房价、看看伴侣与孩子,你很快就会清醒过来。

很多的博士毕业之后是要从事教职、科学研究工作的,他们并不需要去研究客户需求,也不需要去研究技术的商业化能力,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路径可以走上科技巅峰,这个绝对没问题。

但是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想清楚创业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你想改变世界,就应该听听世界的需求,它是这么一个大逻辑。

铅笔道:从一个业务流程来讲,当一个公司把产品做出来,测试环节按照最小颗粒度拆解的话,一般分为几步?每一步大概应该怎么做比较好一点?

李陆洋:第一步是获取客户需求,这个是非常需要的,需要全面地获取,更重要的是获取到真实的声音。因为有时候客户作为使用方,他未必能够get到你的技术能够直接为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你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你可能在意的是你的技术有多么好,很少注意到客户的需求。这两者中间是有一个gap的,一个好的创业者应该是拉近这个gap,获取到真实的客户需求。

第二步是根据客户需求找到技术应该应用的场景。第三步是在这个场景里面快速试错。第四步就是试完错之后,快速迭代整个产品。第五个步骤也很重要,就是产品试错完了,要反问自己规模化复制的可能性。

铅笔道:辨别真实需求和伪需求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标准?

李陆洋:首先数据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们做无人叉车,你知道无人叉车在某些场景下的应用是最刚需的,之后可以根据场景的出货量和对应车型的驾驶人员数量,大概知道这个一定是刚需。其次就是客户的声音,10个客户里面8个客户跟你讲了这个需求,那大概八九不离十,应该是真实需求。

还有人说,不要听客户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客户买了就是真需求,不买就是伪需求。

我是部分赞同这个看法的,但“买了就是真需求”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应用场景,也找到了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

客户买了之后来验证你的整个产品是真需求,这是一个反馈和验证的过程,这部分我非常赞同。但客户不买,这个需求很可能也是真的,只不过是你的产品没有完全满足人家的需求。

铅笔道:您刚刚讲的第二步是应用场景,假设我直接跳过找应用场景这一步,它会有些什么代价?第二步为什么重要?

李陆洋:它不可能被跳过。你想去测试,不管是找一个测试的地点,或者流程也好,环节也好,这个统称之为场景,这一点是不可能被跳过的。

铅笔道:假设我们进入到测试环节,您觉得出现哪些条件的时候,说明这个环节可以结束了,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小规模复制了?

李陆洋:一定是听客户的。比如说测试了一台车,客户说咱们立项买30台,那这个测试就结束了,因为在这个场景中,我的产品已经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铅笔道:您说的客户数量有没有什么标准?还是说有一个就行了?

李陆洋:这个问题就是要看你对场景的选择,为什么刚才说选场景一定要选一个大赛道的。因为你一定希望是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方案,解决大赛道上80%客户的需求。所以,针对某一个客户场景所做的开发,一定是可以通用到很多其他客户的同类场景,并且产品需求足够多,说明赛道是大赛道。

小规模复制阶段 

铅笔道:在小规模复制阶段这个阶段,大家需要注意的步骤是什么?容易掉进去的陷阱又是什么?

李陆洋:这个阶段To B产品和To C产品是有差异的。ToC产品只要前期得到了市场认证的话,就可以进行大规模复制了。卖个1万台、数十万、上百万台都有可能。但是To B是这样的,尝试阶段结束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小规模复制阶段,才会进入大规模的复制,这其实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因为你卖的是一个解决方案,一定会有人质疑这个解决方案的适用性。

小规模复制是客户自己会提出的需求,不是我们要去进行的过程,因为客户需要去验证这个产品在延展场景下的通用性问题。如果客户没有这个需求,我们没必要增加这样一个过程。总结下来,测试其实是在测试单一场景,小规模复制是相对多个同类场景。

铅笔道:小规模复制阶段的步骤和测试阶段的步骤是一样的吗?也是获取真实需求,寻找应用场景吗?还是说会有一些变化?

李陆洋:其实会不大一样,因为小规模复制阶段客户会更多地关注解决方案的整体指标。测试阶段客户会关注类似流程能不能跑起来,能不能稳定无故障地跑起来,能不能不被人干扰地跑起来。

但是第二个阶段客户就会比较关注于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比方说它的效率和节拍能不能较好地适应复杂场景?有没有比较好的通用性?

所以在这个阶段,客户的关注点会不太一样,客户的关注点也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无论是客户还是我们供应商,大家关注点是需要完全保持一致的,然后持续进行快速迭代。只不过最开始是以单品的维度进行迭代,小规模复制阶段是一个解决方案的迭代。

铅笔道:假设客户的关注点改变之后,我们与之相应的业务流程是不是也得改?它大概和测试的业务流程大概哪些地方就不一样了?哪些环节多了,哪些环节少了?

李陆洋:从本质上来讲是这样的,第一阶段的测试的是能不能稳定运行。第二阶段是能不能算得过来账。在算账的过程当中,我们是重成本还是重收入,还是重整个经济模型的利润,到底应该看重什么呢?

两方面,一方面是看我们给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看我们在创造价值的时候,客户给我回报的方式。

我先说一下给客户创造的价值。第一就是设备是可用的,第二就是能够帮企业省人、省钱的,第三可能是够帮你去提升仓库容量的,第四,我们能够帮助你实现物流跟信息流的完全同步,最终为了实现IoT大的思路去做一些铺垫。我们会从这几个维度来考虑我们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接下来我说一下看客户如何为我们给予的价值给予回报。第一,我们非常看重现金流,每个节点完成后,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回报,这是非常重要。第二,我们非常看重毛利润率,同时,我们非常看重客户后续复制的能力。

铅笔道:进入到大规模复制之前,出现哪些客观条件的时候,说明小规模复制这个阶段可以结束了?

李陆洋:其实会比较复杂。这一点会涉及到本质的需求,创业其实是不断做命题,然后再验证命题的过程。就像刚才那位粉丝总结的,真需求就是客户买了,就证明你之前的测试和场景的设定,以及你的产品是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的,所以这是一个验证过程。

到大规模复制的时候,又进入另外一个验证过程,你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是不是能替换现有的,你的解决方案的可用性成本与人力工作的成本能不能达到平衡?假如你的解决方案需要有个投资回报时间,那客户是否仍然愿意买你的解决方案,还是更愿意花人力来解决?包括还有一些政策激励相关,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等。

大规模复制阶段

铅笔道:我们进入第三阶段,在大规模复制阶段是不是就相对轻松一点了?

李陆洋:是的,对于to B的生意来说,尤其是to B的硬科技生意,假如你进入了第三阶段,有一位前辈跟我讲过一句话,我认为非常有道理,他说toB生意就是10年做到10个亿年营收。听起来好像不是那么快。但是到第10年之后就几乎什么都不用管了, 10个亿你可以继续吃10年,每年都10个亿,而你几乎什么都不用再做。这个生意的模式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如果你的公司已经在某个赛道里实现大规模复制了,而且赛道是足够大、天花板足够高的话,我相信到时应该是挺轻松的,也不需要融资了。

铅笔道:我来划个重点,刚刚您的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司到了规模化生产的阶段,是不是说明你的壁垒基本上形成了,并且随着时间的越长,你的壁垒会越来越高?可以这么理解吗?

李陆洋:壁垒形成了,随着时间会不会越来越高,取决于你做到10个亿的时候,还要不要去做到100个亿。壁垒本身也包括好几个维度,技术维度只是其中之一。

我认为壁垒中第一重要的是品牌壁垒,它形成过程也是最难的。第二我觉得应该可能是技术壁垒,也可能是商业壁垒,很难讲。第三是组织能力的壁垒,公司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可以用10个人去cover别的公司30个人的事情,有很强的组织力。

铅笔道:当介入行业之后,发现需求的场景不是标准化的,技术很难快速解决通用性,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办?

李陆洋:首先这是一个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反过头来想一想,苹果公司养活了多少它的配套基础设施,这些集成商都是大的上市公司,做得都非常优秀。

所以我觉得创业初衷不一定要纠结于是做产品还是做解决方案,不用纠结产品是不是标准化,即使它不标准,但你把它按照定制化的需求都搞定了,客户愿意付给你非常超额的利润,只要能算的过来账,这笔生意就可行。

但是如果想像我们这样做一家产品型公司,我们认为一定要做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去关注那80%客户的80%需求是不是能标准化。这件事其实挺重要的,如果80%客户的80%需求是标准的,把这些标准需求提炼出来,当第一个护城河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再去用更多的现金流突破第二个第三个护城河,也就是拓展到90%客户的80%需求,甚至是90%客户的90%需求。但是如果你所处的赛道足够大了,其实20%的需求已经供养过无数的上市公司。

所以主要是看你怎么去看待和设计你的生意,如果你是做产品的,一定要提炼出来核心需求,然后把你所有的研发投入重注在这些核心点上,而不能打散,即使你会丢失一些机会。如果你是去做一个集成类的解决定制化需求的公司,你只要盯住大客户,把他的所有的需求搞定,他也可以给你非常超额的回报,你仍然可以非常快地实现公司的价值。我觉得这是不同的思路。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