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社论丨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通胀风险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opinion.hexun.com/2021-05-14/20359779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社论丨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通胀风险

  导读:随着美国经济加快恢复进程,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措施将对自己产生越来越大的危害。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本周,中美公布了各自4月的价格指数数据,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关注,全球市场也作出了震动性的反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主要挑战来自PPI,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主要挑战来自CPI。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PPI同比上涨6.8%,创三年半新高,CPI同比上涨0.9%,相对温和。实际上,5月份以来,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升,生产领域价格会持续上涨,对中国制造业向市场传导成本压力构成了一定挑战。

  4月份美国CPI同比大增4.2%,超出3.6%的市场预期水平,增速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环比增长0.8%,创2008年6月以来最高。即使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美国4月核心CPI同比也是大增3%,高于市场预期的2.3%;环比增长0.92%,创1981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203597795.jpg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图 / 新华社

  推动美国CPI大涨的主要动力是能源价格和服务价格上涨。服务价格同比飙升4.4%,是自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大贡献来自二手车和卡车价格上涨,过去12个月里上涨了10%。4月美国ISM制造业PMI数据为60.70,不及预期的65.0,前值为64.7。与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全产业链优势不同,美国制造业可能需要进口更多中间品,进而导致供应链中断或者存在瓶颈。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在经济复苏期间面临的系统性紊乱以及由此放大的通胀效应。由于各国疫情状况不同,经济复苏程度也是高度本地化的,因而各国应对疫情冲击的经济政策也和次贷危机后全球协调一致有所不同。从去年至今,在疫情中逐步恢复经济的主要经济体是中美两国。

  中国主要通过加强投资刺激生产,美国则采取扶持消费的财政政策。两国同时采取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楼市过热的问题。不同的是,中国现在面临国内促生产、出口旺盛以及美元泛滥等多重因素导致的PPI快速上升,美国则因为就业、生产滞后于需求,以及商品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畅等产生通胀压力。

  此前,中美两国具有互补性的经济关系。现在,这种互补关系因为贸易摩擦而被破坏,由此产生对美国经济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下美国面临通胀压力的时候。

  这是因为,中国正承受着一定程度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制造业成本有所上升。由于其他国家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订单大规模向中国集中,使得中国制造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会使中国出口商更容易向客户转移成本,从而抬高价格。现在有一种错误论调,指责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胀,但我们必须澄清,根本原因是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通胀风险。

  美国正在进口更多的中国商品,也就意味着面临输入通胀的压力。不仅仅是商品涨价,航运费用也在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针对中国一些商品加征关税的举措,也提高了进口中国商品的成本,某些进口限制措施也会制约美国供应链的恢复,因为其他国家的生产尚未恢复,无法进口中国制造的替代品。

  随着美国经济加快恢复进程,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措施将对自己产生越来越大的危害。如果考虑到美国楼市过度繁荣以及房价上涨最终会推高租金价格并影响到未来的CPI,美国政府防通胀的压力或将加大。因此,当前美国政府或许很想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讨论各自取消加征关税的做法,但美国也可能想以此为筹码在中国获取新的好处。

  总之,处于破坏性的双边经济关系以及缺乏沟通协调的货币政策最终给美国造成的影响或将大于中国。中国目前的压力在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需求潜在的回落之间的矛盾,4月份的金融数据显示,M2增速下降3个百分点,社融增量不及市场预期,比上年同期少1.25万亿元。中国应该关注和防范多种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聚集,制造一些“政策砂石”,让投机者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对于美国,当前还不存在风险暴发或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因此,我们面临相对稳定的外部金融和贸易环境,制造业也在出口繁荣中获得了产业链与效率的巩固。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一些有利于化解结构性障碍的改革,做好自己的事情。

  本期编辑 刘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